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二十年走访近五十位抗联老兵,抢救珍贵记忆。
搜集中日俄尘封六十余载战争档案,还原真实历史。
东北抗联教导旅,还有一个陌生的名字: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
这是一支能遂行侦察、破袭等特种作战任务的部队,为了抗战胜利浴血奋战。
一鸿著的《冰封的记忆(东北抗联教导旅揭秘)》填补了记录八十八旅历史史实的文学作品的空白,使东北抗战历史性文学作品更加丰富,为研究东北抗战历史提供了更多史实资料,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涵盖大量真实宝贵的文字、图片资料,不仅是一部记录东北抗战历史的著作,更真实的再现当年的历史,使读者在详实的图文资料中,了解历史,在阅读的过程中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1945年8月9日,百万苏联红军跨越中苏边界,给予日本关东军以致命一击。在这大反攻的洪流中,有一支主要由中国人组成、由中共东北党组织直接领导、挂着苏军番号的部队——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抗联内部称它为东北抗联教导旅。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作战部队,它的主要成员来自在东三省坚持十四年浴血抗战的抗日联军,有汉、满、朝鲜、白、蒙古、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等族人。它是建国前唯一一支中共领导的成建制特种部队,成员普遍经过格斗、射击、密写、爆破、跳伞、驾驶、报务、摄影、军事地形测绘等专门训练,执行定点潜伏、敌后侦察、小部队破袭、建立敌后空降场等任务,并担任向导、翻译和突击队员。当时,对这支部队的情况是严格保密的。
作者一鸿根据长期研究积累和掌握的大量中方、俄方及日本关东军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对原抗联及八十八旅近五十位老兵的追踪采访,数次赴俄罗斯原八十八旅旧址采访,饱含激情地创作出反映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战斗历程和抗战精神的纪实文学作品《冰封的记忆(东北抗联教导旅揭秘)》,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秘了这支特殊的部队。
杨靖宇不肯放弃,到了11月再次组织一路军三师西征,并将全军的马匹划拨给西征部队,希望西征部队凭借快速突击力量实现西征的目的。这次,西征部队经过反复冲杀,付出惨重代价,终于到达辽河,然而百年不遇的情况被人困马乏的他们遇到了,12月的辽河竟然没有封冻!还下着雨。前面横亘滚滚的辽河,身后是数以万计的追兵。西征军陷入与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太平天国石达开相仿的绝境中,无奈只得反身以血肉相搏。日军地面有重炮轰击,空中有飞机助战,而仅有寥寥可数重机枪的一路军西征将士,凭手中的步枪和胯下的战马与敌人周旋,战果可想而知,几百名抗联战士血染辽河岸边,部队不得已只能绕道退回出发地,包括伤员在内尚存不足百人。一路军西征后,其主力一师师长程斌率部投降日军,反过来围剿杨靖宇。
1936年2月,抗联五军的李荆璞所部西征东返,根据周保中的指示,部队在莲花泡休整。一师的许多战士就是当地人,部队到了这里就是回了老家,子弟兵回乡,老百姓杀猪宰羊慰劳部队官兵,军民互动气氛热烈。
谁也没想到,五军在这里一住就是10来天,在日军大兵重围的形势下,抗联部队如此高调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情况极为罕见。有人提醒李荆璞,咱们的消息可能已经被泄露出去,镇上的老太太都知道五军在莲花泡。其实李荆璞也是有苦衷的,部队马上要通过沼泽地带,他已经委托当地的甲长去城里购买棉胶鞋,迟迟不见消息,他们只好在此等候。
其实棉胶鞋早就买好了,而日军也掌握了这个情报,他们故意把这批鞋当做钓住五军的诱饵,命令伪军和警察严格搜查出城的大小车辆,使得这批物资一直滞留城里。等日军围剿部队调集到位后,包围圈已经形成,才假意放行了这批物资。
五军战士根本想不到,他们与当地老百姓享鱼水之情的时候,危机一步一步地到来了。
2月28日拂晓,日伪军1500多人,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向莲花泡地区包围上来。战斗最早在东石岗子打响,抗联战士士气高昂,希望在家乡父老面前打个漂亮仗,李荆璞亲临前沿指挥,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
日军这次是有备而来,不仅有掷弹筒、九二步兵炮,还有野炮,更装备了秘密武器瓦斯弹。
战斗呈胶着状态,正在抵抗的抗联战士们忽然发现,敌人的炮击有了变化,日军步兵并没有伴随弹着点进攻,而炮弹爆炸的声音有些沉闷。很快,弹坑处飘散出黄绿色的烟雾,战士们一接触到,就眼睛刺痛,怕见光,慢慢还有窒息的感觉。
李荆璞只好留下一个连掩护,主力撤出了战斗。
日军见我军阵地没了动静,自以为得计,带着像鬼脸一样的防毒面具小心翼翼摸了上来。
敌人一步步接近,甚至玻璃镜片后的敌人眼睛都能看清了,突然乱石堆里射出密集的子弹,一个挥舞指挥刀的日军军官首先中弹,后来才知此人是森田中佐。
这下子像是捅了马蜂窝,上千的日伪军蜂拥而上,把这块不大的西石岗子团团包围。
子弹很快就打光了,而敌人还是不顾伤亡地往上冲。白刃战开始了,这方面是抗联的弱项,一来抗联战士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白刃格斗训练,二来抗联的武器大部分是来自东北军的七九式步枪,没有配备刺刀。反观日军,传统上就非常重视单兵的白刃格斗训练,三八式步枪在设计上也注重刺刀的使用。
很多情况下,抗联战士是用自己火热的胸膛迎着鬼子的刺刀,以同归于尽的姿态,贴近鬼子后用枪托、用石块,甚至是用牙来跟日军士兵搏斗的。时间不长,阵地上就一切归于平静,只剩下伤者痛苦的呻吟。 可想而知,这场战斗很惨烈,魔鬼般的日军完全不顾战争道义,抗联烈士78人被日军疯狂毁尸。战后,当地百姓仅收殓到抗联战士残尸42具掩埋一处,后称莲花泡四十二烈士墓。
为缅怀烈士,中共道南特委书记、五军留守处主任张中华等填词一首:
江水映霞辉,黑山云雾飞,镜泊湖上涛光苍茫,白昼起寒微。山麓列青冢,湖畔碧野共蒿蓬,英雄去不回。天涯芳草稀,忠魂旌旗伟,义士轻生死,英风永世垂。壮志未酬啼遍野,宿夜惊闻雁泣西风悲。
二月二十八,追恨自无涯。血溅青石尸陈遍野,白骨沉黄沙。慷慨愤捐生,同志四十有二名,浩气贯长虹。壮烈长铭兮,永震敌胆惊,回首江山易,强虏肆纵横。深仇积恨何时了,墟芜千里遍地起悲声。
王明贵所在的六军三师西征的结果也相似。他们西征的目的地是小兴安岭西部地区,计划行程达1500公里。1500公里全部要靠战士们用双脚走出来,沿途经过高山、森林、沼泽,敌人的据点、封锁线,都是抗联从未到过的新区,对给养、弹药、伤员、补充等等一切问题的预判,都寄托在上级领导的乐观分析上。
P37-39
看了《冰封的记忆》一书,有一种振奋和担忧的感觉,有一种责任感在激荡。虽然抗日战争胜利的脚步已经匆匆走过70余载岁月,那场从乌苏里江畔到黄河边上的战火硝烟早已随风散去,历史仿佛已经远离,但是,从沈阳北大营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和伤痛却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老人在故去,新人在成长。还历史真相,实事求是地论述和描写东北抗战史,冷静、客观地评价抗战史,解决目前我国历史教科书在阐述抗战史上存在的不够翔实的问题,已经是当务之急。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有责任把完整、公正的抗联历史告诉后人,让后人牢记那英勇悲壮的抗战历史,让子孙后代记住那些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英烈,更要牢记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国土家园的英勇壮举,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活下来的抗联老战士唯一的愿望,也是我们对在抗战中牺牲的战友们最好的告慰。此时此刻,我们想起了一位伟人著作里的那段话:“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 李敏
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局原副局长 李在德
关于十四年的东北抗战,关于“九一八”,关于白山黑水间血红雪白的记忆,凭七十载岁月的冲刷,已经在很多国人的脑海中荡然。2014年安然先生与作者一鸿的一次思想碰撞,不约而同地想到,只有以真诚的文字,记录、揭示老兵的苦难经历和丰功伟绩,才能表达崇高敬意。并商定,将此书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以帮助唤醒我们民族的记忆。
读者可能感到很奇怪,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提到安然这个名字,没错,客观地讲这本书的许多资料都来源于安然先生,一个近20年来一直痴情于东北抗战历史及苏联远东近代史研究的抗联老战士的后代,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采访、搜集、整理的有关抗联的资料与研究成果,从浩若烟海的文献档案、口述历史中,发掘出八十八旅的传奇。本书作者一鸿,同样是基于对抗战历史、对先辈们的敬意,在安然先生的无私帮助下完成此书的,这本书是安然先生与作者一鸿共同的思想结晶,完全有资格名列其中。这本书不是严谨的历史学著作,而是在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汲取前辈回忆与同道菁华的基础上,用文学的笔触,加上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八十八旅前辈们的敬意撰写而成的。这是一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为了塑造人物,为了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情节的连贯性,有些情节、有些地点、有些事件,甚至有些人物都做了囿于作者认知和理解水平的修饰与删节,这与历史事实无关。特别是关于本书中这支部队的中文译名,一个是“苏联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来自八十八旅老战士回忆录与俄方出版物,另一个是“苏联工农红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则出自国内军史研究部门。安然先生为保持抗联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同时为使这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决定放弃对该书的署名权。
同时,关于与东北抗战史有关的日伪密档、与苏联有关的资料,很多尚未解密,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无法直接引用,以增加可信度和真实性。对于某些历史上有悬疑、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尽可能回避。而为了叙述的完整和转承,实在回避不了的,我们采用其中一种说辞,这只代表我们的主观认同,并非言之凿凿。
还有更多的素材、图片取材于前辈的回忆录和同道们的著述,丰富了我们的文学想象力和文字的魅力。在此,我们要感谢赵俊卿、姜宝才、史义军、萨苏、方军、王锦思、雷凤祥、兰草、何会云、李云桥、王晓兵、王晓江、于光、于邵雄、闫涛、夏进荣、包卫红、孙国力、孙秋花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帮助,并特别感谢中国著名编剧、作家张永琛老师,特别感谢袁缙村先生及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精神永远不死的老兵们。
一鸿
2015年3月于天津
该书史料翔实,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语言流畅生动,是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部研究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原秘书长 彭训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