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都北京城
在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上,顺治帝还真是一代福人。首先,他的皇位得来的出乎意料的轻松;其次,他毫不费力就获得了社稷江山,而他的祖父和父亲,虽然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却因最终没能入主中原、定都北京而遗憾终生。
顺治帝虽然没有付出就得到了收获,但在当时来说,也是一种幸运中的不幸。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他是一个有皇位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摄政王多尔衮是无冕的站着的皇帝,不但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还指挥着国家的军权。入关占领北京、统一中原这等军国大事,均是多尔衮的功劳,与顺治帝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大清的江山稳固,多尔衮把最为不好办的事情做完,天下基本太平的时候,多尔衮却突然死了,皇权就这样神奇地来到了福临的手中,福临竟不费一点儿力气地亲政了。老天给予顺治帝的福分不但多,而且还恰到好处,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就来了,并且给人的感觉还不怎么惊奇,貌似一切都顺理成章。是人改变命运,还是命运改变人,这就是对人生中不可预见事物的最好诠释。在不知不觉中,福临虽然还是没有付出汗水,但他一生中第二个重要时刻却已经来到了,那就是大清国进军中原,定都北京。
大清帝国要想成为统治华夏的全国性政权,就必须要攻下大明王朝的国都——北京城。皇太极时期,虽然大明王朝已经百病缠身,过着苟喘待死的日子,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政权的军事力量还是有很大杀伤力的。因此,大清帝国要想占据北京,统一全国,还有待时机。然而,恰在此时,一个天赐的机会,造就了大清帝国问鼎中原的霸业。
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怪的年份: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日异月殊的年份;这一年,完全可以用“天崩地裂”来形容;这一年,中国的大地上同时出现了“大明”“大清”“大顺”三个政权,好似又一场“三国大剧”在中华大地上演绎着;这一年,北京城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有三位皇帝坐在了紫禁城的宝座上,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登基当皇帝的时候,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三股军事力量,大清军、大明军和明朝农民军,而这三股军事力量势均力敌,不分上下。顺治元年(1644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经过16年的拼杀,终于攻入北京城,大明王朝的崇祯帝被迫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的一棵老槐树上。虽然当时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大明政权也算是覆灭,但是大明政权下的军队依然存在。于是,农民军向山海关的大明吴三桂部,继续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
当时,大明的主力军驻扎在山海关,本来是为了抗击关外的大清军。按理说,这时候的大明军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应该一败涂地,或彻底被消灭。然而,历史并没有这样发展,最终的结果既出人意料,但也属正常:农民军大败。原来,这时候的农民军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军纪出现了混乱,在北京不但疯狂地抢夺官府和民间财宝,还大肆抢夺女人,明朝官员的财宝和女人统统纳入了农民军将领的个人麾下。统率山海关的明军吴三桂,当听说自己的父亲被殴打,气愤至极。而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陈圆圆被抢走,作为农民军的战利品,成了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的小妾的消息后,吴三桂更是暴跳如雷,“怒发冲冠为红颜”,拔剑斩案怒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自古英雄多为情”,吴三桂决定抢回自己心爱的女人。然而,面对人数众多、战斗力很强的农民军,冷静下来的吴三桂,一时间还真没有了主意。
正当吴三桂考虑自己的退路和前程的时候,在盛京的大政殿,得知中原政局发生新变化的大清国统治最高层,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趁这个绝好的机会,乘虚而入,抢占江山。具体方案由摄政王多尔衮和智囊范文程实施,摄政王济尔哈朗则在盛京保护顺治帝。
范文程(1597一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沈阳人,清初名臣,隶属满洲镶黄旗,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先祖曾任大明王朝的兵部尚书,因犯罪被迁往盛京。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其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开始为后金效力。皇太极时期,他深受重用,讨伐明朝,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问鼎中原,制订国家制度,等等,他都是主要的策划者和参与者,被认为是清初“文臣之首”。
历史发展的走向,往往是瞬息间的决定。窥视关内多年的大清国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终于迎来了问鼎中原的时刻。根据得到的情报,范文程分析后认为,李自成必败,于是,他对多尔衮这样说:
闯寇涂炭中原,戕厥君后,此必讨之贼也。虽拥兵百万,横行无惮,其败道有三:逼殒其主,天怒也;刑辱缙绅,拷劫财物,士愤矣;掠人赀,淫人妇,火人庐舍,民恨矣。备此三败,行之以骄,可一战破也。我国上下同心,兵甲选练,声罪以临之,恤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
范文程的一番高谈阔论,说得头头是道,条条是理,听得多尔衮不禁心花怒放,眉开眼笑。范文程见此,更是来了兴头,于是便走近多尔衮,提出了对中原政策的建议:
今当中严纪律,秋毫无犯,宣谕进取中原之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贤能,恤无告。大河以北,可传檄定也!
P39-44
顺治帝虽然是清朝入关第一帝,我对他并不感兴趣,或因为他的性格,或因为他的所为,但我却喜欢他的陵寝——孝陵。孝陵作为清朝入关建的第一座皇陵,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它远离现代人所建的道路,给人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静感,而这又恰好是我所喜欢的环境和心境。在孝陵开放之前,我与同学毕业时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第一次参观,事后还与一些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共同攀登孝陵后的宝山,至今仍记忆犹新。因此顺治帝的孝陵有幸成为我写清帝陵系列中的第三本书。
此书2011年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应广大读者要求再版。这次再版,修改了部分错误,也增加了部分内容,还修正了一些研究观点。尤其是陵寝和陵寝陈设方面的介绍,并更换了部分图片和陵寝平面示意图。当全稿修改完成之后,又再次得到四川眉山代奎老师的帮助,校对了全书的语法和标点,在此对他表示深深的感谢!
一粒小尘土 徐鑫
2016年6月于思正书屋
公元1644年至1661年,为中国历史上大清帝国的顺治朝时期,其寿命虽然只有短短的18年,但却是大清王朝268年历程中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承太祖、太宗之遗业,下启康乾盛世。作为大清帝国一统天下格局的开端,它开创了清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的新纪元。
顺治帝(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名爱新觉罗·福临,为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是大清帝国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6岁的时候,在其母亲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身处复杂政治环境的他当上了皇帝,在位18年。24岁的时候,他突然死去,死后遗体被火化,安葬在北京附近的清东陵(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境内),成为清朝首位安葬在关内的皇帝。
在人们的记忆里,顺治帝的一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业绩,虽然是第一个人主中原的清朝皇帝,但主要功劳却是摄政王多尔衮创下的。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清朝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别看他在政治上默默无闻,他在宫廷内部所创造的制度却颇有成就,他在与女人们的恩怨感情上堪称轰轰烈烈,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他的闪光之处告诉人们,皇宫中也存在着普通人的爱情,还因此被后人称为“痴情天子”。然而,正值风华正茂的顺治帝,却在拥有了令人羡慕和嫉妒的爱情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顺治帝之所以这么引人瞩目,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代封建帝王,在婚姻上敢于自己做主,打破指婚的家规,还由于他在废掉了自己的第一个皇后之后,首创出了清朝独有的选秀女制度。虽然他的后宫美女如云,但民间却传说他喜欢上了自己的弟媳妇。因此,他不仅横刀夺爱,而且还在这个女人死后出家当了和尚,最后客死他乡。顺治帝为什么会对这位少妇产生如此疯狂的爱恋呢?既然选择了世俗的爱情,他还信奉佛教,更令人不解的是他还与外国传教士有着亲密联系。
在历史上,虽然顺治帝演绎出了不少的传奇故事,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他的死亡之谜。顺治帝到底是怎么死的?顺治帝死后是否埋葬在清东陵的孝陵?顺治帝是否亲自选定的孝陵陵址?孝陵是拆明陵才建造起来的吗?孝陵地宫里面是否埋藏着珍宝?为什么孝陵是清东陵地区中唯一没有被盗过的陵寝?……顺治帝和孝陵的这些历史谜团,冥冥之中也谱写着中国历史的文明进程,不断地撩起了人们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的极大热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顺治帝之所以留给后世这么多的历史之谜,与当时国家的政治环境、礼仪制度,顺治帝的家庭状况、个人秉性,以及陵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探索并揭开这些谜团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
由于清初档案大部分已遗失或被毁坏,加之这些又是宫闱秘事,讳莫如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人了解历史真相的难度,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顺治帝多样人性与人生的探索。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与日俱增。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并且这一连串的历史悬案,到今天更显神秘离奇。
陵墓,作为历史遗存的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界标”,还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字典”。通过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向我们述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顺着这条历史痕迹,走进顺治王朝,寻找、感受、体会并揭开顺治帝的那些众说纷纭的有关生前死后的历史之谜吧。
《守墓笔记》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作者徐鑫二十余年的陵寝现场调查和研究心得,为您解读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风水与建制、历史与隐秘、被盗与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发展、辉煌和衰落。
埋葬顺治帝的孝陵,是清陵中规模居首又风水至佳的肇建,也是清东陵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孝陵的规划建造究竟是如何考究,以为后世清陵设范?《守墓笔记(顺治帝陵卷)》将为您一一揭秘。
一部陵寝守护者的多年钻研之作,百余幅揭秘图片令人如临现场!
陵寝是古代帝王的坟墓,是一个王朝的浓缩、时代的投影、社会的折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富的文化财富,是遗留在山水间的真实历史记录,它凝重着凌厉的不可复制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帝王陵寝,不仅可以知道历史上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科技等诸方面的基本情况,有时候还可以正确解读历史之谜或者未曾记载的史事。
徐鑫著的《守墓笔记(顺治帝陵卷)》以正史、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当今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通俗、娴熟的笔触,讲述有关顺治帝本人及其陵墓的鲜为人知的秘密。书中配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在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