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语物道(李政道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天池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政道先生是为近代科学做出过根本性贡献的为数极少的中国人之一。赵天池著的《天语物道(李政道评传)》首先追溯了李先生祖先和家族的经历,接着记述了先生求学的曲折过程,试图让读者了解家庭、时代和教育环境对李先生成长的影响。本书的后半部分以李先生在1949—1962年间发表的物理学论文为线索,描摹了当时物理学大环境,解析了先生学术研究成功的道路。本书将为先生不同凡响的一生留下全面翔实的历史记录,也将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提供人生的启迪。

内容推荐

赵天池著的《天语物道(李政道评传)》分为家世篇、战乱篇、留学篇、悟道篇、巅峰篇、归真篇,共六篇。家世篇介绍其曾祖父时代家世,祖辈传教办学建西医院,伯祖叔祖世系,三代家世等鲜为人知的家庭故事。战乱篇介绍李政道先生在战争年代在国内辗转求学的学习经历。留学篇介绍李政道先生赴美留学的曲折经历、初入芝加哥大学的种种故事、博士研究从师费米及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与杨振宁的初次合作、博士后三年三地的科研经历等。悟道篇介绍了李杨的第二次、第三次合作,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与杨振宁的相处的故事。巅峰篇介绍李政道先生获得诺贝尔奖及之后回归平静的生活,开创高能中微子物理学新领域的心路历程。归真篇介绍李政道先生对李杨合作、宇称定律的思考,以及作者的评述。

目录

家世篇

第01章 著名的基督教家族

 南监理会西风东渐 建福音堂曾祖受教

 曾祖父迁居苏州府 携长子受洗鼓楼旁

 曾祖父慕道点火种 后辈接棒成就大业

第02章 传教办学建西医院

 存养书院首开先河 东吴大学声名显扬

 博习医院仁心仁术 西方医药救死扶伤

第03章 伯祖叔祖世系不平凡

 伯祖世代英杰丹心 办学行医理财经商

 三爷叔青传教早逝 堂姑翠贞钢琴魂殇

第04章 科学巨擘的摇篮

 祖父主掌苏州教区 祖母家传宗师巨匠

 伯父行医造福一方 姑父北伐文臣武将

 父李骏康金陵才子 母张明璋大家闺秀

 兄妹六人命运迥异 人生难测世事无常

战乱篇

第05章 中西文艺并蓄兼收

 家境优越节俭为本 国学艺术奠基深厚

 祖父紧握上帝之手 孙儿崇尚自然之道

 淞沪抗战家毁学荒 国光中学为国之光

 东吴附中勤奋求学 沐恩堂内再续前缘

 叔父办报抗日捐躯 正气浩然长存于心

第06章 逃离上海开启求知之旅

 兄弟相伴逃离上海 永别父亲去大后方

 形势紧急中途失散 贫病交迫孤身逃亡

 生命可贵异于蝼蚁 <普通物理学}悟人生

 赣州联中夯实基础 苦心志方能担大任

第07章 浙江大学完成物理启蒙

 跋山涉水辗转贵州 追寻名师赶考浙大

 永兴场受教束星北 天才禀赋初现端倪

 千里探母崎岖艰险 回程车翻身受重伤

 投笔从戎梦碎异乡 思师赠书指明方向

第08章 西南联大崭露头角

 西南联大关键一年 成绩优异注册北太

 好同窗聚茶馆夜读 物理奇才震惊名师

 叶企孙特许免修课 睹昔日试卷更悲伤

 卷入学潮死里逃生 抗战胜利中兴有望

留学篇

第09章 赴美留学经历曲折

 小中大学均未毕业 吴大猷伯乐具慧眼

 青春年少肩负重任 別亲离家远渡重洋

 “种子计划”无疾而终 李政道去向费思量

 “种子计划”三师领军 一世才智半世伤心

第10章 初入芝加哥大学受青睐

 入学测试西方经典 东方文明征服校方

 名校鼓励自由发展 物理系中大师荟萃

 众大师研究缪介子 汤川理论影响深远

 费米推翻实验结论 开放竞争激励小李

 解难题受邀夜讲座 考第一获双料奖金

 物理“教皇”稀世全才 麾下治学前途无量

 家宴舞会开心释放 运动游戏样样争强

 西南联大校友不识 芝加哥求学路重逢

 四青年驾车长途游 救难兄弟报警寻找

第11章 博士研究师从费米

 才高品洁真正巨匠 追梦天才竞相趋之

 博士生拜费米门下 李政道得大师真传

 密歇根讲习埋伏笔 重整化初步立根基

 泡利中微子新发明 费米论述贝塔衰变

 诚拜访恩师吴大猷 遇吴健雄驯服电子

第12章 李杨初次合作

 斯坦伯格三体论文 李政道计算帮大忙

 三体讨论备受启发 三人合作冲刺难题

 三学子合创新概念 遵师嘱投稿独担当

 三博士生抢跑大师 建基本粒子新方向

 合作当年密切无间 绝交之后难逃恶声

第13章 博士论文获校长奖

 论文题目挑三拣四 费米耐心没齿难忘

 费米训练天才学子 不抄别人方能独创

 李学士一眼定终身 秦小妹专注侍夫君

 钱德拉冒风雪授课 全班学生均获诺奖

 博士论文选白矮星 两好友不打不相识

 费米指路天体物理 博士后追随钱德拉

第14章 博士后三年辗转三地

 鸳鸯比翼琴瑟和呜 天文台旁建造小家

 涡流研究深奥莫测 前辈指点另寻方向

 忠诚宣誓引发意外 未谋面导师愤辞职

 父亲极力阻止回国 杨振宁成家留美国

 旧金山送别老同学 北京会友畅叙沧桑

 湍流理论引发关注 妻支持入职高研院

悟道篇

第15章 李杨再度合作

 合作半年两篇论文 创统计力学新方向

 高山仰止握手大师 爱因斯坦慈祥祝福

 论文功成乐极生悲 排名顺序首现纷争

第16章 分手后李杨三年学术活动

 香槟大学又遇名师 加盟追逐多体圣杯

 象牙塔抑或名利场 前车之覆后车难鉴

 量子场论用于多体 极化晶体论文频发

 半小时破难解方程 助力两项诺贝尔奖

 哥大物理学术重地 基本粒子前途无量

 重整化中唯一可解 建李模型告慰恩师

 单飞杨陷入低潮期 两年无论文不寻常

第17章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对称守恒互为因果 诺特启迪爱因斯坦

 规范场始于电磁场 克莱因泡利起源头

 重要工作徒有其表 并非原创存在错误

 杨米理论无缘诺奖 皇家科学院给答案

第18章 李杨牵手第三次合作

 重子规范场再合作 署名李主导杨作辅

 分立型变换不变性 电时空反演必守恒

 奇异介子衰变成谜 字称守恒扑朔迷离

 反质子发现惊天地 众大伽纷纷借东风

第19章 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

 罗彻斯特大师聚首 杨振宁发言战群雄

 遭质疑后荒唐口出 论文评述欲盖弥彰

 斯坦伯格超子实验 橫向极化成为关键

 讨论之间忽得灵感 字称之谜初现曙光

第20章 宇称不守恒论文

 李政道打开宇称门 两孩童神殿拾宝藏

 李政道晤谈吴健雄 共议贝塔衰变验证

 旷世机遇不容错过 吴健雄倾全力投入

 李杨计算贝塔衰变 宇称到底守不守恒

 模棱两可并不自信 双面下注受人诟病

第21章 更上层楼

 阳光沙滩白浪清风 泡利欧米触发灵感

 三十而立成果卓然 创新理论信心满满

 错误判断失却先机 莱德曼与诺奖擦肩

 硬球理论再现生机 超流“圣杯”功亏一篑

 吴健雄屡碰壁不屈 克难关集天时地利

 “龙女士”功成显霸气 字称不守恒定锤音

第22章 福音传遍全世界

 上海饭店宣告佳音 莱德曼悔不该当初

 异军突起争分夺秒 兴冲冲抢先下判书

 后来者领先创成果 吴健雄光芒顿减色

 哥大物理系发新闻 宇称不守恒告天下

第23章 孰先孰后起争议

 “缪子先生”论文迟发 愤而退出物理学会

 四组实验各具精彩 实验决策凸显眼光

 宇称元年会议频繁 讲座报告耗时费力

 发明权归属惹争议 马夏克怒斥盖尔曼

 斯坦伯格修成正果 超子衰变合乎预期

巅峰篇

第24章 诺贝尔奖首度授予中国人

 李重返高等研究院 荣誉光环掩盖裂痕

 超导体理论终确立 巴丁团队捧走圣杯

 史上最快物理诺奖 意义重大实至名归

 杨振宁强求先登台 秦蕙?大度劝忍让

第25章 光环之下勤恳合作

 伯恩斯坦一问千金 舞文弄墨埋下祸根

 瑞因斯寇万出纰漏 遗憾诺奖姗姗来迟

 弃前嫌再度燃激情 同目标合作硕果丰

第26章 开创物理学新领域

 易经占卦预测未来 回归基本粒子物理

 施瓦兹联手李政道 建高能中微子平台

 两年艰辛苦尽甘来 谢李政道无私指引

归真篇

第27章 合久必分实堪伤

 研究院聘永久院士 大团圆哪承想绝交

 七年之痒终成魔咒 合久必分慨叹无常

 科普文学招惹是非 伯恩斯坦冤比窦娥

 排名次序难解之题 李杨杨李令人感伤

第28章 破缺的宇称

 项庄舞剑出版文选 接受采访反戈一击

 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忍无可忍针锋相对

 名刊青眼昔日手稿 特殊封面赠送总理

 十五载竟三合三分 七十年论功过是非

 尽己所能为国做事 吟诗作画笑向百年

附录 李政道和杨振宁发表的学术论文分类目录

 (1945—1963)

附录1 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署名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的论文32篇

 (1949—1962年)

附录2 李政道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的与杨振宁无关的论文

 (1950—1955年)

附录3 李政道与杨振宁第三次合作期间唯一一篇没有杨振宁共同署名的论文

 (1959年)

附录4 李政道与杨振宁彻底分手之后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的论文

 (1962年5月—1963年3月)

附录5 杨振宁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的与李政道无关的论文

 (1945—1956年)

附录6 杨振宁在与李政道第三次合作期间发表的两篇没有李政道署名的论文

 (1961年)

试读章节

曾祖父迁居苏州府携长子受洗鼓楼旁

1865年蓝柏夫妇重返上海,和已成为上海滩名流的林乐知一起重整监理会在华事业。经过十几年太平天国运动,江浙一带城乡萧条凄凉。在与曾国藩兄弟和李鸿章统领的清军惨烈的三年多争战中,整个苏南地区的人口从三干多万骤减为一千多万。苏州府1860年被太平天国李秀成攻占,城市人口在战火中损失了一多半,战乱之后开始重建。蓝柏牧师请示美国母会后获准向苏州发展。据《监理会中国百年》等监理会文献记载,上海监理会首先派往苏州的是曾在上海英租界追随蓝柏牧师多年的殷近山和李子义。

在大多数中文苏州监理会历史研究文献中,殷近山被称为殷勤山。《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入华百周年纪念册》中收录了李月峯的《曹子实校传》,其中有一位名叫殷近山的牧师的简历。据此可推断,殷勤山的名字是谐音误传,正确的名字应为殷近山。曹子实是蓝柏夫妇的养子,曾被蓝柏夫人带去美国,1869年回到上海之后被派往苏州协助殷近山和李子义。据《苏州市志》登载吴竞先生的文章《监理会晚清时在苏州的活动》等文献,殷近山是苏州富商,在上海听蓝柏讲道而受感化,1856年于上海入教,是受监理会施洗最早的苏州人。大约1866年,在蓝柏牧师的劝说下,殷近山与李子义一起迁往苏州居住,成了苏州监理会的创始人。殷近山在苏州城内市中心天赐庄十全街有住宅和店铺,李子义也在附近安家。

李子义是苏州李氏的始迁祖。他为苏州李氏的堂号定名为“沾赐堂”。该堂号的起源应与李子义在苏州城内的天赐庄安家立业,习教、传教、办学有关。李家家谱派字为:“子应骏、道中善、乐为本、义永守”。李子义希望他的子孙成为人中俊杰,道义永守,善乐为本。李子义和夫人闻氏迁居苏州之后,大儿子李应庚(伯莲,即李政道伯祖父)、二儿子李应积(仲覃,即李政道祖父)、三儿子李应柳(叔青)、幼子李应泌(福生)、女儿李秀珠和李巧珠相继在苏州出生。

李子义家族是苏州基督教第一家族,他和他的后代为苏州的现代化所做的贡献彪炳史册。哈佛费正清研究所研究员罗元旭先生近年著书《东成西就》,考证了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七个基督教家族,包括厦门圣公会创始人黄光彩家族、山东颜惠庆家族、后代中出了宋氏三姐妹的安徽倪氏家族、安徽滁州王际堂家族等。其中,李子义家族名列第六。

1844年出生的李子义经四代传承,到曾孙李政道这一代,已经繁衍成了一百三十余人的大家族,到目前应当已传到第八代,李子义的数百名后代子孙和姻亲遍布中国大陆、美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家族,对中国早期基督教发展,现代西方教育的传播,政治、经济、医学、文化均有相当的影响。李氏家族的后代中,出现了创办东吴大学的教育家,主持苏州圣约翰教堂三十年的宗教领袖,创办苏州、常州第一所现代医院和上海华山医院的事业家,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家,担任“中华民国”中国银行钞票发行局长的金融家,协助杜月笙创办上海船业的巨贾,为国捐躯的抗日飞虎队英雄,在上海租界办抗日报纸被日伪特务枪杀的英烈,经营化肥进口的富商,中国近代著名的钢琴家,创立华尔街最著名的富达基金(Fidelity)和花旗集团(City Group)的美国金融家。后代中,学者教授更是比比皆是。李子义牧师的重孙,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的李政道,更使得李氏家族享誉世界。

前面提到过的曹子实(1847—1902)与李子义关系密切,是监理会在苏州发展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曹子实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中的传奇人物,与山东颜惠庆家族有姻亲关系。他的后代中出现了不少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据《亚洲美国人百科全书》(Asian,American Enyclopedia)一书中收录的曹子实小传,曹子实是浙江嘉兴人,父亲是医生。他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三岁亡母,九岁亡父。父母双亡后,他在父亲朋友家住了七个月,后与二哥一起到上海找寻母亲去世后被父亲带到上海的四哥约瑟夫(Joseph),结果四哥没找到,二哥也失散了。曹子实流浪在上海县城街头以乞讨为生,夜里就住在一座庙宇中。在那里,他碰到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此人知道蓝柏夫妇正在物色收养中国孤儿,于是把曹子实介绍给曹子实父亲的另外一个朋友李先生。李先生把曹子实引见给蓝柏牧师。蓝柏夫妇对曹子实印象很好,收养了他,并安排他在福音学堂读书。这时曹子实十岁。曹子实小传中提到的他父亲的朋友李先生,很可能就是李子义的父亲,李政道的高祖父。笔者推测,李子义的父亲和曹子实的父亲均在蓝柏处慕道,因而成为友人。他们与同在蓝柏牧师处慕道的苏州人殷近山也应相熟。曹子实乖巧聪颖、知恩图报,很受蓝柏夫妇喜爱。1859年,蓝柏夫人把1854年出生于上海的儿子蓝华德(Walter Lambuth),以及曹子实和另外一个养子带回美国接受教育。蓝柏夫人在美国养育子女,蓝柏牧师在上海打理监理会业务,期间也曾返回美国。

1859—1869年,曹子实在美国待了10年。具有医生背景的蓝柏夫人,父亲是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中南方军队的一位将军。曹子实曾协助蓝柏夫人从事南方军队的战地救护,是参加过美国内战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之一。后来,曹子实又被名为马歇尔的牧师收养,取名查理斯·马歇尔(harles Marshall),在美国南部接受教会教育。战争结束后,曹子实在纽约市打工,1869年乘船返回上海。时年22岁的曹子实已长成一表人才,体魄魁梧,生性乐观。可以想见已经先行返回上海的蓝柏夫妇见到曹子实之后的欣慰之情。蓝柏随即派遣曹子实去苏州教区,协助李子义和殷近山。

自李子义和殷近山迁居苏州以后,蓝柏夫妇经常乘船前往进行传教活动,其间就住在殷近山位于苏州城里天赐庄十全街的家里,利用殷近山的住宅和店铺从事传教活动。当时,中国的官僚、士绅、乡绅和大部分农民对洋传教士抱有很强的怀疑和仇视心理。据监理会文献记载,1869年蓝柏牧师曾从上海来苏州,在市中心钟楼前空地上支起帐篷宣讲,但民众很少响应。已经定居苏州的李子义携两岁的儿子李伯莲受洗,成为蓝柏此行最大的收获。至此,李子义正式加入基督教监理会。P9-11

序言

爱因斯坦如此评价他的挚友居里夫人:“对一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巨人来说,其道德品质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价值,比单纯的智力成就重要得多。即便就智力成就而言,其对人格魅力所依赖的程度,也远比一般人所认识的要高得多。”我想说:李政道先生不仅仅智力成就卓越,而且道德品质优秀、人格高尚。

李政道先生是为近代科学做出过根本性贡献的为数极少的中国人之一。我冒昧撰写李先生的评传,诚惶诚恐,务求遵循严谨的科学态度。本书首先追溯了李先生祖先和家族的经历,接着记述了先生求学的曲折过程,试图让读者了解家庭、时代和教育环境对李先生成长的影响。本书的后半部分以李先生在1949—1962年间发表的物理学论文为线索,描摹了当时物理学大环境,解析了先生学术研究成功的道路。作为著名科学家的评传,本书以李先生的求学经历和学术成就为中心,介绍了与李先生有过合作和交往的众多大师,讲述了当时物理学的重大事件和突破的大环境。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客观,我广泛收集了先生所著的学术论文、回忆文章,以及他的同事、朋友和合作者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述。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书涉及的物理学理论,我就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深度的科普。书中的科普知识,对普通读者理解先生的一生非常有助益。本书将为先生不同凡响的一生留下全面翔实的历史记录,也将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提供人生的启迪。

李政道和杨振宁先生在1957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中华民族于世界崛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60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国青年人对于科学的追求。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卓有成效,1962年两人分手令人叹惋。对此我也采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并记录历史。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偶像。如今网络发达,人们有机会公开表达和传播个人观点。不少人士对李杨三合三分,以及他们的学术成就做出了公正的评述,但一些缺乏专业知识又未能深入了解真相的谬论也在广泛流传。本书将有助于正本清源。

限于篇幅,本书对李先生1962年之后的物理科学学术贡献、科学和艺术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自1975年起李先生对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众多深远影响和贡献着墨不多。希望自己今后能有机会弥补这一缺憾。

感谢王垂林为本书写作提供的咨询意见。王垂林自1988年起在李政道先生创办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近年来担任李政道先生的中国事务联系人。本书部分历史照片由中国高等科技中心提供。

感谢夫人李宗仪从策划到成稿所提供的建议,以及在文稿成书过程中多次耐心细致的审核。感谢本书特约编辑宋涛女士对文字和内容的修订和加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