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际交往心理学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肖崇好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人际交往是人们最平常的日常活动,也是最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活动之一;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富艺术性的个性演绎。正是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活动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友谊,与异性发展爱情,使我们的人生绚丽多姿,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意义、充满幸福感。也正是通过它,一个人才能融入团体中、协调与他人的活动,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组织、社会结构,完成团体的任务,实现群体目标。同样,也正是人际交往使很多人体会到悲欢离合、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痛苦和伤心。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诉求、兴趣、价值观,每个人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共同奋斗目标、共同价值观的人,会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有“干杯少”的感觉,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会觉得轻松,舒适,温暖,被关心、尊重、呵护。这种人际交往会给自己带来主观幸福感,赢得友谊,甚至爱情。相反,跟他人交往时,处理不好各自的需要、诉求、兴趣、价值观,会觉得“话不投机”。这种人际交往只能让自己压抑、郁闷、痛苦,带来的是人际冲突,身心疲倦或相互伤害。总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愈来愈受到人际相互作用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视人际交往的作用。

第一节人际交往

一、什么是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个体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跟其他社会成员、组织或群体交换劳动产品,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交往(Interaction)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交往可以是资源的交换,如商品与金钱、商品与信息、信息与权力等。最常见的是信息与信息的交换。交往也可以发生在不同主体之间,如主我与客我的交往,个体与他人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和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主要涉及社会关系,资源的交换主要以法律、规章、制度、纪律等形式规定。个体与个体的交往是个体与群体交往、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基础,它既有社会关系成分,也受人际关系的制约。

二、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按照一定的人际关系交换人际资源的过程。前已述及,人与人之间交换人际资源的过程涉及社会关系,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探讨人际交往实际上可以从不同层面切入。

其一,从宏观来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人际交往。社会学认为社会制度及其规范决定着个体的行为。社会阶级、民族、收人或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等因素,全都影响着我们的交往行为。例如,法律规定儿女必须赡养父母,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如果子女只遵纪守法给父母“养老送终”,没有情感投入,那么,这种亲子关系也不是一种完善的人际关系。《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际资源交换可以由社会管理部门来定价,也可以遵循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定价。例如,教师上一节课多少钱?保姆一个月多少薪水?高速公路收费是每公里多少钱等。但人际资源交换除此之外,还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面对不认识的人,我们会公事公办,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但跟熟人、朋友、至亲交往,我们就会讲人情,会对他们特别“关照”。

其二,是从个人角度来研究人际交往过程,可以称之为心理学途径。主要探讨人际关系对人际资源交换的影响。要跟他人建立起情感性的人际关系,就要认识对方,同时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就要注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态度,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与他人沟通,积极地影响他们,使他人做出对自己或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

第三,就是在交际活动本身的层面上来研究人际交往问题,而不是还原为社会或个人的解释。这种研究不设定人际交往是社会变量的产物(途径一),也不设定人际交往是个人变量的结果(途径二),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人际交往。它主张社会制度和个人人格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创立的,这就是象征互动论的观点。这种理论认为:正是在日常交往过程中,社会系统才逐渐得以建立、巩同或改变。而且,我们与他人的交际也是形成我们自我观和自己恒久人格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很多层的内容。如,人际关系主体,人际关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主体之间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产生发展过程及人际关系可能导致的结果等。所以,对人际关系的内涵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

人际关系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交往双方的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这样的血缘关系,老乡这样的地缘关系,同事这样的业缘关系,朋友这样的趣缘关系,主雇这样的雇佣关系等。关系双方的行为规范由各自担当的角色决定。它主要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第二层是指交往双方的人际资源交换原则。它涉及跟不同人交往时所遵循的不同人际资源交换原则。这一层面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最早对中国人人际关系进行研究的人是社会学家费考通(1986)。他根据早年在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人际交往模式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色;以自己为中心,把与自己交往的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亲近的人,处在离中心点近的小圆圈内。跟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处在离中心点远的大圈内。“差序格局”是指我们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里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人,我们对他们越好。

从本质上来说,人际交往是人际资源交换。如商店里主顾关系交换的商品和货币;恋人、夫妻或亲密朋友之间,为了获得或维护对方的爱情或友情,而开放私密信息或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等。但人际资源交换的深度和广度是受人际关系影响的。对陌生人我们开放的信息要注意分寸;跟亲密朋友或配偶交往,信息沟通会少一些客套,多一些知心话。另外,跟陌生人打交道,中国人很少有很深的情感卷人,但跟至亲至爱的人在一起,会有很多情感的交流。

跟陌生人进行人际资源交换时,我们一般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如去市场买菜或去商场买东西,这种交换是即时的、可以讨价还价的。这种交换是立即完成的,不能延时。如果要延时就要签订契约,以对延时交换方进行约束。这种交换以公平为原则,双方觉得公平,交换就可以讲行。(P1-3)

目录

第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第一节 人际交往

 第二节 人际关系

 第三节 人际交往动机和功能

 第四节 人际交往的结构和形态

 第五节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内容与任务

第二章 印象管理

 第一节 印象管理概述

 第二节 印象管理研究的历程

 第三节 印象管理过程

第三章 印象管理动机

 第一节 印象管理动机的触发机制

 第二节 印象监督

第四章 印象构建

 第一节 期望印象的构建

 第二节 特殊目标人看重的印象

第五章 自我呈现

 第一节 自我呈现概述

 第二节 自我呈现策略

 第三节 自我呈现原则

 第四节 社会背景对自我呈现的影响

第六章 印象整饰

 第一节 当前印象对后续自我呈现的影响

 第二节 保住和修复面子行为

 第三节 自我呈现困境中的非言语反应

第七章 对人认知

 第一节 对人认知的途径

 第二节 对人认知的内容

 第三节 对人认知的自动性和控制性

 第四节 印象形成

 第五节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偏差

第八章 归因

 第一节 归因和归因理论

 第二节 认识他人的捷径

 第三节 归因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和偏见

第九章 人际交往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人际资源交换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发展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原则

 第四节 人际交往的决裂及其应对

第十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第二节 人际沟通障碍

 第三节 言语沟通

 第四节 非言语沟通

第十一章 劝说

 第一节 基于说理的劝说

 第二节 基于策略的劝说

 第三节 其他劝说策略

第十二章 人际吸引

 第一节 亲和

 第二节 合作

 第三节 友谊

 第四节 爱情

第十三章 人际信任

 第一节 人际信任概述

 第二节 人际信任的产生、维持和修复

 第三节 人际信任的前提因素

 第四节 人际信任的测量

第十四章 人际排斥

 第一节 孤独

 第二节 嫉妒

 第三节 竞争

 第四节 人际冲突

 第五节 攻击行为

第十五章 社交恐惧症

 第一节 社交恐惧症概述

 第二节 社交恐惧症的诊断

 第三节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

序言

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也是最富有智慧的人际活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让人收获友谊、爱情,不良的人际互动带来的是不尽的烦恼、痛苦。相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更为复杂。西方社会中,没有专门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相关内容包含在社会心理学中。相反,在中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人际关系、面子、人情、圈子等,则是经常出现的概念。

国内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书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通俗读物。它们的特点是语言平民化,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另一类是脱胎于社会心理学体系的书籍。这类书内容大多来自社会心理学中的有关章节,科学性很强,但没有全面反映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所有心理现象。

在师从黄希庭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到攻读博士学位,做博士后研究,我就一直在搜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在主持完成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科规划课题“自我监控及其量表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印象管理中的自我监控”、博士后基金项目“吸毒青少年自我监控及其心理干预的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自我监控”以及其他相关课题期间,我共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参译学术专著多部,参编教材多部。同时,也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文献,经过精心梳理,一个有别于社会心理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架构基本形成。

该书中,我们认为人际交往心理学内容包括六个部分比较合理。第一部分为人际交往总括。第二部分为印象管理,介绍了印象管理研究动态、印象管理动机、印象构建、自我呈现行为和印象整饰。第三部分为社会认知,包括对人认知、印象形成、归因。第四部分为人际互动,包括人际交往的发展过程,人际沟通和劝说。第五部分为人际吸引,包括亲和、合作、友谊、爱情和人际信任。第六部分为人际排斥,包括孤独、嫉妒、竞争、人际冲突、攻击行为和社交恐惧症。从整个内容体系来看,印象管理部分是全新的。在人际吸引中增加了合作,并增加了人际信任一章;在人际排斥里加入了孤独、嫉妒、人际冲突和社交恐惧症等章节。该书可供一般读者了解阅读,丰富他们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供心理学专业学生阅读,拓展他们人际交往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可供研究者使用,为他们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由于本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相信这一领域里还有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不一定被收入该书中。同时,在写作过程中,难免有错漏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我的妻子和儿子帮我做了大量的文献整理、校对、翻译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赵鑫伟编辑为该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肖崇好  2017年4月12日

内容推荐

肖崇好著的《人际交往心理学》内容包括六个部分比较合理。第一部分为人际交往总括。第二部分为印象管理,介绍了印象管理研究动态、印象管理动机、印象构建、自我呈现行为和印象整饰。第三部分为社会认知,包括对人认知、印象形成、归因。第四部分为人际互动,包括人际交往的发展过程,人际沟通和劝说。第五部分为人际吸引,包括亲和、合作、友谊、爱情和人际信任。第六部分为人际排斥,包括孤独、嫉妒、竞争、人际冲突、攻击行为和社交恐惧症。

编辑推荐

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也是最富有智慧的人际活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让人收获友谊、爱情,不良的人际互动带来的是不尽的烦恼、痛苦。相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更为复杂。西方社会中,没有专门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相关内容包含在社会心理学中。相反,在中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人际关系、面子、人情、圈子等,则是经常出现的概念。

肖崇好著的《人际交往心理学》可供一般读者了解阅读,丰富他们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供心理学专业学生阅读,拓展他们人际交往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可供研究者使用,为他们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