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人生系列》为系列丛书,共二册,其中上册为《鹦鹉经的学习与思考》,下册为《吉祥经与生活禅》。作者齐云鹿认为佛法是抚慰人心的一剂清凉药,能让每一个众生在潮起潮落的生命过程中,获得内心的自在与清凉。在本系列丛书中,作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和感悟,将佛说的《鹦鹉经》和《吉祥经》一一介绍给读者。作者提出,吉祥人生是每一个人都存有的愿望,如何实现人生的吉祥,本丛书将会给出具体的指引和方向。
| 书名 | 吉祥人生系列(上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作者 | 齐云鹿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吉祥人生系列》为系列丛书,共二册,其中上册为《鹦鹉经的学习与思考》,下册为《吉祥经与生活禅》。作者齐云鹿认为佛法是抚慰人心的一剂清凉药,能让每一个众生在潮起潮落的生命过程中,获得内心的自在与清凉。在本系列丛书中,作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和感悟,将佛说的《鹦鹉经》和《吉祥经》一一介绍给读者。作者提出,吉祥人生是每一个人都存有的愿望,如何实现人生的吉祥,本丛书将会给出具体的指引和方向。 内容推荐 一天早晨,佛陀托钵在舍卫城乞食。当乞食至鹦鹉摩纳家时,鹦鹉家的白狗就对佛陀狂吠,佛陀即对白狗说“汝不应尔”,白狗就生气趴到了一边。鹦鹉摩纳回家后听到上述情况,就跑到佛陀住处去讨说法,于是得知白狗乃是其先父都提转世,鹦鹉摩纳遂请佛陀开示。 佛陀就鹦鹉摩纳提出的短寿与长寿、多病与少病、体貌不端正与端正、无威德与有威德、生卑贱族与尊贵族、无财物与多有财物、有恶智慧与善智慧等七组问题一一进行了具体的回答。 鹦鹉摩纳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当即归依了佛陀,并和无量大众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 人生的命运为何各有不同?个体之间为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如何能跳出命运的束缚而实现人生的解脱?这是自古以来人类都在探寻的话题,而今也不例外。 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更快,压力更大,内心的烦躁与苦闷更突出。如何让心歇息,让心悠然,是现代人不自觉地都在向往、寻求、实践的人生追求与生存取向。 人生的幸福不是谁赏赐的,人生的灾祸也不是谁惩罚的,一切的一切都有其内在的因缘。佛法正是把这其中的实相告诉我们,指引我们真正实现恒常的幸福与自在。 佛法是抚慰人心的一剂清凉药,能让每一个众生在潮起潮落的时代中,在生命过程的每一时刻,获得内心的清凉与自在。 改变命运只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去恶念,我们即开启了幸福人生的新命运。把握、关照当下的一念,就是人生修行。 在《吉祥人生系列》中,作者齐云鹿根据自身的学习和感悟,将佛说《鹦鹉经》介绍给大家,把开启自我生命清凉与自在的钥匙奉献给大家,让您开启自在人生的新天地。 目录 上册:《鹦鹉经的学习与思考》 一、前言 《阿含经》的相关背景资料 二、经文学习与思考 (一) 六成就开启如来正法 阿难的伟大功绩 (二) 如来十号 此一时彼一时 护持正法才能正法久住 (三) 托钵的佛陀 白狗为何而叫 (四) 汝不应尔 (五) 横从何来 (六) (七) 幸与不幸 谤佛是地狱之业 嗔恨是毒 (八) 嗔恨心地狱相 (九) 言由心出 (十) 学会观察与思考 (十一) 不可妄言祸福因果 (十二) 何为功德 (十三) 人不可轻慢别人 (十四) (十五) (十六) 人生急转弯 (十七) (十八) 行道守真者善 (十九) (二十) 请法 (二十一) 悲悯 (二十二) 问 题 (二十三) 因自行业 因业得报 (二十四) 求法的态度 (二十五) 善思念方能明正道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长寿短寿因何而来 (二十九) (三十) 多病少病因何而有 (三十一) (三十二) 端正形貌哪里来 (三十三) (三十四) 嫉妒无威德 (三十五) (三十六) 时刻拥有一颗高贵的心 (三十七) (三十八) 财富之迷 德镇大富贵 法布施与野狐僧 (三十九) (四十) 善智慧不一定是善知识 佛陀度难陀的故事 化导令得见性的真善知识 菩萨于恶知识也生畏惧之心 (四十一) 佛陀的小结 无恼的故事 邪法离我们有多远 深信因果种正善因缘 (四十二) 真心归依 (四十三) 真信受一定会奉行 圆于一乘 三、鹦鹉经 主要参考工具书 后记 下册:《吉祥经与生活禅》 前言 第一篇 《吉祥经》的学习与思考 一、经题略说 二、经文学习 (一)天神请法 (二)佛陀开示的第一个偈语 (三)佛陀开示的第二个偈语 (四)佛陀开示的第三个偈语 (五)佛陀开示的第四个偈语 (六)佛陀开示的第五个偈语 (七)佛陀开示的第六个偈语 (八)佛陀开示的第七个偈语 (九)佛陀开示的第八个偈语 (十)佛陀开示的第九个偈语 (十一)佛陀开示的第十个偈语 (十二)佛陀开示的第十一个偈语 《吉祥经》与生活禅 第二篇 “柏林法筵”下的思考 一、“文”与“义”的融通 二、“理”与“事”的融通 三、“法”与“生活”的融通 (一)佛法修行必须在社会生活中 (二)修行之法必须立足于人生的本分 (三)佛法修行当紧随时代 (四)生活即是菩萨修学的道场 (五)菩萨当以佛法引导未来生活 四、“普遍”与“特殊”的融通 (一)对真谛俗谛认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共业的普遍性与别业的特殊性 (三)以佛法修行的大视角看待和认识续佛慧命的问题 (四)以菩萨的大慈悲心引导激励修行人的问题 (五)以宽广和包容的心态培育善信善缘 试读章节 求法的态度 前面佛陀从理上总的回答了鹦鹉摩纳的问题,但鹦鹉摩纳没有听明白。他请求佛陀“为我广说,令得知义”。请求佛陀为“我”全面地、广泛地、深入地解说,使“我”得以真正的知晓这其中的道理。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诚实的态度,这才是老实求知的态度。鹦鹉摩纳不懂就问,没有一知半解就拉倒,更没有不懂装懂,这才是真正求法的态度。同样是在给我们作示范,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求法的态度,更要虔诚与恭敬。 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在“糊弄”自己,不懂装懂,为了所谓面子,甚至是强词夺理,这连世间法都行不通,更何况是佛法的学习与修持呢?佛说:“差之毫厘,失之须臾。”(《四十二章经》)求法的真诚是内心追求觉悟之始,没有这份真诚,人生将与一切解脱的机缘失之交臂。 佛法修学,与世间法知识、学问的求学是有明显不同的。它是累世修学的延续,是依靠生命的用心与投入而契入的。过去累世的修学,会以一种力量在连接着、推动着今生的修学,会在经意不经意间受到触发而继续前缘。世间法知识的学习讲究循序渐进,而佛法修学,尽管基本的佛学理论知识也是必要的,但重在感悟,重在心行。佛法的般若智慧不是由学习得来的,是因觉悟而生发的。所以,不能把佛法修学当成知识来学习,那样很容易“死在句下”,成为新的缠缚。 (二十五) 【经文】世尊告日:摩纳!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广分别说。 【浅译】世尊说:“摩纳!你用心地听,用心地思考,我这就给你分别、详细的解说。” 【解释】 1、谛听:受持经典的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 2、善思念:“善”指与善心相应的一切思想行为,凡契合佛教教理者均属之。善,其性安稳,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予自他利益的白净法。与不善、无记(非善亦非不善)合称三性。其中善为白法(清净之意),不善为黑法(污浊之意)。“思”指思考、思维真实的道理,称为正思维,是八正道之一。“念”指正念,八正道之一。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之善念;出世间无漏之正念能思维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简单地说:世俗的正念与有为善法相应,出世的无漏正念与真如实相的无漏法相应。) 善思念方能明正道 佛陀常在经中告诉大众:“谛听。善思念之。”也就是要大家认真地听、用心地听。这种听不同于世俗意义上的以耳闻声,然后是意识的分别。在佛说“谛听”的当下,佛的加持力已经开始了,众生觉悟、觉醒的契机已经开始了,这种“听”,其实并不完全在内容,而是用心受,承接佛陀的加被。我们今天在读诵佛经时,能以这种虔诚、恭敬之心去读诵,同样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善思念之,就是经常的思考、回味佛讲的道理,护持佛法正见,依佛法正知见修行。听而不思,听而不行,只是多闻而已。《圆觉经》中说:“末世众生修学佛法,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所以佛陀告诫大家“善思念之”,不是世法意义上的思考思考,而是用正善之心,入正善思维,明真实义理,行正善之道。 佛说:“若正思维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中阿含七法品漏尽经第十)佛说这段经文的大意是:如果安住正思维的,那么没有生的欲漏之法就不会产生,已经产生的当下便会灭除;没有产生的有漏之法、无明烦恼也不会产生,已经产生的当下便会灭除。 由此可见,正思维在佛法修学中是多么的重要。正思维有思维的功德,对觉悟真理、断除我见、生发智慧有巨大作用。 佛要求我们对佛的教法“善思念之”,而社会上却有人提倡:八个钟点只听一个光碟,一个小时听完一遍,重复再听一遍,听八遍。没有研究,没有讨论。研究是胡思乱想,讨论是胡说八道。决定不能听别人讲经说法,你要再听别人的,那你就不是尊师重道了!你违背老师了!只可以跟一个人学,不能跟两个人学,跟两个人学,两条路啊!跟三个人学,就三岔路啊!跟四个人学,就十字街头,就无所适从,你就决定不成功。 如果按这样的说法,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岂不是一无是处了。从这些言论,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人的目的和动机。倘若我们遵循佛的教导“善思念之”,那些真正的胡说八道,其实荒诞不经,很容易识破。 鱼之所以识不破钩上的饵,是因为受饵之诱惑。我们轻易放弃了自己的思维,难道不是人生悲剧吗?学佛,连佛的话都不听了,连佛教的方法都放弃不要了,我们还真的是在学佛吗?有些人歇斯底里地喊“护法”,护的是给他们洗脑的法,而不是佛的教法。 P64-68 序言 人生的命运各有不同,生命中的感受也千差万别。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当然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幸福,都不愿生活在烦恼与痛苦之中。然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自己的命运,到底有几分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呢?青春年少时,意气风发,对人生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人到中年,回首望望,无论成败,几多辛劳,几多甘苦,更有几多无奈滋味在心头;中年过后,当自以为成熟与安定,少几分世俗争斗之心,可以有几分怡然之情享受生活时,老病不知不觉又爬上了身…… 佛法是一盏明灯,两千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放射着灿烂的光华。有人说它是宗教,有人说它是哲学,有人说它是文化,有人说它是迷信……众生的处位不同,心境不同,需求不同,自然各自的理解不同、感受也不同。 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物质需求,而世事无常,人心无常,变化多诡,必然有着情绪的跌宕起伏和心灵的喜怒哀乐。当我们的心灵被尘世的雨雪风霜吹打得疲惫不堪、斑驳破碎、飘摇无助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心能在一个温暖的小屋中歇息,让我们流血的伤口能得到抚慰与舔舐,让我们的心不再害怕…… 佛法就是这温暖的小屋,就是母亲慈祥的目光,就是黑夜中的明灯,冬日里的篝火…… 找到心灵的安歇之所,是人生最大的欣慰! 找到心灵的归宿,人生将不再漂泊与恐惧! 佛法是真正普世的,从不例外任何一个众生;佛法是讲究缘分的,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佛法是讲究实证的,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从无意到有意,从小善到大善,从私心到发心,一点点的星火,都可以在我们的心中燃起燎原之火,让我们无始以来累积的烦恼荒原丛林彻底烧个精光,让我们的心从此如满月一般静静洒着清凉的光芒…… 有机缘学习佛法,正是我们往昔播下的正善因缘在今生的延续,让我们用心浇灌它。 我们可以地位卑微,可以生活贫寒,可以衣食简陋,但用佛法来装点我们,我们就会从内心涌起神圣和庄严。好比一栋房子,当它住人时是人家,当它住狗时是狗窝,当它拴马时是马厩。我们人身也一样,人的身体如同一栋房子,有了人的思想、行为、道德,才称得上是人。而我们用佛法装点自己的思想,依照佛法来修行,我们就是践行菩萨道的菩萨,这不是世间的财富、地位、名誉等可以比拟的。世间的一切是无常的,任何现实的拥有,或好或坏都是暂时的,而唯有用佛法装点起我们的内心,才能在漫漫轮回的长夜中,指导我们走向光明的道路、光明的彼岸,最终获得究竟的解脱。 佛法是引导众生走向觉悟的,觉悟是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法的生活是智慧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是没有烦恼的生活,是与人为善的生活,是心地光明的生活,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因为佛法打造了我们一颗幸福的内心,让我们时时处处感受着生活的美好! 佛法修学,由信而入,无正信则无有正确之方向,缘木求鱼者终是空劳牵挂。立正因、明正信、躬心行。一生哪怕只前进一步,也一定要倒在前进的路上! 后记 这是末学2011年前后,与同修们共同学习《鹦鹉经》时的一篇讲稿,并无出版成书的考虑。去年底,在邢台大开元寺打禅七期间,被同修们发现并建议公开出版。蒙各方善知识的协助,尤其是责任编辑毛宁老师不辞劳苦,辛勤审稿,云鹿感恩无尽。 一年多来,末学有幸接触并学习了当今禅门大德净慧长老于生前倡导的生活禅理念,获益良多。尤其是得以亲近明海大和尚、明憨大和尚,蒙和尚们开示与教诲,至为难得,受益无穷。 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以生活为道场,立足“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传统佛法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服务社会、化导人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也是佛法与时代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二十多年来,在净慧长老及四众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与推动之下,生活禅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已取得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但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大众对于佛法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适应环境、服务大众,是生活禅永恒的主题,这就要求生活禅在理论完善与实践创新上,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末学于生活禅的了解与修学才刚刚起步,对生活禅的认知一定是肤浅与粗糙的。但追随大德、效法先贤、服务大众的信念却是坚固的,修学生活禅的态度也是坚定的。 编写“吉祥人生”系列的目的,正是要把内心这份温暖与感恩,分享给一切有缘的朋友们。 齐云鹿 2016年11月30日于茅山草堂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