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重走长征路》一书是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对《长征》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历程的总结和整理,不仅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而且对长征中的老红军和路线有历史的真实还原。《长征》剧组行程5.4万多公里,拍摄素材500多小时,梳理影像资料600多小时,采访长征沿途历史事件目击者700多人,抢救性采访亲历长征的老红军49位,他们中年龄最小的92岁,最大的106岁,在片子播出之前,先后有几位离世。这些历史性的抢救,在本书中均有体现。另外,该书更多的是由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团队中的平凡又不普通的工作人员自己的殷切讲述,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型纪录片《长征》的拍摄构架、拍摄手法、拍摄过程和拍摄过程中的每个瞬间。"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100多人兵分五路,循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重走长征路,访问拍摄了大量的遗迹、人物素材,后期制作的500人团队通过全景式再现、国际化视角讲述、亲历者口述、数据量化解读等手法,展示了共产党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长征精神。
2017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著的这本《车轮上重走长征路》将重走长征路的文字和图片与观众、读者分享。缅怀不朽的长征,我们永远在路上——
吃人沼泽地——美丽巴西沟
红原往北,过了瓦切镇,沿209省道继续向北,就到了若尔盖县的唐克乡。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唁拉山,一路逶迤蛇行,缓缓向东,在若尔盖的唐克乡附近形成了“黄河九曲第一湾”。
以前只知道长江流经四川,7月3日,我们到了唐克乡才知道,奔腾咆哮的黄河也曾在四川大地的臂弯里柔情百态,而且是那么的依依不舍——神奇的四川!
若尔盖县在民国时期属松潘县境,1956年才独立设县,据说这个县名来自当时西藏派来的一个大管家的名字。热尔大草原,属于若尔盖湿地的核心部分,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国仅次于呼伦贝尔草原的第二大草原,也是国内最大最平坦最美丽的大草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
若尔盖草原的平均海拔是3500米,辽阔草原无边无际,但是在草原东部的巴西乡,地势却突然下降,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山沟,当地人叫巴西沟。在巴西沟里沿着一条县级公路向东走,就能到达当年一、四方面军最后的分手地:阿西茸乡。从这里再往东就是求吉乡,过了求吉乡,就到甘肃的达拉沟了。
当年的若尔盖可不是今天这样,那时候是茫茫沼泽,人迹罕至。1935年8月18日,叶剑英率领的右翼前卫部队最先走进草地,他们在班佑以南击溃一股敌军,并乘势向东北方向的巴西沟扩展,红军战士一路下坡乘胜追击,眼前景象豁然开朗,他们来到了人间天堂:巴西沟里物产丰富,与悲惨的草地遭遇完全不同。更神奇的是,侦察分队发现巴西沟里居然有一条不为人知的道路,直通甘南,而且一路过去“路大、房多、粮足”,汉人也多。
8月2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纵队陆续到达班佑,大家听了叶剑英的汇报,当即决定改变原定行军路线,直接走巴西沟,经求吉乡到达拉沟东出甘南,去哈达铺。路上唯一叫人担心的是腊子口。
这一次变线,意味着再次改变了《夏洮战役计划》预定的行军路线,放弃了从班佑去夏河拉扑楞寺的计划,实际上也避免了穿过热尔大草原所要付出的更大牺牲。班佑变线,再次改变了红军的命运。
8月29日,徐向前指挥右路军发起包座战役。仅仅一天,干净利落地干掉国民党的一个师,取得了红军长征途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彻底打开了从巴西沟进入甘南的通道。
巴西沟是当时若尔盖地区著名的产粮区。巴西,藏语的意思是“快乐的农区”“安居乐业”。红军刚刚走出草地,饥寒交迫,步履蹒跚,正处于绝境之中,却赶上巴西沟的青稞熟了。对于红军来说,到了巴西沟,吃喝不用愁。
新中国成立以后,若尔盖独立设县,巴西沟里的村寨划分成巴西、阿西茸、求吉、包座四个乡。巴西紧急会议是在红三军团的司令部召开的,地点离当年周恩来的居住地非常近,按设县以后的行政划分,属若尔盖县阿西茸乡牙弄村。
大部分史料都会登载这一地点景象,并注明为巴西会议会址。实际上,这个地址原为班佑寺,位于设县后的巴西乡上巴西村,红军确实在这里开过会,但决定命运的巴西紧急会议不是在这里开的。阴错阳差的是,当年红军紧急北上刚走没一会儿,这个寺院突然起火,从此变成一片废墟,如今只剩下几堵残垣断壁。
在求吉乡的北边,有个靠近甘肃的村寨叫下黄寨。下黄寨原党支部书记的名字很特别,他叫供产。如今供产退休了,在求吉乡的小学负责看大门。
供产的父亲姓谢,是红四方面军的,包座战役负伤后留在了求吉,后来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孩子,1985年才去世。老谢的孩子都不姓谢,但姓名一个比一个响亮,都是当年的红色口号。供产的弟弟叫建设,供产的姐姐叫党措(藏语党的女儿)。他说求吉乡一带,红四方面军的后代很多,但只有他的汉语水平不错。
我们问供产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咧嘴一笑说道:“为红四方面军多做点宣传。”
昔日牛屎房——今日富裕藏乡
据左翼前卫团政委杨成武回忆:过草地时,当红四团翻过一个高地,视野里出现一两座小山时,远远看到前面升起了烟火,同志们高兴地叫了起来。别说年轻的战士,就连那个一直坐在担架上的老通司也高兴得手舞足蹈,从担架上跳了下来。“班佑,班佑到了!”
每个人都露出笑脸,忘却了连日的疲惫,战士们不由自主地小跑起来。于是,我们的队伍潮水般涌向班佑——一个拥有十几间牛屎房的小村庄。
这个红军走出草地后走进的第一个村落,早已由过去的十几间牛屎房,变成了遍布藏族帐篷、遍地牦牛的班佑乡。
在班佑村北213国道旁,有一座胜利曙光纪念碑,这是一座红军雕像群。根据王平上将的回忆录,当年,几百名红军战士在这里坐下来休息、睡去,当黎明到来,星光隐去,他们却再也没有起来……红军战士集体长眠的雕像,是新中国最庄严、神圣的奠基石。
若尔盖县东南与红原县交界的一带叫年朵坝(也叫镰刀坝),从年朵坝到班佑,是当年红军过草地走过次数最多的一条线路。三个方面军先后沿这条线路北上,是穿过草地最后的一段路程。所以,这条线路上牺牲的红军也特别多。许多战士粮食吃光,体力耗尽,拖着伤病的身体,睁大着眼睛倒在了曙光到来之前……
如今从松潘到若尔盖的213国道,从年朵坝到班佑的一段路,就是按照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行进路线修筑的。 彭德怀的外甥叫罗永佑,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已经是一个排长,他在求吉乡外出筹粮时不幸负伤。彭德怀知道这个消息后赶来看望他。受伤的罗永佑见到彭德怀,哭着叫了声“舅舅”,他请求跟部队一起走,他不愿离开红军。但是,彭德怀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最后还是命令他留下,罗永佑服从了命令。一个藏民用一头毛驴接走了受伤的罗永佑,此后,彭德怀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外甥。1956年,彭德怀写信让罗永佑到北京,罗永佑谢绝了。他说:“我习惯了草地,有了妻儿,互相离不开了。在哪儿都是干革命。”
罗永佑留在求吉乡后,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草地。20世纪60年代,他不慎从载货的马车上摔下而身亡。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仍在草原上放牧,他们都是普通的藏民。
P90-93
当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军旗猎猎飘扬、朱日和训练基地的阅兵仪式震彻长空之际,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联袂策划、中央电视台八集大型纪录片《长征》主创团队共同创作的《车轮上重走长征路》一书结集出版。该书展示了《长征》创作人员历经近八个月的辗转拍摄制作,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坚定信仰,磨炼意志,向世人展示了恢宏壮阔的跋涉历程,以鸿篇巨制抒写了一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史诗。
在此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非常感谢《长征》创作团队主创成员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田玉红副台长、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张字清社长、田利平副总编、张娟平主任和责任编辑荧学婧的协助付出!感谢所有给予本书多方帮助的团体和个人!
主编海东
2017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