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杨广恩注译的《道德经(精)》提供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进行了说文释义,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阅读本书,能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本书更是现代人修身处世宝典。
《道德经》亦称《老子》,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用诗化语言阐述的中国哲学典籍。全书共计八十一章,文约五千言,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
《道德经》作者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几千多年来,《道德经》为历代学者所苦心潜研,然而直到今天,对《道德经》的深奥义理,仍未能探知清楚和领悟穷尽,足见老予的智慧所在。其虽成书于两千年前,但其无穷无尽的义理,对于今天人们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难题,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协调自身等方面,仍将发挥着它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精)》由杨广恩注译。
【评析】
开篇点出“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大道,只能与大道背道而驰。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大道,那如何才能认识大道呢?我们不得不采用概念和语言,即“有”和“无”这两个“名”。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我们理解为没有的意思,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源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是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恢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孩童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大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两个我们必须把握的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我们才能领悟大道的实质。
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名、有、无、妙、徼、玄。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典例阐读】
木匠轮扁以做车轮喻读书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在国内实行改革,发愤图强,使齐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国库充实,兵强马壮。尔后,他多次召集并主持诸侯国开会结盟,被推为各国首领,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这—天,齐桓公利用政务的闲暇,在殿堂上读书,—个叫扁的车轮木匠在殿堂下斫削材料,制作车轮,因为他善于制作车轮,所以人们称他为轮扁。轮扁看到齐桓公正在伏案看书,就放下斧凿等工具,走到殿堂前,向齐桓公问道:“请问君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书里说的都是一些什么话啊?”
齐桓公觉得一个木匠会对他读什么书感兴趣实在是难得,于是,就把轮扁叫上殿来,故意用模棱两可的话回答说:“我读的是古代圣人的书,书里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哪敢问君王这些圣人都还活着吗?”齐桓公笑笑说:“你真只是个木匠啊,圣人当然不可能活着了,他们早就死了啊!”轮扁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然后说:“既是这样,那么君王您所读的书里的话,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一听这话,心里怒火中烧。于是他把脸一沉,说道:“大胆轮扁,一个小小的车轮木匠,胆敢如此放肆。本王在这里读书,又没有碍你的事,你只管做你的木匠活就是了。你却出来胡乱议论,也不想想你是什么身份。本王现在命令你解释清楚你刚才的话,若是能言之有理,我也就饶你不死;若不然,我就将你就地正法!”
看到齐桓公大怒,轮扁并不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小人并不是有意冒犯大王,还请大王息怒,且听小人慢慢道来。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车轮的制作不同一般,有的做得快,有的做得慢。制作得慢,虽然既省力又舒服,但是这样做出来的车轮是不牢固的。制作得快,虽然效率很高,制作得多,但是却要受累,而且由于速度快会导致木头砍不深,做出来的车轮就有可能不合卯,显然也不是做车轮的好办法。凭我几十年做车轮的经验,我认为,要做好车轮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不紧不慢,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才能做出好车轮。”
齐桓公问道:“你讲了这么一大通,什么做车轮不做车轮的,这究竟与我读书有什么关系呢?为何说我读的都是古人的糟粕呢?”
轮扁接着说:“那么怎么样才能不快不慢,又得心应手呢?这里面的技巧只在我心里,嘴上是说不清楚的。要获得这些技巧只能从制作车轮中寻找。就像我的儿子,他想学习做车轮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我却不能给他说明白,因为这是说不来的,所以他就学不到这门手艺,一直不能继承我。因此,我虽然年近古稀却还在做着这项工作,直到我死了,这些技艺就会跟随我一起埋进坟墓。如此看来,古代圣人们的道理和思想也早已随他们一同死去了。留下来的写在书中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区区一个小木匠能将简单的生活常理应用于高深的哲理中去,实在可以称得上生活的有心人和深沉的思考者。如他所言:真正的手艺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令人深思。
P17-20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曾担任过周王室的藏书管理工作。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见当时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西出函谷关,后隐居而不知所终。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老子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他指出,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老子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人事纷争、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目前,人们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学习老子的热潮,老子的《道德经》也因此而风靡全球。据调查:在德国,几乎每个家庭都常备有一本德文版《道德经》;在日本,《道德经》成为企业管理者的案头书,用以指导自己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竟花13万美元的天价购得仅有5000字的《道德经》的英文版权;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蒲克明声称:“《道德经》肯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由此可见《道德经》已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义奥玄深,堪称哲理第一书,两千多年来,为历代学者所苦心潜研,然而直到今天,人类对《道德经》的深奥义理,对老子透悟宇宙的神智,仍然未能深层探知和领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人类的一大遗憾。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潜力同样是无止境的,对《道德经》的深刻透察不是没有可能,有鉴于此,我们要研究《道德经》,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继承和发扬我们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是每个人的责任。更现实的意义还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感时,同时不得不忍受快感背后的负面痛苦。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气候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激发严重;精神空虚,缺乏信仰……人与社会的矛盾与日俱增。《道德经》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各种难题,克服人类的身心痼疾。
也正因此,我们萌生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道德经》的想法,所以,这本诠释解读之作也就问世了。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做了较为全面的评析,并在典例阐读中针对每章内容列举了有针对性的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内容主要涉及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几个方面,更有恰当贴切的配图,使本书从内容和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多方位多角度解读的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在本书编著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道德经》之博大精深,其学问更是永无止境,因此,我们诚恳地希望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为读者奉献出更好的精神食粮。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仍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