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相思在马丘比丘--跨越半个地球的南美之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余义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纳斯卡荒原上神秘的地画

纳斯卡地画的来由充满了神秘感。

事实上,南美的很多文化现象都充满了神秘感,我们越走就越发现,脚下其实就是一片隐藏着无数秘密的土地……

纳斯卡是位于秘鲁西南沿海伊卡省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小镇的边上,就是荒凉广袤的荒原,有人也叫它“纳斯卡荒原”。纳斯卡荒原占地约500平方公里,几乎寸草不生,是一片荒漠和黄沙组成的辽阔原野。本来这里居住着古纳斯卡人,但据说他们在3000年前就灭绝了。纳斯卡原先是有森林的,古纳斯卡人为了获得土地而大肆砍伐森林,他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很多年后,纳斯卡曾经的森林和草原逐渐消失殆尽。再很多年后,纳斯卡也失去了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最终,纳斯卡人也随之没了踪影,彻底消失。

很可怕,是不是?因此,保护我们的生物链,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古纳斯卡人的“灭绝”,或者可以当做一声警钟。

古纳斯卡虽然已经消失,但他们留给这个世界一个奇迹——纳斯卡大地画。

那是1938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来到纳斯卡荒原进行考察。这一天的清晨,他们在这荒凉的大漠中寻找水源。这时,一些特别的“沟槽”引起了领队科李克博士的注意。这些“沟槽”深度为0。9米,宽度有的只有15厘米,有的达20米,而且很长,呈各种莫名其妙的线状,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弧线,一直铺陈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之外。在纳斯卡平原上,这些线条到处都有,看似毫无关联,又在手法上完全一致,绝对是同一时期产物。当时,他们完全弄不清楚这“深陷的线”是怎么回事,称这是“一个不知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同时,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动物图案,而他们在荒漠上发现的“沟槽”,似乎又与这些图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仿佛是陶器图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当时,科李克博士立刻被这些图案迷住了。

据说,科李克博士从此就开始研究这些图案,他此后的一生都在纳斯卡荒原度过。

等第二年,当考古学家们租来了飞机,从更高的地方俯瞰时,才惊讶地发现,这些“沟槽”其实是组成许多巨大图案的线条。这些巨大图案每个都有百米以上,内容更是非常丰富: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形之类的几何图案,也有类似现在的飞机场跑道和标志线的图案;还有更多的动物和植物的图案,比如有长嘴的蜂鸟,有巨大的蜘蛛,还有鲸鱼和猴子。人形的图案也很大,其中一个人形只有一个头和两只手,且一只手仅有四个手指……这些图案线条精确,画面栩栩如生。这一发现不仅震撼了考古界,连美术界也为之倾倒。因为这些线条不仅准确,而且具有艺术价值。还有人专门评价了那只蜘蛛,认为它结构合理,线条优美,而且还描绘出一个不为人知的重要细节。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蜘蛛有八条腿,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有一种特殊的蜘蛛,与其他的蜘蛛是不一样的。而在纳斯卡地画中恰恰描绘了这种蜘蛛。这种蜘蛛,它的一条腿比其他的腿更长。根据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蜘蛛物种,即雄性蜘蛛的生殖器就位于它那只长脚的末端。而在纳斯卡地画中,这样的细节都被绘制出来,不得不说这个绘制蜘蛛的古人有着超人的智慧。

那么,令各界人士苦思不解的是:这些图案是什么时候创制的?是谁把它们绘制在大荒原上?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而他们又是为了什么目的绘制了这些图案?在纳斯卡荒原,大概有几百个这样的地画,至少是2000年以前的作品,而且肯定是人们有意而为。古纳斯卡人是要表达还是要告诉后来人什么呢?如果说,整个南美洲就是个用谜铺成的大陆,那么纳斯卡地画可能就是其中最难解的谜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都在探讨这些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地画,现在纳斯卡地区已经不允许随便进入,我们观看地画只能乘坐飞机。但很多科学家都实地勘察过地画,发现构成这些图案线条是用挖开深褐色表土来完成的。据专家计算,每完成一条线条,可能需要搬运几吨重的小石头。纳斯卡人按照某种需要,把地上的石头搬走,露出了下面比较浅的黏土,他们把它做成了“沟槽”,一条线就形成了。条条线就这样弯弯曲曲勾来勾去,一张壮美的“画”就出现了。

纳斯卡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又由于它独特的地质结构,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火山岩和砾石。砾石在长期的风吹日晒中,变成了褐色或黑色,就像是一块铺在地上的“黑板”。古纳斯卡人就刮去了地上的岩石层,让下面浅色的泥土显露出来,他们就是这样“作画”的。如果是在其他气候条件下,这些线条或许会被掩埋或者冲掉,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而且那里几乎没有强风,风蚀也微乎其微。所以,寸草不生和荒无人烟,才得以让纳斯卡的“线条”保留至今。

这些至少在2000年前完成的巨画,表现出了高精度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以及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程度。以当时人们的技术水平,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这些图案的线条,位置和比例都精确无误,说明制作者是依照精心计算好的设计图完成的。可是在那个缺乏工具时代,在地面上放大并绘制一张几百米大的画?这种难度几乎无法想象。

有一个德国的女数学家,名字叫赖歇。她就是一生都为纳斯卡地画着迷的科学家之一,甚至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纳斯卡线条。她多次到纳斯卡考察,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画”了很长却仍然笔直,就认为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让整条线路保持笔直就是可操作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做了一项实验: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地面上的黑石拿走,露出下面的白沙,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她以为她揭示出了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但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而赖歇的实验却只能证明直线,在弧线上却无能为力。

还有一种说法,即认为纳斯卡地画是外星人登陆地球的着陆点,那些长长的几公里的线,可能就是外星来客的跑道。因为根据美国航天飞机拍下的图片,在百万米高的太空中,都可以看到纳斯卡巨画的线条。从300米以上的高空,能看清这些巨画的全貌。有人据此认为,这些巨画只能是为从空中向下观看它的人绘制的。而在遥远的古代,有谁能从高空或太空中观看这些巨画呢?于是,一个关于天外来客的说法就自然出现了。美国航天总署还专程派人来验证,因为这里贫瘠而又荒凉的生态环境,貌似与火星上的环境真有些像,他们或许认为火星上生命能与这个地区顺利对接。

另外一种猜想是,认为这些地画是当时人们做祭祀活动留下的印证。纳斯卡巨画的显著特点,就是从头到尾由一条线条完成,几乎首尾相接,每个图案的线条之间没有任何交叉和重叠。为什么要用这种封闭状的环形线条?为什么绘画的笔触连绵不断?如果人沿着这些线条行走,就可以循环不息地走下去。而对于这种特别的走法,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在进行某种活动,而最可能的就是祭祀了。

此外还有许多说法,比如“宝藏说”。这些人认为,纳斯卡地画可能是有实用价值的古地图,一些巨画标明宝藏的所在,但人们至今无法读懂它的“密码”

“活动说”。认为这些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盛大体育活动的场所,各种图案代表了各项体育活动,或者这项活动就依据这些设计举行。

“图腾说”。认为荒原图案是古纳斯卡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地,不同的图案,即代表了不同氏族的图腾。

“水源说”。此说认为,在纳斯卡人没落的后期,水源是非常宝贵的,这些地画是各个部落的取水区,表明各个部落互不侵犯。

……

P169-177

目录

1.我梦见自己变成了印第安人

2.我记住了她们的红帽子、白纱巾

3.你知道那个闻名世界的“倒钩”么

4.拜谒世界上最高的基督

5.不可错过的正宗巴西烤肉

6.萨乌尔的宝石

7.面包山上的落日

8.大战Melissa

9.跳吧,桑巴

10.赛拉隆,伟大的修行

11.在最美的教堂赶上弥撒

12.世界上最宽广的瀑布——伊瓜苏

13.执着的人和执着的鸟

14.失落的印加文明

15.秘鲁式的午餐令人惊艳

16.爱上索内斯达

17.印第安人和羊驼密不可分

18.重头戏:来自马丘比丘的震撼

19.南美人,你为什么不着急?

20.最适合怀旧的利马老城

21.无人鸟岛和中华劳工诔

22.纳斯卡荒原上神秘的地画

23.“没有来过智利的人,就不会了解我们这个星球”

24.来自比利牛斯山脚下的“朝圣之路”

25.圣母山上的夕照

26.复活节岛,你真的是“地球的肚脐”么

27.邂逅如此高大的他

28.终于见到了最伟岸的“莫埃”

29.猫知道,猫真的知道么

30.原来这里真的有一颗“地球的肚脐”

31.闻所未闻的仪仗队音乐

32.登上圣地亚哥的发源地

33.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的巴黎

34.阿根廷,你还在为她哭泣么

35.在玫瑰公园里寻找诗歌

36.流连在世界上最美的书店

37.这才叫探戈!风情万种,神采飞扬

38.博卡镇“艳遇”

39.为什么我一定要去看科隆大剧院

40.博尔赫斯,已经被阿根廷人遗忘……

序言

美洲是一辈子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

这本书的写作纯属偶然。

最初的文字完全是介绍性的。因为那些文字是应一个朋友的要求,要把我去南美的见闻和感受写给她——她将在我之后也到南美这几个国家旅行,路线居然几乎和我的一样,于是她就想让我这个“先行者”给她提供一些经验。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有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哪些地方不能错过?哪些事情必须注意等等,我自然也就留了下心,并当仁不让地写了起来。没想到,她看了我写给她的东西,说很好啊,我觉得你写这些很值得看,要不你出本书吧?反正写了也是写了,我一个人看是不是有些浪费?我知道她半是认真半是玩笑,但觉得这个建议似也有些道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大家,给后来者作个参考,也没什么不好。再说,码字匠总是比较珍惜自己码出来的字的吧,不管有用没用都不愿意轻易扔掉,敝帚自珍。

回国以后,我得空就把这些文字翻出来看看,写得不够的补充一些,写得有欠缺的纠正一些,把一段段本来是急就章的东西渐渐理得顺了,理得也有了些眉目。我发现自己已经有意无意地,让这些文字向着一本书的样子转变着。和我同行的小伙伴们,知道我写了一些东西,都热情万丈地鼓励我把书作出来。在回国以后的几次聚会中,她们都会提到这个话题,并殷切询问什么时候能够出版。貌似出书这事已列上议程似的。其实那时候我正接了另外一本书的写作,就顺口说现在没时间,或许写完这本,就可以把南美的文字归置一下了。但要命的是我这人比较认真,话一出口,就想完了,必须要兑现了,肯定要有个写作计划了,尽管我其实没有足够的时间;更要命的是,我的小伙伴们比我还认真,不断有人正面地侧面地关心、询问和催促我……于是,某种类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就出现在了我和我的南美文字之间。

说来也巧,恰在此时我看到了一本诗集《我的北美,我的南美》。这是我的朋友、诗人黄亚洲先生的新作。他也刚从美洲旅行而归,而几乎就是在我得知他去了美洲的同时,这位以高产著称的大诗人已经把他厚厚的诗集奉献给了大家,洋洋洒洒的160首抒情诗,写尽了诗人在南美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写出了引人人胜的异域风情。他可真是个快手!

写记行诗,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学传统,而黄亚洲的纪行诗真的是别具一格。他不仅将整个美洲诗意地呈现,而且有很多诗人的独特感受,渗透在他那新颖、形象、优美、精彩的句子里。比如这首《巴西宝石》:巴西盛产宝石/其原因可能是/巴西本身就是一块宝石/面积世界第五,人口只有两亿,所以说到/祖母绿或者海蓝宝,你可以/先看看巴西人的瞳仁//巴西人的视线,都有宝石的光芒/看见陌生人他们老远就举手问好/至于足球,那是一块正圆形的宝石/这么多年,一直佩在一个国家的胸前//巴西/由白色人、黄色人、黑色人、棕色人构成/这是宝石品种的需要/或许这些石头在生成的那一瞬间,就有预见,自己/要与一个多民族国家匹配//到巴西的朋友,都有可能被带往/热情过头的宝石商店,但你/尽可以检阅/不须购买/谁离境的时候,胸前不佩挂着一个国家?视线里,不闪烁/奇异的光芒?

我也写了巴西的宝石,却完全不是诗人的眼光。我也写了南美的土地,却好像飘出了另外的味道。两种文体互鉴,两种目光交错,所有的事情好像熟悉又陌生,忽然让我产生了奇特而美好的感受。是啊,亚洲走了一趟美洲,便奉献了一部有趣的记行诗集,而我也在彼处行走千万里,有何理由将一种记叙文章拖延许久呢?如果不把这文章写好,又怎能对得起南美洲那些神奇的国度和广袤的土地啊!当然更对不起关心我的小伙伴们。

不能不说,这部诗集的出现,对我的写作产生了助力。我觉得我必须向黄亚洲先生学习,以他为榜样,改变我的拖延症,把手里的文字作完作好。于是我加快了写作速度,整理出了初稿,把所有照片传到“云”上,找到了我的“御用”设计小丁,与出版社的美女编辑们“勾搭”,让这本书真的进入了出版程序。

现在,这本书终于杀青,不久就会带着南美洲的气息出现在中国了。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编辑、我的设计以及热情向我提供照片的同行大咖,当然还有诗歌快手亚洲。我曾经微信他说,我拟在此书的序言里引用他的诗,希望他能同意。他答应得十分爽快,迅即把许多首美丽的诗发在我的邮箱中,任我选用。还用他那带着浙江口音的普通话——通行说法是“浙普”柔和地表示,我在序里介绍他的诗是他的荣幸,反倒感谢起我来,让我又开心又十分地不好意思。但有一点我们是无比一致的,那就是无论如何应该去看看美洲。一辈子至少要去一次,至少要让此生中的自己在某个时间踏上美洲的土地。那么我相信,你将比本书更深刻地感受这遥远的国土的一切,辽远与独特、沧桑与神秘、真挚与闲散、历史与今天……

内容推荐

南美洲,那个以盛产神秘文化著称的世界,古老而又遥远;那个印加帝国发祥和灭亡的地方,壮阔而斑斓。《相思在马丘比丘--跨越半个地球的南美之旅》一书的作者余义林飞越半个地球,记述了在南美旅行的见闻。世界上最长的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宽的伊瓜苏大瀑布,以及遗世而独立的印加古迹库斯科,神秘的印第安城堡马丘比丘,无法解释的纳斯卡地画,无人能懂的复活节岛巨人石像……读者仿佛跟着她优美活泼的文字,也走了一趟离中国最远的地方。但这又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作者以文化记者的视角,看到了文化的差异、观念的悬殊,让我们和她一起惊奇着,思索着,旅行的脚步充满了哲学与诗意。加之南美洲独具色彩的风土人情,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行程中的趣闻逸事,这样的阅读定会让你身临其境,兴致盎然,心向往之。

编辑推荐

跨越半个地球的旅行,完全陌生的土地,沉默不语的废墟,负载着千百年的文化与忧伤。行走在遥远的美洲南部,神秘的马丘比丘、印加古城库斯科、伊瓜苏瀑布、纳斯卡地画、复活节岛的大石人以及激情如火的探戈……奇异的风土人情和壮阔的自然风光让人叹为观止。

余义林著的这本《相思在马丘比丘--跨越半个地球的南美之旅》适合旅行爱好者、文学爱好者阅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