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这一代中国人是十分特殊的一代,他经历了新中国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一历程中的一个小点,从一个点虽然看不出历程的全貌,但确是观察历程的一个角度。“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
他应该是一个实现少年理想的幸存者,砥砺之路、菁华人生。他们经历过艰难与曲折,也许他们不是天马行空的思想家,但他们是跋涉的行者、身体力行的筑路者。
金亚秋著的《砥砺前行--采撷的记忆(精)》记录岁月往事的过程图景,感知与领悟依然是继续的、动态的,这是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生命深泉的涌动,一路走来,砥砺磕碰,它依旧是青春的。
金亚秋著的《砥砺前行--采撷的记忆(精)》是金亚秋院士自小学、中学、大学、工厂、研究生院、出国留学、回国工作至今的岁月往事的点滴记录,讲述了作者这些不凡年月中的学习与工作的故事,由此而及的人生信念与感悟,介绍了他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论及了他对国内外科研与教育工作的体会与见解。从本书中可看出作者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历练的不懈努力、几十年积淀的精华理念,充满了为祖国科教事业奉献的执着追求。
作者这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有着这一代人特有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小点,从一个小点中也可以体会到伴随时代历程的脉动与砥砺前行。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伟大的中国梦正在实现。辛勤耕耘、努力奉献,无愧芬芳年华,是本书的启迪。
本书是作者往事采撷的流水记录,一路走来,依然青春,是生命深泉的涌动。
每周从上中回家要换3部车,两角五分钱。如果从裕德路下车多走一站到徐家汇可省5分钱。每周回校前,常常去徐家汇的新华书店,许多书如《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一笔画与邮递线路问题》等课外书和学习参考书都是在那里省钱买下的。周日晚学校的大礼堂常常放映电影,但我很少去看过,都是在教室里用功读书。只记得有一次例外,大概在1963年的“八一”建军节首映《甲午风云》,我是掏钱在正规的电影院里看的,令我激动不已。
华罗庚先生曾来上中为我们讲课,他举了个例子。说有一次他到一植物研究所参观,看到研究所人员总是用长乘宽再乘(5/6)作为叶面面积,问为什么乘(5/6),答说不知道。原来长叶子在三分之二的地方变尖,叶面分成6块,2块叶尖部分只能算1块,这是一种近似。如果不是这种长条的叶面,这样的计算就完全不对了。华先生用这个例子说明,凡事要问为什么,不求甚解、抄公式是不对的。我一直记得这个例子,在我的科研中所用的数理公式,都要知道由来与推导。华先生的演讲既生动又深刻,这对于当时一个中学生的我,能对科学家有了具体形象的了解。当时演讲场景学校是有照相的,我坐在前排,可惜作为学生,也不知当时留个照片,将来也是个纪念。
我们还听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总工程师林宗棠、中科院研究员陈念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营鹏等人的报告,特地到闵行参观了在上海汽轮机厂的我国首次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万吨水压机。特别是,曹鹏先生为我们一一介绍演奏交响音乐的各种乐器,令人感到有趣、印象深刻,我对交响乐的认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上中校园的绿化是十分美丽的,尤其在大礼堂周围,有许多名贵的树种。高二暑假,我特地帮生物课老师对全校的树木做了测绘,在什么地理位置,是什么树木等,都标在测绘图上。不知这些测绘图是否还在。我后来回上中时问过,但没有人知道。经历过“文革”10年动乱,这些图可能找不到了。
1964年上中组织了几个学生,参加市里举办的数学竞赛学习班,准备参加上海市数学竞赛,我也是成员之一。记得指导老师有华东师范大学的李锐夫教授、复旦大学的夏道行教授等。上海市第一届数学竞赛的第一名是上中的毕业生。可是,刚进行了一周的学习就停办了,据说是上面有指示,说数学竞赛是学苏联修正主义的。参加竞赛学习的只有数学特别好的几个同学,不参加的同学也没有意见,不像现在那么多人都要参加奥数,实在异化了数学竞赛的科学含义,赋予了不该有的功利目的,高考各类加分措施实在应该停止。
2015年回上中时,得知上中学生已多次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金奖,为国争光,实为欣喜。可惜,我们那时没有机会。 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内的生活是艰难的,美国与苏联合围对付中国,国内政治氛围也比较激进。我立志科学报国,少年宫绘画组就不再去了,一门心思学习数理化。“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为国争光”,是那个年代有志青年特有的纯真理想。我记得60年代的中国缺油,汽车顶上都有一个大沼气袋,用沼气代替汽油开车。每周乘公共汽车回家的路上,汽车路过中山西路沼气站,需要停下来加沼气。加气时气味非常难闻,乘客纷纷捂着鼻子。但我想,我将来要为国家搞科学研究,什么危险都有可能,现在这点气味算什么?照样大口吸气。虽然今天也许有人会觉得好笑,但那是一个10来岁少年的拳拳之心。
P14-16
过去一些年来,我似乎未意识年龄一轮一轮在增长,10年,10年,又是10年,Year in,Year out。这或许沿袭了一种习惯:在我家中我是8名子女中最年幼的第8位,我进大学就是“文革”前的最后的一届;考上研究生时虽已三十而立,但是除了很少量的工农兵学员外,我这一届自然仍是最年轻的一届。即使回国工作后,比我年长好多岁的大多数老师仍然是副教授,而我已是属于年轻的正教授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我周围的同事已换了一批又一批,和与我儿女辈份相近甚至更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共事。走在马路上,别人会尊称我为老先生。走在楼梯上,年轻人好心想扶我一把。当我与同事们闲聊时,年轻人即使对30年前的往事也已是遥远的过去而所知不甚了了,但倒也是兴趣盎然、频频鼓励我写点什么给他们年轻人看看。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这是我今天采撷记忆的最初动机。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十分特殊的一代,我们经历了新中国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一历程中的一个小点,从一个点虽然看不出历程的全貌,但确是观察历程的一个角度。“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
我应该是一个实现少年理想的幸存者,砥砺之路、菁华人生。我们经历过艰难与曲折,也许我们不是天马行空的思想家,但我们是跋涉的行者、身体力行的筑路者。
今天,我们看到了中国正在崛起,伟大的中国梦正在实现,我们为此而欢欣满怀,也为自己曾经的年华所竭诚尽责、案牍劳形,而无愧和欣慰。
岁月倥偬,离起点远去,离终点近了,这是任何人都会一样走过的人生历程。
采撷记忆的往事要真实,不宜时间搁久转辗而易变形;而人生感受与领悟总是随阅历年轮从远离的时间与空间上俯视,感悟会有不同,但大道至简,人牛亦简。
记录岁月往事的过程图景,感知与领悟依然是继续的、动态的,这是我写此书的目的,是生命深泉的涌动,一路走来,砥砺磕碰,它依旧是青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