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自己前要先肯定自己
乔·吉拉德曾经对每一位销售人员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推销员,你是否经常这样告诉自己,推销员的职业是高尚的!推销员是最勇敢最有前途的人!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在销售领域一展身手;但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的前途真的是要再从长计议了。
实际上,你不必对自己的职业有所否定,生活中,人人都是推销员。这是因为,无论你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达成自己的目标,都需要向他人不断地推销自己的思想、观点、主张、感情、产品、服务等,以此来让他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价值。
其实,很多在我们看来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从推销做起的,他们在从事过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销售工作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才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传奇式人物。
李嘉诚的名字可以说是享誉海内外。
他是香港最大的土地拥有者,他的地产、金融、酒店、电力、石油等业务遍布世界各地,《华盛顿邮报》称之为“最富的华人”。他并非继承祖业,也非出身显赫。清贫的家境、苦难的童年、一贫如洗的“打工仔”、“拥有亿元资产的巨富”构成了李嘉诚成长、发展的轨迹。他是如何实现这奇迹般的飞跃的呢?
李嘉诚曾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人工作。”李嘉诚下定决心要打造自己的事业王国,他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计划落空。面对人生坎坷,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靠自己的打拼,定会成为一名强者。在他看来,成大业者必须要有战胜一切的雄心,只有敢于向一切艰难挑战。才可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府城北门街面线巷一座古宅的书香世家,父亲李云经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曾任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汕头沦陷后,年仅10岁的李嘉诚随父母背井离乡过了两年的流浪生活。1941年,李嘉诚一家辗转来到香港,投奔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
到达香港后,为了入乡随俗,尽快适应香港的生活,同时也为日后做准备,李云经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要尽快攻克广州话和英语这两道语言关。
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即使后来因父亲早逝,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之后,他也从不间断地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李嘉诚熟练地掌握了这两门语言,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一家到香港不久,香港也被日本占领了,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李嘉诚14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
怀着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身为长子的李嘉诚谢绝了舅父继续供他读书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辍学求职。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的钱。此时,这名14岁的少年只有一种信念,就是要养活母亲和弟妹,他必须挣钱。从此,李嘉诚稚嫩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走上了一条需要不断挣扎、奋斗的人生道路。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开始到一家茶楼去当跑堂,每天天不亮就要到茶楼去烧水。白天不停地招呼客人,晚上II点多才能回家,这对一名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累了。但是,为了生存他只能默默承受。就算这样,李嘉诚一天的收入也才够一家人勉强糊口。当时,正值战乱,物资奇缺,物价飞涨,这使李嘉诚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难。
两年多的茶楼生活,磨炼了李嘉诚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使他认识到,要改变自己的贫困命运,就必须去努力奋斗,去闯天下,他立志要出人头地。于是,他辞去了茶楼的工作,来到一家塑胶厂当上了推销员。他不辞辛苦,四处奔波,观察市场,捕捉信息。李嘉减凭着自己机敏的头脑、得体的语言,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客户的信赖,使产品的销量大增。为了弥补自己知识水平的不足,每天深夜他都刻苦读书。由于李嘉诚工作勤奋、好学上进,深得塑胶厂老板的赏识,年仅20岁,他即被提升为经理。但是,李嘉诚有更远大的理想,他要成为一名实业家,他要出人头地。于是,李嘉诚不顾老板的再三挽留,毅然辞去了待遇优厚的经理职务,又开始了他的奋斗生涯。
1948年底,李嘉诚租了几间破房子,雇了几名工人,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主要生产玩具和家庭用品。建厂初期,由于资金少,人才缺,因此,采购、设计、施工、推销都要靠自己。虽然李嘉诚苦心经营,但几年下来,塑胶厂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李嘉诚没有灰心,他仍然勤奋地工作,执着地追求着。
20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观察市场,李嘉诚发现,塑料花在香港市场上特别走俏,而且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塑料花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在产品外销中,李嘉诚又发现美洲和欧洲也出现了塑料花热,几乎每个家庭、办公室都要用塑料花来点缀。可见,塑料花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于是,李嘉诚决定转而主要生产塑料花。
1957年,“长江”的塑料花出厂,投人市场后一炮打响,李嘉诚在香港名声大振。随后,“长江”塑料花又销往欧美市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长江塑胶厂财源滚滚,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厂。这样,一幢新型楼房代替了昔日的几间破厂房,长江塑胶厂变成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