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湘山中学礼堂 夜—晴—内(冬)
礼堂舞台上方,挂着横幅“益阳县湘山中学1945年元旦文艺晚会”。
一百多名学生在台下看表演。
舞台上正在演地花鼓。一位音乐教师扮成“张先生”正在唱《张先生讨学钱》:“二月里是花朝,先生就把学生邀。大学生有了七八个,小学生也有上十名,如今的世界就大不同,老书不教要教国文……”
逗趣的表演,引发台下坐观的一百余名学生阵阵哄笑。
2 湘山中学校门外夜一晴—外(冬)
古老的修山镇街面,青砖铺成的路面,整条街此时是寂寂无人的空巷。
突然,疾驶的马蹄声由远而近。
(镜头俯视)只见一列整齐的骑兵小分队飞驰而来。昏黄的灯光,照着他们头上的黄帽子和身上的黄军装。骑兵小分队穿过修山街上的青砖路,向三堂街方向疾驶而去。
校门对面,包子铺的老板娘发出一声尖叫。
老板娘:“日本鬼子!”
街头、街尾也响起惊恐的尖叫声:“日本鬼子!”
学校传达室的老师傅也看到了骑兵,他神色惊慌,颤抖着手,用力敲响门口的悬钟。
3 湘山中学侧门夜一晴—外(冬)
温婉漂亮的富家女生钟三多在学生群里,跟着校长、教师慌乱地涌出侧门。
校长:“大家各自回家!路上注意安全!”
学生们更加惊慌失措。
男生一:“几时回校?”
女生一:“我家在汉寿,我不敢走夜路。”
校长:“离家远的同学可以到其他同学家去!安全第一,学校解散,暂时不要回校了!”
钟三多:“我家可以住!家隔得远的都去我家吧!”
钟三多的同班男同学刘孟良,穿着打补丁的灰白色棉袄,费力地挤到钟三多跟前,柔声说:“天太黑,我送你回去吧!”
钟三多:“我带他们一起走,你快回家吧!路上小心点!”
校长:“大家不要逗留!快走,快走!”
在喧闹和道别声中,众师生竞相逃离。
4 钟三多家日一晴一内(秋)
钟三多的家在羞女山北麓,背靠郁郁葱葱的竹山,门前一条小溪蜿蜒而过。
钟三多在楼上的厢房里诵读《孟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声音从楼上传出。湘山中学的男同学刘孟良穿着打补丁的衣裤,打着赤脚,手里抓着个报纸包着的东西出现在屋门口,见到屋里的钟母。 刘孟良:“满妈,我是钟三多的同学!”
钟母:“快请进!你哪里人啊?”
刘孟良:“我浮邱山乡的,这是一包浮邱山上的茶,请你们尝尝!
钟母(接过茶叶,打开报纸,闻):“你一个冒年纪的小孩,拿么子茶叶哕!哎呀,好茶,真香!”
钟母忙叫女佣拿月饼给刘孟良吃。刘孟良大口地吃月饼。
刘孟良:“满妈!日本都已经投降了,湘山中学还没复学,三多妹怎么打算的啊?”
这时,传来脚步声。钟三多的爷爷钟厚载戴着一副金丝老花眼镜,手拄一根黑得发亮的拐杖走进来。
刘孟良:“这位爷爷是……”
钟母:“这是三多的爷爷。”
刘孟良:“钟爷爷好!”
钟厚载:“这位小伙子是……”
刘孟良:“我是钟三多的同学刘孟良,家在浮邱山乡。我专门过来报个信,广东有部队来征粮,顺便要招一批学生回广东,三多妹去不去?”
楼上钟三多的诵读声停了下来,她似乎在楼上认真聆听楼下的谈话。
女佣从灶上的擂钵里给刘孟良舀擂茶。
钟厚载:“如果是太平盛世,我不反对女孩子念点书。如今这外面兵荒马乱,三多就不可再外出念书了,更何况是去广东。她没告诉过你们?她七岁就订婚了,她有婚约在身!”
刘孟良正喝擂茶,一时呛住(咳嗽):“她说过,我……知道……”
钟厚载:“我已安排她学习女红,等着出嫁!”
P1-5
一
我热烈奔放地爱着我的家乡——桃花江畔的桃江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那里有娇艳欲滴的桃花、郁郁葱葱的竹海、蜿蜒多姿的江流、巍峨绵延的群山、波光潋滟的湖泊,更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灿烂多彩的文化、风情万种的习俗、香辣诱人的饮食、娉娉袅袅的美人……
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梦想:美丽多情的桃江,能不能与一部风景抒情故事片共同演绎一场关于山水、人文与情爱的持久传奇?
今春的某个座谈会上,珠江电影集团一位读过我的长篇纪实小说《白棉花红棉花》的领导同志提出,请我将《白棉花红棉花》改编成电影剧本。
我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剧本名称最初仍是《白棉花红棉花》。但在改编的过程中,从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结构特点出发,我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新创作,新添了很多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增减和形象上的改变。改完以后,我将它取名为《婚约桃花江》。它已经成为一部大异于原著的新作品。
剧本成型后,发给珠江影视的同时,我还发给了东方出版社。该社鲁艳芳女士亲自审读后,给我发来微信:“很棒!这不是又一部《庐山恋》吗?!”
二
这部《婚约桃花江》,展现的是上百个土得掉渣的场景,呈现的是一个苦尽甘来破茧成蝶的桃江。它确实是一部山水与人文的画卷,但它完完全全植根于真实的土壤,就像一株株青翠的楠竹,没有红花和金果作为它的噱头。
然而,我却丝毫不担心,因为真实的生活本就是丰富、曲折而多彩的。
《婚约桃花江》演绎了桃江从民国到今天波澜壮阔的百年风云,重点讲述的是从1945年到1960年的故事。刘孟良、曾章甫、钟三多等男女青年,在他们参加革命、求学、务农的道路上,虽然面临各种选择,但都抱定“非某某不娶”“非某某不嫁”的信念,坚守爱情,历尽风霜从不言悔。
因其真实,《婚约桃花江》并非一部纯粹的赞歌,它揭示了不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曾爱武投奔国民党反动军队,鸭老公乘人之危奸污王凤仙,二狗杀死继子并间接逼死老婆张纯娇,夏石头死于水肿和饥饿……但是,它更表现了桃江人的温情与正义。比如,刘孟良投身革命并坚守自己的婚恋誓言,曾章甫全心全意疼爱妻子,钟三多不顾贫苦收养侄女,代郎中免费为邻里治病,代四妈破戒为钟三多接生,善良的乡亲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扶曾章甫和钟三多一家渡过难关……
这和我非常喜爱的《庐山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庐山恋》讲述的是一位侨居美国的原国民党将军之女在庐山与一位高干子弟一见钟情,并坠入爱河的故事。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之际,“侨居美国”“国民党将军之女”“高干子弟”“一见钟情”和“新中国第一部吻戏”的元素是异常“火辣”的。数十年来,庐山顶上那家“东谷电影院”(又名“《庐山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都只放映同一部电影《庐山恋》。它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美丽的风景与感人的影片互放异彩。
三
借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对我创作这部作品提供热心帮助和指导的老师们:我的恩师、全军文学创作领域唯一的文职一级唐栋将军,著名作家、张艺谋电影作品《我的父亲母亲》的编剧鲍十先生,著名学者丁畅松教授、罗宏教授及广州广电传媒集团范宇平律师……东方出版社鲁艳芳女士对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建议在文字之外配一些反映桃江风土人情的照片。桃江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刘小武先生闻讯立即组织桃江摄影师提供照片。知名摄影师、桃江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克斌老师及县广播电视台的邓燕盛老师、黄霖老师无偿提供了若干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因此,这部作品,应当视为本人与桃江县广播电视台、桃江县文化馆的合力之作,应当视为本人与刘小武先生及张克斌、邓燕盛、黄霖三位摄影师的合力之作。
刘鉴
2016年秋于广州
刘鉴著的纪实小说《婚约桃花江》讲述了:
20世纪40年代,桃花江畔的湖南益阳湘山中学富家女生钟三多结对帮扶同班贫困男生刘孟良。刘孟良对其渐渐生出爱慕之心。后日寇入侵,学校停办,师生各散。刘孟良邀钟三多一起投奔共产党的部队,无奈钟三多已有婚约在身,不能答应。刘孟良立下誓言,非钟三多不娶。
同期的广州,早已与钟三多订下婚约的益阳县乌旗山乡富家男生曾章甫在广州某高中就读。某晚,广州泮塘巨商家女生潘心怡被游人挤跌荔湾湖,曾章甫勇敢施救,赢得潘心怡的芳心。曾章甫不为所动,回湘与钟三多成婚。
曾章甫钟三多婚后不久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
1960年春,钟三多带着儿子和侄女离开乌旗山,后嫁给在广州部队工作的刘孟良,二人相濡以沫,相守到老。
相怜相念倍相亲,不负相思意;一生一代一双人,婚约桃花江。
听着邓丽君演唱的《桃花江是美人窝》,走近温家宝题写的“楠竹之乡”,遇见一个媲美《庐山恋》的爱情。
刘鉴著的《婚约桃花江》是一部讲述桃花江畔新旧社会变化的剧本,也是一部讲述青年人爱恋情仇的电影,催人泪下、励人奋勇向前。适合热爱文学者及大众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