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血统关系,立嗣原则如下:择胞兄弟之子为嗣;次兄弟之子次之。由于同治帝无胞兄弟,按照这个立嗣原则,同治帝选择嗣子只能遵照第二条——在叔伯兄弟的儿子中选择。同治帝是“载”字辈,他的下一代是“溥”字辈。同治帝的堂兄弟子女中的“溥”字辈,与同治帝关系最近的只有载治的儿子溥侃、溥伦。溥侃6岁,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溥伦刚满月,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载治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儿子,但实际上奕纬生前无子,载治是他死后的继子。原本载治叫“载中”,为了不让奕纬绝嗣,咸丰帝于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令载中过继给奕纬当继子,为了表明是近支宗室,并特意改名“载治”。因为道光帝的孙辈名字第二字都是“氵”偏旁。但不管怎么在名字上改动,毕竟载治在血统上不是近支皇族人。因此,将载治的儿子立为同治帝子嗣,道光帝的儿子奕誴、奕、奕譞等就无法接受,道光帝的儿媳妇——两宫皇太后也是无法接受的。
面对这种尴尬,慈禧巧妙的将为“立君”改为“立嗣”,即立谁为嗣,谁就为新君。于是,既然为同治帝立嗣无合适人选,那就为咸丰帝立嗣。这样可选择的范围就扩大了很多,只要是咸丰帝的亲侄子比如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等人的儿子,都有可能当皇帝。更重要的是,“立君”是国事,“立嗣”为家事,既然是家事,外人还是少参与的好。又因为奕能力过人,太过机敏,有时会与慈禧有冲突,因此他的儿子自然不会在考虑范围内。而奕譞为人老实本分,又是自己的亲妹夫,便于控制。慈禧就是利用这个“巧妙”,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既延续了道光帝以来的皇家血脉,也维护了清朝“父死子承”的皇帝体系,还保持了自己的已有权力。因此将自己的亲外甥载湉立为咸丰帝的继子,也就是自己的继子,继位为嗣皇帝,自己还能继续垂帘听政,这也是慈禧利用规则和矛盾的高明之处。
既然嗣皇帝已经确定,那么下一步就是迎接嗣皇帝进宫。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六日寅时,嗣皇帝由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乘坐暖舆前往皇宫,进午门、乾清门,到养心殿给两宫皇太后请安。然后到同治帝梓宫前拍胸顿足痛哭,极为悲痛。跟随护卫大臣遵照两宫皇太后懿旨,请“上即正尊位”,当了皇帝。
辰时,嗣皇帝恭视同治帝小敛(穿衣服),然后亲送同治帝灵驾安奉在乾清宫西次间。嗣皇帝剪发穿上孝服,亲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穿着孝服按照位次排列,齐声哀哭,其中嗣皇帝哭得最为悲痛。
未时,嗣皇帝恭视同治帝大殓(将遗体殓入棺内)毕,奉安梓宫于乾清宫正殿,行殓奠礼。嗣皇帝哭得悲痛欲绝,竟然一天水米不吃不喝,群臣跪在他四周,恳请嗣皇帝节哀。嗣皇帝哭着表示感谢,群臣不敢抬头看悲痛的嗣皇帝。自此,嗣皇帝“以养心殿为倚庐”,为同治帝守灵。 P11-12
2016年的10月,在我写完了咸丰帝定陵的书稿后,就开始思考光绪帝崇陵的稿子。在动笔之前,我一直犹豫,一来这个稿子不好写,没那么多内容可写;二来写这个稿子会感到心痛,因为文稿中的人物命运坎坷、结局悲惨,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与之对比,悲观抑郁的情绪弥漫于心。
苦难悲剧的光绪帝生活在那个时代,与珍妃的爱情令人同情,更令人悲伤;心怀雄心壮志却改革失败,身陷囹圄,最后悲惨死去;死后陵寝被盗,宝藏被掠,尸身受辱。而今天的我,身患罕见重病,在弟弟照顾下一个人生活和工作,与病痛做斗争,同样备感无助,心力交瘁。
这本书是清帝陵系列的最后一本,是文字内容最少的一本,但也是最难写的一本。对我而言,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自己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的光绪帝崇陵完稿。望着眼前这本薄薄的文稿,甜中有苦,苦中有乐,高兴之余也颇为感慨,因此想介绍一些写作原因和背景。
关于崇陵及其妃园寝,之前写过一本《揭秘光绪陵:崇陵地宫清理之谜》,当时是以崇陵的历史渊源、光绪帝与后妃的关系和崇陵地宫清理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的。这次重写光绪帝崇陵,不仅要在内容上与之前那本有所区别,还要在结构上更严谨,细节上更完备,所以写作难度倍增。
崇陵及其妃园寝可写的内容实在太少。崇陵及其妃园寝是仿照惠陵及其妃园寝规制所建,就建筑布局和规制而言,崇陵与惠陵很难分辨;崇陵妃园寝与惠陵妃园寝倒是容易分辨,因为两座园寝马槽沟上的拱桥和平桥位置明显不同,园寝后院的宝顶数量和位置也不同。正因如此,有些内容就没有必要在不同的书中都介绍一遍。
崇陵隆恩殿的陈设和供奉祭器没有发现记载,尤其是东暖阁的佛楼和西暖阁的陈设和供奉。需要注意的是,清东陵佛楼自裕陵起不再设楼梯,那么崇陵佛楼当初是否设有楼梯呢?
崇陵妃园寝享殿的陈设和供奉祭器也没有发现记载。隆恩殿三间暖阁,只有中间暖阁设有神龛,那么其他两间暖阁又是如何陈设和供奉的呢?
与清东陵相比,清西陵在建筑保存得更完好,但却并没有发现清东陵的诸如《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之类的官方档案记载,导致其史料上就不如清东陵丰富。
值得肯定的是,崇陵地宫的清理工作做得比清东陵要好,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摄像。但由于不对外公开,即使是历史研究者也无法获知,无法参与其中,无法更加深入地研究,这在研究领域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能够完成本书,我要真诚感谢那些帮助和支持我的专家、学者,或提供资料和图片,或解疑辨字,或鼓励支持,如我的父亲徐广源先生、清西陵的邢宏伟老师、北京的岳南先生、张元哲先生、贾嘉先生、唐山的李宏杰先生、天津的李吴先生、四川眉山的代奎老师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清陵爱好者和热心的读者,真心希望你们能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粒小尘土徐鑫
2017年4月于思正书屋
历史,总是呈现出潮起潮落的趋势。当时光走到某一拐点时,历史便会展现出它虚幻无常、岁月蹉跎的一面。公元1875年,大清国来到了光绪朝,两百多年的大清建陵史出现了历史的拐点,这就是光绪帝的崇陵。清朝在历史上共有十二位皇帝,除了末代皇帝宣统帝外,其余十一位皇帝均建有陵寝,最后一座便是光绪帝的崇陵。
光绪帝,清德宗景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清文宗咸丰帝的继子。他4岁登基,38岁死去,在位34年,当皇帝时间之长在清朝仅次于康熙帝和乾隆帝而名列第三位。
虽然在位时间较长,但他生不逢时;虽贵为皇帝,却命运不济。由于特殊的身份和时局,面对大清国这艘逐渐沉没的巨舰,尽管他为之努力、奋斗,乃至拼搏,但他面对的不仅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政局,还有一位控制其一生命运的人物,这就是大清国历史上最专横跋扈的女强人——慈禧,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和悲惨人生,最终与慈禧成了生死冤家。
纵观光绪帝的一生,用“可怜”“可叹”“可悲”来评价,毫不为过。
光绪帝的生父是醇郡王奕譞(后来晋升为醇亲王)。他生在醇郡王府,按理说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由于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他意外地当上了皇帝。年仅4岁就离开了父母,进入了皇宫,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是他的“可怜”。
按理说,皇宫可谓人间的天堂,富贵荣华,天下第一,当皇帝在历朝历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这一切对于年幼的光绪帝来说,却是进了虎穴狼窝,有如人间地狱。本来皇宫中除了清规戒律几乎没有人情味,加上他进入皇宫是给咸丰帝当继子,也是慈禧的继子。对待亲生儿子都如狼似虎管教极严的慈禧,管教自己的继子兼外甥就更是“关心呵护”有加。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婚,按清朝规定,皇帝大婚表示已是成年人,皇帝就应该亲理朝政了。在这种情况下,慈禧不得不归政给光绪帝。但她为了继续监督、控制光绪帝,将自己的亲侄女嫁给光绪帝当了皇后,夫妻感情并不和睦。更糟糕的是,光绪帝唯一情投意合的珍妃,屡屡遭到慈禧的打击,最后竞被慈禧害死在井中。家庭没有好的环境也就罢了,在朝政大事上,慈禧不仅时时监督,还处处插手过问,最后干脆软禁了光绪帝,慈禧再次抛头露面,垂帘听政。正因为处处都受限制、遭干预,光绪帝由傀儡皇帝变成了囚徒皇帝,还失去了最宠爱的珍妃,这是他的“可叹”。
本来光绪帝的人生已降到了最低点,一切都只能等到慈禧驾鹤西归后他才有出头之日,才有望东山再起。然而,他的囚徒生活最终以死亡为结束,竟然死在了慈禧的前一天,并且还落了个“死因成谜”的结局,这是他的“可悲”。
不仅如此,光绪帝的“可怜”“可叹”“可悲”还体现在他的身后事上。 首先,按清朝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该选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可是光绪帝当了34年的皇帝,生前竟然没有选好陵址营建陵寝,这算得上“可怜”。
其次,光绪帝死后朝廷才开始为他相度万年吉地,可是陵址的土质并不理想,地下沙、石、水很多,并且在陵寝的营建过程中大清国就灭亡了,导致他的陵寝工程受到了挫折,最后根据优待清室八条,才由民国政府来负责营建完成。这种情况在大清国是唯一的特例,又是一件“可叹”之事。
最后,光绪帝的陵寝好不容易建好了,他的皇后也死了,生前同床异梦的夫妻最终能同葬在一座地宫内,共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也算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陵寝地宫被盗掘,棺椁被毁坏,遗体被拉出棺外,情景十分凄惨,这更体现了他的“可悲”。
虽然光绪帝的崇陵是按照同治帝的惠陵规制营建的,但并非完全照抄照搬,也有自己的建筑特点:比如方城明楼前的石五供,五件祭器中除了香炉,其他四件祭器均为方形;崇陵哑巴院的转向磴道比惠陵的转向磴道多了一道女儿墙。
1980年6月,在清理崇陵地宫时,不仅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还为解开光绪帝的死亡之谜打开了一种新的途径——科学化验遗骨。
由于光绪帝只有两位妃子,因此他的妃园寝只葬有两人,是清朝入葬人数最少的妃园寝。但这并没有影响妃园寝被盗,并由此演绎出一部电影——《夜盗珍妃墓》。由于历史的误传,竟将被盗的瑾妃地宫当成了珍妃地宫。这种误解经过陵寝研究者多年的研究才得以纠正。
陵墓是死者的最后归宿,凡是能被称为“陵墓”的,其墓主人的身份是非常尊贵的,他们都与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金枝玉叶,就是皇亲国戚,他们的墓地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我们研究陵寝的目的,一来是研究陵寝制度和建筑艺术,继承和传递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建筑文明;二来是研究那个时代的人和历史事件,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弥补历史空白和纠正错误的历史信息。
对于光绪帝的崇陵而言,我们不仅发现了它与其他清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因为清理地宫解开了光绪帝的死亡之谜,并通过对妃园寝的实地调查和查阅档案,纠正了社会上误传的“夜盗珍妃墓”事件。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研究卓有成效,这也是我们历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守墓笔记”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作者徐鑫二十余年的陵寝现场调查和研究心得,为您解读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风水与建制、历史与隐秘、被盗与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发展、辉煌和衰落。
光绪帝生不逢时,死因成谜,他的崇陵匆忙选址,营建受阻,后又惨遭盗掘。在清理崇陵地宫时,人们终于揭开了光绪帝的死亡之谜。《守墓笔记(光绪帝陵卷)》为您开启尘封的历史真相。
陵寝是古代帝王的坟墓,是一个王朝的浓缩、时代的投影、社会的折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富的文化财富,是遗留在山水间的真实历史记录,它凝重着凌厉的不可复制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帝王陵寝,不仅可以知道历史上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科技等诸方面的基本情况,有时候还可以正确解读历史之谜或者未曾记载的史事。
徐鑫著的《守墓笔记(光绪帝陵卷)》以正史、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当今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通俗、娴熟的笔触,讲述有关光绪帝本人及其陵墓的鲜为人知的秘密。书中配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在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