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近编撰的这本《陈秀芬(我的文场生涯)》是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记录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西文场表演艺术家陈秀芬从事广西文场表演50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桂北官话地区汉族清唱艺术——文场的发展状况。
| 书名 | 陈秀芬(我的文场生涯)/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福近编撰的这本《陈秀芬(我的文场生涯)》是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记录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西文场表演艺术家陈秀芬从事广西文场表演50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桂北官话地区汉族清唱艺术——文场的发展状况。 内容推荐 陈秀芬,广西文场优秀表演艺术家,从事广西文场表演55年。2012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王福近编撰的这本《陈秀芬(我的文场生涯)》是她文场生涯的自述。文中以不同字体区别自述内容与编撰者按语。 目录 第一章 身世之谜 一、幼年偶遇 二、寻觅生父 三、重回故里 第二章 少年从艺 一、文场“耍友”对我的影响 二、考入文场戏曲训练班 三,难忘的学习生活 第三章 唱曲学戏 一、曲艺队里继续深造 二、难忘恩师王仁和 三、承师技艺露风采 第四章 “”轶事 一、离开舞台站柜台 二、《红灯记》中饰演李铁梅 三、重建曲艺队 第五章 文场起落 一、精彩连连的鼎盛时期 二、曲艺队再遭撤并分流 三、唱曲走心悟有所得 第六章 传承文场 一、文场成为“非遗”项目 二、戏校甘当辛勤园丁 三、师徒情深结缘文场 四、退休不离演唱舞台 五、热心承继传艺民间 外一章 师恩似海 附录一 陈秀芬演出戏曲一览表 附录二 陈秀芬演唱文场曲目一览表 附录三 一位伴着文场一生的艺术家 一、文场“月调王” 二、精致 三、一上台,浑身都是戏 四、创立文场有特色的表演风格 后记 试读章节 王仁和老师教我唱的第一个剧目是他改编的《陈姑追舟》。原来我们唱《陈姑追舟》一唱就是十六句,全是委婉、舒缓的叙述,节奏也很缓慢,就像小溪平缓的流水,波澜不惊,听起来就显得很单调,演出时观众也坐不住。出身文场却又在桂剧团里工作多年的王仁和非常清楚文场的唱腔和桂剧的剧唱之间的差别,知道无论曲唱还是剧唱其特点就是一曲多用,即使是同一个表现悲伤的曲牌,可以用来表现不同剧目的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感。但是,陈姑的悲伤和白娘子的悲伤肯定是有差异的,为了凸显陈姑的个性,王老师就把陈姑唱的曲改得既有戏曲唱腔的曲折、起伏,又保留下了文场委婉、悠扬的韵味,很能调动演员、观众的情绪。1963年1月29日,在榕湖饭店表演这个节目给朱德、郭沫若等同志看,他们观看后给予了肯定。之后新版的《陈姑追舟》就成为曲艺队经常上演的保留节目。 市曲艺队还把《洪湖赤卫队》里的《牢房相会》这一幕歌剧改编成了文场曲目《韩英见娘》,也是王老师编曲。他编曲很厉害,把唱词念给他听,他就记住了,晚上回去一构思,第二天就叫乐队记谱,教的时候发现有些字词与音乐不顺,王老师当场就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演员满意才定谱。【南词诉板】就是通过韩英向妈妈诉说渔霸彭霸天的无耻,表达了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决心,以及将赴刑场生死诀别的感受,表现了韩英那种伤感中带有强烈悲愤的心情。当时用旧的曲牌显然是无法表达现代戏里的复杂情感的,而且歌剧主人公的唱腔大多有统一的音符贯穿,以突出主人公的个性和保持主人公音乐形象的统一性。正是为了彰显韩英的个性,王仁和老师创造出一个南词的诉板来刻画韩英。既有文场大调【南词】的韵味,又适合她的情绪特点,感觉特别亲切。 王老师编曲的《韩英见娘》,先是由我和刘玉瑛老师合作演出的。刘老师饰演娘,我饰演韩英,刘老师是坐唱,我是带表演的走唱。我们师徒的合作获得了好评。1963年5月29日的-《广西日报》刊出宋辰的文章《桂北曲艺发新声》,文中指出:“曲艺队的同志们并不满足原有的,只靠‘唱’的表现方法,而是在不违反曲艺形式特有的表演原则下,探索着塑造人物形象的‘演’和‘唱’的结合。”他还在文章中赞扬道:“整个演出最令人兴奋的,要算是以文场演唱现代题材的曲目了。文场音乐——尤其是大调部分,给我的感觉总是情趣古雅,朝气不足而哀伤有余,这次居然有演出《韩英见娘》、《江姐出山》等曲目,实在令人心服。由于这些曲目的产生,给文场继续表现现代题材,更直接地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打开了一条通路。”评论界对于王老师改编文场曲目为现代题材服务大声叫好,亦为曲艺队力求创新,将表演与唱曲结合起来喝彩,完全肯定了我们曲艺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的成果,为我们曲艺队在此后几十年的不断摸索、创新中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定下了基调。 我一直都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得到了王仁和老师的指导,是他教我怎么唱好文场,怎么理解、表现各种情绪,怎么咬字。喷口是怎样运用,气是怎样在胸腹、口腔里运转……在他的指导下,我觉得我的技艺日新月异,他对我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常说没有王老师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P26-27 序言 2008年6月,广西文场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通过。广西文场曲调幽美、委婉,曲乐悠扬、缠绵,透着书卷的幽香、天籁的灵秀,轻柔的丝竹陪伴着温润的西南官话,演绎着明清时曲,如三花酒似桂花蜜,令人梦幻痴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享誉八桂大地。 《陈姑追舟》,一叶轻舟载不动蜜爱情愁,秋江水流千里,酿就了陈妙常对潘必正终身不悔的情愫;僧、尼偶遇庙宇,金风玉露一相逢,《双下山》更胜世上情爱无数;许仙与白娘子心有灵犀的《游湖借伞》,上演了一段世俗罕见的生死情缘;《宝玉哭灵》中魂魄不曾入梦来的痛断肝肠,刻画出宝玉对黛玉从相知相爱到天人永隔的绝望、心伤…… 问世间情为何物?多少情爱、多少浪漫、多少痴迷、多少期盼、多少怨恨、多少传奇都借着温润的西南软语娓娓吟出,如桂花香飘,飞进达官贵人的庭院,落入寻常百姓家;像天籁之韵,细细描摹着八桂的美丽与忧愁,诉说着八桂的民俗、礼仪、社会。为此,文场的戏谚中留下了“十支小调九支情”的感慨。 文场在广西流布由来已久,尽管舒缓悠扬的曲调穿越了一个个王朝的兴衰,默默地将无数的戏说、笑谈融进了曲牌中,却很少能获得统治阶级的关注,在正史、笔记、野史之中仅勾勒一二。史实的缺失使得广西文场发源于何处、诞生于何时、起源于何种音乐形式变得扑朔迷离,研究者有从曲目立论,有据口碑立说……我们遍翻广西地方史志,拾得遗珠一二。 一、清道光十一年(1831)刘斯誉修、路顺德等纂《融县志》卷三《风俗》载:“初一至十五……又演南曲数出,沿街吹弹,前列高灯,大书‘鼓吹体明’四字以相乐,名日‘闹元宵…。这里记载的是柳州地区一个县的节庆活动,“演南曲,沿街吹弹”,很像是文场的排街演奏形式,但是因为史料中没有提及演奏的是文场,因此,亦不能断定就是在演奏文场。 二、民国二十九年(1940)蒋庚蕃修、张智林纂《平乐县志》卷二《社会·风俗》载:“……城乡中,常有音乐家组织小团体,列坐而鼓、吹、弹、唱,日‘耍玩事’,亦曰‘耍坐场’。其合作管弦,无锣钹参加,而清唱曲调者,日‘文场’。其全副锣钹与管弦杂奏,而高唱戏文者,曰‘武场’。家有喜庆事,得相当介绍,亦可邀请偕来,堂奏武场,以图热闹,而资娱乐,并不收任何报酬,惟待遇与上等。……”作为一个曲种,被地方上的史志记载下来,并辨明了“文场”称呼的由来,说明了文场演奏的形式,标明它是注重“合”乐的曲种;同时还记下了文场爱好者给自己的行为起的绰号“耍玩事”、“耍坐场”等。有喜庆之事的人家,通过与“耍坐场”熟悉的人,也可请他们来奏乐助兴,虽然不收报酬,但是上等的待遇主家也花费不薄…… 仔细聆听文场的演唱,一缕江南特有的韵味若即若离。梳理文场音乐曲牌的类型,基本可分为:1、民间小调(主要指传统小曲、时调等,如:【九连环】、【鲜花调】);2、戏曲音乐(主要指昆曲、桂剧、彩调等);3、说唱音乐(主要指【南词】、【滩簧】等);4、器乐曲牌(主要指过场音乐,如:【一枝花】、【水龙吟】、【柳青娘】等)。原来文场音乐的源头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且多数源于杏花春雨的江南,苏杭之丝,江汉之竹,湖湘之味,在众多音乐素材的滋润下,广西文场才形成了这般风格鲜明却又难以言状的八桂音韵。 文场是雅乐,不管它源自何地,它在八桂大地上传承了几百年后早已和八桂的文化融会贯通为一体,沿着漓江流布至西江,江水携带的文化信息浸透了多少八桂子弟青春的梦,并在广袤的八桂大地上延绵繁衍,八桂的音韵、八桂的风俗、八桂的民族、八桂的社会,都是文场的根,都是文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基因库。 …… 说文场是曲艺还可以从曲本之中找到依据。张悦整理的《广西文场音乐》之中记载有《武二探兄》完整的连缀曲目,由文场宗师王仁和饰唱武二,文场大师刘玉英饰唱潘金莲。其中武二的唱段中有:“豪杰闻言急忙往外冲。”这完全不是“起脚色”后的第一人称表演,倒像是以第三人称在叙述武二的行为。武二唱的【安春调】,也不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这类例子还有,就不再列举了。第一人称的表演和第三人称的叙述交代交替使用,曲艺的表演特征比较明显,文场无可置疑地当属曲艺品种。此外,广西文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何红玉女士在其新作《山水清音词韵·广西文场小调词集》中认为:“再从广西文场的表演形式看,它主要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形式。这也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 不过,20世纪80年代的桂林曲艺团确实是在文场曲艺的基础上移植、改编了一些文场戏,如《西厢记》、《颜细娘》、《王老虎抢亲》等,并获得观众的喜爱。但一来时间较短暂,二来同时仍在演唱文场曲艺,到80年代的中后期就又恢复为曲艺演唱为主,再没有排戏了。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语言中最为美丽、动人的珍品。广西文场则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音乐文化传统的物质形式,是音乐文化传统的基因库,是音乐传统传承下来的瑰宝。今天,舞台化的表演仍是传统戏曲、音乐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我们可以借文场演出的韵味找回一点久已逝去情怀的形式,不过,在文化传播日趋多样性,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覆盖下,舞台传播的渠道受到冲击。真心希望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能拓展更多的传播方式,如与拥有众多各式各样目的的“耍玩子”爱好者结社、研究、演唱文场,让文场活态地、动态地植根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要有意识地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戏曲知识的普及,也许,这些多渠道的传播,才是文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得到保护、真正地得以传承的坦途。 音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期盼着,当城市的喧嚣远离时,万家燃起的灯火中透出文场缠绵、优美的丝竹之韵;当乡村收起忙碌步入夜色时,飘过田野的圆润、委婉的歌声能萦绕住人间的幸福、未来…… 陈秀芬,广西文场优秀表演艺术家,从事广西文场表演55年。2012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她文场生涯的自述。文中以不同字体区别自述内容与编撰者按语。 王福近 2015.5.16 后记 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发现并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的声音是世间一切声音中最为美妙动人的,它更容易融入表达者极为丰富的感情,并将人的复杂感情酣畅淋一漓地表达出来,从而打动、震撼、征服听众的心。陈秀芬于文场的演唱确实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对文场曲牌的理解有着独到之处,经过她倾注深情的歌喉细腻地处理后,更加彰显了文场曲牌的悠扬、委婉。她是一个将灵魂融于文场音乐的演唱者,她更是一个将一生都奉献给文场传承的艺术家。 当我答应为陈秀芬老师的口述历史做记录、整理工作时,我们曾有过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对话。 陈老师说:“我是个只知道演戏的人,不像你说的那样有天分,不过就是凭着比别人更多一些的刻苦,以及对文场艺术发自内心的酷爱去学、去做。我是个实心眼的人,不晓得取巧和抄近路,更不晓得要当官,我讲我的根就在文场,除了文场,别的我也不晓得做。不过几十年下来,回头一看,吓了一跳,咦!还是演了蛮多蛮多的戏,还教了两个班的学生,前后收了七八个徒弟。 我说:“一直活跃在文场舞台上,单纯的工作使你的实践经验尤其丰富,你又是文场宗师王仁和和文场大师刘玉瑛的嫡传弟子,他们都是‘瞎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桂林曲艺队初建时的演出台柱兼队里演员的教师,你跟着他们耳濡目染多年,他们对文场艺术的领悟和表演特色是被你充分吸收并发扬光大起来的,这就值得总结,特别是你亲历了桂林市曲艺队的‘三起两落’、曲改戏、戏还曲的全过程,很有点儿桂林曲艺史的味道,讲出来留给后入,还是蛮有意义的。” 陈老师说:“其实,我很小的时候,还是受‘光派’名家马直清、卢必明、刘荣邦、刘莲芝、石紫娟等人到我家来‘耍玩子’的影响而接触到了文场,并被文场美妙动人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住,由此爱上了文场,爱了一辈子……后来,恩师刘玉瑛为我的文场演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恩师王仁和教会了我要用心来演唱文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每当我整理陈秀芬老师的这些口述材料时,就常常为他们所感动,因为我看到的是为艺术献身的赤诚,对友人同事的坦诚,对“文玩子”们、学生们的真诚……一一这本书终于写到了后记,本书完成的过程中,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民族民间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黄静、张苗苗、杨熔博同学参与了录音、录像、拍摄等项工作;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阙真教授为本书编排、校正、插图、审阅等,费心良多,在此一并感谢。 王福近 2015年12月19日于广西桂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