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柏影》是继《三只虫草》、《蘑菇圈》之后,阿来自然文学三部曲的第三部。
阿来的自然文学三部曲“山珍三部”,以诗意、澄澈、优美的文笔,再现了故乡山谷河流僻远小村中的小人物与风物生灵互相依偎的生命故事。本书中视五棵柏树为精神依靠、心灵纯净善良的藏族母亲依娜,皆令人动容。它呈现了阿来对故乡山水的深情眷恋、对温暖人性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生态的忧虑。
| 书名 | 河上柏影(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阿来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河上柏影》是继《三只虫草》、《蘑菇圈》之后,阿来自然文学三部曲的第三部。 阿来的自然文学三部曲“山珍三部”,以诗意、澄澈、优美的文笔,再现了故乡山谷河流僻远小村中的小人物与风物生灵互相依偎的生命故事。本书中视五棵柏树为精神依靠、心灵纯净善良的藏族母亲依娜,皆令人动容。它呈现了阿来对故乡山水的深情眷恋、对温暖人性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生态的忧虑。 内容推荐 《河上柏影》是作家阿来2016年最新中篇小说,是其“山珍三部”系列最后一本。作为“山珍三部”的终曲,本书延续了《三只虫草》、《蘑菇圈》对自然、生态的深切关怀,小说也充满了温暖、动人的人情之美。“我相信,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在生命的坚韧与情感的深厚。” 目录 序篇一:岷江柏 序篇二:人。人家。柏树下的日常生活 序篇三:木匠故事 序篇四:花岗石丘和柏树的故事 序篇五:家乡消息 正文:河上柏影 跋语:需要补充的植物学知识,以及感慨 试读章节 结婚也是别人介绍的,问他条件时,他说,模样中等以上,藏族。 听到他结婚的消息,在三楼办公的贡布丹增还转了一个弯,特意到他办公室来了一次。虽然同在一座楼里,他到史志办后,两个人连面都没有见过了。 他带来了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千元钱。他把信封放在王泽周面前,好歹同学一场,结婚都不告诉一声。 王泽周把信封推回到他面前,淡淡地说,我在乡下老家办的婚礼。 贡布丹增说,听说你一定要找个藏族人。 王泽周说,这样我的儿子就是比较纯粹的藏族人了。他再找一个藏族老婆,他的儿子应该能大致符合你的标准了。 听了他这一番话,贡布丹增似有不忍的表情,他拉开王泽周的办公室抽屉,把那个信封扔了进去,对不起,我要去开会了。 王泽周都没有心思站起来把信封掷还给他。只是,从此他再也没有打开过那个抽屉。又过了几年,政府大楼所有办公室重新装修,全部换成新的柜子和桌子,他才打开那个抽屉。发现里面的一只苹果没有腐烂,变成了又皱又小的果干,那个信封却不在抽屉里了。 儿子能走路会说话了,王泽周就经常带着他回到乡下那个家。 村前路边,陡峭河道里的河水还是那样喧腾不已,有人听见,没人听见,那些声音都在悬崖下回荡。起初,儿子问他,河为什么要叫。他说,不是叫,是喧哗。儿子又问他,河为什么要喧哗。 他说,我不知道。他说,不止这件事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好多事我都不知道,等你长大了,知道了,再告诉爸爸。他很平静地想,那还得再等三十年四十年,也许那个时候一切都会不一样了吧。王泽周再想这些问题时,情绪上已经可以不起一点波澜了。 花岗石丘上那几棵老柏树早已失去了生机。其中两株已经完全死去,那些遒劲斜枝不但早就掉光了叶子,连那些层层叠叠的树皮也掉光了,露出光秃秃的木质部分,在阳光下闪烁着铁灰色的光泽。剩下的三株柏树还在苟延残喘,也许是因为它们要更年轻一些的缘故吧。 母亲还是会提着柳条篮子去树下收集带着香味的落叶。树失去了生机,落叶也越来越少。还有人来给没死的树挂上营养液袋子。但对树造成最大伤害的沉重的混凝土的盖子依然没有揭去。这么些年的时间过去后,坚硬的混凝土被还在顽强挣扎的树根一点点拱起来,形成了一道道曲折的裂缝。那些收纳了风中尘土的裂缝中,生出了苔藓,并且一点点向着混凝土的表面蔓延,使得光滑的水泥有了石头的粗粝的质感。从那些曲折的裂缝中,还长出了蓝色花的苣苔和丛生黄色小花的景天科植物。当年,一夜风雨后,落叶会铺满整个石丘,现在,落叶只是稀稀落落地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王泽周带着儿子一一捡拾,母亲就坐在旁边,看着儿子和孙子捡来的香柏叶,慢慢盖住了篮子底。她脸上的表情比原来迟钝了许多,但她依然会露出幸福的微笑。 P158-161 序言 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 有十年没写过中篇了。十年前在日本访问时,泡那里的温泉,突然想起青藏高原上的温泉,写了一篇《遥远的温泉》。后来就再也没有写过了。 今年突然起意,要写几篇从青藏高原上出产的,被今天的消费社会强烈需求的物产人手的小说。第一篇,《三只虫草》。第二篇,《蘑菇圈》。第三篇,《河上柏影》。 今天,中国人对于边疆地带,对于异质文化地带的态度,跟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中国人向往边疆是建功立业,“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而在今天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如果这样的地方不是具有旅游价值,基本上已被大部分人所遗忘。除此之外,如果这些地带还被人记挂,一定有些特别的物产。比如虫草,比如松茸。所以,我决定以这样特别的物产作为入口,来观察这些需求对于当地社会,对当地人群的影响。 写作中,我警惕自己不要写成奇异的乡土志,不要因为所涉之物是珍贵的食材写成舌尖上的什么,从而把自己变成一个味觉发达,且找得到一组别致词汇来形容这些味觉的风雅吃货。我相信,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在生命的坚韧与情感的深厚。 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即便看起来,这个世界还在向着贪婪与罪过滑行,但我还是愿意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就像我的主人公所护持的生生不息的蘑菇圈。 阿来 2015年5月 后记 需要补充的植物学知识,以及感慨 在序篇开始已然罗列了关于岷江柏的相关植物学材料后,觉得所抄录者还不够齐全。比如说,这种树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序列位置,再抄,便顾忌未见人未见故事就一味说一种树,担心以为看故事就是看小说,以至于爱故事就是爱文学的读者会不耐烦。所以,就没有再放在序篇。现在,索性就把关于岷江柏的资料在故事结束后都抄录齐全,作为结尾了。 《中国植物志》第七卷如此描述岷江柏在植物世界中的位置: 植物界; 裸子植物门; 松柏纲; 松柏目; 柏科; 柏木亚科; 柏木属; 岷江柏。 这譬如在动物分类学中说人: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灵长目; 类人猿亚目: 人科; 人; 然后才是,你,我,他,或,某人,某某人。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从说树起头,最终要讲的还是人的故事。 树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站在谷地里,站在山岗上,扎根沃土中,或者扎根石缝中的历史是以千年万年亿年为单位来计算的。人当然出现很晚。他们首先懂得从树上摘取果实。然后,他们懂得了燃烧树木来取得温暖与熟食,同时从不安全的黑夜里取得使家人感到安全的光亮。他们懂得用骨制的工具剥下树皮制成御寒的衣服,进而因为这种成功的遮蔽生出关于羞耻的观念,或者根据树皮衣服完好的程度美观的程度生出关于美,关于尊贵与低贱的观念不过几千年时间。更不要说用树木搭建房屋、桥梁和庙宇,以及从某几种树上取得带香味的材料进行各种各样娱神的活动了。 是的,树不需要人,人却需要树。 因为这种需要,人使这个世界上的树越来越少。 有某一门类的科学考证出,正是某个气候大变化的时代,树大面积死亡,森林变成草原,某种猴子不得不从树上下来,从而慢慢变成了人。而这些人,正在获取越来越大的力量,正有越来越多的欲望支配他们制造越来越多的理由,使这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的树越来越少。 这个世界上已经消失过很多树了,这个世界也已经消失过很多人了。 科学告诉我们,最终,连生长树与人的地球都会消失。 所以,本书所写的岷江柏和岷江柏下的人的命运也是一样。 但从有人以来,就有人在做记录那些消失的人与物的工作,不为悲悼,而为正见。不然,人就会像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一样。 因为人,毕竟是在这个地球上出现了。 书评(媒体评论) 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即便看起来,这个世界还在向着贪婪与罪过滑行,但我还是愿意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 ——阿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