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桂霞(风雪梅香艺趣高远写人生)/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罗桂霞口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八岁就走进了梨园天地,十岁进入桂字科班学戏,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是也很幸运地从小就接受桂剧名家们的口传身授,是他们挖掘出了我的艺术禀赋。

为什么选择学戏?这个讲起来就很简单了,幼时家里面穷,父亲顾不上我们,再加上我妈妈也是演戏的,家里供我读书困难,所以我没进过一天学校,这个不是开玩笑,因为从八岁就开始学戏了,妈妈流着眼泪对我说:“家里面比较穷,没有钱送你读书,那你就跟着好好学戏。”那时就是求生的教育方法,“让你学戏,你就好好学,你自己能弄得到饭吃就行了,莫要求那么高,还有一个,你要记住,戏,学得好就是戏,学不好就是气”。那时母亲就是这么教我的。这也是她的真实感受。在那个时候学唱戏,你学得好就有人捧,学不好想吃饱饭都难。学不好真是受气哟,所以母亲的这句话在我心里扎根好深好深。虽然只是一个孩子,我也懂得母亲是为我好。所以我就下决心,我一定要学好戏,我一定要做个好演员,我一定要出人头地。在我母亲的教育下,我就拼命地学,拼命地练,那时候的竞争也是很激烈,譬如讲,你今天七点钟起来练,我就六点钟起来练,是真的在艺术上的竞争,而不是钩心斗角,那时候是用努力来竞争,谁胜谁负都心服口服。我开始学戏的时候因为年纪小,嗓子不是很好,声音很细,根本跟不上练习,但是我也要练啊,我早上看人家怎么练,我就怎么练,那时候没有排练厅,我坚持每天清早六点钟就到象鼻山的岩洞里练嗓子。为什么要到岩洞来练,因为岩洞潮湿,可以润湿我的喉咙,还有朝着洞壁练,岩洞里头有回音,从回音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声音,音色好不好听,有没有跑调,可以判断出哪个地方唱得好哪里唱得不好,哪个地方还可以,以前老师也教我们拿个坛子,对着那个坛子“咿咿咿呀呀呀”喊,坛子有回音,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怎么样。我到岩洞里练嗓一段时间后,嗓子慢慢地练出来了,有了一个唱戏的底子,对自己也有了信心。我觉得岩洞里面练声比较好,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前几年为了唱好《大儒还乡》中的“他儿男”唱段,我就去龙隐洞练了半个月。那时我们学戏学得非常认真。有一次,老师教我们剑法,讲完做了示范,布置的作业就是第二天做给老师看。老师轻轻一句“明天要做出来给我看啊,做不出来,你自己考虑看”,就像圣旨一样。我经常是半夜里,睡着睡着,突然觉得某个动作不会了,便翻身起床跑到月光下,回想老师教的动作要领,将动作练上好多遍。跟我睡一铺床的奶奶常常半夜起来找我:“哎,桂霞,你在哪儿?跑哪去了?”看见我在练习奶奶才放心进屋。现在我回忆起来,那时经常是因为凌晨一两点钟想起明天老师的检查而突然醒来。自学戏起我就对自己严格要求。总是想着老师口传身授给我本事,很不容易,如果我不学好,怎么对得起老师。有时睡不着觉,就一直想白天老师讲的动作,一旦有动作始终想不起,就马上起来边琢磨边练,练到熟记为止。那时的我真是刻苦学刻苦练。当时我们桂字科班还有一个好的作风,凡是演出前半个小时都要练一朝功,我们管练一遍叫一朝功,比如说,中午十二点半要演,十二点开始我们就要练一朝功,练半个小时;晚上七点半开演,七点钟就练一朝功,集体练功。那时条件没有那么好,没有毯子,学翻跟斗就到现在的訾洲沙滩上去练,当时觉得蛮好玩,早上练,练完了就下河游泳,那时天真、单纯,就想着学好戏,将来能演好戏。

在科班里我受教于王琼仙老师并拜尹榕妹老师为师。王琼仙老师的唱腔委婉细腻,非常好听,大小嗓转换讲究,她对我的培养训练着重于唱腔方面。尹榕妹老师也是演旦角的,为什么我又拜她为师呢?20世纪50年代,虽然我已经有了三个戏的基础,但是文化底子薄,不会编词,而尹榕妹老师肚子里的货多。货多,就是本子多,东西多,所以我母亲又让我拜到她门下。尹老师把她多年的本事教给我们,让我们学会发海水,发海水就是指要自己讲得出故事,编得出唱词。譬如讲演搭桥戏,有桥师把大致的情节讲给演员听,在演出时演员就要根据情节编出唱词来,也就是即兴创作。有一次演《红莲寺》,我演红姑,我记得老师父教过我,可我一上场就记不住词了,急忙对师父说“我记不到了”,师父说:“你怎么记不到?”又将大致的情节讲给我听,然后让我自己去发挥,去即兴创作。通过演搭桥戏的实践,锻炼了应变能力,我的编词能力大有提高。我还把母亲当作演戏的保护伞。有一次我在武侠戏《红莲寺》中演一个会飞的武侠,演员有飞的动作,飞的时候用一根钢丝,一头拴在木头上,一头吊着我的衣服,这边有个老师问“飞了不”,那边喊“飞”,老师就把我用力一推,有一次到台中间就飞不动了,我就停在那,上不去也下不来,我就喊:“妈,下不来,快点,我怕……”那时我还是个小孩子,觉得母亲是保护伞,所以遇到麻烦就会喊妈,现在想起来自己的童年过得蛮艰苦也蛮快乐。

在科班里当学员,每天有两毛钱,吃的是大锅饭,热闹、好玩。老师和我们住在一起,对我们非常关心。有时演完戏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老师还一直陪着我们。有时演完了有短暂的休息,老师就给我讲梨园板路:“桂霞,过来。”我走过去后,老师就帮我训练手腕功,一边训练一边讲如何唱好桂剧唱腔,她一边讲,一边和我交流,轻松地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讲了好多艺术上的感悟,所以我们那时候师生同住,方便教学,使我们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科班毕业后,学员都可以和老师配戏了,我演了《孙悟空三盗芭蕉扇》、《茶瓶记》、《闹严府》、《女斩子》等剧目。从科班毕业后我们都进入桂剧第一团,1957年8月,团里举行了一个青年艺人参师典礼大会,老师和我们一起演出了许多传统戏,给我们传授了许多技艺。后来市里成立桂林市青年桂剧团。当年桂字科班有40多个人,60多年过去了,今年我已70多岁了,现在桂字科班还健在的师兄有阳桂峰、周桂童,师姐师妹有宁桂芳、查桂珠、秦桂娟、李桂兰、陈桂仙、廖桂巧、李桂杰。大家聚在一起还能高兴地唱起各自的拿手好戏!

P6-9

后记

桂林是桂剧、彩调等地方戏曲的发祥地,传统戏剧、曲艺种类众多、土壤丰沃,有着悠久的戏剧曲艺传统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传播和发展传统戏剧的重要区域。桂林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桂剧、彩调、广西文场传承人有罗桂霞(桂剧)、覃明德(彩调)、何红玉(广西文场)、陈秀芬(广西文场)四位表演艺术家,他们是桂林戏剧曲艺艺术的宝库。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精神,并结合桂林市创建国家级桂派戏曲曲艺艺术文化(桂林)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加强桂林市保护传承戏曲曲艺的力度,抢救桂林市地方戏曲曲艺的文化遗产,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组织有关人员和传承人一道编撰《桂林戏曲曲艺传承人口述史》,并在2015年9月22日下午,召开了有关人员参加的编撰《桂林戏曲曲艺传承人口述史》一书工作会,使到会的传承人和撰写人员明确了编撰这本书以挖掘桂林文化的资源,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留存桂林文化的记忆,扩大桂林文化的影响,为申报国家级桂派戏曲曲艺艺术文化(桂林)生态保护区奠定基础,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采用口述历史和人物传记相结合的写法,全面、系统、准确、深入地揭示桂林地方戏曲曲艺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演艺生涯、学艺授艺心得以及戏曲传承过程,同时配以被采访人自撰的学艺心得、保存的资料、图片等材料,真实、全面地反映传承人和老艺人的从艺经历和相关掌故,使该书兼具知识性与资料性的撰写体例,布置了任务并进行了人员安排和时间安排。

按照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安排,编撰《国家级桂剧传承人罗桂霞口述史》,主要由苏韶芬(执笔)、季可欣、潘雪枚、薛雅馨四人负责。从接到任务后,撰写小组就和罗老师一道制订方案,并着手按照口述史编撰的学术要求进行工作。2015年9月23日下午在桂林艺术学校现场录制罗老师向2011届学生传授桂剧表演技艺过程,采访了学生十余人、二级琴师董生河、现任校长周晖。2015年9月25日下午在桂林艺术馆录制了罗老师指导学生排练《拾玉镯》的音像资料,向罗老师的弟子周强等进行了采访。2015年9月27日全天,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由罗老师按照访谈的30多个问题,就家世、求艺、演艺风格、师恩难忘、演出剧目、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口述,之后又多次与罗老师进行访谈。在整理中,采取以口述人叙述的口吻,保持方言的风格进行整理,并在口述资料的基础上对艺术特色等方面稍加提炼,突出了口述人的艺术魅力。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罗老师的艺术人生,在书中以相关链接的方式编入了真实反映罗老师艺术人生的照片,以及对专家、罗老师弟子的访谈记录和2014年文化厅录制罗桂霞老师的专辑时召开的有关专家评论等材料。由于编撰的时间较仓促,编辑整理者的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未能生动地展示出罗老师的表演艺术,敬请见谅。在此,也对帮助我们完成写作任务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家世

第二章 拜师求艺

第三章 演艺生涯

 一、童年:开蒙学戏科班师传

 二、少年:初出茅庐脱颖而出

 三、中青年:玉汝于成探索创新

 四、演出剧目,异彩纷呈

第四章 难忘师恩

 一、懂梨园规矩,学做人道理

 二、兼收并蓄,灵活运用

 三、保持钻研的劲头,敢于接受新观念

第五章 传徒授艺

 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因材施教,鼓励超越

第六章 艺海拾遗

 一、在万年台演出也不能马虎

 二、演员就要认真演好戏

 三、领导支持,干劲倍添

第七章 艺术心得

 一、学戏要用心,为人要虚心,习戏要有恒心

 二、钻研戏曲演唱技巧要专心

 三、对桂剧艺术的体悟要心到意到,精益求精

 四、当好一个戏曲演员要善于“入戏”

 五、戏曲演员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六、要坚持用桂林方言演唱,突出桂剧的特色

 七、科学地保护好、用好嗓音

第八章 艺术年谱

相关链接:桂剧简介

文武双全 声腔流韵——罗桂霞老师印象集锦

罗桂霞老师演出的桂剧传统剧目剧本

 桂剧《梨花斩子》(传统剧目)

 桂剧《拾玉镯》(传统剧目)

后记

序言

桂剧原称“桂林戏”、“桂班戏”,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始于明末清初,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桂剧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属皮黄系统,流布区域主要为桂林、柳州“官话”地区一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桂剧代表性传承人罗桂霞就生长于桂剧的发源地——桂林。

罗桂霞,女,壮族,1943年夏天出生于桂林,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桂林市实验桂剧团团长、桂林市桂剧团团长、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自幼跟母亲学习桂剧,10岁入桂林市桂字科班,师从名旦张玲玲、王琼仙、尹榕妹、龚瑶琴等桂剧表演艺术家,毕业后成为桂林市桂剧团的一员小将。1950年至1960年,参加桂剧演出千余场,担任过多种角色,尤以文武双全见长,成为桂北地区的桂剧新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演桂剧新编传统戏、现代戏多出,在国家级省级戏曲演出活动中脱颖而出,备受赞誉。20世纪90年代至今,参与了获得全国大奖的桂剧新编历史剧《瑶妃传奇》、《大儒还乡》等剧目的演出,获得优秀表演奖。在坚持演出的同时还肩负传戏育人的责任,进行桂剧教学,1981年以来,兼任桂林戏曲学校桂剧班的教师,口传身授,带出1981届、1997届和2011届三届学生。现在仍然在桂剧班教授桂剧表演课。

罗桂霞善演青衣、花旦,反串小生,文武兼能,以传统唱法与科学发声方法相结合,发挥嗓音的良好条件,以唱腔甜、美、脆、亮为特色,丰满了桂剧唱腔的韵味。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博采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自八岁学戏至今60余年坚守桂剧艺苑,上演大小剧目有《沙家浜》、《海港》、《杜鹃山》、《杨开慧》、《滩险灯红》、《杨门女将》、《虹霓关》、《昭君出塞》、《贵妃醉酒》、《孟丽君》、《梨花斩子》、《人面桃花》、《瑶妃传奇》、《大儒还乡》、《闹严府》、《拾玉镯》、《双拜月》等,以“漾出人间别样春”的“造型俊美,刀法马步娴熟”、“挥洒自如、声情并茂”的桂剧表演艺术征服了许多观众。其中《梨花斩子》、《人面桃花》由中国戏曲研究室文艺部录像保存,并入选“中国戏曲精品库”,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播放。1983年,中国音像公司湖北分公司为她录制了四盒桂剧唱腔音带并在全国发行。曾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六届广西剧展优秀表演奖,1988年被文化部特批为尖子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文化部任命罗桂霞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代表性传承人。

虽然已逾古稀之年,但罗桂霞热爱桂剧艺术的初衷未改,从未离开她所钟爱的桂剧舞台,演唱桂剧,收授弟子,师徒传承,到大学、社区、乡镇、业余剧团进行桂剧艺术讲座、辅导,参与有关研讨会活动,在各项活动中推广桂剧,牢记桂剧传承人的神圣使命,时时刻刻为传承发展桂剧事业贡献力量。  当年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先生看了桂剧《瑶妃传奇》后,对罗桂霞精湛的桂剧表演艺术赞不绝口,为她写下了“风雪梅香”的题词。这一题词,正是罗桂霞60余年从艺生涯的生动写照,她精彩的艺术人生穿越风雪,艺趣高远,绽放出一朵朵光彩夺目的桂剧之花,她用艰辛而坚定的脚步,在保护传承桂剧艺术的征途上桃李芬芳,清香四溢。

内容推荐

苏韶芬编撰的这本《罗桂霞(风雪梅香艺趣高远写人生)》从家世、求艺、演艺风格、师恩难忘、演出剧目、艺术成就等方面入手,全面地反映了罗桂霞老师的艺术人生。书中还以相关链接的方式编入了真实反映罗老师艺术人生的照片,以及对专家、罗老师弟子的访谈记录和2014年文化厅录制罗桂霞老师的专辑时召开的有关专家评论等材料。

编辑推荐

苏韶芬编撰的《罗桂霞(风雪梅香艺趣高远写人生)》为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剧代表性传承人罗桂霞的口述史。本书从罗桂霞学习桂剧、演绎桂剧、传授桂剧等方面展示了她与桂剧的深厚渊源以及对桂剧发展做出的贡献,展现了桂剧的发展状况,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积极作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