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匠心(走近中国院士)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舒亚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匠心精神,就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吃得了苦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面对物质诱惑,能否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面对浮华喧嚣,能否坚守一份宁静,保持一颗探赜索隐的匠心?匠心精神,也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攀登!面对种种质疑,能否敢于不走寻常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面对无数失败,能否永不言弃,仍有坚持到底的锐气?在科研环境越来越好的今天,32位两院院士的宝贵品质,依然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本书为李舒亚著的《匠心(走近中国院士)》。

内容推荐

李舒亚著的《匠心(走近中国院士)》精选了陈景润、师昌绪、王永志、吴孟超、吴良镛、袁隆平等3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杰出代表,以人物传记的笔法、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这些院士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人生历程。全书从多个方面展现院士们爱国报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精益求精、淡泊名利、严格自律的高尚品格,彰显了中国当代科学家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目录

陈和生:纳宇宙于粒子

陈景润:像孩子一样纯真

戴汝为:集大成得智慧

范云六:旧基因搭出新世界

冯叔瑜:温柔的爆破专家

金鉴明:守望中国山水

金怡濂:迭代“超算”展神威

李德生:我为祖国献石油

刘源张:中国“工厂大夫”

闵恩泽:爱催化剂,也爱生活

倪维斗:探索“中国式”用能

师昌绪:金属学家的人生“炼金术”

孙家栋:此生最爱“放卫星”

谭靖夷:大江留处万家灯

童志鹏:穿越电子“硝烟”60年

王文采:花中自有清凉境

王小谟:“魔鬼”的远见

王永志:“大总师”的飞天梦

王振义:幸运的白血病“杀手”

王忠诚:当个好医生不容易

翁史烈:“中国动力”的不灭追求

吴良镛:人当诗意地栖居

吴孟超:无影灯下的不老传奇

谢家麟:物理学家的“加速梦”

徐光宪:化学大家的幸福哲学

杨乐:万事不离其“数”

叶铭汉:用“大机器”探索“小宇宙”

俞鸿儒:在地面造“天空”的人

郁铭芳:化学纤维织就梦想

袁隆平:用杂交水稻战胜饥饿

张金哲:小儿外科“魔术师”

郑哲敏:爆炸力学家的家国情怀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上帝粒子”:拼图的最后一块

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现疑似“上帝粒子”的新闻震动了世界科学界,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人类对宇宙的理解,将要改变”。

“在探索上帝粒子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是全程参与者。”作为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多项研究的中国学者,陈和生颇感自豪。

所谓“上帝粒子”,它在物理学中的标准名称是“希格斯玻色子”。由于它极其重要而又难以寻觅,故获得了“上帝粒子”的别称。为什么说它极其重要?陈和生解释,这要从物理学在20世纪的三次跨越说起。

人类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物理学;又发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形成了原子核物理学;最后发现质子和中子由更小、更基本的“粒子”构成,这就形成了粒子物理学。

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科学家们建立起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把基本粒子分为三类,即夸克、轻子与玻色子,并对所有已知粒子正确地分类,预言了若干新粒子的存在。这些新粒子中,除希格斯玻色子以外,其余均早已在实验中被发现。而在“标准模型”中,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都是在由它构成的“海洋”中游弋,与其作用而产生质量,进而构筑了大千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利昂·莱德曼曾形象地称它是“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粒子”。然而,恰恰就是这最为关键的希格斯玻色子迟迟未能被发现,成为物质在粒子微观层面的结构拼图中缺失的最后一块。

希格斯玻色子极难寻觅,进行万亿次以上的质子对撞才能产生一个,且信号微弱,寿命也十分短暂。标准模型对其质量大小也没有预言。为了寻找它,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位于瑞士日内瓦,在欧洲有20个成员国,并吸纳了中国、美国、日本等其余大洲的多个成员国参与合作,被视为国际合作的典范。陈和生介绍说:“寻找‘上帝粒子’所需的资金、人力、物力和技术,已经超过了任何单一国家的承受能力。因此,国际合作是粒子物理研究的唯一选择。中国科学家在探测器研制、运行、数据分析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宣布找到“上帝粒子”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它自1994年立项,建成于2008年,耗资百亿美元,由各国共同打造,寄托了全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共同梦想。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组织了CMS和ATLAS两个实验小组,分别寻找希格斯玻色子,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参与科研的人数和国家最多的实验。2012年7月4日,CMS和ATLAS两个小组均宣布,发现了疑似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引起轰动。  那么,人类真的找到“上帝粒子”了吗?

在科学家们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精确论证后,2013年3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正式宣布,先前探测到的新粒子正是希格斯玻色子。同年10月,分别独立预言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两位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此,陈和生表示:“全世界物理学家期盼已久,两位科学家获奖众望所归。”物理学家的成长之路

P3-4

序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两院院士的高度肯定与评价。

今日之中国,神舟载人、蛟龙潜水、嫦娥探月、“辽宁”巡海、高铁出国……一项项成绩如闪耀的明珠,凝聚着许多两院院士的艰辛付出。他们每个人虽然只是一个或多个学科之一员,但都是一滴滴创新的水珠、一朵朵科技的浪花,都有自己不同寻常的艰辛探索和矢志不移的匠心打造。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航空航天、计算机、数学、医学、生命科学、农业、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他们的人生历程,突出地体现了时代的创新精神,也实践着最宝贵的匠心精神。正是千千万万这种水珠浪花,汇成波澜壮阔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说起匠心精神,人们很容易想到传统工匠的“斗拱”技术和故宫的角楼,甚至也想到了现代制造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技术打磨。不错,这些领域确实包括了匠心精神,那么当代中国科学家们是不是也同样具有这种“工匠精神”呢?工匠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是不可以有半点马虎,不允许有丝毫懈怠的。在研究所里、在实验基地、在野外考察中,科学家们难道不是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吗?做科研很琐碎,甚至很枯燥,有的时候,因为不顺利,甚至遭遇挫折,会让人心烦意乱、退缩不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做好研究和实验,就需要克服和战胜这些不良情绪,必须具有忍受孤独、耐住寂寞、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去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从工作的场景来看,这样的科学家与工匠们又有多大的区别?新中国成立68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映现着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可贵的科学精神和匠心精神。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八华诞,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为彰显时代精神、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与人民画报社合作,策划出版《匠心——走近中国院士》,可以说,适逢其会、恰逢其机。

这本书精选了32位对国家科技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国际知名的杰出院士,以人物传记的笔法、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这些院士追求真理、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人生历程,从多个方面展现他们的高尚品格与非凡成就,彰显中国当代科学家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书中,有“用杂交水稻战胜饥饿”的袁隆平,“此生最爱‘放卫星’”的孙家栋,用“旧基因搭出新世界”的范云六,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内容主要来自作者独家、一手的专访,并辅以大量珍贵的院士生平及科研史料,内容的呈现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图片除了有人民画报社的独家拍摄,还有大量来源于院士本人的珍藏,非常珍贵。

匠心精神,就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吃得了苦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面对物质诱惑,能否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面对浮华喧嚣,能否坚守一份宁静,保持一颗探赜索隐的匠心?匠心精神,也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攀登!面对种种质疑,能否敢于不走寻常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面对无数失败,能否永不言弃,仍有坚持到底的锐气?在科研环境越来越好的今天,32位两院院士的宝贵品质,依然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影响的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真诚希望此书的出版,能让更多普通读者走近院士、了解院士、学习院士,真正做到崇德向善、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勇攀高峰,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后记

这是一本故事集,收录了32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是人生的设备。”美国修辞学家、文艺评论家肯尼思·伯克(Kenneth Burk)如是说。一册绘本、一个童话、一则新闻、一次闲聊、一篇小说、一部电影……人们在故事里认知世界、理解生命。

那么,32位院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他们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共性:大多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经历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与巨变;虽所事各有不同,但都在科技前沿求索,并取得卓越成就,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乍看上去,他们似乎距离我们有点远。毕竟,其成长环境与当今中国迥然不同,一般以科研为职业者又是少数,成为院士者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不论时代,不分职业,不问追求,人们对于一些问题多少怀着相同的好奇:同是数十载春秋,为什么有人硕果累累,而有人却一事无成?

我们很难企望用32个故事便完全解答,但它们的确带来一些极有益的启发。“起跑线”

时下,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殚精竭虑。那么,我们不妨首先来检视一下32位院士的“起跑线”。

他们之中,有人出身于名门世家。实验核物理学家叶铭汉,是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叶企孙的侄子,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就有13位师承于叶企孙先生。也有人生于富足的小康之家。爆炸力学家郑哲敏,父亲是百年钟表店“亨得利”的合伙人,家境殷实,1943年考上西南联大时是坐着飞机去昆明报到的。

然而,出身贫寒者,亦大有人在。被誉为“万颅之魂”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父母靠摆地摊糊口,他从小到大争取各种免费求学机会,直至考入免学费的北平医学院。工程爆破专家冯叔瑜,自幼失怙家贫,多年未买过一册课本,学习全凭课上勤记笔记、课后借书看,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和母亲能吃饱饭。

可见,英雄不问出处,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的重要程度实则有限。反观之,就算在相同家庭长大,不同的孩子还是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未来。

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的故事颇为典型。他生于穷苦佃农之家,从小便悟出“读书能改变命运”。他请求上学,却被父亲斥为“瞎耽误工夫”。但他没有放弃,瞒着父亲到学校报名,第一年就捧回“一甲学生”奖状,争得父亲支持。这才有了后来一步步迈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大总师”之路。

人生中有许多岔路口。即使处境相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选择,通向不同的道路。所以,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而智慧源于独立思考。”天分

是否有人天生就是更适合做某些事的“料”?

32个故事里,有人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数学家杨乐,是同学眼里的“数学天才”,时有学长找他释疑解惑,初三便能解答高考数学题。

而有的人,没人指望他有大出息。如金属学家师昌绪,小学一年级时是全班少数背不下课文的学生,为人老实巴交,连母亲也唤他“傻子”。

还有些人,学生时代特立独行,成绩平平。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幼以“齐天大圣”为楷模,奉行“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获大学同学送评语“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可以说,32位院士在学生时代性情与表现各异。真正的共性,更多地是表现在各自明确“心之所向”以后。

有的人,早早找到人生方向。如杨乐,中学时就想“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后来果真有了“杨一张不等式”。他最大的爱好是算数学题,在“天才”背后,是他中学时代做题上万道,“每天做一二十道题是常事”。

有的人,早早懂得勤能补拙。如师昌绪,自认“天资平庸”,但未自暴自弃,反而加倍刻苦,得“书虫”之名,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一直名列前茅,留美也以全A成绩毕业。

而有的人,“开悟”姗姗来迟。如袁隆平,而立之年仍是偏远农校的穷教员,因饱尝饥荒之苦,决心研究能填饱肚子的水稻,从此日琢夜磨,无论遭遇何种挫折从未易志,终创“东方魔稻”。

“天才”杨乐曾说:“成功没有固定模式。总体来说,勤奋比天分重要得多。”

在32个故事里,几乎人人焚膏继晷,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愿休息。数学家陈景润日均只睡4小时,他有句名言:“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

……

创新,还意味着既要开放思维,也要脚踏实地。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曾用一页纸拉来5000万元国际订单,签约时别说样品,连设计方案也无。但他并非胆大妄为,而是成竹在胸,“搭积木而已,一点问题没有”。

想要创新,为前人所不能之事,失败在所难免。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们无不深谙此道。“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闵恩泽说:“科研就像‘西游记’,前往西天取经,哪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毫不动摇决心,方能取得真经。”赤子

这些令人敬仰的先生们给我的印象究竟是什么?想了许久,应是“赤子”。

他们如此爱国,为祖国强盛而夙夜匪懈。留学苏联的一个个捧回金质奖章,留学美国的冲破重重阻挠也要归国报效。亲历过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他们深信“中国必须强盛起来,国家强大才有幸福的国民”。  他们那样纯粹,一心追求学问,“爱科研就如同爱热恋中的情人”,认为“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甚至超过事后获得任何荣誉的快乐”。他们挨过苦日子,一生节俭,不在乎物质享受,“把事业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轻”。

因为爱国,他们志存高远,不为解决个人温饱而积累财富,而为富民强国而攻坚克难。心大,成就也大,收获满满的自我实现的幸福。金怡濂院士回忆起科研成功的时刻曾说:“那种喜悦,难以言表,一般人很难体会得到。”

因为纯粹,他们不贪不惧,无欲则刚,甘冒身败名裂的风险,也要做有价值的事,而非明哲保身。如谢家麟院士所言:“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要取得什么成就,成为什么人物,获得多少报酬。”

由于不计个人得失,不论身处何境,他们始终全力以赴、自得其乐,较少怨天尤人。动力机械工程专家倪维斗两度留苏,却长期无法学以致用。在下放“劳动改造”时,他用力学原理研究挑担,从一只担只能挑4块砖增至16块;他用自制的标尺把秧插得笔直整齐,心生欢喜,做好了一辈子留在农村的准备。

由于心有所系,对他们来说,连年龄也不那么重要了。有人四五十岁大器晚成,有人60岁迎来学术高峰,有人80岁拿出一流成果,有人90岁还站在手术台上。小儿外科“魔术师”张金哲已近期颐之年仍在工作。他说:“今天能干的,明天也照样能干。总这么去考虑、去执行,就无所谓老了。”最后的话

感谢您读到了这里。

这些故事的大部分内容是我从当事人那里面对面地听来的。惭愧的是,受个人阅历、眼界、能力等所限,成稿有诸多遗憾与不足。但无论如何,我想我尽力了。

您大概也发现,这些故事里,优点说得多,缺点谈得少。这些院士当真是为人做事之楷模,而师其所长也正是我们的初衷。若硬要“挑骨头”,他们一生淡泊名利,有时可能对市场、财富的理解有所偏颇;他们常年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家人,此事古难全。

无论如何,倘若在这些故事中,某些篇章、某个段落乃至某一句话,能令您心有所想,或有一星半点现实的益处,我也将为之欢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