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捕梦之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丹燕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捕梦之乡》是陈丹燕旅行汇系列作品,陈丹燕的地理阅读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旅行和阅读模式。因着对小说《哈扎尔辞典》的喜爱,陈丹燕带上小说前往作者帕维奇的故乡塞尔维亚,从那里找寻和重获文本里或虚构或真实的时间与空间的痕迹,用陈丹燕自己的话说“带着自己的身体走进小说坏境里,这样的阅读总是激起读者心中奇异的梦幻感。而将自己的身体带到贝尔格莱德,带到作者的家里,来到小说最初出发的源头——作者的床上、枕上、笔记本边上,短暂占有这些私人领地,一个读者疯狂的梦想实现了。”

当陈丹燕踏上这个静谧宗教与喧嚣炮火交织的异域世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指引着这位东方作家的旅行,而那些遗落在小说《哈扎尔辞典》里的蛛丝马迹也开始在现实世界的真实中一一显露。

内容推荐

作者循着小说的阅读脉络回溯了伊斯兰教的静谧精致、东正教的严肃幽远,以至多神教时代古希腊式的原始优雅……而脚步踏遍了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大片地区,最后她发现,在这条历史地理脉络上,不管是在起点还是终点,她始终徜徉在帕维奇的“捕梦之乡”之中。作为一个读者来说,能够带上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前往一片与这本书互为匹配的土地,享受阅读和旅行带来的喜悦感动抑或是寂寞忧伤,是一种幸运。陈丹燕与她的读者分享了这份幸运。

这本书紧紧贴合了当下的“塞尔维亚热”“土耳其热”,同时又跳脱出一般旅行书的模式,融入作者自己的深刻思考,捧书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旅途中与世界、历史、文学真挚的感情交流,而放下书便难以按捺跟随文字行路远方的激动和渴望,如果想看看这个静谧宗教与喧嚣炮火交织的异域世界,一定绕不开陈丹燕的《捕梦之乡》。

目录

第一章 穷而性感之所

 一、贝尔格莱德:凌晨

 二、三座铜像

 三、贝尔格莱德:穷而性感

 四、“三月,轰炸开始了。”

 五、他只描写地狱,忘记了天堂。

第二章 捕梦之乡

第三章 斯特凡

 一、那些摩拉瓦河谷的修道院

修道院补遗:摩拉瓦河谷的湿壁画世界

 二、斯特凡也在墙上

 三、要塞里的青铜像

 四、阿德里安堡

第四章 伊斯坦布尔秘境

 一、佩拉宫酒店

 二、宗教交织之地

拜占庭精神遗泽: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堂

和煦洁净的奥斯曼气息: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

哈扎尔的秘密: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

第五章 时不我与的哀愁

 一、拜占庭之前的世界

 二、“佩特库坦和卡莉娜的故事”书影

 三、希腊化城市露天剧场废墟

一个欧洲小说的爱好者:伟大梦想与实践

致谢辞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贝尔格莱德在凌晨时分竟然非常安静。

我坐在莫斯科大饭店楼上客房的宽大窗台上俯瞰楼下的街道,1860年纪念塞尔维亚公国再次宣告独立的纪念碑喷泉在凌晨发出哗哗的流水声。十九世纪的塞尔维亚公国其实好小,疆土也就是现在的贝尔格莱德这么大而已,但对十四世纪科索沃之战后,已失去王国五百年的塞尔维亚人来说却意义重大。

啪哒啪哒,这是奥斯曼军队在战争古道上的行进声。

咚哒咚哒,这是奥斯曼军乐的鼓声和喇叭声。

哆来咪,哆来咪,哆来咪来哆西拉西哆来,这是维也纳的莫扎特写的《土耳其进行曲》,一团天真,他戴着白羊毛做的巴洛克假头套,完全不懂巴尔干。

1860年代,南面的奥斯曼帝国式微,战败,陆续丧失了对希腊和巴尔干诸国的统治,也终于撤出塞尔维亚公国。可是,北面的奥匈帝国又来了。奥匈帝国的兵士直接占领斯特凡·拉扎列维奇公爵的修道院。那时,斯特凡·拉扎列维奇的湿壁画肖像上,不喜欢具象的奥斯曼士兵用泥巴涂没了斯特凡十四世纪的眼睛,奥匈帝国的士兵又在肖像下,用小刀刻下自己的名字——佛朗茨·沙烈斯科维奇,以及他的地址,如今这个叫普莱斯帕克的,是位于捷克境内的一座小城。

这里真是巴尔干火药桶上的开关,巴尔干之钥。每双强悍的手都会伸向它,企图将它占为己有。

来贝尔格莱德以前,我准备好应对久经战火的地方,可遇见的却是一团黎明前深重的亍静。

又长又宽的黄色电车从一团漆黑的宽阔大街深处浮现出来,灯火通明地停靠在楼下莫斯科咖啡馆门前,在明亮的车窗前,零星落座的乘客一动不动望着窗外。能隐约看到他们被浅色的头发环绕的面孔,男人长着一个结实多肉的斯拉夫大下巴。那些脸和肩膀,水滴般倒映着内在的静默与忍耐,这就是我第一眼看到的塞尔维亚人。

公车开门时发出响亮的气阀声,吹过整条深夜寂静的街道。

这安静之处到底还是1999年被美军战机轰炸了七十八个夜晚的城市吗?还不算1941年为使贝尔格莱德投降,德国空军在此实施的轰炸,那次轰炸将萨瓦河边的国家图书馆炸成一个大洞,里面的塞尔维亚档案悉数尽毁。也不算1944年,为赶走德军,英军飞机对贝尔格莱德实施的轰炸。这次轰炸选在了复活节,期间炸毁了一辆正在行进中的火车,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德军几年前的轰炸。因此,在我的印象里,这是个空中时不时要落下炸弹的城市,可它迎头给了我一个宁静的深夜,令我惊奇。

有个穿深色外套的高个子男人从车上下来,无声地跳上街道边上的月台。这个人让我想起卡拉季奇。

2008年,塞尔维亚前总统卡拉季奇也是在贝尔格莱德的一个公交站上被捕的。他现身时,原先额上一大把灰色的头发已然全白,在头顶上扎成一个发髻。他留着一把雪白的大胡子。据说他瘦削专注、与世无争的样子,很像一个从摩拉瓦河谷那些古老修道院里来贝尔格莱德办事的东正教修士。海牙国际法庭指认卡拉季奇为屠杀波斯尼亚7500名回教徒的战争罪犯,九十年代初他力图阻止波斯尼亚独立而血洗萨拉热窝,犯下了欧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战争罪行。自1995年以来,他一直作为塞尔维亚头号战争罪犯被通缉。

被通缉的十三年里,卡拉季奇其实并未离开贝尔格莱德。他甚至成为塞尔维亚语诗人和贝尔格莱德的执业精神科医生,他也一直生活在73路公共汽车沿线的新城区。隐居的这些年,他出版诗集,为病人看病,甚至他还是贝尔格莱德的精神卫生杂志《健康生活》的长期作者。1999年,他与人们一起经历北约对塞尔维亚各地的大轰炸,那次,塞尔维亚再次失去了科索沃。

电车站前的地面上用黄色油漆划出公交专用线,写着大大的英文:BUS。和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道上的汽车站地面一模一样。

这真是神奇的地方。

在黎明,我出门,沿着大坡往下走,路过巴尔干饭店,路过安德里奇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作“波斯尼亚三部曲”的普莱茨伦大街7号,路过金色大白鲸咖啡馆,这个咖啡馆曾是1914年穷困的塞族少年普林西普得到暗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用的手枪和炸弹之处,它在贝尔格莱德的多次轰炸中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隔着玻璃窗,还能看到当年“自由波斯尼亚”读书小组的少年们玩台球的地方,如今还放着台球桌;这个咖啡馆好像被轰炸和历史以及普世价值观统统遗忘了一样。

P7-9

后记

一个欧洲小说的爱好者:伟大梦想与实践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深深堆积在我的记忆里,我爱它们。

我想也是因此,我在日后的漫漫长路中,旅行中总会在欧洲打转,或者以欧洲作为起点。即使这样,我也只是战战兢兢地发了一个大梦,我想在欧洲细细读完欧洲小说金字塔尖上的两部小说,那是爱尔兰的《尤利西斯》和塞尔维亚的《哈扎尔辞典》。这两部伟大的小说都诞生在动荡的时局中,《尤利西斯》诞生在爱尔兰独立运动中,《哈扎尔辞典》诞生在南斯拉夫解体的阴影渐渐逼近的岁月里,它们都带着强烈的历史地理的痕迹。我是一个持续地热爱在小说中寻找两极的读者,一方面是热爱小说强烈的历史气息,另一方面是热爱小说承载的各种精微的细节。在我看来,一部好小说真是阅读岁月人心的导师,它教你能具体而微地认识文化与历史的形成,也教你如何体贴而仁慈地察觉生活中那些意味深长、但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细节,并且柔和而漫长地造就了你的心灵世界。

我一直觉得,如果能读得精微与敏感,好小说最终会给予读者一份礼物——令一个人能保持一双可以独自流下慈悲之泪的眼睛。这种个人的、隐秘而完美的阅读体验本身也是人生的礼物。

《尤利西斯》和《哈扎尔辞典》正是两部合适的著作。它们都结实巨大,经得起这样的阅读。它们也都细腻而温润,能给予我想要的各种与现实世界的细节联接。

从2005年开始到2013年,我在都柏林发现地理阅读的可能性,然后在爱尔兰各地摸索着自己合适的地理阅读方式:一路走,一路读《尤利西斯》,然后回来写读书笔记。再去,再看,再写。年复一年,真是漫长的旅行。

都柏林每到初夏时分的布鲁姆日,是一众《尤利西斯》书迷渐渐创办起来的阅读节日,也是世上最著名的地理阅读节日。刚刚参加这个布鲁姆日的都柏林漫游时,我还没能力为自己设计一次辽阔大地的地理阅读。但如果没有那年布鲁姆日的漫游,我将一直没有做地理阅读的能力和激情。布鲁姆日是我的阅读老师;那些在都柏林大街小巷里彩色的铜牌和街道上被磨得金光闪闪的地面《尤利西斯》标志,就是我的地图,我的指南,我的导师。

我从都柏林往爱尔兰岛的西面去,是因为乔伊斯小说里的一句话——雪花无声地落在香农河畔黝黯的沼泽地里。那是一个诗意的指引,因此我去了香农河边上的沼泽地。浓绿的岛屿,长风猎猎,仙乐飘飘。绿色笔直的海边悬崖,那深蓝色的浪涛旁,一艘沉船好像大海的纪念碑那样伫立在长满小野花的石灰岩上。

我想,自己是在爱尔兰摸索到了如何在欧洲大地上仔细而安静地读一部伟大的欧洲小说的,这也是一个欧洲小说爱好者取悦自己的最梦幻的方式了。  所以2013年在土耳其开始读《哈扎尔辞典》时,我好像懂得了自己该如何在地理阅读的旅行里自处,懂得该怎样才能享受这样的旅行。我开始在从小亚细亚到巴尔干的地图上标注,就好像都柏林城里的那些黄铜标识一样。

2013年的土耳其旅行很是令我难忘,因为这欧亚交织之地的故事丰美异常。我只记得从伊斯坦布尔到希拉波利斯古城,我走啊走啊,从来都来不及吃午饭。接着,就是2014年的塞尔维亚旅行。那一年命真好,我那次能在帕维奇家中一边读中文版的《哈扎尔辞典》,一边翻阅帕维奇写作《哈扎尔辞典》时的笔记本,而且还看到了他在写作间隙为自己画的工作速写。真的,阅读的地理旅行在2014年开始带上了一种发梦般的奇异色彩。

到了2015年,我将土耳其与塞尔维亚连接在一起旅行,这是《哈扎尔辞典》中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四十天风尘仆仆的长途旅行,有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捕梦者马苏迪一般,在梦中日行千里,晨昏兼程。这一次,在土耳其,我找到了哈扎尔人的墓地;在塞尔维亚,帕维奇遁去梦乡的正午,我得以在他留下的床上躺下,并在那里再次读完了《哈扎尔辞典》描写捕梦术的那一章。那一次,帕维奇夫人正在外面起居室帕维奇写作《哈扎尔辞典》的巴洛克小书桌前,手里捏着帕维奇留下的烟斗,用塞尔维亚语朗读着她丈夫小说中的捕梦者词条。“捕梦者能释读别人的梦,能在梦里日行千里选择住所,能在梦里捕获指定的猎物——人和物或者野兽。一个最古老的捕梦者的札记曾被保存下来,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梦里,我们一如水中的游鱼。我们不时游出水面,望一望世界的沿岸,随即又拼命地快速下沉,因为只有在水底深处,我们才感觉良好。’”这,对她何尝不是一种仪式、一种与丈夫相连的可能性。朗读的间隙,她用自己的牙齿扣在丈夫当年咬住烟斗时留下的齿痕上;那个在伊斯坦布尔买的贵重烟斗嘴上有小小的凹槽,那就是齿痕。在卧室里,有一道自大地边缘反射上来的白光,那正是帕维奇在小说里对梦乡的描述。

我躺在帕维奇留下的大床上,仰面看着天花板中央的吊灯,觉得自己的身体轻轻飘浮起来,在塞尔维亚语的朗读声中。我想自己永不能忘记那个在贝尔格莱德一栋老公寓里度过的下午,那是对一个自幼爱读欧洲小说的读者来说难得的高峰体验。

回首少年时代,那是中国封存了一切欧洲小说的暗黑时代,读到一本欧洲小说,真的可以夸张到宛如天堂偶尔开启了大门。那时,少年之间交换一本厚厚的十九世纪小说,常常都是黄昏时才传到我手里,翌日七点半上学路上就要归还。这锻炼了我飞快阅读的习惯。要是能借到手两个晚上,那两天真是犹如在天堂。从这样饥渴阅读的少年时代走出来的我,长大以后,只为好好读懂一部欧洲小说里的故事、故事里的历史地理、历史地理里的人心与记忆,只为好好满足一下阅读对于慢而适意的需求,能够一次次前往欧洲,从边缘走向岛屿,这是命运怎样慷慨的馈赠。

回首从前,在1993年风雪交汇的圣彼得堡旧火车站月台上,当火车沉重地喘息着进站来的那一刻,安娜·卡列尼娜苗条的身影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那应该是我第一次将自己的阅读爱好与旅行地理联系在一起。自1993年到2015年,我一直都没想到这岁月流逝中,在辽阔的地理环境里读出好小说里蕴含的一切,一直都是我的愿望。这期间真的经历了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航行——与马克.吐温的小说,德国中部的旅行——与歌德的小说,这些短暂而不懈的练习。这些使我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带着《尤利西斯》来到都柏林。时光如梭,在陆续不停的旅行中,我有了可以回首从前的经历、年龄与相应的智慧。然后,我有了另一个机会,带着《哈扎尔辞典》来到巴尔干与土耳其。

2015年秋天,由于土耳其大选,这个阅历深厚的国家开始动荡。我到达伊斯坦布尔的当天,安卡拉发生炸弹爆炸,一百多人遇难。在途中,伊斯坦布尔一家电视台被警察强行关闭。那时,我正在一家咖啡馆里写笔记,看着电视直播中的冲突,流血的记者和编辑;然后,电视信号被切断。这个国家已然开始混乱。走向飞机时,我突然想,这架飞机会被炸掉吗?我也要飞越伊斯兰国占领地的上空。我接下去想,自己已完成了如此壮丽的旅行,不怕了。

我一回上海,土耳其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土耳其击落俄罗斯飞机,土耳其出兵伊拉克,伊斯坦布尔街头暴乱的新闻照片传遍全世界;紧接着,伊斯坦布尔机场炸弹爆炸,炸死了一个清洁工。贝尔格莱德书店里普林西普照片上的脸总是在我眼前晃动。紧接着,俄罗斯向伊斯兰国宣战,英国向伊斯兰国宣战,法国向伊斯兰国宣战,德国向伊斯兰国宣战,美国向伊斯兰国宣战,我心中充满世界大战已然爆发的不良预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时,人们也都还以为只是一场发生在巴尔干的小乱而已,瑞士蒙特勒的东方快车火车站里仍旧歌舞升平;然后,突然有一天的傍晚,美好时代就结束了。那是大战以前私人旅行的美好时代。

但在忧患的缝隙里,我能看到自己深深的庆幸,在晦暗的忧患中如明亮芬芳的鲜花开放——我庆幸自己在世界大战又要在欧洲爆发的前夕完成了一己完美的地理阅读。我不能阻止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我能长久地记得并歌颂那片大地战前的完美。

书评(媒体评论)

◆陈丹燕特之以恒地描绘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无尽城池里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细密敏锐感知自然的终极神秘,并神游在与世界各地那些曾经的伟大心灵交流的内一心世界中。到底是旅行滋养了她的文字,还是文学丰富了她的旅行,这还真是一件说不清的事。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游踪不此作者曼广,观察不如作者那么深入,文笔不如作者那么细腻,翻阅她的书稿,我更白叹弗如——她写的虽是旅游,却在与不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话,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感悟人生。她的书是写给每一个人看的,不在乎你是否曾经旅游,只要你愿意享受美丽世界、美好人生。

——葛剑雄,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用文学语言和故事的方式来表达。陈丹燕旅行书系营造了这样一种气氛:就像在光线恰到好处的咖啡馆,那儿有柔软的沙发、浓香的咖啡、迷人的音乐,让你有种温柔的愉悦,会激起你白己去行走的渴望,或许还会改变你旅行的意义。

——潘耀明,世界华人旅行文学研究会会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