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人际交往是人们最平常的日常活动,也是最考验一个人智慧的活动之一;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富艺术性的个性演绎。正是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活动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友谊,与异性发展爱情,使我们的人生绚丽多姿,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意义、充满幸福感。也正是通过它,一个人才能融入团体中、协调与他人的活动,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组织、社会结构,完成团体的任务,实现群体目标。同样,也正是人际交往使很多人体会到悲欢离合、感受到刻骨铭心的痛苦和伤心。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诉求、兴趣、价值观,每个人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共同奋斗目标、共同价值观的人,会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有“干杯少”的感觉,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会觉得轻松,舒适,温暖,被关心、尊重、呵护。这种人际交往会给自己带来主观幸福感,赢得友谊,甚至爱情。相反,跟他人交往时,处理不好各自的需要、诉求、兴趣、价值观,会觉得“话不投机”。这种人际交往只能让自己压抑、郁闷、痛苦,带来的是人际冲突,身心疲倦或相互伤害。总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愈来愈受到人际相互作用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视人际交往的作用。
第一节人际交往
一、什么是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在高度分工的社会里,个体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跟其他社会成员、组织或群体交换劳动产品,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交往(Interaction)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交往可以是资源的交换,如商品与金钱、商品与信息、信息与权力等。最常见的是信息与信息的交换。交往也可以发生在不同主体之间,如主我与客我的交往,个体与他人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和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主要涉及社会关系,资源的交换主要以法律、规章、制度、纪律等形式规定。个体与个体的交往是个体与群体交往、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基础,它既有社会关系成分,也受人际关系的制约。
二、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按照一定的人际关系交换人际资源的过程。前已述及,人与人之间交换人际资源的过程涉及社会关系,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探讨人际交往实际上可以从不同层面切入。
其一,从宏观来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人际交往。社会学认为社会制度及其规范决定着个体的行为。社会阶级、民族、收人或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等因素,全都影响着我们的交往行为。例如,法律规定儿女必须赡养父母,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如果子女只遵纪守法给父母“养老送终”,没有情感投入,那么,这种亲子关系也不是一种完善的人际关系。《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际资源交换可以由社会管理部门来定价,也可以遵循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定价。例如,教师上一节课多少钱?保姆一个月多少薪水?高速公路收费是每公里多少钱等。但人际资源交换除此之外,还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面对不认识的人,我们会公事公办,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但跟熟人、朋友、至亲交往,我们就会讲人情,会对他们特别“关照”。
其二,是从个人角度来研究人际交往过程,可以称之为心理学途径。主要探讨人际关系对人际资源交换的影响。要跟他人建立起情感性的人际关系,就要认识对方,同时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就要注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态度,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与他人沟通,积极地影响他们,使他人做出对自己或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
第三,就是在交际活动本身的层面上来研究人际交往问题,而不是还原为社会或个人的解释。这种研究不设定人际交往是社会变量的产物(途径一),也不设定人际交往是个人变量的结果(途径二),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人际交往。它主张社会制度和个人人格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创立的,这就是象征互动论的观点。这种理论认为:正是在日常交往过程中,社会系统才逐渐得以建立、巩同或改变。而且,我们与他人的交际也是形成我们自我观和自己恒久人格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很多层的内容。如,人际关系主体,人际关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主体之间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产生发展过程及人际关系可能导致的结果等。所以,对人际关系的内涵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
人际关系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交往双方的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这样的血缘关系,老乡这样的地缘关系,同事这样的业缘关系,朋友这样的趣缘关系,主雇这样的雇佣关系等。关系双方的行为规范由各自担当的角色决定。它主要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第二层是指交往双方的人际资源交换原则。它涉及跟不同人交往时所遵循的不同人际资源交换原则。这一层面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最早对中国人人际关系进行研究的人是社会学家费考通(1986)。他根据早年在中国农村的调查研究,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他认为中国人人际交往模式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特色;以自己为中心,把与自己交往的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亲近的人,处在离中心点近的小圆圈内。跟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处在离中心点远的大圈内。“差序格局”是指我们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里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人,我们对他们越好。
从本质上来说,人际交往是人际资源交换。如商店里主顾关系交换的商品和货币;恋人、夫妻或亲密朋友之间,为了获得或维护对方的爱情或友情,而开放私密信息或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等。但人际资源交换的深度和广度是受人际关系影响的。对陌生人我们开放的信息要注意分寸;跟亲密朋友或配偶交往,信息沟通会少一些客套,多一些知心话。另外,跟陌生人打交道,中国人很少有很深的情感卷人,但跟至亲至爱的人在一起,会有很多情感的交流。
跟陌生人进行人际资源交换时,我们一般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如去市场买菜或去商场买东西,这种交换是即时的、可以讨价还价的。这种交换是立即完成的,不能延时。如果要延时就要签订契约,以对延时交换方进行约束。这种交换以公平为原则,双方觉得公平,交换就可以讲行。(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