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人生--黑塞诗选》精选了作者赫尔曼·黑塞的275首诗,分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老年篇、晚年篇五大部分。本书的特点是:大部分诗歌都附有解读式的题解和背景材料,它们串联起来就等于一部作者小传,这一方面起了个赏析作用,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全面了解黑塞提供了一个详实的史料。
| 书名 |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德)赫尔曼·黑塞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精选了作者赫尔曼·黑塞的275首诗,分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老年篇、晚年篇五大部分。本书的特点是:大部分诗歌都附有解读式的题解和背景材料,它们串联起来就等于一部作者小传,这一方面起了个赏析作用,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全面了解黑塞提供了一个详实的史料。 内容推荐 赫尔曼·黑塞是德国作家、诗人,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多才多艺,一生著书众多,不仅有广为读者喜爱的小说《悉达多》、《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还创作了众多水彩画作,出版了不少诗画随笔集。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诗歌创作:黑塞的文学生涯以诗歌创作为始,又以诗歌终结;他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收集了他从15岁开始的诗歌创作,而最后一首诗《残枝嘎响》,完成于他去世的前一天。 在黑塞诗作生涯的近70年间,他共作诗约1400首,其中800多首由他亲自编辑成15本诗歌选集。 黑塞的诗深受德国人民的喜爱,他的诗纯真缠绵,篇篇都是真情流露,不仅语言细腻委婉、简洁朴实,风格也尤为清新、自然流畅。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从作者15部诗集中甄选了275首精品,分“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老年篇”和“晚年篇”五个部分集一册出版。 目录 译本序 作者为《诗歌总集》撰写的前言(1942年) 少年篇(1892—1904) 献词 我的墓歌 我是一颗星 青春的离去 乡村夜晚1 午夜之后 死鬼夜行 八月 文学家之歌 致美人 初夏之夜 因为我爱你 建议 我的快乐爱情 西尔槽 春天1 暮蓝 露露 致父母 诺瓦利斯 致“小圈子” 无声的云儿 黎明时分 桦树 原野上 伊丽莎白 重游童年故地 夜里 我的苦恼 哲学 阿尔卑斯山上 圣斯蒂法诺教堂回廊 好像一道波浪 拉文纳 基奥贾 黑森林 在北方 夜1 赶路人客栈 梦 孤寂之夜 常做的梦 你也会吗? 终曲 雷电 华丽圆舞曲 我爱 我的心仍希望 请求 转折 打油诗 春夜 致母亲 晚会 青年工匠旅合 夜行1 信 白云 圣诞夜晚 美好的今天 夜行路 抵达威尼斯 我的生命曾怎样? 七月的孩子 青年篇(1904—1912) 云朵 夏末 有时1 蝴蝶 秋天的树 傍晚的对话 九月的中午 文学家1 文学家2 群山夜色 雾中 夜间 夜行2 独自 迎着目标 决定 春天2 幸福 命运 六月刮风的一天 夜2 我们生活于 默认 远足路上 贡多拉船 晚霞 在路上 早春 箴言 爱之歌1 乡路歌 清晨 太迟了 二月黄昏 青春花园 夏夜1 秋始 就像这风 忧郁 致弟弟 日子何其艰难 旅行之歌 去睡 非洲对面 没有慰藉 抵达锡兰 新加坡华人的节日 献给中国女歌手 原始森林之河 美人 喜庆晚乐 每个晚上 童年 致忧郁 春日 严厉的人们 美好的时辰 中年篇(1912—1925) 滑雪小憩 爱 花枝 躺在草地 颂歌献给荷尔德林 不停歇 龙胆花 抵达克雷莫纳 圣诞期间 庆宴后回家 和平 姑娘坐在家中唱 新体验 夜中感触 在变老 毛尔布隆的回廊 黄昏白玫瑰 乡村墓地 艰难时期致友人 夜行路上 山里的日子 重读《画家诺尔藤》 花、树、鸟 雨 回忆母亲 有时2 凝思 孤独的夜晚 战事第四年 震动 假期结束(战争期间) 坦言 失落 向内之路 书籍 在阿泽诺 花满枝头 雨季 晚上 生活常常 夏夜2 死鬼兄弟 不幸的日子 自那童年时代 石竹花 通往孤独之路 变老 音乐会 半夜醒来 消逝性 酒中飞蛾 遭剪的橡树 秋 沉醉 初雪 所有的死 爱之歌2 明信片寄女友 病中 三月 爱恋着的人 朝圣者 爱之歌3 春寒里给爱人的歌 致爱人 有个地方 老者圣诞节 老年篇(1926—1943) 思考 日子过得真快! 文学家3 晚上,与灵医生 答报文攻击 镜前 五十岁的男人 九月 打呼哨 告诫 编辑部来信 痛风 钓者死鬼 病情好转 给妮侬 蓝蝴蝶 语言 变得更老 我知道有些人 情欲 夏夜灯笼 不快的梦 早到的秋 文学家与他的时代 乡村夜晚2 悼念一幼孩 对青春身影说 闻友噩耗 老了 搬人新居 春的语言 只是我们还暗暗渴望 园丁之梦(献给妮侬) 回首 夏末蝴蝶 枯叶 沉思 怨 为诗集献辞 花的一生 妥协 致韦泽伯爵 读一位老哲人 中国式 十二月的清晨 吹笛 救世主 人生台阶 墓旁 致诗集朋友 晚年篇(1944—1962) 别了,尘世女士 在布莱姆加藤宫 重读《七月))和《青春是美丽的》 倾听 悲伤 回忆 迎接和平 不眠之夜 速写页 “没头没脑” 秋日气息 萧瑟冬日 三月的太阳 问候友人,并感谢对我1948年生日的祝贺 乘车穿越尤利尔 行进者之歌 夜梦 六月暴雨 青春晨光 悼词 老人和他的手 一位老文人的肖像 一个梦 心理学 答友人 小童之歌 疲倦的傍晚 一指禅 禅寺小和尚1 禅寺小和尚2 雷纳尔湖 千万年前 短歌 残枝嘎响 试读章节 致父母 那些年,对你们何其艰难, 而对我,对我们这些孩儿, 却是纯美、快乐而亲切, 奇妙无边。 对你们,那是辛苦的忧愁之路, 对我们却是一串轻盈的少年脚步! 在我们,它似一阵香气飘过, 在你们却悠长延绵。 在你们,却是悠悠长途。 现在,我们还要将生活体验, 要经历一个个春秋寒暑, 要用我们年轻强壮的手, 将日子做个扭转: 你们应该休息, 让我们来担生活的重负! (1899.11) 题解:黑塞22岁生日刚过不久,他的第二本小书、85页的随笔集《午夜之后))出版。7月12日得到新书后,他马上给父亲寄了一本,作为送给父亲7月14日52岁的生日礼物。1940年这本小书再版时,黑塞在前言中写道:“这是我第一部随笔集,其书名的含义对我很明确,对许多读者则不然。在这里我想做一下暗示,暗示我的住所和我创作的田园正位于某个奇妙的时空之间……这些散文里我想展现的正是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理想王国,一座美丽的海岛;这里的创作是解脱白日卑微劳作后对夜晚的回归,是对梦想和美丽孤独的回归;书中不乏美学追求。”简单地说,书名昭示: 这些都是年轻黑塞斗室里挑灯夜书的作品,是无眠午夜后有关他梦想的文字。 伴随《午夜之后))的出版.22岁的黑塞觉得,他青少年时代的狂热、敏感、哀伤该告一个段落了。这时巴塞尔又一次在召唤他。“除了去巴塞尔之外,当时我别无愿望,”后来黑塞在他的《巴塞尔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很快他在瑞士巴塞尔一家书店找到一个做伙计的职位,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图宾根。 这首诗写于黑塞来到巴塞尔不久。诗文中可以读出,年轻的黑塞的成熟与自信。 诺瓦利斯 自你甜美韵章, 吹来扑鼻的青春芳香, 它悄无声响,消融在 我多彩的文学梦乡! 它如此轻柔,之于我 犹如秋日迎来五月鲜花的问候, 它认真地对我轻声道: 我距我的青春怎样的远遥。 (1899) 题解:此诗表现出黑塞对浪漫派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的热爱。诺瓦利斯是他的榜样。黑塞在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里,以100多年前诺瓦利斯的诗句作为开篇: ——看哪,那个个别人就在这里,他来自同一片土地, 同你们一样感到被驱逐,哀伤的时光 已经过去;快乐的日子 在早早向他致意。 致“小圈子” 被视作堕落、时髦, 我们听之也其乐陶陶, 实际上我们是青年绅士, 品行堪称最高雅,最新潮。 无论如何,那是段美好时光, 有聚会,有最初诗章, 那是些无拘无束的谈笑岁月, 一切还可重蹈,我希望。 劣习中我为自己打拼道路, 你们却已步入美德之路, 在这儿我送上远方的问候, 问候你们,问候失落的青春。 (1899) 题解:此诗为黑塞短篇故事集(《赫尔曼·劳舍尔》中短篇《十一月之夜》的开篇。 借赫尔曼·劳舍尔之名,黑塞在巴塞尔写下了对图宾根生活的回忆,他回忆了与几位大学生结为“小圈子” 的日子。当黑塞白天在书店当学徒工,夜晚挑灯夜战自修文学的时候,他原来的中学同学不少已进入图宾根大学学习神学,这就是他诗中所说的“美德之路”。而劣习则指自己的固执、不循规蹈矩、嗜酒吸烟等。读者可以读出,黑塞在此流露出的自豪感。黑塞须在书店工作糊口,故而他称自己的青春为失落的。 后来此诗收入1902年出版的《诗集》中的“歧路篇”。 无声的云儿 云儿纤细,白净, 云儿柔和,无声, 云儿游弋于蓝天中。 低头去悉心感受吧, 白色凉爽令人何等快活, 你头上的云儿前行在蓝梦中。 (1900.1) 题解:黑塞到巴塞尔莱希书店当伙计后,业余时间喜欢访问博物馆、徒步旅行。前半句是诗人仰望天空后对云的描述,后半句则是说,低下头吧,你会感到,云飘过头顶时的凉意。 黎明时分 身披银装, 原野沉默静寂, 猎人拉弓搭箭, 林萧萧,一只云雀腾翼。 林萧萧,又一只 飞起,落地, 猎人拾起猎物, 白日将世界走进。 (1900.1) 题解:这次黑塞又上路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冬日清晨的那一刻。 桦树 诗人的思绪再完美,其分支也不如 你的枝杈这般纤细, 不如你轻盈,能那样随风飘起, 不如你那般尊贵,能腾入蓝天里。 你妙龄柔美,苗条有余, 每一风息 都会令长枝 矜持,谨慎,晶莹地荡起。 原来如此,你这般轻盈摇曳, 带着微颤, 在我面前舒展, 是要为青春温柔的爱人做个比喻。 (1900.1) 题解:这是一首爱情诗。桦树树枝娇嫩柔软、婀娜多姿,在23岁年轻的黑塞眼里.如同他恋人的化身。 原野上…… 天上云儿飘荡, 原野上风儿吹唱, 我,母亲失落的孩子, 走在原野上。 路上树叶纷飞, 树上鸟儿鸣唱, 山外山的某个地方, 定是我遥远的家乡。 (1900.5) 题解:这是作者一首广为读者喜爱的诗歌。读者阅读时眼前也许会出现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或许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正风尘仆仆,一路走去。远足是青年黑塞喜爱的活动。这年复活节他同好友芬克在德国南部城市弗莱堡周边步行。 这里的“我”,既不能忘记自己的童年,又想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P26-31 序言 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卡尔夫小城的一个传教士家庭。1912年35岁的黑塞举家移居瑞士后,一直生活在瑞士。1923年他获得瑞士籍,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8月9日黑塞度过85岁生日一个多月后,在瑞士堤契诺州的蒙塔诺拉小村去世。 黑塞从小就表现出特殊的文学天赋。他不到5岁时,母亲在日记中写道:“他一天都在说韵文,哪些词跟哪些词合辙押韵,他总会找到,而且常很成功。” 黑塞9岁时,就读于家乡卡尔夫的拉丁语小学。正是在这所学校,小赫尔曼在读课外读物时,第一次受到了强烈的文学震撼。那是当他读到荷尔德林的诗作《夜》中的诗句片断时: 夜,来了, 对我们不睬不理,身披满天星光, 这个人间异类,一脸惊异,晶莹闪亮, 它忧郁、辉煌,群山之巅,缓缓而上。 黑塞近60岁时,在回忆文章中还记下了当年受到的内心震撼:“这就是文学创作!这就是文学家啊!这些不可思议的诗行对我这个小男孩没有确切内涵,可它们却如此神圣,让我第一次对语言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在我的耳畔,它们的声响如此强劲,就像在对我宣告想象力的神奇,宣告文学创作的奥秘……” 正是在这所拉丁语学校,黑塞从12岁起便下定决心:这辈子“要么当文学家,要么什么都不当”。然而他的家庭却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传教士,做神职人员。因而从少年时代起他同家庭、学校冲突不断,为自己的理想进行了顽强抗争。最后他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文学之路,实现了当作家诗人的少年梦,并成为20世纪世界瞩目的杰出作家。 黑塞一生著书众多,不光有广为读者喜爱的小说《彼得·卡门青》、《悉达多》、《在轮下》、《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东方之旅》、《荒原狼》、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玻璃球游戏》等,还创作了众多水彩画作,出版了不少诗画随笔集。 黑塞的文学创作,以诗歌创作为始,又以诗歌终结。他的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收集了他从15岁开始的诗歌创作。而最后一首诗《残枝嘎响》,完成于他去世前一天。 在黑塞诗作生涯的近70年间,共作诗约1 400首,其中800多首由他亲自编辑成15本诗歌选集。最后一本为《人生台阶》,出版于1961年。除分别于1942年、1952年、1957年出版的三本《诗歌总集》外,其他12本在他生前出版的诗集是: 1、《浪漫之歌))(Romantische Lieder,1898) 2、《诗集》(Gedichte,1902) 3、《在路上》(Unterwegs,1911) 4、《孤独者的音乐》(Musik des Einsamen,1915) 5、《画家的诗》(Gedichte des Malers,1920) 6、《诗歌选集》(Ausgewahlte Gedichte,1921) 7、《危机》(Krisis,1928) 8、《夜的慰藉》(Trost der Nacht,1929) 9、《生命之树》(Vom Baum des Lebens,1934) 10、《新诗集》(Neue Gedichte,1937) 11、《花枝》(Der Bltitenzweig,1945) 12、《人生台阶》(Stufen,1961) 作诗之于黑塞 黑塞是一位很着魔于诗作,又希望受到认可的诗人。1904年27岁的他新婚后与妻子搬到博登湖畔。当时作为自由撰稿人他总是一个笔记本不离身,随时记录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笔记本里甚至记有一段他的“文学墓志铭”:“这里安息着诗人(Lyriker)黑塞,可惜他生前没有得到这样的认可,却被当作娱乐作家受到过分重视。”写这段话时,黑塞30岁。 1909年,在给一位编辑朋友的信中他写道:“很高兴您喜欢我的诗,这些诗也是我最喜爱的;就算笨读者更喜欢我的小说,对我来说,一首好诗还是顶得上三部小说。” 这时候的黑塞诗作很少考虑读者。他认为,作诗首先是个人私事,是‘‘世界在自我个体中的反射,是‘我’对世界的反应,是抱怨,是沉思,是自觉自愿完全孤独(Vereinsamung)的游戏”。 他需要了解自己,需要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而不在意人群标准。1898年21岁的他在一篇关于诗作的文章中写道:“一首诗是一种发泄,一种呼与叫,是叹息,是某种表情或手势,是心灵对某一经历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心灵需摆脱由经历引起的内在翻腾,还需在其中变得愈发自觉。”这就是说,他首先要用韵律语言组织表达他的感受。诗歌之于他是具有治愈能力的“心灵舞步,是理想画面,是文字表达的神奇方式”。至手它们是否能在技巧、形式上取得成功,是否具有超个人价值,开始时都是次要问题。如他一次写道,写作“不好的诗,可以比阅读最美的诗更令人欢愉”。因为它“可化解痛苦”,甚至可使痛苦“通过不慎流畅的韵律,转化为愉悦”。 …… 我译黑塞诗歌与致谢 笔者最初接触到黑塞诗歌,是在1982年钱春绮先生翻译的《德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中。1991年笔者自费到德国留学后,在房东老太太书架上见到一本《黑塞散文诗歌集》,粗粗翻读了几页,便印象深刻,希望翻译黑塞诗歌的想法油然而生。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黑塞年少时及老年时的诗作从内容和风格上看都迥然不同,我们虽然有了一些译本,但因缺乏诗作的背景资料,读起来难免有一些不易理解之处,这也不免令人遗憾。比如黑塞23岁时写下的爱情诗《伊丽莎白》被当成中老年作品;wandem一词一般被翻译成漂泊,黑塞被称为漂泊诗人。漂泊,顾名思义,随漂而泊,让人感到被动、无奈、窘迫。然而Wandem一般指德国人喜闻乐见的徒步行及远足活动,一般是有固定居所的修身健体、开拓视野、体验生活的行为。规模小的可说成散步,规模较大的便具有中国文人“行万里路”的人文精神,是一项精神内涵丰富的活动。 笔者开始着手翻译黑塞诗歌时,也因为这些资料的缺乏而干脆放下笔来,去研究黑塞生平,阅读了几本黑塞生平及参考书后,又转回来翻译他的诗歌。 尽管如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困难。有德国朋友对我说,黑塞诗歌很受德语读者喜爱,但要真正读懂也不很容易。对我来说,翻译如破谜;在每首诗的翻译上,我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说平均每首诗我有4个问题的话,那翻译这270多首诗,我至少遇到了1000多个问题。因此,如果没有众多友人的帮助,我的翻译工作是无法想象的。 在此,译者要特别感谢对我的翻译工作始终给予了大力支持的各位朋友,他们是译者的先生Richard Wilkinson、女儿林佳希、德国文理中学退休德语教师Rolf Muller先生、Kay Mestem先生、Alexander Kfihn先生、Lydia Funk女士、Linde Wuttke女士、Wolfgang Bammert先生、Dagmar Maller-Mobashery女士、Isabel Schmidt女士等。他们对我的解释说明,笔者在书中或以“米勒老师”之名做了总结,或将之做了归纳汇总。 如前所述,黑塞诗歌的特点是用词简洁朴实,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也希望尽量保持这个特色;希望译诗尽量押韵,但仍将表达诗的内容作为首要任务,因而常不得不放弃押韵上的努力。此外,在部分诗歌后面,以简短的“题解”形式,尽可能简略地介绍一些背景和相关的资料,这也是笔者希望填补的空白,以便读者理解诗作。 郭力 于德国弗莱堡 2015.1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黑塞作为散文作家的声望有了变化,那他无疑应被称为诗人。自从里尔克和格奥尔格去世以后,他就是当代德国首屈一指的诗人。他把细腻清隽的风格和扣人心弦的满腔热情融为一体,诗歌的格式妙不可言,超过我们时代所有的诗人。他继承了歌德、艾辛多夫和莫里克的传统,用自己的特色来复兴传统诗歌的魅力。他的诗集《夜的慰藉》不但清晰地表现自己内心的冲突、健康和病痛时的心情以及强烈的自省,而且表现他忠于生活、作诗时的快乐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他的《新诗集》充满成年期的智慧和令人感伤的体验,并表现出他在形象、情调和旋律等方面的高度敏感性。 ——瑞典文学院给赫尔曼·黑塞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很高兴您喜欢我的诗,这些诗也是我最喜爱的;就算读者更喜欢我的小说,对我来说,一首好诗还是顶得上三部小说。 ——黑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