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深入灵魂的爱情著作!
《纠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精)》是泰戈尔用诗人独有的细腻、敏感的文字,写了婚姻爱情在金钱、尊严与信仰方面的矛盾,刻画了资本家精神的空虚和女主人公高尚不被污染的灵魂。
本书极具收藏价值!
| 书名 | 纠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印)泰戈尔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深入灵魂的爱情著作! 《纠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精)》是泰戈尔用诗人独有的细腻、敏感的文字,写了婚姻爱情在金钱、尊严与信仰方面的矛盾,刻画了资本家精神的空虚和女主人公高尚不被污染的灵魂。 本书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出身没落名门的美丽姑娘古姆迪妮与专横的百万富翁默吐苏登结了婚,后者妄图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古姆迪妮从而控制她,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属品。但古姆迪妮性格刚烈,不断反抗默吐苏登的权威,让默吐苏登吃了败仗。她甚至回到娘家人身边宣称不再见默吐苏登,但最终却因为娘家债务、怀孕等现实问题不得不低了头…… 泰戈尔原计划写这个家族三代人生活的三部曲,原题为《三代》,虽只写了第一代就辍笔了,但这并不妨碍此书故事的完整性。 《纠缠(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精)》的作者泰戈尔小说诗性语言较多,充满了对人生、世界的思考。《纠缠》生长着印度女性试图摆脱其附庸地位的觉醒萌芽,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凸显了先锋意义。 目录 译序倪培耕 纠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泰戈尔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阿沙拉月的第七天,恰是阿维那什·考什尔的生日,他度过了整整三十二个年头。从清早起,祝寿电报络绎不绝,喜庆的鲜花纷至沓来。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但这则饶有兴味的故事开始之前,还应有一个开端,点燃黄昏之灯前就得准备清晨的灯盏。 揭开这则故事往世书时代之幕,人们就会明白,考什尔家族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黄金时期,它像座美丽的森林屹立着,后来,它日渐衰落,黯然失色。无法断定,究竟是外界的葡萄牙人的入侵,还是内部社会的打击,迫使它落到那般境地。但是,那些被迫抛弃破旧家宅的人,有着很快安置新家的能耐。所以,从考什尔家族历史的创始时期,人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土地财富、牲畜耕牛、用人奴仆,从未匮乏过。节日盛典的庆祝活动更是连绵不断、豪华奢侈、热闹非凡。然而今日,坐落在他们古老的什亚古利乡村里的十丈方圆的考什尔湖池,从湖水的薄薄面纱里,只能用淤泥哽咽的颤音.诉说着昔日的骄傲。仅有那个湖池,还铭记着那个家族的名字,然而它却被吉特尔纪家族的地主们占有着。考什尔族人为什么迫不得已地埋葬掉自己祖先的荣耀,有必要探个究竟。 打从考什尔家族发展历史的中期起,他们就与吉特尔纪家族的地主们发生着冲突,冲突的原因不是财富的争夺,而是对神明的膜拜。具有争强好胜心的考什尔族人所塑造的神像,比吉特尔纪族人所塑造的神像高出两分;吉特尔纪族人马上给以回击,他们在运送神像的大道上,日夜兼程地修筑了一座座巨大的拱门。于是,考什尔族人所塑造的神像头颅,一次次撞在这座座拱门上,难以通过。运送高大神像的人们急忙组织人力,捣毁座座拱门;运送低矮神像的人们奋起阻击,打烂了对手的头颅。这样,神明在那次冲突中获取了比限定的贡粮更多的鲜血。从此,为神明塑像的殴斗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直到考什尔家族濒临毁灭边缘才偃旗息鼓。 大火熄灭,一枝干柴也不会残留,一切都已化成灰烬,吉特尔纪族人的石头女神塑像的面庞也变得丑陋不堪。双方不得不缔结和约,但从未平静过。一会儿那方占上风,一会儿这方失了势,但无论是谁胜谁负,双方都不情愿化干戈为玉帛,至今热血沸腾,怒气冲天。吉特尔纪族人使用社会习俗的利剑,给予考什尔族人以最致命的一击,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考什尔族人曾是堕落的婆罗门,他们来这里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如今蚯蚓却装扮成蛇形,借以唬人。面对那些财大气粗的制造流言的人,人们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这样,在富有贵族书香气息的乡村里聚集起一批吹鼓手,加入了这种毁誉的宣传行列里。那时刻,南方的考什尔族人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洗刷被人强加的奠须有的罪名,慑于强大教派社会的舆论的压力,他们迫不得已第二次抛弃自己的土地财产,背井离乡,艰辛地徒涉到勒吉伯布尔安家立业。 死去的人是容易被人遗忘的,但人们不会轻易地忘掉辱门败户的事儿,他们手中已不握有棍棒,但内心却念念不忘;手已冰冷,而他们家族的精神棍棒却始终挥舞着。一桩桩战败吉特尔纪家族的真假相掺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传播着。阿沙拉月黄昏时分,孩子们经常坐在茅屋里津津有味地听着那些传奇故事:当吉特尔纪家族的闻名遐迩的达什武头深夜熟睡时,几名武艺高强的悍汉从天而降把他掳走,然后他在考什尔家族的私堂里销声匿迹了。一百多年来,这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至今仍在考什尔家族里流传着。当警察来调查这桩案件时,考什尔家族的管家波恩直言不讳地相告,是的,他曾为自己的事来过这里的私堂,我获得了机会教训了他一番。听说,他羞愧难当,怀着难以言状的苦楚,抛弃了家庭,远走他乡。警察无奈地相信了他那一套谎言。管家波恩还信誓旦旦地说,倘若年内我得不到他行踪的信息,我的名字就倒着写。天晓得,他从哪儿寻觅到达什那个模样的人?达什被直接派往达卡,在那里,他偷了一只小壶,在警察局里他说出了自己的姓名达什勒梯·门达尔,被处罚一个月的囚禁。他获释时,管家波恩向县政府报告达什武头被囚禁在达卡的一所监牢里。查询后获悉。达什确实在监牢里蹲过,但已把自己的棉被扔在监牢外的院子里逃之天天了。唯一证据是那棉被委实属于达什武头的,以后,他去向何处,提供消息则不是属于波恩职责范围之内的事了。 序言 泰戈尔从1878年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怜悯》(未完成)至1934年发表中篇小说《四章》,共写了十三部中长篇小说。除《怜悯》泰戈尔在世时没有发表外,计有长篇小说《少夫人市场》(1883)、《贤哲王》(1885)、《小沙子》(1901)、《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纠缠》(1929)、《最后的诗篇》(1929)和中篇小说《四个人》(1914)、《两姐妹》(1933)、《花圃》(1934)、《四章》(1934)等。泰戈尔的小说除《少夫人市场》和《贤哲王》是历史题材小说外,其余均为社会题材小说。尽管他小说题材主要描绘孟加拉社会中上层的生活画面,但仍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心声,并为印度的小说创作开辟了道路。 《少夫人市场》写一个暴君,贪得无厌,惨无人道;而《贤哲王》则写一个开明君主,反对封建祭祀活动,主张仁爱。显然.泰戈尔借古喻今,衬托现实黑暗,希望出现一位仁君,拯救印度。随后,他转向现实生活,创作了印度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小沙子》(或译为《眼中沙粒》)。在这部小说之前,不管般绘姆或者泰戈尔本人写的小说。它们或者是历史传说的铺叙,或者是社会生活的掠影.但无论从现寞性或心理分析,或社会问题的提出。都是从这部小说开始的。 《小沙子》的情节并不曲折,主角维努迪妮美丽、善良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已到出嫁年龄,因父母把所有的钱财都花在她的教育上。没有足够陪嫁费,无法出嫁。父亲死后,母亲想把她嫁给邻居莫汉德罗,遭到拒绝,又转向莫的好友比哈里,也遭回绝。维努迪妮无奈远嫁。不久就成为寡妇,回到家乡,寄人篱下,住在莫汉德罗家。她向已成婚的莫汉德罗和未成婚的比哈里,发起挑战,投去了爱。经过几番较量,莫汉德罗终于坠入情网,并不顾一切要与她私奔。但她真正的心上人是比哈里,而比哈里又屈从于教规和社会习俗,始终不肯越雷池一步。最后,维努迪妮收心,让莫汉德罗回到妻子身边,又为了不玷污比哈里的社会地位和种姓,断然压住自己的情爱,修行出家。 维努迪妮是泰戈尔小说塑造得最出众的妇女形象,作家在她的痛苦和折磨里鞭笞了保守的印度教社会,维努迪妮之所以向两位男子发起进攻,是因为“他们断绝了她通往新生活的一切道路”。她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不可遏制的复仇心理,更重要的是她为争取自身的幸福,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她“整个叛逆的心都要起来反抗这残酷的命运”。但她心地善良,具有传统的道德观念,因而她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展开着一场愤怒与同情、反叛与教规、勇敢与胆怯的灵魂大搏斗。这场灵魂的搏斗时时震撼着读者的心。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分析,以及暗示性的描述,使这个具有丰富感情的人物具有纵深感、立体感。小说结尾,四个人都良心发现,都以印度教的伦理道德,即牺牲和服务,约束自己,成为完人。这个结局几乎成为泰戈尔中长篇小说的结尾模式,也影响了印度其他作家的创作,很少有人突破这个喜剧性的结尾模式。 《沉船》是为娱乐读者而写的,被译成世界多种语言,受到令人吃惊的欢迎,这可能与曲折的情节和轻松的笔调有关。小说写印度教知识青年罗梅锡与梵社姑娘海敏丽妮相爱,但教派和信仰不同,父亲迫使罗梅锡去远方结亲。归途遇上风暴,船翻落水,父亲、岳母诸亲人罹难。罗梅锡与一位名叫格姆娜的姑娘被冲上沙滩,因婚礼时,没有相面。两人误认为是夫妻。罗梅锡最先发现这个差错,但他出于同情,不伤格姆娜的心,没有揭穿,把她送进女子学校学习。而自己向海敏丽妮求婚,正要办喜事,格姆娜与罗梅锡的纠葛被人揭穿,罗梅锡又不申明,急于外出寻找格姆娜的夫家,海敏丽妮无奈由兄长解除婚约。当得到罗梅锡向海敏丽妮说明情况的一封未发出的信时,格姆娜才知道自己的遭遇,于是她离开罗梅锡,外出帮佣,寻找丈夫。格姆娜的真正丈夫纳利纳克希也在那场风暴里落水被救起,后来成为海敏丽妮的教父,两人产生恋情,订了婚。恰巧,格姆娜来到纳利纳克希家帮佣,罗梅锡经多方努力向男女双方家眷说明了原委,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自己走向“茫茫的世界”;海敏丽妮也痛苦而绝望地第二次解除了婚约,离开了纳利纳克希。 整个故事的发展出于偶然因素:没有相面,遇上风暴,邂逅相遇,迟疑不决……但偶然寓于必然之中,没有教派和信仰的藩篱,没有传统婚姻的陋俗,没有主人公主观的疑惑和精神重负,有情人终会成眷属的。所以泰戈尔通过那支生花妙笔细腻地描绘了罗梅锡与海敏丽妮的纯真爱情以及不幸遭遇,控诉了吃人的礼教,同时,作家既批评了罗梅锡的软弱和动摇,又颂扬了他那关心和同情别人的高尚品格。泰戈尔正是通过罗梅锡这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泰戈尔总是把爱雨和关怀洒在女子身上,格姆娜的天真、执着,海敏丽妮的书卷气、哀婉,使人掩卷,难以忘怀。 《纠缠》和《最后的诗篇》是写城市生活,写资产阶级及其意识。《纠缠》揭示可以丧失一切财富,但不能弃绝名誉、教养和保守思想意识的望门地主家族所维护的旧价值,同金钱万能的利己的工业巨头、百万富翁的贪得无厌的权力之间的冲突。出身名门望族的美丽善良的姑娘古姆迪妮与无礼轻浮和冷漠的百万富翁默吐苏登结婚,后者妄想重复将自己意志强加在人和机器上的老套,来控制古姆迪妮。 …… 《戈拉》之后,泰戈尔小说艺术发生了变化。他放弃那种情节复杂、描绘冗长、性格发展缓慢的手法,而注重简洁暗示。《四个人》和《家庭与世界》就是这方面的例证。中篇《四个人》没有完整的情节,只有一些故事的组合。小说只有四个人和四章,一章叙述一人。中心人物是沙吉士,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场面描写他对真理和内心渴求的探索。他的伯父加格莫汗是无神论者,博大的人道主义者,影响着沙吉士的思想,使他成为理性主义的崇拜者。沙吉士的兄长是个有神论者,一个无耻卑鄙的淫荡鬼。沙吉士遇见一个流落街头、被自己兄长奸污的姑娘,伯父收留了她,为了保护她的名誉,沙吉士提出与她结婚。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姑娘仍爱着那个淫荡鬼,拒绝与他人结婚。这件事动摇了沙吉士对人的理性的信念。加尔各答流行霍乱,伯父把家庭变作医院,为穷人治病,自己也染上霍乱致死。理性偶像伯父倒了,沙吉士为了填补生活的空虚,为寻找新的信仰而奔波。他追随一位信奉毗湿奴的修道士,沉湎于宗教感情之中,企图从中寻求解脱,这时,一位女信使、年轻而漂亮的寡妇达米尼打断了他的专注,她迷恋上沙吉士,沙吉士把人类爱情看作幻觉而加以拒绝,尽管他处处回避她,却时时意识到她那血肉身躯的存在。一次,他们一行在一个洞穴里过夜,他感到仿佛一只野兽正用利爪在抓他的全身,他害怕地用脚使劲踢去,恰好踢在达米尼的胸脯上。达米尼明白,沙吉士把爱情看作是兽性的表现,不可能接受她的爱。寡妇达米尼就不再纠缠他,而与小说中的第四个人、故事的叙述者室利比拉斯结婚。但好景不长,达米尼胸脯在洞穴受到了致命一击,终于酿成大病而死。小说的主题是人类灵魂对真理的不断求索。 沙吉士象征着灵魂,加格莫汗象征理性,达米尼则暗示为人的自然本性。作品似乎不仅说明宗教感情是一尊虚假的偶像,也暗示极端的理性存在着局限,因而沙吉士感到困窘。达米尼的死去,又似乎说人的自然本性尽管现实具体,但终究不是崇高的感情。那么什么是最高真理呢?小说没有答复,因为对真理探求本身就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小说的立意宏大,然而结构精巧凝练,人物不仅是象征符号,而且有鲜明的个性。 《家庭与世界》这部小说的背景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民族解放运动,小说只有三个人物,二男一女,以自述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心理变化。地主尼基尔拥有一座庄园,他同情农民,乐善好施,致力于民族振兴和社会改革,并追求人格的完美;他让妻子比马拉接触社会,使妻子成为一个完美性格的人。这样,尼基尔的朋友桑迪帕乘虚而入,他是激进民族主义者,雄辩的口才,激情澎湃,号召抵制英货,用暴力推翻殖民统治。比马拉崇拜他的才华和生气,把他视为爱国者的精英.从崇拜产生情爱;而桑迪帕那种满腔爱国热忱也很快成为对一个艳妇的情爱。尼基尔发现他们的暖昧关系,但他不横加干涉,让妻子自由选择。后来由于比马拉发现桑迪帕热情背后的卑下和贪婪品格,才收心;而桑迪帕也有一种莫名的阻碍感,使他未与比马拉通奸。小说的主要内容,一是自治运动两种不同观点的对峙,一是情爱纠葛中的情与理的搏斗。尼基尔代表自治运动富有建设性的爱国者形象,是绝对真理的追随者;而桑迪帕则代表自治运动中的狂热者、破坏者和极端的贪婪者。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实用主义者.比马拉则在这两者之间被拉扯着。从某种角度看,尼基尔代表圣洁的古代印度,桑迪帕象征贪婪的欧洲,而比马拉则是现代印度。作者把一切低劣品德如贪婪、迷恋、好色都集中在桑迪帕身上,而一切崇高情操都洒在尼基尔身上,显然有些脸谱化。泰戈尔以闹剧方式处理了这场冲突。这部小说尽管反映了自治运动中的两种思潮,但由于作者的倾向,致使这部作品的价值一直受到争议。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不仅描绘了人物对各个事物的态度,也勾勒了各自微妙的心态.这是该小说独到的艺术特征。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贯穿了泰戈尔整个中长篇小说的创作,较全面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广阔社会生活,尤其塑造了知识分子和妇女群体,真实地勾画了他们的情操、心态和理想。在艺术上前期侧重于起伏跌宕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生活细节的冗长铺叙;后期小说则情节浓缩,人物集中,并且广泛应用象征暗示手段,他的人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这种个性主要体现在多层次、多侧面的心理变化上。他的小说常常洋溢着诗情画意,采用诗的语言,具有一种典雅的风韵。泰戈尔不断变化小说的框架结构,或是自述形式,或是讲故事形式,或是诗化散文结构,或是高度集中的戏剧框架。令人目不暇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