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著的《明年夏天/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描绘了一个个夸张而又充满童趣的世界,让人捧腹大笑。这是祖国大陆首次较全面地引进台湾青少年文学畅销书作家的作品,相信会给广大青少年读者带来极大的惊喜和满足。
管家琪认为,每个人在经历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觉得很困惑的阶段,都会有很多的想法、心态。作家只有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成为青少年们的朋友。因此,在她的小说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在成长边缘挣扎的青少年,用真情赋予了最高的同情和关爱,书中没有一句教条的批评,也没有一丝的虚情假意,有的是一颗对青少年理解和尊重的心。
管家琪著的《明年夏天/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讲述了在放学后的校门口,女孩王明伦总是发现对街有个男生在看她。
男孩姚伟无意中发现一个与意外过世的亡友同名同姓的女孩,得知女孩家境困难,他有一种很想帮助她的想法。
……
她决心要努力做一个温暖的阳光女孩,就像那个同名同姓的男孩一样。
那对父女的确切长相,她因看不清楚实在也说不上来,只能凭一个大概的感觉,觉得他们应该是长得挺像的。
那对父女的感情可真好啊,明伦无限羡慕地想。此时天空正下着毛毛雨,那个爸爸自己并没有穿雨衣,却正在替女儿仔细扣着雨衣上的纽扣。明伦刚才亲眼看到,女孩一跑向爸爸,爸爸便赶紧把早就拿在手上的一件鲜黄色雨衣替女孩套起来。任何人一看都知道,这个爸爸有多么宝贝自己的女儿。女孩的个子其实快和爸爸一样高啦,但是感觉上好像还是一个小孩子,她似乎正在兴高采烈地和爸爸说着什么;而她的爸爸呢,一边微笑听着,不时还点点头,一边继续仔细地一颗一颗为女儿扣雨衣上的扣子。
很快地,女孩就坐上爸爸的摩托车,抱着爸爸的腰,逐渐远去。可是一直到他们都消失好一会儿了,明伦的脑海里仍然萦绕着父女俩方才那充满温情的画面。
这是明伦自有记忆以来,从未有过的温情。
校门口人来人往,明伦独自站在那儿发怔。
不知道过了多久,当她无意间又把视线投向那对父女方才所在的位置,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发现那儿站了一个男孩,好像正朝她这儿看。
明伦下意识地看看自己的左右,并没有什么人啊!再看一眼,怪了,那个男孩确实是往自己这边看啊。
难道他是在看自己?
不可能吧!明伦立即否定了这种想法。
她虽然不能肯定那个男孩到底多大了,但至少还能感觉出他看起来像一个大学生,明伦确定自己不认识这么一个人。
但他为什么一直朝她这儿看呢?明伦不自在地刻意去弄弄手中的包包,这才忽然想起来自己是在等欣华,于是又立刻埋怨起欣华的动作为什么这么慢,怎么到现在还不出来?
看看表,明伦决定再等五分钟。超过五分钟她打工就要迟到了。
幸好,在等到三分半的时候,欣华终于出现了。
“对不起啊,没想到拖了这么久。”欣华一到就立刻向明伦道歉。
欣华是被老师叫去的。
“怎么样啊?”明伦随口问道,转身就要走。
“哎呀,还不是老一套,我都快要能背了!”
她们俩是班上少数几个不参加晚自习的。明伦是因为要打工,欣华则是压根儿就无心向学,她也因此经常被老师叫去训话。
欣华念叨着:“我实在很想跟她说,不要那么麻烦了,我就是不想念书了,怎么样嘛!这些大人实在很奇怪,我爸妈也是,一会儿说念书没什么用,现在满街都是硕士博士,念那么多书照样找不到工作。可是我跟他们说我不要念书了,他们又不肯,说什么我太小,其实我觉得我也不算太小了……”
她们才刚升初三,在大人眼里确实是还小。
明伦心里这么想,嘴上并不多说,就由着欣华自顾自地说着。
在旁人看来,她们俩并不像是同一类的女孩,可两人却算得上是好朋友。主要是她们住得近,从幼儿园开始,两人一直是念社区里的学校,又那么有缘一直是同班,刚巧两人又都是独生女,反正也没有姐妹,就那么情同姐妹地一起长大,十几年来差不多天天都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对待姐妹嘛,本来也就不应该要求太多,比方说,有时明伦觉得欣华是有点儿稀里糊涂的,想当歌星的念头也实在挺荒唐,难怪老师总要说她。可是明伦一般并不怎么讲欣华,只是偶尔稍微劝一劝,如果欣华不爱听也就算了。
有时明伦会觉得欣华的稀里糊涂是有道理的,因为她父母把欣华照顾得那么好,也难怪欣华总是那么天真烂漫。尽管她们俩同年,欣华实际上比明伦还要大上几个月,可是明伦却总觉得自己比欣华大多了。
也许那些能受到父母细心呵护的孩子总是容易长不大的吧,明伦心想。她又想起刚才看到的那对父女,那个已经快要和爸爸一样高的女孩,在爸爸帮她穿雨衣的时候,不是也像个孩子吗?(P2-5)
写不完的成长
管家琪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说会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因此在长大之后仍忍不住想要用文字来重温童年的美好;另一类则是拥有悲惨的童年,所以才会借由创作一方面重新审视童年的苦难,另一方面也在想象中建构自己无缘拥有但渴望拥有的童年。尽管我的童年在物质生活上跟“悲惨”这个词儿完全沾不上边,但如果真要二选一,我想我应该还是属于后者,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否定和压抑,而一直要等到我长大,明白了很多事以后,我才会知道那些“苦难”其实还真不是我的错,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心理医生对年轻的马特·达蒙一再说的:“那不怪你,那不是你的错……”
我想,无怪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二十多年以来,成长一直是我最喜欢琢磨的主题,而且每次在写小说的时候,或许因为小说的本质还是比较写实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想象,因此我心目中第一个读者往往是年少的自己,那个饱受挑剔和责难、脑门被牢牢贴上“没出息”“没人要”等等负面标签、一路挣扎着长大的小女生。如果可以让两个时空的自己对话,我真想抱抱那个小时候的自己,然后告诉她:撑着点儿,爸爸妈妈总算给了你一个好性格,凡事总能朝好的一面看,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保持努力,未来一定会愈来愈好的。
这也让我想起不久前有一回在学校里做讲座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用字条跟我说了一些生活上的困扰,还问:“为什么爸爸妈妈都不懂得反思?”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当时我是这么说的:“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我们要多包容,毕竟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来抚养我们,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对爸爸妈妈心怀感恩,尽量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至于如果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意见,不妨先保留,等将来长大,回头再想想,或许那个时候会有不同的体会,如果到那个时候你还是不认同,那至少你可以决定自己不要再照做。”我的意思是就算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应该有能力超脱出来,不要老是拿“都是以前怎样怎样”来作为对现状不满的借口。
回家后跟两个儿子谈起这个事,我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按那个小朋友所描述的情况,我也觉得他爸爸妈妈的做法不妥,可是我不能跟着一起大骂他的家长啊,这样对小朋友来说也没有什么益处,只好勉力鼓励他一番。听我说完以后,两个儿子的反应不大一样(他们都二十多岁了),小儿子说本来就不是每个大人都有反思的能力,小孩子对家长就不要期望太高了;大儿子则觉得我的回答废话太多,他说:“你只要跟他说,这个世界就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
哎哟,我觉得他们的回答都很棒。是啊,反思确实是一种能力,还真不是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而世界确实也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同时生活也是由我们自己来建设的。我觉得所谓的成长,就是既能够客观理性地接受现状,又能不断努力去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成长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才会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啊。
回头再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随着年纪慢慢增加,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了,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由衷庆幸自已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这是天生的,就凭这一点,我也该好好感谢爸爸妈妈。而且可能就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阳光吧,我从初中开始就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再糟糕的事,一旦把自己抽离出来,以看故事般来讲述,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自己的痛苦,很多时候居然还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喜剧效果,否则为什么明明是很要命的事,可是当我讲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大家都会哈哈大笑呢?
我也就是从这样的经验中,很早就学会了什么叫作苦中作乐。我也发现同样的事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感受竟然会有那么大的不同。这些体会在我写故事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都问,时代变化得这么快,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要怎么来理解现在的孩子?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这会是问题,毕竟对作家而言,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每一个成年人又不是天生就是大人,都是从孩子慢慢长成的呀。我觉得只要我们心中那个孩子还在,就不会妨碍我们跟孩子们交流,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需求,比方说需要大人的尊重、关爱、支持和陪伴,都是一样的。
在我的小说里,有很多我自己的成长经验,也有很多孩子们告诉我的成长故事,以及我从报纸杂志所报道的真人真事中所体会到的成长的滋味。总之,成长是一个写不完的主题。
努力做一个温暖的人
管家琪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我们的命运总是不断地和他人互相影响着。有些我们知道,有些不知道。等我们慢慢长大,回头一看,很可能会发现,那些在当时看来似乎都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后来却竟然发展成影响深远的转折点。
既然生命总是那么神秘难测,我们活在世上总要有一些信念。《明年夏天》所提出的信念就是——如果人人都能不吝于付出善意,那么就能形成一个善的循环,我们的社会也会处处充满阳光。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都叫王明伦,也都成长于单亲家庭,只是原因不同。前者是一个“阳光男孩”,很有点儿侠气;后者非常善良,对于上一代的恩恩怨怨,她并不太能了解,也一定会有些意见,可是她总是尽量去体谅。
这两个王明伦的人生原本是不相干的平行线,甚至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而促使他们产生交集的,完全是出于姚伟的善意。
在好友王明伦不幸意外过世之后,姚伟一直相当自责,也消沉过很长一段时间。某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有一个女孩那么巧合地和亡友同名同姓,不知不觉地就对这个陌生的女孩多了几分关心,而经过暗中观察了解,当他发现这个女孩家境比较困难,便有一种很想帮助她的想法,但他自己也不过才十八九岁,还在准备大学重考,也没有什么能力,于是便想到了亡友的父亲,他知道王伯伯一定愿意伸出援手的。
就这样,姚伟间接地帮助了女孩明伦,而后来明伦又回过头来间接帮助了姚伟,让他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能够以比较开朗的态度面对未来。
王伯伯原本是一个只专注于工作的人,对工作以外的其他事务甚至是自己的儿子,都不是太关心,也不是太了解。直到儿子过世之后,他受到儿子的精神感召,才开始热心公益,愿意帮助一些陌生人。
同样受到感召的还有女孩明伦,她期许自己也能成为一个“阳光女孩”,以一种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我们常说某某人过世之后“精神永存”,这个故事中的男孩王明伦就是如此,由于他的热心仗义,使得他在过世一年多之后,仍然可以以一种奇妙迂回的方式继续在世间传播温暖。
法国18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曾经说:“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让我们都努力做一个温暖,的人吧,不要吝于对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付出关怀,有时,你的一点善意会对别人的人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
此外,我也很想给家长们一个提醒——不要以为永远都有明天,如果你真的关心孩子、在意孩子,那么,今天就付出行动,做一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