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慧、庄阳著的这本《庄稼评传》是对已故石湾陶塑泰斗级人物、陶艺大师庄稼先生的评传,内容包括庄稼的成长生平、艺术发展、作品赏析、大事年表等,是对庄稼先生的客观评传,也是对庄稼先生的纪念、追忆。本书通过发掘他的故事,通过他对石湾陶塑的美学体系进行梳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这些作品,让更多的艺术家学习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 书名 | 庄稼评传/石湾陶艺家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盛慧//庄阳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盛慧、庄阳著的这本《庄稼评传》是对已故石湾陶塑泰斗级人物、陶艺大师庄稼先生的评传,内容包括庄稼的成长生平、艺术发展、作品赏析、大事年表等,是对庄稼先生的客观评传,也是对庄稼先生的纪念、追忆。本书通过发掘他的故事,通过他对石湾陶塑的美学体系进行梳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这些作品,让更多的艺术家学习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内容推荐 作为石湾陶塑的泰斗级人物,庄稼是刘传之后最有影响力的陶艺家,他对石湾陶塑的发展与石湾陶塑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可以说,他是大师中的大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盛慧、庄阳著的这本《庄稼评传》发掘了他的故事,梳理了石湾陶塑的美学体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大地之子 第二章 石湾之光 第三章 大师之道 第四章 精品赏析 附录一 庄稼艺术活动年表 附录二 庄阳陶塑作品 附录三 刘后丰碑数稼翁 试读章节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庄稼敏锐地意识到,单一的题材,类似于近亲繁殖,会成为石湾陶塑的发展瓶颈,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对题材进行拓展,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种突破,首先体现在文人题材上。石湾的民间艺人,他们虽读书甚少,但善于捕捉动态的生活场景,也能创造亦庄亦谐的人物形象,但较少涉及文人形象,即使偶有创作,终因不能与人物进行深入对话,无法把握人物的内在气质,显得空瘪、单一,不够灵动、饱满。可以说,文化积淀的浅薄是他们的软肋。庄稼饱读诗书,身上有一种诗人的气质,对文人的风骨十分推崇,因此,成功创作出杜甫、李白、诸葛亮、王羲之、八大山人、怀素、郑板桥等一大批人物形象,其中,有些人物还不止创作了一件。创作最多的是诸葛亮,每一件作品,绝不雷同,都会对人物有新的发现。庄稼之所以乐此不疲,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喜好,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些人物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风骨。他所塑造的不仅仅是历史人物,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颗伟大心灵。 在文人的塑造中,最成功的当推诗圣杜甫。陶艺大师梅文鼎认为:“《诗圣杜甫》以杜甫在战乱年代目睹民不聊生时,忧国忧民的心态特征作为创作基点,作品重视解剖、动态的准确,更强调人物形象、神态的刻画。”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诗人张况说:“我是啃唐诗长大的,所以对庄稼那尊《诗圣杜甫》十分青睐。尽管那是一尊体积很小的陶塑,然而作品还是充分地表现出了这位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性格。杜老夫子清瘦的身躯中分明透着一股正气、朴素的衣衫里分明裹着一副傲骨。庄稼所表现的是一股清风拂来,杜甫临风而立仰首凝望远方的肃穆之态。联想起杜甫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批判,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从他诗里沉郁地流露出来,似乎可以感受到诗人此时的目光是看得透当时社会的许多矛盾。清风拂起杜老夫子的衣衫、胡髯,在月黑风高之夜,诗人于风中站立成飘然一君子,怀着忧愤的心情,用忧愤的目光直戳黑夜般的封建社会内脏,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的罪恶的痛恨和对穷苦人民寄予的同情,诗人眉目之间流露的是满腔的激愤。” 仕女也是庄稼的一大突破。在石湾陶塑的历史上,女性题材并不多见,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女性地位低下;另一方面是石湾的陶泥的特性,更擅长表达男性的粗犷。然而,庄稼知难而上,为石湾陶塑增添了女性的温婉与柔情。他的作品《四大美人》《文成公主》《文姬归汉》等,优雅秀美,丰姿绰约,堪称石湾当代陶塑仕女的经典之作。其中,《四大美人》以端庄典雅、灵动轻盈、古朴含蓄、兼工带写的手法,使石湾陶的仕女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2001年的新作《史湘云醉眠芍茱胭》以其粉面含娇的逼真神态博得多方好评。2006年,庄稼病重期间,仍在创作《春江花月夜》,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件作品,他对女性美的无限追求,成为了人生的定格。 陶艺大师梅文鼎曾撰文指出:“我个人认为仕女形象更能显示他的艺术修养。如《塔吉克姑娘》《宁静》《洛神》《水月观音》《四大美人》《献寿》等,均造型简洁、线条流畅,脱出俗气、媚气的情与美被塑造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除了文人和仕女之外,庄稼还创作了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使得石湾陶塑这一民间技艺,获得了全国性影响。 对于时代的深切关注,以及技艺的精进,使庄稼在把握现实题材时,变得游刃有余。1972年,一件《试针》,让他红遍了大江南北,使石湾陶艺首次获得全国性的影响。作品表现的一名少数民族赤脚医生,她为了提高疗效,聚精会神地在自己身上试针。少女面容清秀、神情专注,从内到外透出一种清新之美。底座与人物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姿态优美、自然,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之作,作品参加当年全国工艺美术大展并获奖。借此,石湾陶的创新已经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庄稼功不可没。 “文革”期间,庄稼的创作从古典转向了现实,创作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的佳作,他的作品,虽然贴近生活,但不是对时代的简单图解,而是呈现一个时代独有的精气神。《丰收在望》表现的是一个农民在劳作之余,坐在田埂上抽烟休息,望着即将收获的田野,充满了一种喜悦的神情。这件作品,显得十分自然,宛若现实中的场景一样,对于人物肌肉的表现,获得了一种力量感。釉色丰富但过渡自然,显得生动而又和谐,是一首劳动的赞美诗。 《苗女》表现的是苗族少女在做苗绣的细节。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风情,如果你去过苗族的村寨,会发现有很多少女在吊脚楼上制作苗绣,这不是一般的苗绣,而是她们的嫁衣,每一个苗族女孩都会制作苗绣,都想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新娘。在这件作品中,少女的脸颊有些微的绯红,可见她的情思,正一边制作苗绣,一边想念自己的情郎。釉色质朴、丰富,非常贴合人物的身份,尤其是上面的蝴蝶花纹,也别有深意,因为在苗族的传说中,蝴蝶是她们的祖先。 P22-24 序言 人间的时光,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陶艺大师庄稼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足足十年了。 作为石湾陶塑的泰斗级人物,庄稼是刘传之后最有影响力的陶艺家,他对石湾陶塑的发展与石湾陶塑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可以说,他是大师中的大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庄稼大师研思致妙,巧拟造化,他将精细做到了极致,对偏重写意的传统石湾陶塑,进行了工写结合的改造,达到了形神兼肖的境界。庄稼大师将一生贡献给了陶艺事业,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多项大奖、中国民间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最高奖项“突出贡献奖”,有70多件作品为国家和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面对这些荣誉,庄稼大师却十分淡然。他为人谦虚而低调,从不标榜自己。他一生醉心于陶艺事业,师古而不泥古,致力于在传统手法上的创新,题材出新、技法出新、釉彩出新。 庄稼大师始终心怀人民,他在总结自己的艺术道路时说:“我的艺术生命来源于人民,是人民大众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我的作品根植于人民大众这片土壤。”1992年,庄稼离休后,与爱子庄阳创办“陶花源陶艺创作室”,将毕生所学传授给爱子。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为了让艺术回归人民,他向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陈家祠、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博物馆捐献作品超过200余件。 陶是火中之花。一件陶艺作品需要两种火焰,一种是窑中的火焰,另一种是时间的火焰,前者是从泥到陶的涅槃过程,而后者,则更加残酷,是一种无情的遴选。庄稼的多件作品,如《贞观之治——唐太宗》《诗圣杜甫》等经受住了时间火焰的考验,成为了石湾陶艺史上不朽的经典。 这些经典的佳构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作为晚辈,我们深知,缅怀他的最好方式,是亲近他的作品,发掘他的故事,通过他对石湾陶塑的美学体系进行梳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这些作品,让更多的艺术家学习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