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著的《折翼天使/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以初二学生丁祖明的回忆口吻讲述了同龄少女梦婷被害的背景与过程,使人更为花季生命的意外凋零感到心痛惋惜。这本书的主题是“缺少关爱,更需自爱”,作者意图告诉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层面和情感需求,告诉少年读者学会分辨黑暗,自立自强,自爱自重。
管家琪认为,每个人在经历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觉得很困惑的阶段,都会有很多的想法、心态。作家只有理解和尊重他们,才能成为青少年们的朋友。因此,在她的小说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在成长边缘挣扎的青少年,用真情赋予了最高的同情和关爱,书中没有一句教条的批评,也没有一丝的虚情假意,有的是一颗对青少年理解和尊重的心。
管家琪著的《折翼天使/管家琪纯真年代系列》讲述了丁祖明又梦到那个有雾的清晨,他穿过公园去学校,梦婷笑着回头跟他打招呼:“丁祖明,早啊!”
初二女生梦婷被发现在公园中遇害。案情越来越扑朔迷离,姓王的大学生、“大牛哥”……到底谁是杀害梦婷的真正凶手?
他怕不赶快走的话,待会儿雾就消散了,今天等到了学校以后再晨读吧。
尽管动作是尽可能地加快,丁祖明却非常注意将声音尽量放轻,他知道妈妈还在睡,他不想吵醒妈妈。
自从三年多前,爸爸妈妈分手,妈妈单独带着他生活以来,妈妈就多兼了一份工作,经常忙到很晚。他知道妈妈总是睡眠不足,就养成自己起床、自己上学的习惯,想让妈妈再多睡一会儿。
从家里步行到学校大约二十分钟,中间要穿过一个公园。早晨的公园,空气特别清新,充满了芬多精的味道,令人感到心旷神怡。而在这种有雾的早晨,空气中的水汽特别饱满,丁祖明做了几个夸张的深呼吸,一股凉凉湿湿的感觉一下子就沁人心脾,令他浑身舒畅。
他踏着轻快的脚步前进,四周的雾迷迷蒙蒙,走着走着,竟有一种恍恍惚惚、不知道身在何处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他会这么喜欢雾,特别是在雾中行走,因为这常常会让他产生一种幻觉,仿佛经由雾的联系,他可以一直走回古代,或者走到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然后有一番不可思议的奇遇……
方才丁祖明决定要尽快出门是非常正确的,才一会儿工夫,阳光一出来,雾就消散了不少。树木、亭子、小路、公园座椅……四周景物的线条都越来越清晰,感觉也越来越熟悉。
终于又回到现实了。
丁祖明立刻想起今天有两门课要测验,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他希望在考试前能把昨天晚上硬背下来的东西再温习一下。
当他沿着一条不起眼的小路快要走出公园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幅特别的景象——有一个人正躺在一棵凤凰木下,用一件夹克蒙住上半身在睡大觉。丁祖明一眼就认出,那是他们学校的夹克。
“奇怪,”丁祖明觉得很纳闷,“怎么会有人一大清早就在这里睡大觉?”
丁祖明仔细多看几眼,发现还是一个女孩子呢,因为这个人穿着非常平整的裙子,两腿还优雅地交叠着,好像睡得很舒服似的。
丁祖明心想,草地上一定露气很重,这个女孩难道不怕湿吗?好奇怪……
他不禁多看了几眼,甚至是早就走过去了,还在回头张望。
她是不是睡过头了,要不要去叫她一下,可是这样会不会是多管闲事啊?何况人家还是女生……
犹豫了一番,丁祖明心想,算了,那个女孩大概是在等什么同伴。很多女生就是这样,好得一塌糊涂,整天黏在一起,就连上学也要先在校门口附近碰头,再一起走。他知道他们班有好几个女孩就是这样。所以,那个女孩一定是到得比较早,又比较累(这并不稀奇,大家都很累啊),就先躺下来,一边休息一边等。就算她睡着了,待会儿她的同伴来了,自然会叫醒她。
不过,她能那么潇洒地躺在树下,丁祖明还是很佩服她。
出了公园,越过一条不算很宽的马路就是学校。
教导主任居然已经站在校门口。看到丁祖明,主任不太高兴地说:“你多大啦?走路也不好好走,怎么一直东张西望的,多难看!”
丁祖明老实回答:“有人在那边睡觉,是我们学校的。”
“睡觉?”主任觉得难以置信,“在哪里?”
“就在那里。”丁祖明回过身,伸出手,朝着女孩的位置指了一下。
主任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好像模模糊糊地看到了些什么。
“一大早就睡大觉,一点朝气也没有!”主任批评着,接着又问丁祖明,“是几年级的?”
“我不知道,我没去叫她,只知道是一个女生。”
“女生!那更不像话了!”
说着,主任就朝那个“大懒虫”走过去。
看老师没有再责难自己,而且已经要去处理那个“大懒虫”,丁祖明也就走进校园,朝自己的班级走去。
他不想看教导主任会如何处理树下的“大懒虫”,顶多就是痛骂一顿,训得狗血淋头吧。他没那么好奇,他还得赶快准备考试呢。(P2-5)
写不完的成长
管家琪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说会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因此在长大之后仍忍不住想要用文字来重温童年的美好;另一类则是拥有悲惨的童年,所以才会借由创作一方面重新审视童年的苦难,另一方面也在想象中建构自己无缘拥有但渴望拥有的童年。尽管我的童年在物质生活上跟“悲惨”这个词儿完全沾不上边,但如果真要二选一,我想我应该还是属于后者,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否定和压抑,而一直要等到我长大,明白了很多事以后,我才会知道那些“苦难”其实还真不是我的错,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心理医生对年轻的马特·达蒙一再说的:“那不怪你,那不是你的错……”
我想,无怪乎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二十多年以来,成长一直是我最喜欢琢磨的主题,而且每次在写小说的时候,或许因为小说的本质还是比较写实的,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想象,因此我心目中第一个读者往往是年少的自己,那个饱受挑剔和责难、脑门被牢牢贴上“没出息”“没人要”等等负面标签、一路挣扎着长大的小女生。如果可以让两个时空的自己对话,我真想抱抱那个小时候的自己,然后告诉她:撑着点儿,爸爸妈妈总算给了你一个好性格,凡事总能朝好的一面看,这种人格特质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保持努力,未来一定会愈来愈好的。
这也让我想起不久前有一回在学校里做讲座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用字条跟我说了一些生活上的困扰,还问:“为什么爸爸妈妈都不懂得反思?”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当时我是这么说的:“爸爸妈妈也是普通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我们要多包容,毕竟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来抚养我们,就凭这一点,我们应该对爸爸妈妈心怀感恩,尽量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至于如果对爸爸妈妈有什么意见,不妨先保留,等将来长大,回头再想想,或许那个时候会有不同的体会,如果到那个时候你还是不认同,那至少你可以决定自己不要再照做。”我的意思是就算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应该有能力超脱出来,不要老是拿“都是以前怎样怎样”来作为对现状不满的借口。
回家后跟两个儿子谈起这个事,我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按那个小朋友所描述的情况,我也觉得他爸爸妈妈的做法不妥,可是我不能跟着一起大骂他的家长啊,这样对小朋友来说也没有什么益处,只好勉力鼓励他一番。听我说完以后,两个儿子的反应不大一样(他们都二十多岁了),小儿子说本来就不是每个大人都有反思的能力,小孩子对家长就不要期望太高了;大儿子则觉得我的回答废话太多,他说:“你只要跟他说,这个世界就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
哎哟,我觉得他们的回答都很棒。是啊,反思确实是一种能力,还真不是理所当然每个人都有,而世界确实也是要靠年轻人来开创的,同时生活也是由我们自己来建设的。我觉得所谓的成长,就是既能够客观理性地接受现状,又能不断努力去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成长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才会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啊。
回头再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随着年纪慢慢增加,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了,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由衷庆幸自已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这是天生的,就凭这一点,我也该好好感谢爸爸妈妈。而且可能就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阳光吧,我从初中开始就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再糟糕的事,一旦把自己抽离出来,以看故事般来讲述,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自己的痛苦,很多时候居然还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喜剧效果,否则为什么明明是很要命的事,可是当我讲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大家都会哈哈大笑呢?
我也就是从这样的经验中,很早就学会了什么叫作苦中作乐。我也发现同样的事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感受竟然会有那么大的不同。这些体会在我写故事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都问,时代变化得这么快,一个儿童文学作家要怎么来理解现在的孩子?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这会是问题,毕竟对作家而言,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宝贵的创作财富,每一个成年人又不是天生就是大人,都是从孩子慢慢长成的呀。我觉得只要我们心中那个孩子还在,就不会妨碍我们跟孩子们交流,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情感需求,比方说需要大人的尊重、关爱、支持和陪伴,都是一样的。
在我的小说里,有很多我自己的成长经验,也有很多孩子们告诉我的成长故事,以及我从报纸杂志所报道的真人真事中所体会到的成长的滋味。总之,成长是一个写不完的主题。
缺少关爱,更需自爱
管家琪
看了《折翼天使》,也许会令人感到心情沉重。或许很多人还会这么想:是啊,这个世界的确是有诸多的不美好,但有必要过早让孩子接触这些吗?
实际上,孩子们既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就不可能生活在“无菌室”里。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孩子们都还是会接触到一些负面的东西。
因为,真实的生活原本就不可能总是充满阳光的呀。就好像虽然都是描写童年,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马克·吐温在其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所呈现出来的风格就大为不同。前者是属于天真烂漫的快乐童年,后者则触及到不少生活中的阴暗面,读来经常会令人感到心情沉重。
看到孩子们受苦,总是令人轻松不起来,就类似每当看到一些孩子遭遇不幸的社会新闻时,也总是会令人心情沉重一样。然而,这些沉重,很多原本或许都是可以避免的。
我觉得成年人不仅要引导孩子们面向阳光,有时也要教导孩子们认识黑暗,如此方能远离黑暗。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所能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资讯那么庞杂,乍看似乎是“儿童成人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明显,实际上孩子们却往往仍然难脱稚气,对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这是最危险的。
当然,孩子们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他们自身单纯的问题,常常都只是反映出成人的问题。很多孩子之所以会做出一些令人不敢相信的事,或是成为学校里的边缘学生,乃至于社会中的边缘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有多坏。追究起来,其实都只是源自于他们缺少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这个故事中的女孩史梦婷就是这样。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的事,绝不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还有学上就可以了(尽管能做到这样的家长也已经很不容易)。我们总说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那就应该在满足孩子们的生理需求之余,也要多花些心思来关心孩子的心理层面和情感需求啊。若是一个能充分感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是不容易误入歧途的。
其次,我也很想提醒很多青春少女,虽然每个孩子都需要关爱,当你在家庭中得不到这方面的满足时,很自然地就会向外去追求。而一般来说,比较早熟的女孩,又很容易受到年长男性的吸引。因为年长男性的年龄、人生经验和经济实力,使他们一方面比较能够提供物质上的享受,另一方面也比较能够在精神上担当一个保护者的角色,提供少女们所渴望的关爱。就好像在《简·爱》或《长腿叔叔》等著名的经典文学中,能够给年轻女主角幸福的,似乎都是比较年长、社会经济地位也比较好的男士一样。可是,如果少女们怀抱着这样的憧憬,想要在真实生活中寻找这样的避风港,不仅不切实际,往往还会非常危险。 因为,有些人就是别有用心地刻意用“爱情”来做幌子,轻易取得女孩的信任。这些人就算不全是十恶不赦之徒,或者一开始也确实是关心女孩,或是因欣赏女孩的某些特质而喜欢与她亲近,但最后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很可能是毁了女孩的一生。
成长之路总难免会遇到迷惑,孩子们(特别是渴望关爱、渴望来自异性情感的少女)一定要好好地珍爱自己,自尊自重。如果仔细咀嚼《简·爱》和《长腿叔叔》这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书中女主角后来之所以能够得到幸福,绝不是因为她们年轻,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因为她们都能自立自强,最终才赢得了男主角的爱。
也就是说,她们并不是虚幻地把“幸福”寄托在某位年长男性的身上,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幸福。
故事中的梦婷,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她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