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
1
任毅觉得,没有什么比在路演之前接到素素的电话更令人头疼的了。
他坐在会场外,心中纠结要不要接。会还有三分钟就开始了,据说姜总已经到楼下大堂,马上就乘电梯上来了,而他的商业计划书也已经反反复复过了很多遍,在头脑中热情翻滚,即将沸腾倾泻而出了,此时若接了素素的电话,且不说思绪可能全被打乱,更大的风险是,若素素说起来没完,他甚至可能会迟到。C轮融资很关键,这是整个公司命悬一线的时刻,他不能冒这个险。但是素素的电话若是不接,后果也很严重。他在转瞬间翻滚了三四个前景预估,难以抉择,耳机里一直在响,心里揪着,就像用细绳吊一桶金子。
最终,他还是决定让助手小诺来应对。
“小诺,你替我接一下电话。”任毅说,“跟素素说,晚上我给她准备了一个大惊喜,让她下班之后等我来接她。”
“好的,”小诺在耳机里说,“需要您的分身接听吗?”
“暂时不用了,你来跟素素说吧。就说我这会儿忙,晚上一定好好陪她。”任毅想了想,又加了句“挂了电话之后,你给我订一个最浪漫的地方。”
小诺开始自动接听了,耳机里暂时安静下来。任毅没有选择旁听通话。他相信小诺,她一向谦恭有礼,又库存了数十万条平息怒火的经验话语,应该能安抚素素的情绪。他看了看袖子上显示的通话时间,25秒了,素素能坚持25秒没有挂电话,说明情绪还不至于太糟。任毅心里忐忑,但强行让自己把注意力转回到会议室。
“姜总好!姜总好!”当以姜劲涛为首的一行人走进会议室的时候,任毅从椅子上跳起来,到会议室门口伸出手,神情殷切。
“不好意思哈,来晚了点。”姜劲涛说。
“没事,没事,差不多,差不多。”任毅急忙替对方开脱道,“路上堵车吧?”
“主要是上一个会拖延了。”姜劲涛说,“我跟他们说我有会,但他们还是说个没完没了,不好意思啊。”
“没事。忙人都这样,会连着会。”任毅顺势赔了个笑脸说,“您真应该试用一下我们的‘分身’产品,八个会都能参加。”
“哈,”姜劲涛发出轻轻一笑,判断不出是欣赏任毅的幽默,还是不以为然,“行啊,你讲讲,我们买一套,说不准你下回来的时候,接待你的就是你的产品了。”
任毅听了,脸色变了变,这话听起来,滋味似乎总不是那么对。
但他无暇多想,只能顺势站起身,一边播放商业计划书,一边开始讲:“姜总好,各位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人工智能服务程序‘分身’。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最贵?时间!对大家来说金钱不成问题、知识唾手可得、关系遍布全球,就是时间不够分配……”
任毅一边说,一边观察台下几位投资大佬的反应。几个人看得挺专心,但是表情严肃,嘴角都紧闭着,弧线往下掉,说不上是正在认真思考还是持不同意见。他心里稍微有点虚,讲一个数字的时候,两次都念错了。脸一红,血往上涌,额头都冒汗了。
“……刚才给您展示的是我们这款产品上市两年以来的总体表现。以2000多万粉丝、400多万用户的使用数据看,在市场上类似产品中也算是领先的。我们不断扩大应用场景,目前用户已经在3000多个不同场景中使用过‘分身’,给大家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给我们积累了大量可供进一步研习的数据……”P3-5
看到郝景芳的新书书稿,还是感觉有不少变化。她从前的文章有轻盈的色彩,而这一次则有更多故事情节的变化,有不少现实的关照,看得出,她一直在寻求突破自己。
刘慈欣《三体》作者
在这本小说集里,郝景芳展现了她对人工智能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我尤其赞同她的这个观点:相比人工智能,人类有两个突出的核心能力——常识升级后的世界观和创造力。
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这部生动有趣的科幻新作通过探讨人工智能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引发我们对科技创新与人类自我认知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人工智能的急速前进,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沈晓卫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幻小说集,更以专业的技术视角完整地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方向,可谓精彩至极。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从业者、广大科幻迷,还是为孩子未来而焦虑的父母们,都能从中获得启示。
苏中IBM中国研究院认知计算方向首席科学家
在郝景芳的小说里,人工智能是人类自我认知的试金石。这里没有麻痹心尽的鸡汤,也没有耸人听闻的威胁论,你能看到的是建立在沉重的历史情感土地上的后现代理性大厦,是利用百科全书知识音符类比升华出的无声音乐,是一个在数字世界漫游的诗人编织出的朝霞神经网络。
刘宇昆2012年和2013年雨果奖得主
何为人之彼岸
这本集子都是关于人工智能。
有六篇小说,两篇科普讨论。
六篇小说都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从程序应用,到人形机器,再到超级智能。小说的安排顺序,大致上(虽然不一定完全)按照时代推移,按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性,由最近向最远推移。其中有推导,有想象,也有相当任意的设定。
其中,在《永生医院》中,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人的身体和身份的关系;在《爱的问题》中,我讨论的话题是,用外界的指标衡量,能否理解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在《人之岛》中,我追问自己有关完美与自由之间的冲突问题。每个故事都是我的疑问。
两篇科普讨论,用比较简单的语言,给不太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人讲一讲人工智能,又加了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我并不想自诩为行业专家,也没有试图完全还原人工智能的发展史,而是尽量想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聊聊大家平时感兴趣的话题:
人工智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它们是万能的吗?它们会毁灭我们吗?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我对人工智能话题感兴趣呢?
分外在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是这个话题近两年太火了,到处都有人议论,难免会听到看到参与各种探讨,也常有人找我写相关领域的故事,久而久之,就积累成了这本集子。
而内在原因是我对人类思想的兴趣。我从很久很久以前,或许是高三时,就对人的意识和人脑运作方式感兴趣。我一生的偶像是薛定谔,他对人脑思维运作的描述,至今仍然给我很多启发。从本科到现在,人类思想和意识的问题一直是我所有感兴趣的问题中的皇冠,我曾经说过它会是我写作的母题。但这个问题太大,又太难解,以我粗浅的知识,终此一生,可能仍只是在它的外缘兜兜转转,从不同侧面描述某个细节问题。人工智能问题是我对人类意识问题兴趣的延伸。因为对人有兴趣,所以对AI有兴趣。通过对AI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人类。
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有对照,才能理解我们自己。
这个话题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可以说,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人类思维和人工智能思维的差别。但我知道,这不是多数人对AI感兴趣的理由。
大多数人对AI感兴趣,多半是因为两种原因:一些有关AI的影视深入人心,例如曾经的经典电影《终结者》,或者这两年很火的美剧《西部世界》;另一个原因是AI的发展速度,这两年的围棋大战以及日常生活中AI的应用,让很多人惊呼人工智能时代到了。
无论是出于对剧的好奇,还是出于新闻热点,我想说的是,人工智能和我们生活的距离真的没那么遥远。这个问题完全不像是哥德巴赫猜想,或是引力波探测,只是科学家追求的真理,与一般人生活无甚关系。人工智能问题,除了有很强的学理价值,更有很强的应用。目前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无论是巨头,还是新兴创业公司,都在争分夺秒,想把自己研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到市场上,也就是应用到每个人的生活里。
我们现在已经在面对无数人工智能。从导航软件,到产品的智能推荐,再到自动客服,人工智能在后台做了许多事情,让我们从前没想过的事情成为可能。我们生活在它们默默的服务中,在不知不觉间,可能周围的全部世界都已经被其环绕。
如此深入生活,怎能不有所了解。
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最热的话题无疑是两个:人工智能会不会毁灭人类,以及人工智能会取代多少就业。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在科普文章《离超级人工智能到来还有多远》中有一些讨论。总体而言,我觉得人工智能会变得非常强大,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毁灭我们。它们的威胁性其实和原子弹一样:能毁灭所有人,但按钮掌握在人类手里。最有可能出现的不是它们毁灭我们,而是我们毁灭我们。
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我在《北京折叠》中有所涉及。《北京折叠》是四年前的作品,讨论的是当机器大量取代工人,冗余的劳动力如何生活,小说给出的黑暗解法是:把多余的人们折叠进夜里。现实中我自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于是一直非常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国际上有一些评估,好几项权威研究都得出大致相似的结论:在未来二十年,现有工作的一半左右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国内尚没有这样大型而完整的报告出炉,但据我所了解,有几项研究正在开展,估计明年会陆陆续续公布评估结果。如果在短时期就有大量工作替代,而被替代的工作者又不能快速找到新工作,那就有可能造成显著的社会冲击,无论对福利,还是对社会稳定,都是挑战。
对这个问题我在前言里不展开讲,在全书的最后一篇,《人工智能时代该如何学习》中会有所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了解它们,了解我们。只有了解它们才可能与之同行,只有了解我们自己,才能知道人类有什么优势。我们要回到对人本身的信仰,以人为理想,才能在未来拥有自己的空间。
我发起了一个儿童教育项目,童行计划,就是想要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做一些尝试。不是教人工智能编程,而是希望启发和促进孩子特有的智慧。我希望每个孩子长大的时候,都有充分的准备,与人工智能同行。童行计划也会做很多公益教育,让理念普惠推广,我们不想让任何一个孩子被折叠进黑夜。
人之彼岸的意涵其实很简单: 人在此岸,AI在彼岸,对彼岸的遥望让我们观照此岸。
创业者任毅把自己分成多个相同的“自己”,便可以同时兼顾多场活动和约会;有一天钱睿回到家里,发现他刚刚在医院服侍的形容枯槁的母亲,竟然健朗地站在自己的面前;名为陈达的智能管家,“目睹”了主人林达被谋杀……智能产品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如果把时间线拉得很长很长,一直长到未来人出生后植入的人工芯片仿佛出生证明一样成为标配,你就再也无法分辨谁是人,谁是AI化的人了。那么这一天来临时,人类会觉得当人更好,还是当AI化的人更好?
《人之彼岸》作者郝景芳构思了六个科幻故事,它们的主角无疑都是人与AI。人与AI隔岸而望,作为理性的AI,是否一定能把人类非理性的一套心理表征学个差不多?在物理环境变成了智能产品的天下之后,人又该如何自处?故事结束之后,郝景芳用两篇非科幻思考回答了我们关于AI的所有困惑。
《人之彼岸》这是著名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一本有关人工智能的中短篇科幻小说合集,包含了六篇最新创作的小说。她将通过这本小说合集介绍人与人工智能的差异,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发展形态,探讨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相处模式,以及介绍人工智能的功能发展和应用,展望未来社会人类的职业和相应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