乔治·范伦特编著的《自我的智慧(哈佛大学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介绍了,从人类懂得思考起,就一直在询问幸福的谜题,但至今仍无人能够解答。美国哈佛大学的“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完整记录了268名哈佛大学男性学生的人生轨迹。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寻找幸福人生的公式。人生太漫长、太多悬念、太多矛盾,无法被装进一个简单的“成功”概念里,对这个问题绝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因此,研究负责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研究对象遭遇了多少人生的磨难,而是他们如何应对那些磨难,以及相应的结果。
| 书名 | 自我的智慧(哈佛大学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乔治·范伦特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乔治·范伦特编著的《自我的智慧(哈佛大学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介绍了,从人类懂得思考起,就一直在询问幸福的谜题,但至今仍无人能够解答。美国哈佛大学的“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完整记录了268名哈佛大学男性学生的人生轨迹。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寻找幸福人生的公式。人生太漫长、太多悬念、太多矛盾,无法被装进一个简单的“成功”概念里,对这个问题绝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因此,研究负责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研究对象遭遇了多少人生的磨难,而是他们如何应对那些磨难,以及相应的结果。 内容推荐 人生太漫长、太多悬念、太多矛盾,无法被装进一个简单的“成功”的概念里,对于人生这个问题绝不能用“是”或“否”来回答。因此,研究负责人乔治·范伦特教授在本书里关注的核心问题不是研究对象遭遇了多少人生的磨难,而是他们如何去应对那些磨难,以及得到的相应结果。 乔治·范伦特编著的《自我的智慧(哈佛大学格兰特幸福公式研究)》一书中,作者穿插了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大脑的自我欺骗和否认模式,有时这被称为防御机制。第二条线索是创造力,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即带给这个世界以前没有的东西的审视。第三条线索,是对成人发展的认识。 这项对个体一生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出成人的心理弹性及持续的成熟化。心理健康和防御选择不是静止的。防御选择可以在整个成年期不断发展,能把讨厌的沙粒转化为珍珠。而且,防御选择也并不取决于社会阶层、教育程度或性别。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要推崇人类的自我意识 第二章 关于一些概念 第三章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骗 第四章 必要问题 第五章 我们如何证明防御的存在? 第六章 自我及成人发展 第七章 生活史 第八章 自我与创造性 第九章 西尔维娅·普拉斯:创造力和精神病性防御 第十章 安娜·弗洛伊德:成熟防御 第十一章 尤金·奥尼尔:防御的成熟 第十二章 不利因素、心理弹性和成熟防御 第十三章 自我如何变得成熟? 致谢 试读章节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欺骗 弗洛伊德认为,妄想狂不是原发的, 而是试图补偿,试图重建一个完全混乱的世界。 ——奥利佛·萨克斯 《错把太太当帽子的男人》 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在1952年写道:“我们对于环境如何塑造人了解颇多,这些知识很重要;对于人如何塑造环境我们却知之甚少,而这些知识同样重要。”这位成人发展研究先驱的论述包含两个含义:一方面,社会科学相对忽视了个体如何创造历史,从而创造他自己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个体会因为害怕自己的内在世界及内在环境发生混乱,而在内心对其进行塑造和重新建构,我们对于个体如何塑造并重新建构其内在世界和内在环境了解很少。 在这一章中,我将提供六个自我欺骗或者重新建构环境的例子,范围从升华到精神病。我还将介绍创造性和成人发展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和防御一起构成了自我的智慧。我将要讲述的每一个真实故事,都包含不止一个寓意。它们一起阐释了第二章的要点:否认和自我欺骗非常不同。这些故事也说明,大体上,那些看上去是病理性的防御机制也是不成熟、不适应、不道德(immoral)的,而健康的防御机制同时也是高尚、适应和成熟的。简而言之,成熟、高尚和心理健康是紧密相连的。这六个例子显示,防御涉及认知和情感,这提示为了理解人类行为,心理学必须学习识别和解释防御。我希望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来强调自我的创造性,并且指出,创造性科学(比如创造性艺术)通常可以包扎创造者的伤口。最后,我想再次强调这一悖论,所有的防御机制都是潜意识的,同时也是意识的。我们的大脑可以进行平行加工——对于重要的客体有两种思维。 我不希望暗示所有的行为都是防御的——除了古怪的行为。我所指的古怪行为,是诸如在某人的地下室进行组织培养,或者是像我们随后将在本书中看到的,半夜炸毁校舍的行为。 我将从一个弗洛伊德会称之为“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的例子开始,一个关于反向形成的例子。1976年2月16日,《时代》杂志引用了下面一段募捐文字:“亲爱的朋友们,在为我们国家的道德和礼仪的衰退感到震惊和痛惜了多年以后,我想我已经抗震了……你能相信吗:电影里男女之间的性爱活动,包括同性性爱,都可能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除非你我今天有所行动……我们的孩子及我们孩子的孩子,将暴露在邪恶的性变态之下,那么好的就将变成坏的,而坏的却变成好的。” 这段文字是牧师比利·杰姆斯·哈吉斯(Billy James Hargis)所写,是作为塔尔萨的基督教道德十字军募捐倡议的一部分。美国基督教学院校长哈吉斯在1950年就已经建立了基督教东征十字军,来推动极右政治和宗教。他出版了周刊《基督教十字军》,他的组织为重振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自由主义的笑柄——埃德温·沃克将军和乔治·华莱士州长——而自豪。 此时,读者们的不满可能开始上升。一方面,读者可能怀疑我要将自己的政治观点放到科学讨论里;另一方面,读者可能已经开始偷笑,怀疑哈吉斯隐蔽的性欲,圣经地带(Bible-belt)的反向形成——一种把好变成坏、坏变成好的防御机制。现在,轮到科学的读者偷笑了。也许是精神分析学家自己使用了投射的防御;也许我把自己的偏见想象成是别人的。怎样才能从这场潜在的争吵中找出真相呢? 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演示自我的工作,运用长期追踪和心理传记的推论来收集证据。先前,哈吉斯帮忙写了一本畅销书(销量达25万册)《学校是教授原始之性的适宜之地吗?》,为什么他的作品题目不是《学校是教授性的适宜之地吗?》,为什么要说性是“原始的”?也许哈吉斯对性的关注远比他的反向形成所允许的要多。但我们怎么确定这一点呢?那就只有通过展现整个故事来确定了。 哈吉斯的信写于1976年1月。十四个月前,一个学生到美国基督教学院副校长那里忏悔,蜜月期间——在哈吉斯为他主持婚礼之后——“新郎和新娘发现,他们都和哈吉斯发生过性关系”。根据《时代》杂志的说法,这些幽会发生在哈吉斯的办公室、他在欧扎克斯的农场,甚至在他和“所有美国孩子”唱诗班一起观光时都发生过。“哈吉斯通过引用《旧约》中大卫和乔纳森的友谊,来证明他的同性性爱是合理的”,然后,又威胁孩子们如果他们说出去就把他们终生列入黑名单。面对大学官员,哈吉斯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然后又把责任推给他的“基因和染色体”。因为当时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同性性爱是由基因和染色体而不是罪恶和魔鬼引起的,所以我认为哈吉斯是在否认。哈吉斯的激情太过“原始”而难以承受,只能将其投射到其他地方。如果反向形成失败了,就会尝试与其相近的更不成熟的防御——投射。 在丑闻败露后的一年里,哈吉斯精妙的自我防御比起它们试图掩藏的“罪恶”本能更令人叹服且具有适应性。哈吉斯因为其强大的募捐技巧,被重新邀请回到学校。他立即宣称,他是“引领上帝回到塔尔萨”。随后,他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幢六层的楼房作为总部,而且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仍然是一位活跃的教育管理者。当然,这些政治手段与其心理的无能是不相匹配的。无论哈吉斯的行为有多么古怪,社会并没有准备好认定他是有病的或者是坏的。 哈吉斯及其防御的教训,由他一位学生的父亲进行了总结。这位父亲报告说,从他的儿子15岁开始,哈吉斯对他进行了三年的性侵,并且说到“我将宽恕他的罪恶,因为《圣经》告诉我必须这样做,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我儿子做了什么”。我们同样需要记住,有罪恶、无罪人。理解自我的智慧和扭曲,却没有理由纵容错误的行为。但人类的困境是,就像美国基督教学院的理事们所面临的,如何利用哈吉斯们富有创造力的募捐能力,而不让他们的非适应性防御伤害孩子们。P77-80 序言 推荐序 期待美好生活 心理治疗一直有着两方面的期待,一方面是试图去理解人的心灵,将每个人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去理解人性的细微之处、探索人性的深度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则试图进入科学的殿堂,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这二者往往有着很强的张力,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斯诺(C. P. Snow)就在《两种文化》中提到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2009年,卡甘(J. Kagan)论述的是“三种文化”,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三大学术领域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区分,其中,他给心理学家的定位是社会科学家。这大概是个既要两头都要讨好,却两头都不讨好的尴尬位置。 在更早的时候,雅斯贝尔斯也提出了“解释的心理学”和“理解的心理学”的区分,在现代心理治疗的一百多年历史里,这种张力一直存在,推动着临床理论家和实践家不断反思其固有位置。 心理治疗有着科学根据,21世纪被称为脑科学的世纪,神经科学和脑研究近年的很多研究为心理治疗的很多理论假设和操作技术提供了支持,也有很多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理治疗的有效性。但心理治疗的临床操作又是非常的艺术,是一种基于科学的艺术。心理治疗不是匠人的活,不是喜剧演员的表演,也不是巫师的超自然仪式,是综合利用病人带来的信息及动力,让他发生积极的改变。它必须因人而异。看每一个病人,都是投其所好,投桃报李,使用个别化的原则,量体裁衣。 本书有着很好的科学性基础,同时以几十个真实的人生故事来佐证这种科学性。作者范伦特(George Eman Vaillant)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学家,他是哈佛项目——成人发展研究(the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的主要领导者。这个项目是一个持续的前瞻性研究,也是本书的科学性基石。我们同济大学团队翻译了范伦特的继任者瓦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的一个TED-X演讲(什么是美好生活——哈佛75年研究报告),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半年间已超过700万人观看,这个数字也表明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这个TED-X演讲里,瓦尔丁格聚焦于所有人都关心的“什么是美好人生?”这个问题,用两个长达75年的纵向随访研究的成果,强调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在哈佛成人研究的75年间,他们追踪了724位男性。,年复一年,询问那些受访者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这724位男性来自两个样本,即268位哈佛学生样本和456位核心城市样本,后者的社会经济阶层和前者相比要低得多。范伦特还选取了90位特曼女性样本,试图来讨论性别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范伦特认为,在这三个样本的追踪研究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成人发展路径,即首先是掌握亲密的任务,然后是职业巩固任务,最后是繁衍的任务。他认为在整体上这些任务必须按顺序掌握,因为它们依次要求自我达到越来越复杂的整合水平。范伦特通过一些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没有先达成亲密,那么他在工作领域是很难成功的;而除非个体首先在职业上取得成功,否则很难成为一名导师并且带着繁衍性的关心去成就他人。 这类似中国人所说的先成家后立业,因为职业巩固的内在要求是满足、承诺、补偿和胜任感,这需要个体首先能够学会建立亲密关系,用范伦特的话说就是以一种双方都能享受的方式使个体与另一个人互相分享自我。这种要求更多在于内心,而非外在现实。 范伦特有着积极的信念,他相信通常所说的青春期危机、中年危机、老年危机都只是发展的副产品。他认为,这种发展危机不可避免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在成年生活可以通过内化所爱和爱我们的人来让自我变得成熟。在他的三个样本群体中,大约只各有10%的成员在成年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没有掌握这三个任务中的任何一个。范伦特在书中举了很多真实例子,有发展成功的,也有发展失败的,有些是发展开始成功而后停滞的,也有停滞到四五十岁后重新开始发展的。他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样板,读者可以在这些例子中看到自己及自己的可能。这就是他所说的自我的智慧,他认为自我的本质就是努力掌握、整合以及赋予经验以意义。 我于2011年受瓦尔丁格的邀请,在其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四周,曾与退休后还常来工作的范伦特有过愉快的交谈。我认真研究了一位受试的卷宗,两大摞文档夹大概七八公斤重。可惜,我只从1941年看到1967年的随访资料就得回国了。行前忍不住要瓦尔丁格“剧透”一下,这位直到45岁还混得不怎么好的哈佛精英后来如何?他告诉我说,该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剧作家!许多好莱坞电影都与其有关。 作为和人类心灵一起工作的人,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范伦特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疯狂的意义,是否精神疾病会带来更多创造力,是否精神方面的某些问题反而会带来灵感。这是大众的流行想法,如尼采、梵·高、伍尔芙、荷尔德林、海明威……这个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本书的后半部分,范伦特通过对四位具有创造性的人物进行描述(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西尔维娅·普拉斯、安娜·弗洛伊德、尤金·奥尼尔),从而给出他的见解:创造力需要的不仅是冲突,内在的痛苦绝不是创造力所必要或有效的因素,精神错乱与创造力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联系。 某种意义上,范伦特的这本著作是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合,二者要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二者的本体论存在巨大差异,一方面是要寻找规律,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则是要探索未知,进行理解。就量化研究而言,范伦特的方法主要是对前瞻性研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回访,这里面的很多变量是人为进行设定的,统计处理也是较早的方式。就质性研究而言,范伦特还是潜在设定了美好生活的标准,即适应社会,对于这一点,也是见仁见智的。 这些争议的复杂性正如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一样,每个治疗师、每个个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自我的智慧找到。按照作家余华的说法,中国人在近四十年的剧烈社会变迁里走完了西方四百年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价值观被撕裂、被重整。范伦特的这本著作并不完美,但它是非常好的参照。范伦特认为成熟和抱持环境的内化发生在成年,而不是童年。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人类学家,在他11岁时自杀身亡,年仅44岁。范伦特现在已有82岁(2016),他以自己的生活证明了自我修复的可能,美好生活的可能! 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 世界精神病学会跨文化分会理事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主席 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常委 书评(媒体评论) 当投入地去爱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幸福就自然而来。也就是说,幸福是投入的副产品。 ——维克托·弗兰克 范伦特有着积极的信念,他相信通常所说的青春期危机、中年危机、老年危机都只是发展的副产品。他认为,这种发展危机不可避免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成年生活可以通过内化我们所爱和爱我们的人来让自我变得成熟。 ——赵旭东 幸福,就像在花园里。花园有两种,一种是父母馈赠,你只须做天真烂漫的孩子就可以;一种是自己拓荒而来的,需要欲望的驱动,也需要竞争,甚至残酷的竞争。在竞争中锤炼自己,与人冲撞,而关系的深度和人性的深度也逐渐形成。 ——武志红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该一读的重要著作。许多人都只在过生活,而忘了要经营生命。这项哈佛大学的罕见的超长跟踪研究,帮助你我洞见一生的成长,并知道幸福的密码及方向。幸福是能力,培养幸福力,才能成就精彩幸福的自己,不枉此生。 ——张怡筠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