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因第六代祖师以前,每代只单传一人,类似上古尧舜禹之禅让,故名禅宗。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禅即菩提》是作者释广如多年出家生涯一些对于禅宗修行的片段随感,对修行人或许有些帮助。
| 书名 | 禅即菩提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作者 | 广如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因第六代祖师以前,每代只单传一人,类似上古尧舜禹之禅让,故名禅宗。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禅即菩提》是作者释广如多年出家生涯一些对于禅宗修行的片段随感,对修行人或许有些帮助。 内容推荐 《禅即菩提》是笔者释广如在多年禅修生活中,体悟出来的心得。作者将灵光乍现中领会的禅意积累汇册,将行禅之人在修学求道中洞悉到的一些经验,与大众分享,希望透过此行举,唤醒世人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担当与责任。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觉照菩提 一、禅悟人生篇 二、待物处事篇 三、修学逆境篇 四、精进励志篇 五、慈悲包容篇 六、究竟实相篇 第二章 内观禅 第三章 功夫禅 易筋洗髓功《行身功》 后记 试读章节 1.生命的意义在于践行觉悟之路。 2.生命的价值在于光阴的积累。 3.放下即是长远的担当。 4.武道即是止戈贪、嗔、痴之道。 5.舍是一种耕种,得是一种收割。 6.时时内观,方能时时外明。 7.在生命尽头的地方,没有成功失败,成未所成、败未所败,善恶已过业随身。 8.娑婆世界是个大蒲团,所有众生都在以各自的行为方法修行,所有的无明习气等境界都是禅者参悟的对象。 9.生命是一场没有返程票的旅行。 10.功夫即是止戈烦恼贼的正义之军。 11.当下自在才会处处自在,念念自在。 12.生活是一场电影,无常犹如电影中的断电,再华丽的景色刹那也会成为泡影。 13.功夫的能量是戒定慧。 14.眼观的局限会障碍我们长远的观察。 15.百练不如一站,百站不如一行,百行不如一定。 16.因为自大,所以无知。 17.觉察当下即是观照自我。 18.生命的价值在于享受身心成住坏空的过程。 19.开悟是捕捉生活中的灵光一现。 20.禅的魅力在于发现生活。 21.迷茫时,方发现心念的力量是那么的薄弱。 22.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命运的安排。 23.良医门前多病人、炉福之所多钝铗。 24.有事无事,自在皆好。 25.看到的叫视线,看不到的叫视野。 26.聊到的叫内容,谈到未尽的叫内涵。 27.看到的表情叫神态,看不到的表情叫淡然。 28.佛法是教育人们觉悟之方法。 29.佛法非世俗、单一趋吉避凶的经忏佛事,而是圆满自性的一套法门。 30.今天的社会是知识爆炸、智慧没落的年代。 31.身体是思想的载体。 32.戒、定、慧是菩提,贪、嗔、痴亦是菩提。 33.分别心来源于对事物的本质不够清楚所致。 34.心地无贪自性戒,心地无嗔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35.佛法以体悟生活为体,以觉悟生活为用。 36.佛法是以自性为车,以般若为轴,以慈悲为轮,以戒定慧为轨迹,驶向菩提的彼岸。 37.智者的一日比得上愚者的一生。 38.思想的升华将影响行为的抉择。 39.时间越走越少,路程却越走越远。 40.修行是外强身形,内壮心灵。 41.佛法是启迪智慧的钥匙。 42.人们最不敢面对的就是生命的终结,但终结的到来却是不期而至。 43.时间刹那的流失,正是生命终结的过程。 44.渴望时间停留,倒不如珍惜当下。 45.生命的无常不会因为众人没有认真把握人生而恒常。 46.生命的本质是生死,修行的本领是面对生死。 47.人世间是个大禅堂。 48.心念的强度决定着道业的深浅。 49.禅是用来调剂生活的佐料。 50.禅告诉我们,享受当下的平凡就是最伟大的事。 51.因为有我、我所,所以事事牵绊。 52.时时觉知当下,方能处处明了后念。 53.众生往往喜欢忽略宝贵易得的东西,呼吸便是最好的例子。 54.学佛不立做人,但又不离做人。 55.学佛不立做事,但又不离做事。 56.学习是一种信仰。 57.执著执著,执而精进不懈,著而福慧一如。 58.舍得舍得,有舍方得。 59.出家不是出家,而是回归自性之家。 60.在家不是在家,而是在烦恼之家。 61.万事万物因缘中聚散。 62.无常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故要好好把握当下。 63.七层宝塔非刹那之功所成,因积众沙石而成浮屠。 64.恐惧皆因挂碍生,无心生时何畏有。 65.七分师徒,三分道友。 66.知识造就生活品质,道德造就生命涵养。 67.懂得珍惜才会爱物,知道感恩才明分享。 68.爱在深处无声,情在深处无语。 69.静下心来,一切皆有可能。 70.身体再强壮也折服不了内心的脆弱。 71.人生最大的收获是无惑。 72.只有拿得起来的人,才懂得如何放得下。 73.荣辱只是价值观的取向不同。 74.蚂蚁大象各行其道,价值一样精彩。 75.价值观来自后天认知,并非真理所需。 76.佛法告诉我们念力的秘密与能量。 77.言语的魅力在于驾驭者的自控能力。 78.身心的觉思来自身心意的独寂。 79.现在的一切最终都要归于空无。 80.生命的恐惧,其实就是众人不敢面对的死亡。 81.生命无常的迅捷,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敢正视的事实。 82.人们只有放下虚荣时,自我才能真正解放。 83.工具的意义在于使用的过程。 84.禅告诉我如何规划生命。 85.众人没有道的遵循,将会轮回不息。 86.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只因念念妄想执著而不得时时见性,若能时时拂拭自性常显,成佛则不远。 87.我们的意识往往指挥不了形态。 88.世人都会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快到你都来不及看。 89.烦恼即菩提,烦恼是通向觉悟的途径。 90.菩提即烦恼,菩提的修证来自烦恼。 91.众人往往喜欢让昨天占据今天。 92.心亡为忙、忙即心亡,没有心性的忙是心亡。 93.人类最好的朋友即是生活经验。 94.智者做精神的主人,愚者做物质的奴隶。 95.圣人能够通过物相观本质。 96.凡人即便看到本质仍会执著物相。 97.所有物质的作用都是工具。 98.再华丽的工具也改变不了其属性。 99.生活是百科全书,处处都在启迪着世人。 100.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塑造着自己心中的净土乐园。 101.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只因颠倒妄想执著掩盖了自性,而不得显露。 102.“是”“非”里面永远没有对错。 103.慈悲面前没有敌人。 104.智慧面前不生烦恼。 105.生活的知识来自经验的积累。 106.身体是束缚灵魂的枷锁。 107.生活带来的是创造。 108.人生如梦,梦境中的导演不是外人,正是自己。 109.常人的理性,百分之八十都是处于感性状态的。 110.自以为是的人,内心必定是软弱的。 111.真正的荣誉,不在虚荣中。 112.百丈高树也是从寸厘种子而来。 113.不要奢望每个人都会认可自己。 114.真正的英雄,内心里面没有敌人。 115.人之大事善与德。 116.武之大事止与戈。 117.人生的责任在于使命与担当。 118.内心面对烦恼时,每秒的胜利都将决定着自性的开发。 119.人之身心皆为一国。 120.身体是自己的寓所。 121.形体是内心的随侍。 122.止戈内心的习气烦恼才是真功夫。 123.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 124.世人会什么技能,就容易被什么技能所束缚。 125.习惯决定了人生的秉性。 126.内心与物质会因为欲望而对立。 127.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 128.心念的意识决定着形态。 129.内心的定力不够,遇事就会被牵缚。 130.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生成就的大小。 131.即便是千万人相信一个谎言,仍然改变不了谎言的本质。 132.环境与平台是缔造成就的基本因素。 133.诸事的对错定律,皆是当下因缘所定。 134.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135.金钱可以买到物质,但买不到幸福。 136.金钱可以买到工具,但买不到自在。 P2-15 序言 生活是禅的缩影,禅是生活归宿之密码。禅是生活的魂,生活是禅通往菩提的途径。禅是澄清生活混浊戾气的器皿。经言“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生活中有了禅意,则处处生机盎然。所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通过禅的洗涤,达到正觉菩提的境界。在禅者的眼里,生活就是功夫,功夫亦是生活。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套功夫,就是自性觉悟之功夫。内止贪嗔痴、外戈暴邪戾。功夫是止戈身心意的工具,是导化众人觉悟到彼岸的慈航。所有境界的呈现都是检验功夫深浅的度量。故而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境界就是勤拂拭,内心不动方净尘埃。 把握好每个当下的时间、空间,因缘即是禅,亦是菩提。禅是觉悟人生、圆满无上智慧的工具,止恶扬善、念念觉悟是菩提的本质,也是禅所赋予的属性。所谓“一念觉悟一念佛,念念觉悟念念佛”。人生的真谛是觉悟,觉悟的目的是出离烦恼。人人觉悟则人人成就,人人成就则人人是佛。在一个人人是佛的人间净土世界里,必将世界大同、万物和谐共盈。 佛是觉悟的化身,不在外求,不在别身,是每一个觉悟了的当下。禅是觉悟者的艺术,艺术的绽放便是菩提。这也是本书“禅即菩提”名之由来。 本书是笔者在多年禅修生活中,体悟出来的心得。作者将灵光乍现中领会的禅意积累汇册,将行禅之人在修学求道中洞悉到的一些经验,与大众分享,希望透过此行举,唤醒世人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担当与责任。 广如于北京少林禅武养生研究院 二○一七年三月 后记 禅是导向世人走向觉悟的舟航,更是回归本然的工具,它是菩提大道的化身。一切禅行,皆含摄大乘一切行法。故惑业断尽,方证得大菩提之净报。《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由此可见离开菩提心,在修行上的诸般努力,都不可能断除生死之因。所以,禅定功夫是通往菩提心的根本。犹如《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此暗室便是娑婆世界,此光便是导向娑婆世界众人出离苦海的觉悟之光!这种光亮可以照破众生无始劫以来的颠倒梦想,使其自性常显永不复凡。让人们懂得驾驭当下这念心,便是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觉知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面对贪、嗔、痴的每个念头,当下照破。故而,对于外境做到不生攀缘染著相,对于内心做到不起分别、如如不动。 《禅即菩提》一书就是要启迪人们懂得生活,懂得把握人生的每次境遇,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贪不弃的践行缘起性空之理。禅是静虑浊戾,时时修正人们错误的思维,弃恶扬善。禅更是以戒治贪,以定治嗔,以慧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入智,由染浊转化为清净。使修习者拥有一颗平常心,回归本真,参悟人生成住坏空的真相,实证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这便是禅即菩提。通过禅的慈航普渡,抵达菩提大道的寂静彼岸。 广如 二○一七年五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