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心学思(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单德兴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单德兴访问齐邦媛,促成了齐邦媛写出了名著《巨流河》,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文心学思(精)》是作者访问文学名家的结集。受访者都是华文世界响当当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对话,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文学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带领读者们走进文学家们的生活及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单德兴访问八位华语大家:王文兴、哈金、林永得、余光中、齐邦媛、刘绍铭、李欧梵、周英雄。这些跨界学者的自我文本解读,使其丰富的文学世界得以深刻地展现。单德兴是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者,与这些受访者的水平相当,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文心学思》是高处相逢的文学对话与思想盛宴。

目录

简体字版序

自序

创作篇

 文学与宗教:王文兴访谈录

 美国·自由·生活:哈金访谈录

 诗歌·历史·正义:林永得访谈录

翻译篇

 第十位缪斯:余光中访谈录

 翻译面面观:齐邦媛访谈录

 寂寞翻译事:刘绍铭访谈录

学术篇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齐邦媛访谈录

 狐狸型学者的自我文本解读:李欧梵访谈录

 却顾所来径:周英雄访谈录

试读章节

王文兴对小说创作的坚持与独特的文艺观,已使他成为传奇人物。他从早年起便探讨命运的问题,手记中有不少宗教感思,一九八五年领洗成为天主教徒,之后更深思探索。一九八六年辅仁大学举办第一届文学与宗教国际研讨会,讨论的主题作家除了英国的葛林(Graham Greene,1904—1991)和日本的远藤周作(1923—1996)之外,就是王文兴。一九九。年出版的《王文兴的心灵世界》(康来新编)多方呈现了他的精神世界与文艺观感,但那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四日在《家变六讲》新书发表会暨国家文艺奖获奖祝贺会中(同时也是作家七十寿庆),我应王老师之邀参加,以“自家现身自说法,欲将金针度与人”形容他近年来积极推动文学阅读,深获其首肯。

我曾于一九八三年和二〇〇〇年与王老师就文学进行深度访谈,时隔十年,此次则着重于宗教与文学,更具体地说,就是身为佛教徒、学者与学生的我,访问身为天主教徒、作家与老师的王文兴。王老师很重视这次访谈,事先提供了一些中国宗教文学作品,“以资谈助”。他挑选的地点Living One餐厅之名,对我正象征了一位活生生的作家/天主教徒的现身说法。他以一贯的沉稳态度聆听每个问题,并以富有磁性的声音慢条斯理地回答,内容包括了个人信教经过,宗教观与宗教体验,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中西宗教文学例证,宗教之间的关系……前后将近两小时,直到接近晚餐时分,天色已暗,人声逐渐嘈杂才结束。访谈录音由朱瑞婷小姐誊打,经王老师本人修订。

家族背景与个人宗教抉择

单德兴(以下简称“单”):能否请你从家庭的宗教背景谈起?

王文兴(以下简称“王”):据我所知,我的祖父没有宗教信仰,我的父亲没有宗教信仰,甚至于他跟五四运动的一些人一样,是怀疑宗教的。我的母亲有宗教信仰,信奉的是观世音菩萨,但我不知道那算不算佛教,因为她所拜的佛像只有观世音菩萨,没有任何其他的菩萨。

单:夫人陈竺筠老师呢?

王:她还没有宗教信仰。她跟我父亲一样,对于宗教一直抱着犹疑、不确定的看法,但她正在尝试接近宗教。我们家族里只有大伯父有很深的宗教信仰,是中年以后才开始的,他的行为使得我们家族里的人都感觉莫名其妙,也不好问他为何如此,但他后来是绝对虔诚的基督教徒。这是我们家信仰的大概。

单:你在一九八五年复活节领洗,那年是四十六岁,距今二十五年。在复活节受洗是蛮有象征意味的,请问你当时是在什么主观、客观情境下领洗的?为什么是天主教?

王:在复活节领瞧因为教会的规定,只有在复活节或圣诞节才能够领洗。事实上我在复活节之前就有了这样的决定,跟教会已经有了这样的联系。  P4-P5

序言

《文心学思:当代名家访谈录》是我继翻译与专书之后,以简体字出版的第一本访谈集,收录了近年来的九篇访谈,受访者不是作家,就是学者,有不少是身兼两者、甚至三者皆备,如余光中老师就是著名的三“者”合一(作者、学者、译者),四“艺”并进(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因此,书名结合了作者的“文”学“心”路与“学”者的“思”想历程,呼应了繁体字版的书名《却顾所来径》,且更直截了当。

做任何事入门要正,眼界宜高,取法乎上。我于一九八。年代翻译、出版以文艺访谈驰名国际的《巴黎评论》(TheParis Revien,),在漫漫的过程里,精读细品英文,斟酌推敲中文,深入体察问答双方的互动交流,叹服于精彩的访谈纪录与珍贵的文史数据。以后为了个人兴趣与研究需要,自己进行访谈,先从认识的作者与学者开始,效法《巴黎评论》,充分准备,敬谨从事,访谈录音誊稿尽量请受访者过目(未过目者也获其授权处理),以中、英文出版于学术期刊与访谈集,不知不觉已逾三十载。

访谈与独立研究不同,涉及与他人的互动协商,过程中会出现无法事先掌握的变量,但也正因如此,为双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与惊奇。其实,深度访谈是非常劳力密集的工作,事前的阅读资料与准备问题,访谈中的多方探询与随机应变,对话后的誊打编辑与往返修订,在在需要时间、细心、耐心。甚至有些访谈由于内容与原先设想落差较大,或主客观条件不足,不得不束之高阁。因此,其中的惊奇与“风险”比个人研究要高出许多,但吸引人之处也在于此,因为不知道你的问题会引出什么答案,而这个答案会引发你追问什么问题……整个过程既像双方对垒攻防,也如彼此协力探索,非实际从事者难体会个中奥妙。

此外,访谈涉及知识、经验与智能的分享。我一向服膺读书、知人、论世之说,为学努力结合文本、生平、脉络,而访谈是最直接有效串连三者之道。由于个人受益匪浅,不忍独享,遂花费时间、心力整理,寻求出版。其中经过一遍又一遍地修订,过程繁琐,备极辛劳,一篇访谈耗时经年的情形并不罕见,而我多年下来却仍一本初衷,乐此不疲,为名副其实的甘愿作、欢喜受(labor of love)。

经年累月的实践,让我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早年每每过度准备,尽量遍读受访者相关资料,整理出一大叠小卡片,分门别类,每张卡片上列出一个问题,逐一询问,照章行事,虽然完备,但不免拘谨。待经验较多、见识较广之后,仍是努力准备,但过程中较放得开,尤其与熟识者访谈,互信基础稳固,更是轻松自在,有如促膝对谈,唯话题更为集中。相形之下,《巴黎评论》因盛名在外,问答双方都郑重其事,访谈稿一改再改,固然文字精琢洗练,但有时难免牺牲了对话中的活泼与现场感,而这正是访谈的重要特色。

在此感谢允晨文化廖志峰发行人对繁体字版的大力支持,广东人民出版社李怀宇先生热心促成简体字版问世。李先生是经验丰富的访谈者,于文史思想着力尤深,本书能得到他的青睐,建议书名,并与其他久仰的学者专家并列于《世界华文大家经典》,实为莫大荣幸。此次趁出版简体字版的机会加以精简,使结构更扎实,若干遣词用字也更精准。

总之,访谈涉及主访者与受访者的互动,比一般写作或单向沟通更为复杂。就文艺和学术访谈而言,受访者为该领域杰出人士,累积多年经验与特殊心得。主访者从个人的发言位置与人文关怀出发,事先详阅数据,思考题目,现场临机应变,借由殷殷扣问,引发受访者的响应,分享个人经验、学思历程、专业心得、人生智慧。这些对话与交流不仅为受访者留下珍贵的第一手数据,也提供读者一窥其内心世界、分享人生经验与专业洞见的难得机会。因此,访谈对受访者是“却顾所来径”,对读者是“与智者为伍”,主访者正是促成对话与交流的桥梁,目标则在于“此中有真意”。

是为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