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群人在一起比一个人待着心情更复杂。庆祝会上大家都满面笑容地祝贺那位获奖者,他来自我的母校弘前大学,我从前辈们那里听说过,他是一位对蝗虫以及蟋蟀等多种昆虫都颇有研究的有名的昆虫研究者。在这之前我和他从未见过。他一只手拿着玻璃杯过来打招呼时,知道我来自弘前大学,很是高兴。接下来我做了个悲观的自我介绍:“我想研究昆虫,正在寻找可以接收我的地方。”于是我得到了想都不敢想的回答:“要不到我这儿来研究研究看?”这就是我开始研究蝗虫的瞬间。与老师的相遇
那位获奖者就是世界闻名的田中诚二博士(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独立行政法人)。我做梦也没想到研究所也会接收学生,更何况田中老师会如此之快地收下一个没见过也不认识的学生,真是令人吃惊。我们才谈了不到三分钟而已。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居然有一道光射了过来。当时我研究过蚱蜢,因此对蝗虫也略有学习。并且很感兴趣,所以田中老师的提议对我来说简直是求之不得。我条件反射地一口答应下来:“我太想去了!!”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参加一次聚会就能有什么希望。人家在酒席上说句场面话也是有的。回到弘前大学后,我发丁一封电子邮件去询问我是否真的可以去研究室做研究,得到了OK的回答。
田中老师在茨城县筑波市的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做研究,我为了获得硕士学位人籍附近的茨城大学,从春天起就在研究所开始了研究。研究所简直是昆虫学者的圣地。六层楼的大型建筑,昆虫学者们在一楼到四楼都建有各种各样的研究室、实验室和饲育室,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着蚕、蜂、蝇、椿象、蚊子、独角仙、星天牛、圣甲虫、蝶、蛾子、蟋蟀、蟑螂、飞虱、白蚁以及各种各样的昆虫。在同一研究室里有椿象小淹丰美老师、甲虫和摇蚊渡边匡彦老师以及摇蚊奥田隆老师。在昆虫研究的世界里,像鹿角虫后藤宽贵、狄氏大田鳖大庭伸也这样,把本人研究的昆虫和名字组合在一起的叫法很常见。在一般人看来大概除了反感以外别无他想吧,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这可是莫大的荣誉。我自己在听到有人叫我蝗虫前野吋高兴得不得了。不过,当面称呼这个人的时候自然是不加昆虫名字的,然而偶尔还真有人把昆虫的名字和人家的本名混为一体的。来自弘前大学环境昆虫学研究室的田中先生有两位,一位是研究蜘蛛而得名的蜘蛛田中先生(田中一裕教授,宫城学院女子大学),另一位则被称为诚二先生。以此区分。如果其中一位被称为诚二先生,那么也就没必要把蜘蛛和田中绑在一起来区别了,这有什么复杂的呢。我在日常生活中也称田中诚二为诚二先生,不过在这本书中还是称田中老师。田中老师当时正在研究蟋蟀、嫜螂和蝗虫,因此我也有了研究蝗虫的想法,我负责的是非日本本土的而是非洲产的沙漠飞蝗,最开始是注射荷尔蒙。明明在日本,为什么要特地研究外国的蝗虫,而且还非得给它注射荷尔蒙呢?这是因为沙漠飞蝗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而荷尔蒙则掌握着解开蝗虫之谜的关键的钥匙。接下来,我想从沙漠飞蝗研究的历史说起。沙漠飞蝗是什么?
沙漠飞蝗,学名Schistocerca gregaria,和它的名字一样,它们是生长在撒哈拉沙漠等沙漠或半沙漠地带的蝗虫,广泛分布在从西非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图1—1)。它们看起来和常见的东亚飞蝗很相似。成虫约重2克,它们能吃下和自己体重相近的量的新鲜草,因此计算可知,一吨的蝗虫一天可以消费相当于2500人份的粮食。它们作为屡屡大爆发、在大移动的过程中接二连三地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破坏的害虫而被世界所熟知。它们被分类为飞翔能力较高的昆虫,一天能移动5~130千米。
P3-5
我几乎没有用日语写作并且能够让人们阅读自己文章的机会。我这样的人,借着自己是野外生物学家的名声执笔此书时,说实话,没有信心相信人们会阅读我写的书。如同苦肉计一样,我开始整理关于非洲研究生活的博客,积累了一年才写成此书。到访博客的读者的反应和评论成为我修改内容的依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虽然比预定截稿日期晚了很长时间,但田志口克己和稻英史两位编辑耐心等待,直到我完成书稿。并且热情地对我的原稿做了编辑。能够实现我出版昆虫记的梦想,我深表感谢。让一位没有多少成绩的年轻研究人员执笔一整本书,这是多么冒险的赌博啊,借此我对给我提供这次机会的日本东海大学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本书,还有那一夜的偶遇,诞生了这个故事。仅是一次偶遇,对我的人生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或许,阅读这本书的读者会想,这位年轻人得到了多么好的师傅啊。我是狐假虎威田中老师的名声进行研究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田中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多亏田中老师,我能够得到很多关于蝗虫的发现。现在,我离开老师开始独立研究,深深地感到自己以前是多么依赖老师。与此同时,对于能一个人面对疑惑的自己感到吃惊。这正是老师引导的结果。在筑波八年的研究生活,我不仅研究了蝗虫,还研究了关于老师的事情。
遗憾的是田中老师在研究所任职,没有徒弟。唯一的徒弟就是我。如果能够在大学教书,给学生做指导的话,一定能培养出几个优秀的研究人员吧。全国的昆虫学者们或许都想知道,田中诚二为什么能够把研究做到这个高度。让作为弟子的我说一句的话,能够像老师那样爱惜虫子和研究,不惜倾注所有努力的话,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能够长期近距离看到老师的研究姿态的人只有我一个,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老师常常告诉我,作为师傅的正木先生是多么伟大的昆虫学家。等哪一天,我也有自己的弟子时,或许也会说同样的话吧。我继续昆虫研究,不仅仅为了有新发现,也有继承传统的想法。虽然我能力有所欠缺,但是如果能让田中诚二思想世代传承的话,那是多好的事情啊。
我没有写日记。至今为止,曾多次想过写日记。这本书是以发表过的论文和当时的笔记为依据写出来的,论文里的图以及每一行的内容,都是当时状况的鲜明再现,回忆一点也没有褪色。在别人看来,论文只不过由罗列的文字和图片组成,但是,这些点点滴滴散乱的文字和图片,就是我们的连续剧。而且论文中还凝练了我们对研究的热情和自豪。或许只有我和田中老师能看到存在于黑白相间的图表里的鲜活记忆,今后这些记忆也不会褪色。对于即将迎来退休的诚二师父多年昆虫研究生活的辛劳和对我如亲人般的培育表示感谢,同时对接下来作为昆虫研究人员的第二次启程表达决心,献上此书。 在启程去毛里塔尼亚前夕,发生了大地震。我是秋田人,也在仙台、青森居住过,在东北地区居住的很多友人成为受灾者,甚至还有再也见不到的友人。我发誓和友人们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转世之后我们一定要再相见,进而踏上了去往非洲的旅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没有志气的想法,那就是对于明年的收入完全没有希望。大好的年纪,怎么会这样。想回去却回不去……这段子很有意思,可以当做一个笑话。有不管做什么都会一笑了之的朋友,所以总是能为所欲为。就算有很多困难和艰辛,让我们发挥我们的潜力吧。
在筑波的时候,最让人悲伤的莫过于同一个研究室的渡边匡彦的突然离世。不仅年龄相近,而且在研究上我们趣味相投,其他的一些事情也会闲谈。在研究方面,他被看做是年轻人的希望,而且当选为县网球代表,家里有贤惠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是一位理想的大哥。他在人前从不说泄气的话,虽说刚毅却也经常露出笑脸。在他去世之前看望他时,还对我说:“前野,尽情地做就行。”他一定也对家人和朋友说了温馨的话。多亏这句话,我没有混日子,而是细细品味能够从事研究的喜悦,自己从而有所改变。至今,我心中仍然有对渡边先生的想念。
第一章 与命运的相遇
一线希望
与老师的相遇
沙漠飞蝗是什么?
与黑色恶魔的战斗——在绝望和希望的夹缝之间
相变异
专栏 蝗虫和蚱蜢
专栏 蝗虫警报
第二章 孕育黑色恶魔之血
支配相变异的荷尔蒙
白色蝗虫
用荷尔蒙变身
天赐的课题
荷尔蒙注射
触角上的密林
论文的执笔
专栏 蝗虫的饲料更换
专栏 传统的蚱蜢佃煮
第三章 世代相传的恶魔之态
将缺憾的人生画上休止符
睁大双眼
代代相传的神秘
专栏 蝗虫饲养事项
消失的迷惑
相积累的机制
假说得到证实
专栏 蝗虫研究者的证明
第四章 恶魔产生之谜的泡沫
常识之中的非常识
令人不寒而栗的泡沫学说
令人怀疑的定论
开始动摇的定论
定论不成立
逆袭的科学家
理论武装
先发制人,隐藏绝招
13年间的忽视之处
追击
战力外通告后的奇迹
饲养密度的转换实验
争论的结果
束缚之卵
禁用手法
真相藏在壳中
研究就是想法的对决
专栏 追求真理的研究者
第五章 蝗虫遗传学
红的变异体
蝗虫遗传学
优劣法则
分离法则
被隐藏的红的证明
消失的突变
独立法则
生物检定法
以成长为名的考验
第六章 恶魔之卵
产生恶魔的刺激
走自己的路
博士诞生
混合的感受期
感受期确定实验①:长期混合的影响
感受期确定实验②短期混合的影响
混合的感受期的模型
生物检定的确立
墙壁的对面
混合所具有的3种刺激
蝗虫的G点
涂黑实验
切除实验
专栏 蝗虫的耳朵在哪里?
覆盖实验
物理性或化学性要素
确定最短的混合期间的实验
摩擦的次数
蒙住你的眼睛
与那个女孩接触
确定接触刺激的实验
饲养方式不同的蝗虫也会产生反应吗?
蝗虫对其他种类昆虫也会产生反应吗?
黑暗事件
陷入孤独的黑暗之中
黑暗中的一线光明
闪闪发光的夜光涂料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魔法“N夜光”
发光的蝗虫
确定感光部位的实验
相信梦想
在体液之中
泥沼
“凤蝶”的诱惑
异常事态
处处波动的荷尔蒙结构
5一羟色胺
专栏 模仿昆虫的法布尔
专栏 蝗虫虽小,五脏俱全
第七章 相变异的生态学
为何孩子的大小存在差异?
当力量出现差距时
观察瞳孔
违反规定的发育能力
反常的产卵能力
越过大海
专栏 印第安人居住的森林
国际学会
运河的孤岛巴洛 科罗拉多岛
专栏 丢掉到手的荣誉
食物质量实验①:发育
食物质量实验②:成虫形态
食物质量实验③:产卵能力
砍倒还是击倒
专栏 在木乃伊沉睡的间隙
作为男人
为了卸去伪装
戴氏法则
第八章 雌雄嵌合体蝗虫
奇妙的蝗虫
雌性个体非常乐意在雄性个体中受欢迎
专栏 图的美学
第九章 走向田野
蝗虫的故乡
消失在夜色里
沙漠的丑角
蝗虫疯狂的决计
启程的时候
一旦到了非洲
使者的战斗
荆棘堡垒
尝试自己的能力
决战
吃,还是不吃
沃尔多的诞生
新的一步
被遗忘的自然
在非洲研究的价值
通过研究沙漠飞蝗
梦中的伏兵
后记
鸣谢 有报告称
1988年10月在非洲爆发的沙漠飞蝗群越过大西洋来到了
那是在面向儿童的科学杂志上读到的一篇报道,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大概是国外爆发了严重的蝗灾,某单位为了参观学习组织了一次观光旅行。有一位女性因为穿着绿色的衣服被蝗虫包围了,衣服竞被蝗虫吃掉了。只是因为穿的衣服是绿色的,就受到蝗虫们不加辨别的攻击,当时的我对这些蝗虫的贪欲感到恐怖,同时也萌生了某种感情。“我也想被蝗虫吃掉!”从那天开始,身穿绿色衣服扑人蝗群便成了我的梦想。
从儿时起,我不仅对蝗虫,还对各种昆虫一直抱有特别的感情。我幼年和少年时代很胖,腰围很大,甚至不能坐地抱膝。在马拉松大赛时,观众们的视线全部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我成了和其他人展开激烈争夺倒数第一的肥胖儿。在和大家一起玩鬼捉人’’的时候,我也会很快就独自坐着远远地望着大家。腹部用力会让人很难受,但是俯下身来可以看到昆虫。昆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谜团。它们是奇妙的动物,有着多彩的新颖构造。它们为什么是这样行动的呢?闲着没事做的肥胖儿将兴趣全部放在了昆虫的身上。
我心中抱着对昆虫的疑问,一个劲儿地盯着昆虫看个不停。年幼而充满忧愁的小小背影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为了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母亲从图书馆借来了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是一本令我惊愕的书。
这位叫作法布尔的昆虫学者是何方神圣啊?!他虽然和我一样对昆虫抱有很大的兴趣,但是从这往后的经历我们就大不一样了。他凭借一己之力苦心钻研,逐渐解开了关于昆虫的谜。能够靠自己的能力搞清楚自己想要了解的事情,这个人真是太酷厂。法布尔瞬间就变成了我崇拜的偶像。如果我能靠一己之力解开昆虫之谜,那该多开心啊!仅仅靠读书就能获得如此的快乐,那么如果能靠自己的能力搞清楚想要了解的事情,当然会更加快乐。昆虫学者啊!如果我自己也成了一名昆虫学者,不就能自由地去解开关于昆虫的谜了吗?
于是乎,在撰写未来梦想的小学毕业文集中,我这个肥胖儿描述了自己成为昆虫学者的样子。虽然没有写研究什么样的昆虫,但在梦里我看到了自己做研究的样子,或者用灯来采集昆虫,或者将昆虫变大,还有自己变苗条了的身影……
自那以后二十年过去了。我虽然成功地减了肥,并且可以做出坐地抱膝的动作,但是还远没有达到心中一直渴望的独当一面的昆虫学者.然而,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成为一名博士,得以终日追求心中憧憬已久的昆虫研究。接着,我迎来了像法布尔一样亲手书写自己的“昆虫记”的那一天。只不过比起法布尔,我差得实在太远了。着手写这本书时,我再次体会到了法布尔的伟大之处.我虽然还绝不是可以向人们提供读物的身份,但是若能抛砖引玉,则不胜荣幸。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写成了此书。
这本书的全部内容都是关于国外产的沙漠飞蝗的蝗虫。我被这种谜团重重的蝗虫摄去了心魂。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迷上了蝗虫的时候,我已经身处撒哈拉沙漠,和蝗虫住在一起了。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是由在此之前的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连成线而带来的礼物。这不是大学棒球之类没有剧本的电视剧。那些“电视剧”是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种种经历,并且以实验室的话题为主。如果您期待从这本书中看到“用于温室养殖”的内容,或是田间工作的话题,那么很抱歉让您失望了。为了不失体面,我只在书中加上了一个晚上的田间工作的情况。在这本书中,我毫无保留地谈到可能对讨厌蝗虫的人造成心灵创伤的内容以及大量的对于讨厌蝗虫的人来说是刺心露骨的描述。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会是危险的,因此阅读时请充分注意。一想到讨厌昆虫的人会用因恐惧而颤抖的手指捏着昆虫图鉴的书页翻动的样子,至今我仍觉得有些难过。
在我的“昆虫记”中展示给各位读者的,既有些难为情的成分,也有些欣喜的成分,虽然这些会让我坐立不安,但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么,就让我来邀请您进入这未知的蝗虫世界吧。
《蝗虫记--日本法布尔及沙漠飞蝗的故事》为作者前野ゥルド浩太郎的自述。是一个从前路无望的穷学生到颇富盛名的昆虫研究者的励志故事。从儿时起便憧憬着法布尔的作者最终成为了日本的“法布尔”。他埋头实验室近十年,日复一日与蝗虫相伴,期间发表的数十篇论文获多家专业学术期刊登载,后远赴撒哈拉沙漠进行实地观察与研究。这本书细节丰富,有大量作者的内心独白,立体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执着与纯粹、犹豫与困惑、骄傲与希望。
由前野ゥルド浩太郎著的《蝗虫记--日本法布尔及沙漠飞蝗的故事》的全部内容都是关于国外产的沙漠飞蝗的蝗虫。作者被这种谜团重重的蝗虫摄去了心魂。当作者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迷上了蝗虫的时候,作者已经身处撒哈拉沙漠,和蝗虫住在一起了。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是由在此之前的一个又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连成线而带来的礼物。这不是大学棒球之类没有剧本的电视剧。那些“电视剧”是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种种经历,并且以实验室的话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