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
任正非是一个善于调动员工奉献精神的管理者,在2017年的市场工作大会上,他说:运筹不在帷幄而在沙场,决胜不在千里而在心里,所有人都要走向前线。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们的共同努力,作为企业领导者,一定要注重挖掘员工的奉献精神,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态度,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强做大。
华为于1991年9月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50多名华为人在此开始了充满艰险的创业之路。一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库房、厨房也设在同一层楼。十几张床挨着墙边一溜排开,床不够,就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在工段上班,包括开发人员,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张泡沫板、纸板,席地而卧,睡一下,醒来接着干,包括公司领导也是这样。整层楼没有空调,只有吊扇,所有人都在高温下作业,经常是汗流浃背;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灯就睡,四周老化测试的机架,设备上一闪一闪的信号灯,高频电流的振荡声,伴随着枕戈待旦的华为人进入梦乡。
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车到货,不论是沉重的蓄电池,还是机柜,华为人都会立即起来,卸完再睡。大多数人以公司为家,领料、焊接、组装、调试、质检、包装、吃饭、上厕所、睡觉都在这一层楼上。除了到外协厂及公司总部外,不少人一连几天都没下过楼,有时候连外面天阴天晴、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没有包装工段,也没有搬运及包装临时工,设备测试合格后,临时叫上在场的几个人,不分工人、工段长还是经理,也不分大专、本科还是硕士、博士,大家一起包纸箱,装入木箱再钉上边角铁,然后四五个人一起抬起机柜箱,装车发货。当时华为的员工都开玩笑自称为“乡民”,经理就叫“乡长”。市场部招的新员工,一般都要先到总测工段实习,即先当“乡民”,经过培训后,才派出去。美国有著名的“西点军校”,华为人则自豪地称这里是华为的“西乡军校”。
事实上,翻开中国企业家创业史这浸透着汗水与心血的篇章时,我们就会发现,当今叱咤风云的巨头企业,几乎没有哪一个不是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崛起的。当年,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为了发展壮大联想,睡车棚、倒彩电、顶风雪、冒严寒,用一腔不灭的激情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铸就了联想成功的丰碑;巨人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为了研制M-6401汉卡,艰苦钻研150天,凭借20箱方便面和昏天黑地的工作终于将第二代汉卡研制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让企业转危为安。现在国内诸多著名企业都在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包括奉献精神在内的企业精神,大大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鼓舞激情,让员工保持激活状态
做企业的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员工工作状态不佳,懒散,提不起精神来做事,这种情况怎么破?思想不经磨炼,就容易钝化。面对这一情况,有的老板想到用物质刺激,提高工资、加强福利;有的进行思想感化,开小灶、谈心等。任正非对员工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在2017年1月市场工作大会上,任正非说:“今天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八条宣誓,我既感到荣耀,也很感慨。外界社会很浮躁,我们内部小小的地盘能讲实话,不容易。账实相符和账务改进是很优秀的,而且是在多数人因为学历不高,都在12级以下的情况下改进的。我们前两三年已经把阶级分界线切除了,让职业人士和精英专家在同一个垂直方向上开始晋级。华为需要这样的员工,需要这样的精神。”
任正非是一个善于激发员工激情的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激发员工的激情,让大家劲儿往一处使,企业才会更好地前进。
华为员工张建宁于2000年9月入职华为公司,被分配到无线技术支持部的第一线,从事GMSC35新产品的技术支持工作。从此,现场开局、现场割接支持、远程支持问题处理工作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2001年7月,实施中国移动GSM目标网全网升级项目,为了组织全网项目实施以及做好远程支持工作,张建宁一个月有近20天在公司加班过夜。就这样,两年时间内,他现场支持了4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的割接,个人也得以快速成长,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2003年,张建宁成为无线产品二线技术支持工程师、国内GSM-NSS产品责任人。2004年10月,由于中国移动软交换长途汇接网公司特级重大项目的需要,张建宁被调入北京分部,作为移动软交换长途汇接网项目的技术总负责。张建宁从一名普通的一线技术员,成长为华为的技术专家。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