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梅兰芳与京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梅绍武,梅卫东编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京剧——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京剧是所有中国传统戏曲中形式最典型的代表。作为艺术才子们数百年来创作和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具有自身风格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之所以说它具有综合性,是因为它把多方面的元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即中国传统音乐、诗歌唱念、舞蹈、杂技及武术,它们很自然地融汇成京剧这一伟大的戏曲艺术形式。

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戏曲类型多达百余种,不同地方的传统戏曲在风格上也各有不同,但都以唱为共同特点。所以说,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唱戏或歌剧形式,但与西方歌剧并无半点联系。一般而言,它比后者更为宽泛。

京剧的起源

中国的传统戏曲多达百余种,其语言皆采用当地方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剧目也颇具地方特色,但在戏服、化妆和表演风格方面又多少有些相似,只不过有些戏曲更为高雅,而有些则不那么高雅,甚至有些粗俗罢了。京剧只是这百余种当地戏曲中的一种,它是由约200年前北京当地的若干种戏曲类型演化而来的新的戏剧形式,故而得名“京剧”。京剧被认为是一种以唱功、舞蹈和武术等高超技艺见长的优秀的艺术形式,经过一代代京剧表演大师的不懈传承与改良,逐渐达到完善。

在很多国家的戏剧艺术形式中,歌舞道白并非同时呈现在单一戏剧中,譬如,歌剧歌唱家从不在台上念台词或表演舞蹈,现代戏剧中并无歌舞表演,舞蹈剧演员既不唱歌也不念台词。但如上文所述,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可谓融汇了杂技、歌舞、道白一系列艺术表演形式。这就要求戏曲演员们各式才艺样样精通,尤其是京剧演员。譬如,一位全面的一流京剧演员必须明眸善睐,表情生动,身段优美,上妆后须清新俊逸,明艳动人。无论是否扮武生,京剧演员都要花数年时间打下武术底子,以便在台上的一招一式都能透出精准和柔美,每个动作落下后又能静若一尊完美的雕塑,为舞台表演增添美感。正规的职业京剧团会要求演员坚持七八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打好武术底子,然后方可终身学习包括唱念在内的所有功课。

表演中的象征主义

京剧表演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象征主义的使用至关重要。有些现实活动不可能被照搬到舞台上,因而京剧会用象征手法予以表达,比如,开门关门、出屋进屋、上楼下楼、跋山涉水等都会有特定的动作表示。在京剧舞台上,演员轻扬马鞭绕台表示骑马;演员两旁各有一位随从拿着画有车轮图案的“车旗”表示坐车;绕场一圈表示日行千里;4名将军和4名士兵分列舞台两侧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聚光灯下翻筋斗的两名男演员表现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打斗;在无甚布景的舞台上,演员手执船桨并屈膝,以模仿水流湍急,表示划船。现代戏剧使用的舞台布景只会束缚京剧演员的表演,所以并不适合京剧舞台。京剧中的场景完全是由演员用动作构建的,他们用想象把观众带到剧情发生的任何场景。比如,场景可能是一片广袤的草原,天空偶有飞鸟经过;抑或是一片开阔水域,呈现出锦鳞游泳之美景。总之,一切全凭观众的心灵之眼将所有这些场景映射到舞台上。有句话说得好:“舞台虽小,能演天下事!”伴随着吟唱、道白和乐曲,舞台上的动作都被舞蹈化了。观众也就是通过这些高度抽象但有意义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称其为“象征性”),了解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这些动作仿佛给观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知到戏曲发生的真实场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此产生的舞台效果甚至比场景、背景幕和道具所制造的效果更加强大。

P4-6

目录

京剧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吴祖光)

京剧——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梅兰芳——伟大的京剧大师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黄佐临)

不断追求新的戏剧真理

中国传统戏剧的显著特征

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戏剧理论上的区别

三位现实主义大师的共同点

最根本的区别

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艺术的赞赏

不同的戏剧观和戏剧手段

布莱希特采用中国戏曲的编剧技巧

一个关于演技好坏的有趣问题

我国的传统演技

中国传统戏剧的内在特征

回顾我的舞台生涯(梅兰芳)

我的首次登台演出

我如何演绎自己最喜欢的两部戏

我的新剧——《穆桂英挂帅》

艺术领悟和评判

梅兰芳谈唱腔

外国观众和评论家眼中的梅兰芳(梅绍武)

将京剧推向外国观众的早期努力

美国巡演大获成功

美国评论家眼中的梅兰芳

大获成功的苏联访演(1935年)

与泰戈尔的友谊

父亲同萧伯纳、保罗·罗伯逊的友谊

京剧指南

京剧角色的行当分类

唱念

表意动作和表演

服饰

舞台道具和象征手法

乐器

附录一:梅兰芳唱腔及代表剧目介绍

一、梅兰芳唱腔特点

二、梅兰芳的京剧艺术

三、代表剧目

附录二:梅兰芳演出剧目

附录三:梅兰芳先生大事年表

序言

我的祖父梅兰芳是举世闻名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大师,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三大重要表演体系之一。

当我们在讨论一种文化的时候,不能不深人到这种文化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以及此种文化的个体中进行观察。梅兰芳无疑影响了他所处的时代与处在这一时代的文化艺术家,而且我们在百年之后更清晰地看到,当梅兰芳与他的时代渐渐走人历史的隧道,他对于文化的影响则更加凸显出来了。尽管他所从事的舞台表演艺术原本是转瞬即逝的,但梅兰芳艺术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直延续至今。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也是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所不可回避的课题之一。

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京剧艺术本身,在梅兰芳的时代,仍然是一个刚刚形成不久的年轻剧种。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被认为是京剧的第一代艺术家。所以,京剧传到梅兰芳时期,也仅仅经过三代。恰恰就在这三代人之间,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大清帝国的统治迅速没落崩溃,短命的民国与新兴的共和国相继出现,中国历史呈现出天翻地覆的变化。京剧既是由这种社会文化巨变催生落地,也可视作这种巨变所孕育的新生儿。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整部中国京剧史中,梅兰芳所处的历史阶段,一方面是对以往的中国传统戏剧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对京剧艺术的开拓。也就是说,梅兰芳更应被划人京剧的奠基时代,而这部京剧史还将被不断地书写下去。事实上,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诸多创新已经被今天的京剧艺术家普遍当作传统来学习了。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梅派艺术”,没有人会误认为是梅巧玲艺术,而只能是梅兰芳艺术。

梅兰芳以他中正平和的表演手法,以他特有的甜美圆润、音聚响堂的嗓音所创造的流丽酣畅、落落大方、优美动听的唱腔,令大众深爱不已,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极为美妙、高雅的艺术享受。他的艺术使人感到洁白纯真,从而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为无数戏剧艺术的后继者树立了师法和学习的典范。他的成就对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戏剧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表演艺术。从青年时代起,他就认真钻研古典文学、绘画、雕塑、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众多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人他的艺术,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流派——梅派。他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把京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此外,梅兰芳还不断地把京剧艺术推广到世界。1919年5月,梅兰芳第一次率团访问日本之后,陆续完成其访美、访苏公演,他还与泰戈尔、卓别林等世界级艺术大师们交往,因此他又成为中国戏剧史上最早获得国际关注的艺术家。中国戏剧在历史上对于世界戏剧的影响,史有公论;而中国戏剧艺术家对于世界戏剧的影响,则是由梅兰芳所开创的。黄佐临先生为此提出了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三大表演体系学说,而梅兰芳对于布莱希特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也被西方戏剧研究家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佳话一直流传到现在。梅兰芳这个名字,已经进入到英文、日文、俄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中,有着其固定的发音与含义。立足今日,我们对于梅兰芳的认识,如果还停留在对于一个京剧艺术家的认知,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2014年是我的祖父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彼时,中国外文局旗下的新世界出版社再版了由我父亲梅绍武与吴祖光、黄佐临  三位先生共同编著的《梅兰芳与京剧》英文版一书,此次又决定出版此书的中文版。如今虽然三位先生都已作古,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今天我们缅怀和纪念梅兰芳大师和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文化艺术仍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它将再次唤起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于梅兰芳艺术研究的热情,这确实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梅兰芳的孙辈,我也会尽力为这一研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梅卫东

2014年8月8日

内容推荐

梅绍武、梅卫东编著的《梅兰芳与京剧》讲述了梅兰芳的人生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介绍京剧艺术的传播。后面的部分简要地介绍了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常见曲目故事。此书的故事性很强,透过其子、其友等人的视角多角度地呈现梅兰芳一生的发展历程,因此可读性很强。

编辑推荐

梅绍武、梅卫东编著的《梅兰芳与京剧》精彩看点:

许多珍贵的梅兰芳生活和京剧演出的照片;

国内外权威评论家们对于梅兰芳表演艺术和京剧艺术阐述性的概括评论;

关于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比较;

一篇梅兰芳回顾自己舞台生涯的自述;

有关京剧行当、唱念、表意动作和表演、服饰、舞台道具、象征手法,以及乐器的综合指南;

13部梅兰芳大师精彩代表剧目概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