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这里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它跨越了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山苔原带七个气候带,被称之为世界第二大峡谷。
《原始之镜--怒江大峡谷笔记》作者王坤红侧重追寻怒江大峡谷中种种现象的痕迹,在超出学术之外的旷野上,以介乎于文学和个人的体验方式,随心所欲地表达有关民俗的、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思考。
| 书名 | 原始之镜--怒江大峡谷笔记/行走中国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坤红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这里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它跨越了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山苔原带七个气候带,被称之为世界第二大峡谷。 《原始之镜--怒江大峡谷笔记》作者王坤红侧重追寻怒江大峡谷中种种现象的痕迹,在超出学术之外的旷野上,以介乎于文学和个人的体验方式,随心所欲地表达有关民俗的、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思考。 内容推荐 《原始之镜--怒江大峡谷笔记》是一部记录作者王坤红行走怒江大峡谷过程中所见所闻的纪实作品。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作者侧重追寻怒江大峡谷中种种现象的痕迹,在超出学术之外的旷野上,以介乎于文学和个人的体验方式,随心所欲地表达有关民俗的、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思考。在作者眼中,怒江是一个诗化和感性的世界——它雄伟壮观但又缠绵悱恻,它有着云南高原的空寂迷茫却又透露出被千年云雾封锁的人性和神性。 目录 总片 张昌山 开篇 第一章 僳僳族如是说 一、以动物、植物为姓氏的民族 二、迁徙路上的守望者 三、徘徊于阴阳两界的“神判”王国 四、日常生活档案 五、服饰 六、两性方式 第二章 独龙蕨的世界 一、背景 二、乌托邦式的家庭公社 三、婚姻方式 四、人—鬼—神之间 五、原始记事 第三章 峡谷的土著民族——怒族 一、根的传记 二、丙中洛——神灵崇拜的乡野 三、一个土著社会的生活风格 第四章 家园中的神 一、自然崇拜 二、本主崇拜 三、佛教 四、道教 第五章 西风吹过 一、十字架的背影 二、在宗教与世俗之间 三、在十字架的两面 四、贡山的天主教 试读章节 早在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探险队的约瑟夫·洛克一行人就曾对中国的长江、湄公河和怒江进行过考察,他在考察结束后在一篇名为《神奇的原始山谷》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在这几条河流中,萨尔温江(怒江)鲜为人知,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能比中国云南西北部更美呢,这些河流不仅将高原变成了巨大的山脉,而且制造了阴影森森的深谷和无人能进的幽谷……在这个峡谷中,有的路仅有一掌之宽,有的地方只搭着两根木头充当路,走到这儿时,人必须将脚紧紧地贴着悬崖峭壁,用手紧抓住上方的石壁,总之,就像是侧着身子爬行的甲壳类动物那样,但那些怒族人负着沉重的担子仿佛轻而易举就能过去。云南的另一原始部落傈僳族就在这一地区,就像怒族一样,傈僳族也是优秀的猎人,小小的男孩都挎着弓与箭,手上还提着各色各样的猎物,他们是一群温和的丛林人……在我们经过的路上,铁杉下面主要是些藤丛,地表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起伏的路就像蓝白相间的海洋,还有龙胆和火绒草都开得十分鲜艳。在铁杉林的外围是一片片杜鹃,这儿确实是花的海洋,各种花争奇斗艳,空气爽人心脾,阳光明亮辉煌,鸟儿欢歌乱舞,整个世界焕发出勃勃生机,万物都享受着愉悦的生命。视野所及之处是从北到南绵延无尽的山脉,而就在我们脚下分散的鹿丁村(怒江丙中洛一带)如同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我们的四周都是雄伟之景,奇特宏伟的山脉、古怪神秘而不为人知的深渊、奔腾的大河,以及住在峡谷山岭中的神秘部落,这一切组成难以抵挡的诱惑……”我不知道这个美国探险队是不是第一例进入怒江的外国人,但是约瑟夫·洛克的文章却带给人们一种对东方梦境的发现与神往。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这里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形成了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它跨越了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山苔原带七个气候带,被称之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它因其山高谷深、地势复杂,历经地质史上的重大变故而成为众多生物的避难所,这里珍藏着罕见的多种植物,著名的高黎贡山北段山脉垂直的高度可达5128米,它的一面山坡如同一个大的循环,囊括了七个气候带的所有植被景观,在地质学家看来,它是古生界寒武系至二迭系七个时代的地层。对我来说,这里从内涵到外观是宇宙间大跨度的拼合,我以为,人们对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对当地文化、自然、历史、民族、宗教的研究,其最大的意义就是挖掘认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它是人类丰富自身文明的重要资源。所以,怒江之于我一直并存着两个世界:空间的世界和时间的世界。 在第一个世界里,怒江的自然奇观以奇、雄、秀、险称著,它笼罩在一片深不可测的神秘气氛之中,这是一个由传说和神话构成的超现实的精神世界。而在另一个有时间记载的世界里,它最早的历史是从两汉魏晋时期开始,分属益州郡。到了唐宋时期,高黎贡山一带被封为西岳,还设有节度使。明王朝建立以后,云南广泛推行的是土司制度,怒江也不例外,1384年,兰坪、碧江等地属白族罗氏土司管辖的丽江府,而泸水、贡山一带分属于云龙土知州和永昌府管辖。 伴随着这源远流长的历史,这里居住着僳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汉族、傣族、回族、景颇族等12种民族。 据历史记载,19世纪初叶,西藏察隅县的米空喇嘛从维西康普土司手中取得了对丙中洛、独龙江的统治权,应该说从这一时候起,奴隶制的雏形开始渐渐形成。它的社会形态与其他的奴隶制方式有所区别的是,怒江地区的奴隶主往往是寺院里的喇嘛,其统治方式是以宗教的手段来实施的。比如,米空喇嘛每年除向这个地区的独龙族、怒族收取“超度费”外,还要他们供应“神翁”到这一地区打猎的口粮。 P2-3 序言 张昌山 从黑格尔以来,传统中国长期被欧洲中心主义者视为一个“停滞的帝国”。这一观念出现几十年之后,国人终于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清同洽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光绪元年(1875年),李氏又在《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中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对世界和中国的这种认识还在多个场合说过。当时的中国,一下子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迅速跌进五大洋、四大洲之中的世界,甚至只是亚洲东部一个落后的大国。 这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就是以工业革命为主导的近代化及现代化,而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这一近代化及现代化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百年间,一些中外人士行走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在变动的土地上。行走者中,既有外国的传教士、外交官、探险家,更有中国的文人、学者、科学家、商人、军人,甚至有家庭妇女。他们的游记、札记、考察报告、探险实录等,见证并记录了其自身行走的经历和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过程。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人虽身份各异、目的不同,但每一部作品记录的都是作者个人的观察与体验,也记载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作品拼合起来,则在横向空间上似画卷一般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而在纵向的时间上则有如电影一样显示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细节与大势。在他们笔下,中国不再是故纸堆中的陈旧记忆,而是活生生展开的现实景象。 把历史还原到现场和实际生活,这大概是每一个想了解历史的人的最大愿望。我们从这些作者在中国的行走、体验之中看到了一种活态的中国历史,它们明显区别于以往的正史和官方档案之类的文献资料所记录的静态中国历史,而且,人生的丰富,陛、视角的差异性及社会的多元性,也尽在其中了。 德国学者赫尔德所倡导的“同情之理解”,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在中国学者中以陈寅恪等用得最深也最好。如今,我们把这些中外作者的各类作品作为历史文本来阅读、感受和研究,通过这些文本去体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行走、见闻与思考,这也是一种“同情之理解”的实践。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这些作者所体验的中国社会,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观察了解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进程的艰辛与经验。 将中国放在整个世界大格局中来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大致就是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地走向世界和走向现代的过程。鉴往才能识今和知来,但由于过去的观念、方法、习惯和经验等因素,有意无意地遮蔽和塑造了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解释,因此,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行走中国”大型丛书,是在回头观看百年中国之动静,是在体会“我看人看我”的经验,其实质则是向前进,走向永恒的未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洪流和时代的浪潮虽然可能会被拖延,却不可能永远被遮挡。司马相如曾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李鸿章有言:“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这两句话的时间相差2000年,表达的却是同一种心声,谨抄录于此,作为我们对国家和时代的期许。 是为序。 2015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