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承诺便管理更简单
对于团队成员而言,能够被人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做事法则。而对于管理者而言,能够让自己有信用,更是最好的管理手段。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的感觉,它所强调的是对外在的相信。这是团队管理最重要的基础。
一个管理者不能够相信自己的队员,做任何事情都会心怀猜忌,就会造成团队成员做事情畏手畏脚。更可怕的是助长了不作为的作风,因为不被信任,就会造成做任何事情都不用心的后果。因为,他们知道,做得再努力也是不被认可的,与其努力不被认可,不如留给领导更多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管理者,每天都把自己累得四脚朝天,但是结果却往往不会太好。他们忽略了一点:项目是由团队做出来的,永远不是某个个人能够完成的。虽然有些管理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但是,那样的方式仍然不是正确的管理方向。
当然,盲目地相信别人也是错误的方向。我们同样经历过过于相信成员的管理者,单方面地认为成员都是值得信任的,虽然一再发生承诺不兑现的结果,但是,管理过程中仍然自信地相信不会再次突破底线。这里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把全部的信任交给一个经常不能够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一定会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换句话说,不断重复做相同的事情,却希望获得不同的结果,那就叫神经病。
信任与否,其实本身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关键是要明确它的信任等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放权,都是能够获得预期结果的。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必须要明确:管理者的主要管理动作是对风险的管控。因此,只要成员的动作能够处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就意味着这样的成员是值得信任的。这里强调的信任与做事情本身没有什么绝对的关系,重要的是管理者能够因人而异,把风险管控的细化程度进行划分,直到团队成员可以自由把控的程度,就能够形成良好的信任体系。
另一个方面,管理者的重要工作是要通过不断地观察、试探和培养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的信任等级。最好的管理结果就是通过不断地提高信任等级,达到不断放权的目的。当团队成员都能够被信任的时候,项目团队就能够自行运转了,这样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通过风险监控机制管理团队才是最好的管理方法;能够从管理项目的琐事中抽调出来管理更高价值的管理者和创新的管理者才是最好的管理者。
管理一个值得信任的团队,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一个不信守承诺,不断突破信任底线的团队成员,一定会成为项日的巨大风险。对于项目管理而言,这样的风险需要及早地解决掉才是最好的管理方向。
信任别人是一回事,让别人相信自己,让自己有信用是另外一回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只有这两个层面充分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强调管理就必须强调信任等级,推己要有信用、推他要充分信任。让整个管理团队进入一个彼此遵守承诺的生态圈,通过多方承诺来管理项目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P3-5)
拉锯战似的写作方式终于告一段落了。在写作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和当时的各种感受,不知道是否能够从文章中感受得到。好几次都有冲动想把这些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份痛并快乐的经历,但是,反复思量之后还是搁置下来。我们希望这里的知识更加纯粹一些,给大家留出思考的空间。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充满画面感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再加上一些情感的描述也更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我们不想这么做。因为,我们不是在写小说,是在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一旦我们把故事写进去,就会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就事论事的环境中,结果把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忘掉了,这些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我们相信,对于从业人员而言,身边从来不缺少这样的痛苦而无奈的经历,缺少的是这些经历所带来的灵感。我们想要表达的恰恰是灵感的进发,然后通过志同道合者的思想共鸣去洗刷、历练成长中的经历,然后达到认同感或不认同感,使所有的见识成为从内心里长出来的见解,那才是对人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对很多管理方面的书籍都存有困惑,他们总能够在书中引入长篇大论的故事情节。我们常常困惑那些故事的存在,或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经历到,作者却能够讲得乐死不疲。当我们把全部的书籍看完之后,经常会发现除了记住几段有意思的故事之外,就不知道他们到底要说什么了。
也许是理科生的特点吧,我们更希望看到它的逻辑,单刀直入地告诉我们要讲些什么内容。文字不多,但是耐人寻味。有道理就好。这种想法就是我们成书的初衷吧。
我们不能保证所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因为,所有的见解都仅仅是我们从工作中体验出来的感受和试验成功的方法。当然,在这个领域里,从来不可能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真理,因为,管理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一个有意在这个领域里发展的人,都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独特性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办法,那才是最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在这里,我们只是单纯地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不是要强调想法正确与否,也不要求所有人都能够接受我们的观点。我们只是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想法,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们一样去寻找、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成功方法,使得管理更加科学而有效。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或是能够给人带来一些思想的启迪,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
作者小记
序言
引言(一) 思维层面上、知识层面上和执行层面上的管理知识
引言(二) 至关重要的专有名词
第一章 良好的沟通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多方承诺使管理更简单
计划可控是管理的前提条件
沟通的目的是让信息对等
好的沟通策略可以减少沟通成本
“契约”是管理的根本依据
不要被动地管理项目
人盯人的管理不值得推广
管理者的心态就是“旁观者”的心态
第二章 项目管理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项目管理不是简单的做事情
管理就是解决问题
守住计划就是守住底线
管理是控制方向和节奏
管理科学简化了对人员的管理
第三章 管理是一个需要学习的系统工程
科学的管理方法是需耍被培训的
企业文化能够带来价值回报
找到成为人才的路径
被人尊敬和让人信服同样重要
思维模式下的精细化管理
逻辑思维下的点状知识
第四章 项目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自己
极其繁忙的状态不正常
用心做事情就能成为“大师”
自信能够获得成功
思想的高度决定事业的成就
问题即答案问题即思维
为别人工作是会被社会淘汰的
举一反三的总结才有价值
第五章 项目管理就是管理好相关干系人把事情做好
管理团队的水平决定着项目呈现的高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是最好的管理模型
“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必须解决
领导能力不同于管理知识
简单的管理手段需要复杂的知识来支撑
管理方法必须与管理阶段相匹配
改变必须是破坏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第六章 把项目做好是项目管理的主要价值
创造利润不是项目管理的职责
项目管理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质量和成本没有绝对的关系
要对专业心存敬畏
成本管理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七章 服务、协调和平衡是管理的主要工作
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
会议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不要召开没有反馈机制的会议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关系
现场管理就是提意见、记考核、做东西
不要停留在把项目做完的层面上
完整的交底流程和方法
项目达成、技术创新和团队成长绩效
第八章 逻辑管理和非逻辑管理是必备管理素质
先梳理再管控是正确的管理模型
培养别人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的过程
没有计划的管理不叫管理
管理就是让相关资源处于可控状态
项目管理是逻辑的,管理项目是非逻辑的
控制好前置条件就能做好管理
管理必须能够被量化
第九章 记住这些个字眼
结束语
写这本书的想法,来自于2015年初的一次学术交流,在那次交流会中,我应邀给大家做了一次演讲。演讲之后,写这本书的想法就开始有了一点点的萌芽了。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一直搁置了很长时间。
这个活动的发起者是一个对景观行业充满激情、致力于推动行业交流的倡导者。第一次找到我的时候,我们还不认识。但是,谈起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存在的困境的时候,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的看法,我们都是做地产景观的地产工作人。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亲历了整个行业进入一个大规模膨胀的阶段。在那段时间里,求大于供的局面直接把整个景观行业的建造水平拉下了无数个百分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有关系,什么样的人员都能够进入这个行业。房子不愁卖,只要能够做完,什么样的景观都能够被业主接受。在这样的环境下,景观的专业性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了。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认为景观是一个行业、一门技术,而简简单单地把景观行业变成“种树”的行业,是一个放下锄头就可以从事的行业。事实上,景观行业真的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么简单。
景观是一个制造生活场景的行业。只要你在社会中生存,就不可能离开室外的场景交流,就不可能离开空间转换路径中的景观体验。我们说,“文化”指的就是同定下来的生活方式,景观场景就是直接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说“景观”就是文化的“代言词”,是可以融入到我们血液里面的东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景观,重新认识它的价值和地位。
可喜的是,整个行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无序状态之后,开始慢慢回归理性。思想的转变有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行业里突然出现几个惊艳的项目,就可以瞬间打破过去所有的判断。当出现一群好的项目的时候,划时代的那一刻就出现了:财富直接改变了人的眼界和诉求。
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进化,文化慢慢地被固定下来。现在,全球化的视野突然间就要被直接植入到我们当下的场景,那种改变是巨大的。
“景观”这个传统行业还在被人“驱使”地位中熟睡着,“可有可无的状态”代表着随性和无所谓的态度。“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几乎成为整合行业的上下游的通病。这种状态是可以不用头脑的,甚至是可以不用心,可以不用担起任何责任的。这就是我们长久以来的状态,也是一直以来被人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这些景观从业人员处于行业的下端,几乎没有发言权。这种状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要去改变它将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时代给了我们重新建立自信的机会,我们要去改变错误的观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树立起行业的自信心。
我们谈得非常投机。行业必须建立起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碰撞,让失去的十几年的时光重新显现。王澍老师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大概意思是“在过去的十几年,建筑成为一种产品,他们不需要我们这些建筑师,所以,我们只能藏起来。现在,他开始需要我们出现了,我们就应该出来了”。王澍老师的作品一经面世,就开始引领了行业。
景观这个行业也从来不缺少大师,只是在不合适的时代里,他们把自己沉寂下去了,他们在修炼内功。当下,文化的回归需要大家站出来,在一起交流。行业重新兴盛,我们这些景观人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价值的。
……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有机会参加过一些项目管理的课程和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发现参加管理培训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IT、金融、制造业等行业,很少见到景观行业的从业人员。我想,这也许就是景观行业存在问题的真正原因——整个项目管理行业的基础资源都在改变,但是,我们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工匠自律的管理水平中。要想改变,必须从思想中发生改变才能带来真正的变革。
想到这些,我就把这次交流的题目定义为“项目管理的框架思维”。希望通过自己十几年的思考和实践的分享,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路。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思想启迪,也知足了。
那次分享很成功。课后交流的时候,有人就提出“听得意犹未尽,尤其是内容太多,刚有些共鸣的想法又被新的知识遮盖住了”。后来就提出能不能把这些想法写成书籍,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些知识。
那次交流应该是第一次提出写书的想法。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落笔。后来,一些朋友和企业也来找我做过几次分享,甚至一些景观行业之外的企业也加入到交流的行列。由于时间有限,也没有时间全部答应。但是,这些经历给我一个非常大的感受:项目管理是不分行业的,它真正的是一个管理思维逻辑。要想做好项目管理,就不要把学习管理的眼界局限在一个小小的专业里,需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去接受新的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管理科学就是具有时代性的。这些新的想法,进一步推动了我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项目管理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去反复验证新的管理思路的可行性。
转眼间,又过去一年多。一些朋友再次提起此事,才真正萌生写书的想法。
准备开始着笔的时候,才发现要一个理科生去写一些文科的东西,确实不太容易。工作仍然很忙,实在无法抽出一个完整时间下笔。为了能够兑现朋友的承诺,只好利用零碎时间下笔,凭着一股热情坚持下来。现在,终于算是写完了,也算了却了一份心愿。由于没有写作的经验,不敢确保书籍的可读性到底能有多少。就当一次分享课的交流稿吧,写得不好,请大家多担待。
景观是一个制造生活场景的行业。只要人们再社会中生存,就不可能离开室内外的场景交流以及空间转换路径中的景观体验。王岩著的《项目管理的框架思维(精)》讲述了作者以景观项目管理者的身份,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重新梳理景观规则,重新界定了景观的价值与定位。全书从如何建立景观项目思维框架到掌握项目管理的核心进行了详细的解构,立意新颖,角度独特,能够充分打动读者。
一部为景观人量身订做的项目管理指南;一本项目管理从业人员的思想手册;一套效能管理的实战锦囊。王岩著的《项目管理的框架思维(精)》或许不能够告诉你怎么去管理一个项目,但它可以告诉你怎么样管理好一个项目。
项目是一个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临时性工作。大到一个人的人生,小到沏一杯茶都可以被称为一个项目。项目式思维不仅仅是工作所需要的,更是生活不能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