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烈士成千累万,主要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在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人、在南京狱中或在南京其他地方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在外地牺牲但安葬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由于资料缺乏,目前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有照片和文字介绍的仅170人,很多烈士只有民政部门提供的姓名及生卒时间,有长篇人物传记的烈士更是寥寥无几。
本书为钱海峰、郑于光所著的《朱务平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 书名 | 朱务平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钱海峰//郑于光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雨花台烈士成千累万,主要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在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人、在南京狱中或在南京其他地方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在外地牺牲但安葬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由于资料缺乏,目前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有照片和文字介绍的仅170人,很多烈士只有民政部门提供的姓名及生卒时间,有长篇人物传记的烈士更是寥寥无几。 本书为钱海峰、郑于光所著的《朱务平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内容推荐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力求真实反映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全面、深入掌握烈士史料,以人和事贯穿全书,兼顾传主的思想发展和个人生活,写出传主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色彩,有较强的故事性。 本书为钱海峰、郑于光所著的《朱务平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朱务平,化名朱大生、焕明、人和、大春等,上中学时,领导徐州培心中学学生进行反对美国传教士的斗争。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统治下,江苏省委指示长淮特委在皖东北地区组织暴动,建立苏区。由于泄密,暴动没有成功。朱务平不幸被捕,他表现出共产党人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坚持斗争了两个多月后,被敌人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3岁。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奋发有为的少年时代 嫉恶如仇 接受新思想 投身五四爱国运动 与封建校长的斗争 智斗县知事 第二章 探索新的人生道路 组建群化团 群化团的发展 走上革命道路 第三章 反奴化教育斗争的急先锋 饱受奴化教育之害 领导反奴化教育斗争 反奴化教育斗争的影响 第四章 安徽农民运动的先驱 组建安徽第一个农民协会 发展宿县农民组织 领导宿县农民运动 第五章 投身第一次国共合作洪流 组建国民党宿县党部 声援五卅运动 与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支援北伐战争 第六章 创建宿县党团组织 初创宿县党团组织 发展宿县党团组织 重建宿县党团组织 第七章 血雨腥风下的考验 临危受命 严峻考验 残缺的报告 第八章 出任长淮特委书记 战斗在长淮地区 与错误路线作斗争 对待同志春风化雨 第九章 疾风劲草浩气存 长淮特委三次被破坏 坚持斗争不幸被捕 狱中斗争 视死如归 光辉永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以湖北新军为主力发动武昌起义,并迅速获得成功。各省纷纷响应,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终于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辛亥革命后,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过去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而遭到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这无疑有利于吸引和动员人们关注和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从此,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封建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临涣地区有一位著名的进步人士——孙树勋,他不仅笃信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还极力宣传这种民主思想,为中国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孙树勋,号朝臣,光绪年间的秀才。他学识渊博,为人刚正不阿,崇信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他写的一篇《哭狗文》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文章中对临涣团防局长暴戾恣睢的行为,采用旁敲侧击的笔法,进行讥讽詈骂。他写的另一篇文章《劣绅传》,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蝇营狗苟,以及他们上结官府、下欺百姓、吃喝嫖赌、贪污腐败等鄙劣行为,刻画得惟妙惟肖。民国初年,孙树勋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小学,朱务平被迫离开村里的私塾后,慕名投奔到这所学校就读。 朱务平入学不久,孙树勋即发现他品学兼优,可造就为栋梁之才,所以给他的学名焕明配字为务平,是取务求其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平等而奋斗之意。又给他起了一个别号叫镜秋,是希望他以后若为官要明镜高悬,要像秋天的湖水一样清明。取配字、别号虽是一件小事,但却体现了孙树勋对朱务平寄托的希望。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不仅使其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的主旨一目了然,而且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起点新,内容新,目标新,形式新。该刊发表的李大钊的《青春》一文,不仅强调青年之青,而且强调一个“新”字,指出从精神上、思想上有新青年与旧青年之分,希望青年们站在时代前列,做一个有为的新青年。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周作人、易白沙、吴虞等。《新青年》创刊时曾表示其宗旨不在“批评时政”,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关心政治,实际上其作者明确认识到,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所进行的斗争,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他们反对旧思想、旧文化,实际上就是对旧政治的声讨。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他们不愿就事论事地议论现时的政治问题,而力图通过思想的启蒙促进政治的根本改革。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P8-9 序言 引子 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厅里,有一副面容消瘦却神采奕奕的烈士遗像,这位烈士就是1932年在雨花台牺牲的中共长淮特委书记朱务平。翻开尘封的中共中央组织部2798号档案袋,里面记录着这样的文字,摘录如下: 朱务平同志是蚌埠区的特委书记,中等身材,学生出身,眼睛近视。当时由于党的经济困难,他总是穿的破破旧旧和吃的饱一顿饿一顿的。平常不大讲话,很像一个农民,在党内以朴素和刻苦著称。 他是被叛徒出卖的,1932年刘平破坏了蚌埠、临淮、凤阳区的党团组织,四处追踪着他。于是上级党委便决定将他调往他处,不幸在出发途中同来代替他的工作而后来也叛党的陈甦生一起被捕了。 国民党便像获得至宝似的,连夜用火车把他送到南京宪兵司令部去了。 当时有40多个从蚌埠区捕去的人被关在南京宪兵司令部拘留所里,有的已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有的叛变了党还继续出卖着自己的同志,但等到朱务平同志一来到,情形就马上变更了。动摇的镇定下来,承认了是共产党员的赵联仙、赵三姐同志又推翻了,叛变的后来也不敢再往下出卖同志了。 朱务平坚持着更顽强的斗争,他否认自己是蚌埠区特委书记,反说是一个普通农民,叫朱大生,是到门台子卖烟草的。起初,国民党派了一个与朱务平同志认识的叛徒来(引)诱他,但他只简单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认识你。”便看也没再看一眼了。 后来把他从普通牢房送到优待室去,想用物质生活来软化他。而另一方面,向别人放出谣言说:“朱务平自首了,你们还等什么?”但没有人相信。而等不到两天,国民党不得不暴露了自己的丑态,又把朱务平送回普通监房来。起初,他是同陈甦生住在一个监房里的,陈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开头也是坚决的。后来陈的老婆被捕叛变了党,他也跟着当叛徒了。国民党想用陈去劝诱他,但除一顿臭骂外,他们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从普通监房送到优待室,又从优待室送回监房,往返就有八次。其中国民党用过金钱、地位,也用过美人,但却什么也不曾从朱务平同志那里得到。他始终坚决说自己只是个普通农民。后来,国民党集合了几个叛党分子——陈纪军、陈甦生、黄公极等,来证明他是朱务平,但当轮到曾是凤阳县委(CY)书记王化举说话的时候,他为务平同志的共产党员气节所感动,毅然拒绝证明。 最后,国民党刽子手恼羞成怒,便只有采取最后一着了。拿出了证明文件,要朱务平承认,倘不,就要枪毙他。但(被)务平同志扔到地下,眼珠子也没有转一下。 枪毙朱务平同志(那天)是刚下过大雨的早晨。当他从监房(被)拉出来,在监房的弄堂里响彻着朱务平同志勇敢和坚定的声音:“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 枪毙了朱务平同志以后,国民党刽子手们还在蚌埠区放了一个时候(一段时间)的谣言说:“朱务平已经投降了。”但谁会相信不要脸的谎言呢?后来,他们也只有自动地收起来了。 这一次被刘平出卖的人,牺牲(的)就有25名之多。 寥寥数千字,朱务平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朱务平,原名朱焕明,1899年10月25日出生于宿县临涣镇朱小楼村(现属濉溪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 1925年5月,共产主义青年团徐州地委成立后,朱务平被选为秘书和地委委员并负责工运。后被派赴陇海铁路铜山车站任工会书记,组织工人参加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同年夏,他回乡创建中共临涣小组;1926年上半年,组建中共临涣特支(后改为独支),朱务平担任主任(书记);8月,到宿城考察农民运动情况,组建宿城临时支部,后来成立中共宿县独支,他又任书记。他坚持领导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运动,曾在宿城主持了两期农民运动训练班,发展会员2000人。 1927年,朱务平从河南调回宿县任县临委委员。1928年8月,他接受任务后到达蚌埠、凤阳、泗县、怀远等地开展工作,重建蚌埠特支并任书记。1929年兼任凤阳县委书记。1930至1932年任蚌埠特委(又称长淮特委)常委、书记,负责组织工作。 在“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统治下,江苏省委指示长淮特委在皖东北地区组织暴动,建立苏区。由于泄密,暴动没有成功。朱务平不幸被捕,被捕期间,他表现出共产党人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坚持斗争了两个多月后,被敌人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3岁。 后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朱务平传》是其中之一。 1930年11月,中共江南省委决定在蚌埠设立长淮特委,指导津浦铁路沿线的凤阳、定远、盱眙(时属安徽省)、泗县、五河、灵璧、怀远等县党的工作。1932年,长淮特委遭受严重破坏,20多名长淮英烈群体壮烈就义于南京雨花台,朱务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特别是在敌人的监狱中,他利用每天短暂的20分钟“放风”时间,传递交流斗争经验,鼓励难友坚定革命信念、坚决斗争到底。 为深切缅怀朱务平烈士,我们根据《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的编纂要求,撰写了《朱务平传》一书。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殷光临、副主任施昌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安排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相关人员和有关市县党史工作者承担该书的撰写任务。 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有限,疏漏、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烈士的亲属、党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6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