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阳光
这是早春的阳光,清新而迷人。
但它们不属于室内的这一群人:他们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他们被不幸击中,正被阳光一点一点忘却。
守护住院母亲的第一天,面对这一群病人,我的脑海突然冒出了这种略带“诗意”的怪念头来。
正如沙翁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彼此的家境、背景,彼此的苦痛真的不尽相同。不是么?26床的东海老太太因肾部结石,需做第二次手术;24床的连云港老太太肝部肿瘤,很难断定手术会不会成功;27床的小穆一个多月粒米未进,全靠挂吊瓶苟活……
阳光很好,但被病人及亲属们的忧伤所掩盖。
进了手术室,其实就是踏进了地狱之门。在这里,冥冥之中会产生出来一种对生命脆弱的恐惧!
然而,阳光实在很好!
27床的小穆滔滔不绝地打开了他的话匣子:“那一夜真是可怕,从晚上六点到次日凌晨,当时如果抢救不过来,我早已躺在太平间了……”也许是经历过一回死亡,他对生命看得通透。好几次,他开导过好几位不吃不睡的病人和亲属,不要忧伤,善待自己就是对病人的安慰。这话说得多好!
来自徐州农村的25床,家境贫寒,手术费已花掉了七干多元,同室的病人亲属送饭菜,总要给他带上一份……
在病室里,虽然病人们各有各的不幸,但相互之间的那份关爱却是最真挚的,他们打开水会为你捎上一壶,他们抽烟的时候会扔给你一根(虽然病区禁止抽烟),他们会为每一位走出这间抢救室的病人道以诚挚的祝福!
常常听说同学关系铁、战友关系铁,待过一个病室的“病友”们一定会嗤之以鼻:他们?他们算个啥?
毕竟是生命之交啊!若干年后,谁会忘记那相互温暖的一幕?
是的,他们被阳光黯淡了,但他们彼此何尝不是阳光?他们相互朗耀着,闪烁着人间温情……生命与阳光永远是等同起来的。有生命的地方,一定有阳光!
呵呵,生命的阳光是何等灿烂啊!
一盒彩色画笔
小时候,我非常喜爱画画。
新发的书本包上个封皮,就在上面画我没见过的老虎、瀑布什么的,常常惹得同学们眼羡。在班上,我是出了名的“画家”。课余有的同学央求着我画,有的还效仿着我画,但那画画的水平自然就低下得很,其结果是常常博得其他同学的哂笑。
但我只能画那种黑白相间的图画,因为我没有那种带颜色的画笔。
班里的王艳有。同学们大都知道她爸在青岛做生意,那盒十二支装的彩色画笔,是她爸从青岛带回来的。每天课间看到她伏在桌前不停地涂啊画啊的,我的心就非常为之心疼。多少次我都在设想,如果我的老虎涂上了黄色,大树涂上绿色,该是多么逼真和生动!可是我又不能和她讲话——因为那时候男女生在一起说话是要遭同学嘲笑的,更何况还要向她借彩色画笔呢?
有天放学,正值我打扫卫生,可王艳还伏在桌上做作业。
“别积极了,回家做吧,我要打扫了。”我讥讽了一句。
王艳抬起头望了我一眼,继而把她的作业簿递到我面前。
“你看我画的松树像吗?”
原来她在画画。
我接过她的本子,天呐!——这哪里是什么松树?乱七八糟的,乱稻草还差不多!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王艳的脸“腾”地红了。少顷,她整理完书包,默默地走到教室门口。
“我画不好,不会画,桌肚里那盒画笔就送给你吧。”王艳说完,一闪不见了。
我一时愣了神。
怔怔地立在那里良久。
我在她的桌肚里,拿出了那盒彩色画笔,心突然变得好沉好沉,也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虚空。
站在空旷的教室,手握令我梦寐以求、神魂颠倒的彩色画笔,不知为什么,渴望拥有的那种心情已荡然殆尽。
多少年后,当我踏上社会,经历了人生的百般滋味,再回首这段往事,我感觉自己曾经是那么的无知。我的自傲让我羞愧难当。虽说是无意中的伤害,可那种伤害,也许会在一个人的心灵上刻下永久的伤痕。每每想起,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深深的自责。
一盒彩色画笔,记忆里一份永久的愧疚。P9-11
二十几万字的文稿呈现在我手上的时候,心中竞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激动抑或感动?仿佛都有一些。这些我用业余时间敲出来的小文,时间跨度竟长达二十余年。面对它们,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都说时间是一把杀猪刀,让我们慢慢走向衰老。可文字却把光阴像摄影一样定格下来。字里行间,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接触文字有三十多年了吧,那时候上班之余喜欢读书,后来迷上了投稿。最欣慰的是看见有样报或样刊寄来,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收到零星的稿费。工资偏低的年代,对家庭也算是个小小的补贴,兴趣也由此大增。这样的日子一直平静而稳定。生活在我眼里就像一条大河,我在河边像一个嬉戏的孩童,掬出的永远是长河里欢乐的浪花,呈现给世人的永远是真善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惑之年的我竟对绘画和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个人的爱好,我感到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短短几年,自感成绩比写稿子突出好多。绘画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有爱好相随,日子才有滋有味。其实每个人原本都应该有很多爱好的,只是他们没有机缘开发出来罢了。
收入集子中的一百六十七篇短文,大都是我在生活中的体验。不敢说字字珠玑,但让读者会心一笑总有可能的。我一直崇尚体验写作,只有经历过的,下笔才更从容。能够从生活中去捕捉文章,这就要靠平时的学识、修养和见地。就像欣赏一幅书画作品,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功底。我圈子比较多,很多时候,不敢妄自尊大,常常在写作圈子里说自己是个摄影的,在摄影圈子里说自己是个画画的。常常思忖毛主席的话:“谦虚使人进步。”
十分感谢我的启蒙老师李惊涛先生,百忙之中给小书作序,给小文溢美。
也十分感谢我的泰安笔友王举芳女士,利用闲暇时间,从我的博客、网络中搜到我的文章,并整理成书。
快五十岁了,人生到底还有什么爱好会让我欲罢不能?好像绝不仅是写作、摄影与绘画,一定还会有什么别的爱好呈现出来,我在慢慢期待它的到来。
是为记。
邵世新,散文家,我的朋友和老乡,苏北赣榆人。他说话的口音,总是让我想起童年。也就是说,我们俩有着共同的原乡、相似的经历、一致的梦想和追求。我从北京调到江苏省连云港市工作时,因为文学的原因,很快便结识了他。那以后我重回高校,来到钱塘江畔。二十五年过去了,联系虽然时断时续,但他在我心目中执着勤奋、热情善良的形象,一直没有改变。
改变了的是我们生存其中的社会与时代。我们看见路从沙土路变成水泥路、沥青路,不仅变宽,也变高了,高到了田野之上,凌空飞架;房子从草房变成瓦房乃至楼房;田里除草用上了“除草剂”、收获用上了收割机。我们的乡村在城镇化,城镇在城市化。但文学依然是文学,正如邵世新的执着勤奋、热情善良,一如既往。现在,他把自己对于文学的守望和人生的思索,酿花成蜜,变成一篇篇隽永清新的散文,真诚地捧出来,这便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集《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
收入《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中的作品,凡五辑一百六十七篇,集中了邵世新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和获奖的作品,是作家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刊作为传统媒介,其承载空间本身构成了一种标准。这个标准不以作家个人认识为价值尺度,而是以媒介审美角度与编辑判断水准为取舍标准,被认可的才会被发表,被发表的才能进入公众视野。所以在漫长的纸质媒介延续过程中,作家写作可能是个人化的,而是否在报刊发表,才是被认同的最终标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邵世新在散文创作领域,无疑已经渐成一家,因为他的散文在全国各大知名报刊广受欢迎,每被推举,并多次获奖。现在,纸质媒介受到了电子媒介无情的挑战,网络全面进入了百姓生活,博客成了大众言论的便捷平台,邵世新的散文更是受到网民青睐,粉丝众多,这或许正说明了他的散文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兼顾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特质的创作高峰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的结集出版,或许还具有了回眸一望的色彩,不仅是作家回溯自己的创作成果,也使我们得以回望共同走过的社会与时代。
拜读邵世新《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我感到就像受到作家心灵的光照,温暖而又宁馨。作家在第一辑“生命中这样那样的风景”里,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生活、生命历程沿途的无限风光,其间有悲欢离合,有生死歌哭,有生命体悟,有生活感念,作家大多选择平凡百姓、弱势群体为抒写主人公,记录他们人性的善良与心灵的美好,读来令人内心柔软,时常鼻酸眼热。第二辑“有TA在,是一种多么温暖的力量”和第四辑“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则记录了在作家人生历程中感同身受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力量,令我们再次扣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作家的答案承接第一辑对生命的思考,认为亲情、爱情和友情不仅是柔软的慰藉,而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它会助推人生前进,让生命延续,令生活前行。第三辑“氤氲的茶香润心田”则抒写了对于世间百态、人生万象的认知与评判。这部分文章八面来风,风趣犀利,令人读后时常会心一笑,感觉到作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胸臆。第五辑“我和美食有个约会”,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诸多有关美食的回忆,记述美食其表,珍惜生活其里,既体现了生活情趣,也回溯了生命况味。
中国散文最为优良的传统是抒写作家的真实性情,邵世新《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传承了这个传统;与此同时,作家的观察与体悟更趋细微,文字更加灵动,温婉与善良的情怀跃然纸上,颇得谢冰心、张爱玲、许地山、周作人文脉真传,令人读时不忍释卷,掩卷回味不已。
谨以为序。
李惊涛
邵世新著的《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是一本随笔集。第一辑生命中这样那样的风景,展示了人生、生活、生命历程沿途的无限风光,有悲欢离合,有生死歌哭,有生命体悟,有生活感念;第二辑有TA在,是种多么温暖的力量和第四辑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则记录了在作家人生历程中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力量;第三辑氤氲的茶香润心田,则是对世间百态、人生万象的认知与评判;第五辑我和美食有个约会,表达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诸多美食的回忆,体现了生活情趣,回溯了生命况味。
收入《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中的作品,凡五辑一百六十七篇,集中了邵世新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和获奖的作品,是作家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刊作为传统媒介,其承载空间本身构成了一种标准。这个标准不以作家个人认识为价值尺度,而是以媒介审美角度与编辑判断水准为取舍标准,被认可的才会被发表,被发表的才能进入公众视野。所以在漫长的纸质媒介延续过程中,作家写作可能是个人化的,而是否在报刊发表,才是被认同的最终标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邵世新在散文创作领域,无疑已经渐成一家,因为他的散文在全国各大知名报刊广受欢迎,每被推举,并多次获奖。现在,纸质媒介受到了电子媒介无情的挑战,网络全面进入了百姓生活,博客成了大众言论的便捷平台,邵世新的散文更是受到网民青睐,粉丝众多,这或许正说明了他的散文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兼顾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特质的创作高峰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邵世新著的《生命中那些柔软的慰藉》的结集出版,或许还具有了回眸一望的色彩,不仅是作家回溯自己的创作成果,也使我们得以回望共同走过的社会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