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潜江历史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家荣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王明凯介绍道:1984年5月全国文物普查时,荆州行署和潜江县(当时潜江属荆州辖)一批文物专家将其定为古楚墓之一。当时积玉口镇境内被确认的楚墓还有新潭村的青冢山、长湖边的楚王墓、风姣村的楚墓冢、楚家洼的楚墓群等有四五处。此处最为引人注目,确认这就是孙叔敖的墓,并由荆州博物馆每年付酬金一百五十元,交由宝湾二组的褚洪林进行看护。

我扫视了一下,坐落在一片丘陵地带高岭上的孙家冢,西北面紧连借粮湖的野猪湖,地势低落开阔,湖与湖、与襄河(汉江)、郢城(荆州)相连的有一条古河道连通,东南面是高耸的一陇良田,这还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七十八岁的褚仁衡等人告诉我们:我们这个地方过去就叫“孙家山”,村子下面出一种白色的做坛坛罐罐的陶土,过去人们也把我们这里叫“白土里”。

至于有人说:“孙叔敖举于北海”,也没错。我从《中国地名大辞典》查考到,“北海,春秋时指今渤海;后因时而异,初为北方远僻地域的泛称;秦汉以后,凡塞北大泽往往被称为北海”,即大泽、大湖都可泛称海或称北海。如北京有北海公园,内蒙古也有北海等。还有,孙叔敖的父亲蒍贾“旧居在海子湖边”,而借粮湖依“大泽”之意就可称之海,古时候就称海子湖。由此,我确信这里就是《荆门州志》等史书上所说的“先峰白土里”,这里就是孙叔敖父子的出生、生长之地。也就是说被誉为中国古时第一贤能之丞相孙叔敖就是潜江人。现存的孙家冢就应该是孙叔敖的墓。

(三)

孙叔敖籍贯及墓葬多处之说,我认为都有其道理,不过有的只是孙叔敖移居之地,有的是其工作过的地方。其墓地有的是孙叔敖的衣冠冢,有的是后来敬仰者垒土立碑而已。如河南固始县因有孙叔敖的宦迹,东汉就立碑并建有孙叔敖祠。其碑文第一句写道:“楚相孙君,讳饶,字叔敖,本县人也”。据史料记载,孙叔敖任楚国相国后,曾在今固始境内治过水,有“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之说,而“期思”即今固始一带。也有史料记载,孙叔敖因其父获罪受累,在未成年未入相前,曾随父举迁期思。同时,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孙叔敖去世后,其长子曾被楚庄王“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我查《中国历史大辞典》,对“寝丘”是这样记载的:“寝丘即今安徽临泉县。庄王封孙叔敖于此”。而临泉与现河南固始、沈丘相邻,古时都属楚国之地。也有史书上说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江陵人”。这些说法也都有其道理。因为现在的荆门、潜江的积玉口镇“先峰白土里”古时曾属江陵所辖。

孙叔敖的墓,《皇览》一书说:“在南郡江陵故城中自土里”,或日:“去故楚都郢城北二十里所”,或日:“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我近期再次查有关史志,孙叔敖之墓仅在古楚国就有四五处之说。《沙市志略》载:“便河西岸一大阜也,一名敖玉冢”。乾隆二十二年,荆宜施道来鸣谦在此处立“楚令孙叔敖墓”碑而确认,这充其量是个衣冠冢而已。《江陵县志》《安陆府志》《续编竟陵县志》等多处都有孙叔敖墓及凭吊的诗文,笔者认为这些仅仅是一些文人墨客及官宦对孙叔敖的敬仰之情。

说了一大圈,以一隅之见,笔者认为孙叔敖是潜江积玉口人,其墓就在现在积玉口镇的宝湾村二组的孙家冢。(P7-8)

后记

历时三年之久,《潜江历名人传》终于要付梓了,我如释重负,总算了却礼敬先贤之情。

一个率真的人,在官场上混迹二十多年不跑不送不串门,总是持本真之心要求自己,按原则和良心对待工作和民众,还真没辱使命,为潜江的城市规划、建设等干出了一些开拓性的事业,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和尊敬,感受到自己率真履职的价值。慢慢退出官场后,少了那份疲倦和虚华,多的是满身的轻松和踏实,但本真之心又提醒我不能在轻松中没有了欲望和追求,于是想到以拙笔撰写历史名人,用名人的力量去“资政育人”,再现自我价值。

确定好选题后,自己也知道这是一次挑战。一是这些历史人物、跨越千年时空,史料十分有限,要让他们丰满鲜活起来,必须要沉下心来在浩繁的旧籍、书海和文献中寻觅甄别、析疑淘金,不少人物还得循着古迹和后人去踏访,这需要一股勇气和韧劲;二是每个人物的人生从史志、文献等资料上看似短暂又简单,但融入时代背景,却是厚重漫长且扑朔迷离难以把握,想再现他们的生命脉络和人生价值,这得在“看透”中去伪存真,在淘沙披金中呈现他们的闪光点;三是“存史继学,资政育人”是我的写作初衷,而整个写作过程中我既不能脱离史志杜撰历史,也不能人为拔高某个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不能塑造“英雄”,由“英雄”去搞政治说教,其初衷把握和实现十分为难。

为此,不少好友劝我别自找苦吃,弄不好还可能会顶起碓窝子唱戏,吃亏不讨好。我谢绝了好友们的劝导,执着任性地认为,近百年来国人对国学、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少有发扬光大,甚至是“断流”,导致当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很多人信仰缺失,唯利是图甚至伤天害理而不知廉耻。现在非常需要重视国学、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用先贤之精髓拯救道德之疾患。潜江这片沃土上历史名人荟萃,承史继学的事总得有人去做,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传承他们,弄不好历史真可能会“断层”,人们可能会数典忘祖。于是,我在虚静中默默耕耘,在浮华中细细挥洒拙笔,力求精准真实地再现这些历史名人曾经演绎过的精彩。

每一位人物成文都是十分艰难而曲折的。为写好这些历史名人,我自掏腰包几万元先后购买征集到了万历《承天府志》、乾隆《荆门州志》、光绪《荆州府志》、康熙《潜江县志》、光绪《潜江县志续》、光绪《潜江县志稿》、元代《牧庵文集》、明代《大泌山房集》、民国《潜江书徵》、民国《潜江诗录》等古籍文献。为弄清同一姓氏人物的家庭关系,我深入民间街坊收集到了不少名人的家谱,如刘道隆家族的《密湖刘氏族谱》(民国初)、欧阳东风家族的《安福欧阳氏家谱》(民国初)、刘应同家族的《安成刘氏家谱》(现代)、莫之翰家族的《莫氏家谱》(巨鹿堂,民国初)、初杲家族的《初氏通谱》(现代)等。有时为写好一个人物,我不得不多次往返国家、省、市图书馆、档案馆和进行实地踏访及请其后人帮助。如为写好曹禺的父亲万德尊,我先后三次到国家图书馆,将万德尊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等年份发表在《南洋兵事杂志》《北洋兵事》等刊物上的原版文章进行了采录;如写廖诗权,我除了到他老家渔洋镇荆安桥村进行实地踏访外,并请长期出入他家的侄子廖书海提供情况,定稿后又交他审定签名确认;如县委书记梁久让入书是在采访过程中,人们说到潜江有今天独具特水乡园林特色的风貌他功不可没,而梁久让1964底调离潜江后,史志上没有他的任何文字记载,我只得多次到市档案局(馆),查找他当年的工作报告、县委工作简报,并联系到他在武汉的儿子梁兆泉请帮忙提供资料,才有了他在潜江工作的小传。有时一个人物成文就是三四千字,而我却要查阅收集上十万字的资料;有时研读收集了一大堆资料,可是十天半月也难形成提纲,成文时间就更长了。

从这些名人的身上我深切感受到,无论你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当繁华落尽、荣光不再、生命的脉络清晰呈现时,才能看到你对历史、对社会的贡献,看到你的人生价值。一个人生命、灵魂和价值的丰满度,并不取决于金钱官职,而取决于你是否守住了做人的本分,是否用本真之心为人处世。人在奋进中要学会看透、放下,这样才能自在,才能有自我,不迷惘在金钱名利之中,才能回归生活的本质,才能凭良知做好人、做好事。

名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从励志、修身、治学、从政及处理人际关系等对我们都很有启迪作用。学习名人、重视名人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坚强、更加睿智。愿名人的力量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世世代代滋润着芸芸众生。

本书在写作出版过程中,万分感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明刚等,他们对此选题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很多支持,秦尊文、刘明刚还作序入书。感谢对潜江文史及人文研究较多、较深的罗仲全、毛道海、马荣华等先生,他们前期的研究成果使我在写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九十高寿的罗仲全先生,不仅将他收集到的一些墓志铭(手抄稿)及墓碑拓片送给了我,还多次陪我对部分名人墓葬地等进行踏考;毛道海先生曾戴着呼氧机对我的选题、书名等进行指导,并无私地将其收集到和所著的相关书籍供我参考,本书中不少人物传记参考和借用了先生所著《潜江风情录》中的部分成果,后来先生在语言交流吃力的情况下,多次用微信与我进行写作交流;马荣华先生旅居美国,也十分关注这些人物的写作,2015年9月,他审阅了我传送的电子版初稿后,修改了一百五十多处,其中很多错漏是我自己怎么也难以发现的。潜江市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张军、副主任朱道昌多次陪同我进行调研采访。潜江市林业局总工杨金德是潜江文史研究的发烧友,他毫不保留地将其收集到的一些典籍(电子版)、史料送给了我。潜江市档案局的关贤安科长,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些地方史志方面的书籍和部分研究成果,还多次在市档案局(馆)帮忙查找史料,为我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尤其是我的送审稿出来后,她认真审定,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见,我基本上是照单采纳。潜江市作家协会主席黄明山审稿后并作跋以资鼓励。潜江市文化旅游局局长徐中兵、市档案局(馆)局长庞大美等都为此书写作出版提供了很多帮助。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很多作者的作品,文中没能一一署名,在此再次一并深表感谢!

此书在初作选题时,即被中国文史出版社的编辑、也是我的好友全秋生发现,约定交由他编辑出版。全秋生是一位“北漂”文化人,他博学好文的精神和严谨精湛的编辑水平值得我信任。此书在编审出版过程中倾注了他不少心血和汗水,深表感谢!

此书涉及人物众多,跨越时空两千多年,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其中错漏难免,祈望能以本真宽容之心帮忙斧正,以便再版时完善,切忌无限上纲、横刀立马予以捧杀。拜托了!

2016年1月于憨墨斋

目录

春秋

 001楚灵王

——章华宫的建造者客死他乡的国君

 002孙叔敖

——潜江籍的千古良相

 003伍子胥

——由“江上丈人”和报恩寺说开

东汉

 004马援

——潜江人未能遗忘的马伏波将军祠

 005汉阴老父

——潜江“老死不识吏者”的代表

南北朝

 006智者大师

——从潜江走出去的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

 007尉迟恭

——中华门神在潜江

 008毕渐

——在党争旋涡中刚介自立的状元

 009姚燧

——在潜江修建白鹤书院的元朝重臣

 010林士渊

——元朝从潜江走出的翰林学士

 011郑文暹

——爱百姓如己子处公事如家事的知县

 012史纯一

——明朝潜江第一任知县

 013初进忠

——卒于知县任上遗产仅够买一副薄板棺材的清官

 014李宗信

——皇上特旨“廉能不在考列”的交趾按察使

 015李镛

——有功民社史称能吏的县丞

 016袁允行

——九载知县空囊而归的清官

 017史华

——最具特色的勤政爱民名宦

 018李崇信

——七十年后民众仍要重新为其建祠祭祀的名宦

 019黄学准

——潜江古城四门的缔造者

 020初杲

——遭廷杖不死而擢升云南参政的名宦

 021敖钺

——为民请愿果敢任事的贤侯

 022刘勋

——三历财贿之地无所染的河东运同

 023张居正

——明朝万历首辅与潜江的情愫

 024周延

——嘉靖潜江之贤令

 025万琨

——万氏家族之儒宗

 026张师载

——皇帝御赐祭葬的巡抚

 027初言

——潜江孝友第一张居正的挚友

 028郭嵩

——直言受挤遭贬的憨直潜江人

 029喻晓

——自撰墓志铭的知县

 030刘寅

——官至监察御史编著潜江县志

 031隗邦衡

——里人为其建亭立碑的济南知府

 032初学易

——为政干练居家尽孝清正廉洁的知州

 033莫汝嘉

——一代“儒行之宗”

 034袁国臣

——亲王为其建“却金亭”的清官

 035刘垓

——直言犯谏遭皇上廷杖被贬的潜江人

 036欧阳柏

——礼部尚书为其写祭文的名宦

 037郭之藩

——以主簿之职祀名宦入乡贤的潜江人

 038郭之干

——宦迹卓越吏爱民戴的庚远知府

 039朱熙洽

——果毅刚直敢于担当的知县

 040李之嗥

——屡建功业君爱民戴的兵备副使

 041柴恪

——无辜遭贬的兵部主事

 042刘道隆

——官至三品的通政使

 043刘应同

——不惧鬼神的知府

 044刘应钶

——勤于检身疏于防人的知府

 045欧阳东凤

——潜江享受国葬礼遇的名宦

 046欧阳东白

——民戴如天政廉如洗的循吏

 047吴从诚

——从政如流升参政克己济人祀乡贤

 048朱宗望

——感人孝子智勇知县

 049曹珩

——立官箴石自励的吏之典范

 050朱孔昭

——弃举业默如石的隐士

 051王念祖

——“罪在官中功在民”的好知县

 052潘之祥

——勤政爱民的著名贤令

 053欧阳火著

——与国同归的循吏

 054张承宇

——科举奔竞不第文墨放达传世

 055欧阳烝

——“即忤爷娘莫忤欧阳”的吏才

 056刘若金

——命运多舛的刑部尚书、国医大师

 057刘肇国

——两朝翰林学士感人孝廉君子

 058韩国玺

——离任时行李半肩的知县

 059莫若玉

——贫而不忘知遇之恩师者

 060涂起鹏

——清顺治皇帝谕祭恩葬的潜江人

 061刘泌如

——潜江之“基翁”

 062莫与先

——明清时期潜江的“四大文学家”之一

 063朱士尊

——高隐不仕的宜庄花农

 064向大观

——民族工作先驱著述编志专家

 065王又旦

——有史可考潜江最著名的知县

 066李贶

——淡泊名利不善奔竞廉静清雅的知县

 067刘焕

——现存康熙《潜江县志》的纂修者

 068朱载震

——诗人与知县并存县志与省志同编

 069莫之翰

——时至今日仍被当地百姓翘指称赞的循吏

 070万时酷

——仁政虎渡河孝友家兴望

 071万际轩

——淡泊名利的农工商部员外郎

 072傅慈祥

——为中国革命牺牲第一人

 073刘静庵

——日知会总干事辛亥革命第一铁汉

民国

 074甘鹏云

——清末民初中国著名的财经专家史志学家藏书家

 075胡秉柯

——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元老

 076李汉俊

——为建党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共“一大”代表

 077胡幼松

——中共潜江第一任县委书记

 078万德尊

——文武双全而被历史忽略了的民国知名将军

 079万枚子

——从国民党少将到国务院参事的百岁老人

 080田美棠

——民国首席检察官湖北高等法院院长

 081易均室

——“世间不可无”的大学问家

 082周开成

——敢打硬仗的抗日名将国民党第八军军长

 083万敌

——民国潜江最后一任县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

 084李书城

——辛亥革命元勋民国元老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

 085钱瑛

——新时代“女包公”新中国首任监察部长

 086朱声达

——享受正兵团级的省军区司令员

 087曾祥煌

——潜江少有的共和国开国将军

 088周家美

——机智勇敢身经百战打出来的将军

 089廖诗权

——从放牛娃到铁道部副部长

 090祁开仁

——从国民党上校军医到共和国将军

 091王正谦

——居功不傲回乡务农的老红军

 092曹禺

——悲情的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大师

 093苏宏道

——从红小鬼到共和国将军

 094蔡元农

——骨灰撒进东荆河的功勋军人

 095周春元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096冯绍翼

——在潜江任职时间最长的县长

 097梁久让

——潜江“水乡园林”的奠基人

 098罗新华

——从通信员到人民喜爱的市长

 099金成喜

——一位当过“县官”的财管所长

 100王广明

——从太行山里走出来的潜江人大常委会主任

附件

 古代科举考试浅考

 古代官职名称及级别比较浅释

 跋——读家荣同志《潜江历史名人传》有感 邹家华

 《潜江历史名人传》跋 罗仲全

 一部富有考证空间和研究价值的人物志——郑家荣《潜江历史名人传》读后 黄明山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让历史照亮未来

家荣兄的《潜江历史名人传》,洋洋洒洒五十多万字,这是他多年致力于地方历史研究的心血结晶,饱含着浓浓的家乡情愫。这部力作必将成为潜江历史上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老友,我感到非常高兴!

家荣兄是学者型领导。早年从事政策研究等文案工作,后当过乡镇党委书记、副市长。他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吃苦、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廉洁律己的作风,我历来都很推崇。尤其是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作品不断见诸报刊和结集出版,令我十分佩服。

转岗后,家荣兄挤出时间致力于潜江文史研究,尤其是定位于潜江的历史名人研究,这需要相当大的定力和相当深厚的功底。我想这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不图名利、排除杂念钻故纸堆的心理准备;凝神聚力、咬文嚼字的严谨治学态度;甘于寂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家荣兄都做到了,出版了这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大部头,委实可敬、可喜、可贺!

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人杰地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不少清官廉吏、名宦乡贤、志士良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史料浩瀚零星,不少人几乎被岁月掩埋。如在潜江平暴安民的东汉开国将军马援(陕西兴平人),明朝刚毅果敢、敢于担当的知县朱熙洽(江苏昆山人),至今都被盱眙人民翘指称赞的清朝泗州知州莫之翰(潜江人),血战台儿庄、远征印缅的抗日名将周开成(潜江人)等等,如果没有家荣兄的认真挖掘,有可能会被淹没和淡忘。

潜江自古就有崇文重教、尊仕好儒、耻于奢靡的人文环境和淳朴诚信、笃实厚德、憨直宽容的良好民风,甚至直接影响到官风。既造就了一批批在外为官的潜江人守本分、勤为民、重名节、励操守的口碑,也使许多外籍入潜为官者宦绩卓越,载誉史册。这种环境和风尚通过这部大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形成了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精神植被滋蔓于荆楚大地。

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重视国学和传承潜江人文文化的角度,这部书的确起到了承前启后、补缺拾遗、鉴往昭来的作用。家荣兄提倡在信息化时代,也要用礼敬之情对待我们的先祖,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用虔诚之心审视这些历史名人,尽览历史名人之精髓,拯救道德之疾患,端正人生之态度。

我不是历史专家,只能说稍有历史爱好。但我觉得一个城市或一件事物有厚重的历史作支撑,就立刻光芒四射,给未来增添了绚丽的亮色。历史有多长,未来有多远。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名人为镜明事理。我愿将这部佳作推介给热爱潜江和喜好文史研究的读者,让大家在品读这部作品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潜江,让文化名市之光更加灿烂夺目!

谨此为读书感言,难以为序。

(秦尊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内容推荐

郑家荣著的《潜江历史名人传》以潜江民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为线索,将每个朝代有突出贡献的潜江籍名人用故事的形式重新编排创作,他们当中有文化名人,如潜江籍千古名相孙叔敖;有廉洁奉公的官吏,如明朝刚毅果敢、敢于担当的知县朱熙洽(江苏昆山人);有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在潜江平暴安民的东汉开国将军马援(陕西兴平人),唐朝的开国大将尉迟恭;也有锦绣文章的文臣,如宋朝状元毕渐。是区别于地方史志的一种新颖题材,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创作价值。

编辑推荐

名人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从励志、修身、治学、从政及处理人际关系等对我们都很有启迪作用。学习名人、重视名人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坚强、更加睿智。愿名人的力量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世世代代滋润着芸芸众生。

郑家荣著的《潜江历史名人传》介绍了伍子胥、尉迟恭、傅慈祥等历史名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6: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