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西民谣/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作者 杨金凤编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京西民谣是京西地区长期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结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文学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并包含了诸多社会学的内容,是研究京西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京西民谣在北京民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创作与民众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京西民谣传承历史悠久,一些明、清以来的民谣至今依旧在京两一带广泛流传,其中的一些童谣,仍脍炙人口。

京西民谣,涉及京西的地域概念,广义上的“京两”指京城(内城)的西部地区,如石景山区、海淀区、丰台区、门头沟区、房…区,也有人将北京行政区划外的西部地区称为京两,如地处西北的宣化被称作“京西第一府”,京西的一些区县,过去多属于宛平县管辖,因此在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上有许多共同点。《宛署杂记》载:“辽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后改幽都为析津府,又号燕京,分蓟地为二:东为析津县,即今大兴地;西始有今名,为宛平县。”开泰元年(1012年)就有了宛平县名,1138年撤玉河并入宛平,直至1948年长达810年均为宛平县辖界。

关于京城的内城与城外的地域概念,《宛署杂记》记载:“前从棋盘街,后从北安门街以西,俱属宛平。城外,东与大兴连界。东南离城一百一十里至南哥庄,抵东安县界。正南离城一百一十里至胡林村,抵固安县界。西南由卢沟桥六十里至稻田村,抵良乡界。至吕村,抵房山界。正西离城三百里至天津关,抵宣府保安州界。西北离城二百五十里至镇边城铁门关,抵口外。正北离城二十里至清河,抵昌平界。东北离城十五里至东湖渠村,抵顺义县界。”清代的《日下旧闻考》记有“宛平县京西冯家里旧有太乙集仙观”。1000多年前,京西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海淀区等几个区一直属于宛平县。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9月1日,北京市政府设置“京西矿区”,那时,石景山的五里坨等一部分村落曾被划归进“京西矿区”管辖。现在的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丰台区在历史上曾互相划归过。

说到京西,人们会想到始建于1959年的苏式建筑风格的京两宾馆,其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南侧,目前与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隔路相望。从京西宾馆西行约11公里,是现在的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再两行14.4公里是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再西行,与门头沟区接壤的是房山区。石景山区政府西南,永定河东为石景山区、永定河西为门头沟区;石景山区南端与丰台区的卢沟桥接壤;石景山区两北则与海淀区接壤。

本书收录的京西民谣,就包括了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海淀区、房山区和丰台区五个区的民谣,这五个区在历史文化传承上,特别是民间文化传承上既有独特个性,又互相交融。

流传在京西的民谣,既有北京历史上内城所流传的许多民谣,也有带着明显京西地域特色的民谣,这和地理位置有关,也和社会人员结构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旧时,内城主要是军人、达官贵人、知识分子、学生、民间艺人、手工业者等聚集之地,也是满族人、汉族人、蒙古族人交织聚集之地,其民谣,特别是童谣、时政歌谣,数量大,内容丰富。而京西的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海淀区、房山区、丰台区位于内城之外,其民谣与内城民谣最大的区别是生产、生活上产生的民谣。“以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为中心,沿西山太行山脉及山地交界处的矿类企业中的民谣形式以小调、牌子曲和民歌居多。这些民谣地域特点强,歌词简明、表意清楚,爱憎分明,慷慨激昂,显示了历史名城周边工矿区的特有文化底蕴,既有劳动人民的豪爽,又含有知识阶层的睿智和幽默,有极强的思想性。”“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为中心的城近郊区,大专院校多,名胜古迹多,清朝海淀区有健锐营、外火器营和圆明园满蒙八旗兵驻扎,文化积淀较厚。这里的歌谣除具有城区特色外,还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歌谣中的小调比城区多,集中表现在北京小曲、板唱八角鼓和秧歌调上;表现满族生活的歌谣多,集中表现在民歌中的儿歌上;生产生活的口诀增多,集中表现在太平歌词上。”,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海淀区、房山区、丰台区的民谣虽然可统称为“京西民谣”,但是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等的不同和其生产劳作方式和民族分布不同,在民谣的风格内容上也有所区别。

P2-4

后记

当我还在母亲怀里的时候,就开始听民谣了。幼小的时候听的是老家沧州的儿歌,后来随着当铁道兵修铁路的父亲到山西,住在大山里,听的是山两山村的民谣。20世纪50年代到了北京,租房在大屯的农户家,房东是个老爷爷,隔壁邻居家有个老奶奶,他们说的都是正宗的老北京民谣。到了七八岁,我家搬到木樨地父亲单位的工棚,当时居住在一起的都是铁道兵家属,大家来自天南地北,口音南腔北调,听到的民谣也是天南地北的都有。20世纪70年代初,我随家里搬到石景山区居住,40多年间,接触了很多京西民谣,可以说,这一生,我都置身在民谣的耳濡目染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民谣比民间传说更深入人心、更贴近生活,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也更深刻、更广泛。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6年4月生效。我从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这11年来,在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工作中,我们对村落、部队、企业都进行过采访,其中传承人覆盖面最广泛的是民谣,男女老少,不分性别,不分社会阶层,人人都能说上几首。

在申报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全市共申报了127个项目,《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49项,其中新入选43项,扩展项6项,《京西民谣》是新入选的项目之一。

我们对京西民谣的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能够丰富繁荣民间文学,对京西地区历史、社会、民俗、农业等领域的研究都会有所帮助并产生有益的影响。

杨金凤

2016年3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京西民谣概述

 第一节 京西民谣地域范围

 第二节 京西民谣内容范同

 第三节 收入《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的京西民谣

第二章 京西劳动民谣

 第一节 京西劳动民谣简述

 第二节 京西劳动民谣

第三章 京西时政民谣

 第一节 京西时政民谣简述

 第二节 京西时政民西

第四章 京西抗日民谣

 第一节 京西抗日民谣简述

 第二节 京西抗日民谣

第五章 京西生活民谣

 第一节 京西生活民谣简述

 第二节 京西生活民谣

第六章 京西风物民谣

 第一节 京西风物民谣简述

 第二节 京西风物民谣

第七章 京西童谣

 第一节 京西童谣简述

 第二节 京西童谣

第八章 仪式歌、情歌及其他

 第一节 仪式歌

 第二节 情歌

 第三节 精趣民谣、历史故书民谣

后记

序言

《古谣谚》言:“谣与歌相对。则有徒歌合乐之分。”《毛诗》也有“曲合者为歌,徒者为谣”之说。讲的是民谣这一民间文学形式的基本定义。民谣是民众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优秀口头文学,世代口耳相传。民谣的内容非常丰富,上至皇族国事,下至顽童情趣,可谓包罗万象,包涵了广博深厚的社会生活知识。民谣以精练的语言、快捷的传播形式、广为流传的传播特性、社会各阶层都易于接受的文学形式,受到人们的青睐。它是精短而优美的诗,是犀利闪光的剑,是童稚无邪的笑,是喜庆吉祥的祝福,是鼓舞人心的最快捷的民间文学形式,是大众心灵爱憎情感的真切表达,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愉悦身心的载体和沟通人际关系的纽带。其表达方式朗朗上口,以民众朴实真切的语言记录下了民风民俗,特别是一些抗日歌谣,反映了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鼓舞了人们的信念,赞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民谣是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民间文学创作形式之一,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笔者采集整理了京城之两地域内流传至今的部分民谣,包括了劳动民谣、时政民谣、生活民谣等十几个类别,主要以在石景山地区流传的民谣为基础,涵盖了部分门头沟区、海淀区、房山区、丰台区等京西地区的脍炙人口的民谣。石景山区有特色鲜明的工业民谣,1919年先后建起的龙烟铁矿厂和发电厂,成为京两工业民谣产生的土壤;石景山地区的农业民谣也带有京西独特的文化印迹,因为石景山有永定河穿区而过,区域内有三分之一的山地面积,使其所产生的农业民谣不同于纯平原地区的农业民谣。由于石景山区是京城通往张家口、内蒙古等地区的重要经济通道,又形成了驼铃古道文化,交织着塞外文化、皇城文化、游牧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虽然石景山区地域面积仅有86平方公里,距天安门16公里,但却占有优厚的地理位置。它处于长安街的西向延长线上,同时位于北京市西山风景区南麓和永定河冲积扇上,地势北高南低,略有起伏,历史上被称为“燕都第一仙山”。其“东临帝阙,西濒浑河”,形成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多彩文化内容,而民谣是其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组成部分之一。

内容推荐

杨金凤编著的《京西民谣》一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京西民谣概述;第二部分是劳动民谣,突出了京西民众过去的生产劳动情景;第三部分是时政民谣,特点鲜明的有近百年历史的石景山制铁所,即现在的首钢公司和石景山发电厂的工业民谣,有门头沟和房山的矿业民谣;第四部分是京西作为平西抗日游击区及各社会阶层民众创作的抗日民谣,其中包括一部分抗日民歌;第五部分是生活民谣;第六部分是地域特点鲜明、带有草根语言的风物民谣;第七部分是童谣;第八部分是仪式、爱情等民谣。此外还有京西民谣的传承保护。

编辑推荐

杨金凤编著的这本《京西民谣》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的一本,共分八章,分别对京西民谣产生的地域范围、背景,以及京西民谣中的劳动民谣、时政民谣、抗日歌谣、生活民谣、风物民谣、童谣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便于读者对这一民间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

本书2014年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对于记载、传承和保护京西地域民谣、繁荣具有浓郁京西特点的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