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成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项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耻,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日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日峤极,峤极父日玄嚣,玄嚣父日黄帝。自玄嚣与峤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鲰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P(1-2)
八月十二日钟叔河同志来信云,他决定要把标点分段的《史记》白文本(也就是不注不译不删节的原文本)印出来,以与今译(白话)本相辅而行。这一决定,我完全同意。两者的可取之处,并不是重复的,而是真正相辅相成的。
今译本对于古汉语没有入门,或人了门而程度较低的人,确有些帮助。过去我曾不止一次说过:儒家经典如《诗》《书》《易》《礼》《春秋》之类,史书如《国语》《国策》《史记》《汉书》之类,都要译成现代汉语即白话文,以便利想要阅读古籍的青年人。我这意见至今坚持,但一点也不排斥白文本,因为译注本虽有可取之处,亦确有它的弱点:(1)白话译注决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与正文相符;(2)注释夹在正文中间,读者不易体会正文连贯自然的气势和意味。白文本则不然,不仅这两个弱点完全没有,而且相反有一极大优点,即能使人充分享受古文连贯自然的文学上的优美之感。
讲到这里,或者有人说,注释之文也用古汉语不就好了吗?这不可能。既日译注,就只能用现代汉语或白话文。而且古代的注释、集解、笺疏之类,也似乎从来就不甚理想。我最早读《史记》时,读的是所谓《史记集解》。但所“集”之“解”,尽管是古汉语,其弱点与白话文译注的两个弱点完全相同。所以我后来编写《中国通史》及《中国政治史》时,引用《史记》,只靠白文,非万不得已,不找古汉语的注释之类。
总的说来,对初学古汉语的人,白话文的译注,虽有些帮助,但对古汉语已有基础的人来说,以读白文本为宜;而且白文既加了标点,又分了段,更便于阅读。叔河同志决定把标点分段的白文《史记》印出,我觉得很好,乐于在篇首写这几句,即以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