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
靠着南窗的小书桌,铺了墨绿色的桌布,两朵半开的红玫瑰从书桌右角的淡青色小瓷瓶口边探出来,宛然是淘气的女郎的笑脸,带了几分“你奈我何”的神气,冷笑着对角的一叠正襟危坐的洋装书,它们那种道学先生的态度,简直使你以为一定不是脱不掉男女关系的小说。赛银墨水盒横躺在桌子的中上部,和整洁的吸墨纸版倒成了很合适的一对。纸版的一只皮套角里含着一封旧信。那边西窗下也有个小书桌。几本卷皱了封面的什么杂志,乱丢在桌面,把一座茶绿色玻璃三棱形的小寒暑表也推倒了;金杆自来水笔的笔尖吻在一一张美术明信片的女子的雪颊上。其处凝结了一大点墨水,像是它的黑泪,在悲伤它的笔帽的不知去向;一只刻镂得很精致的象牙的兔子,斜起了红眼睛,怨艾地瞅着旁边的展开一半的小纸扇,自然为的是纸扇太无礼,把它挤倒了,——现在它撒娇似的横躺着,露出白肚皮上的一行细绿字:“娴娴三八初度纪念。她的亲爱的丈夫君实赠。”然而“丈夫”二字像是用刀刮过的。
织金绸面的沙发榻蹲在东壁正中的一对窗下,左右各有同式的沙发椅做它的侍卫。更左,直挺挺贴着墙壁的,是一口两层的木橱,上半层较狭,有一对玻璃门,但仍旧在玻片后衬了紫色绸。和这木橱对立的,在右首的沙发椅之右,是一个衣架,擎着雨衣斗篷帽子之类。再过去,便是东壁的右窗;当窗的小方桌摆着茶壶茶杯香烟盒等什物。再过去,到了壁角,便是照例的梳妆台了。这里有一扇小门,似乎是通到浴室的。椭圆大镜门的衣橱,背倚北壁,映出西壁正中一对窗前的大柚木床,和那珠络纱帐子,和睡在床上的两个人。和衣橱成西斜角的,是房门,现在严密的关着。
沙发榻上乱堆着一些女衣。天蓝色沙丁绸的旗袍,玄色绸的旗马甲,白棉线织的胸褡,还有绯色的裤管口和裤腰都用宽紧带的短裤:都卷作一团,极像是洗衣作内正待落漂白缸,想见主人脱下时的如何匆忙了。榻下露出镂花灰色细羊女皮鞋的发光的尖头;可是它的同伴却远远地躲在梳妆台的矮脚边,须得主人耐烦的去找。床右,近门处,是一个停火几,琥珀色绸罩的台灯庄严地坐着,旁边有的是:角上绣花的小手帕,香水纸,粉纸,小镜子,用过的电车票,小银元,百货公司的发票,寸半大的皮丽金头怀中记事册,宝石别针,小名片。——凡是少妇手袋里找得出来的小物件,都在这里了。一本展开的杂志,靠了台灯的支撑,又牺牲了灯罩的正确的姿势,异样地直立着。台灯的占铜座上,有一对小小的展翅作势的鸽子,侧着头,似乎在猜详杂志封面的一行题字:《妇女与政治》。
太阳光透过了东窗上的薄纱,洒射到桌上椅上床上。这些木器,本来是漆的奶油色,现在都镀上了太阳的斑剥的黄金了。突然一辆急驰的汽车的啵啵的声音——响得作怪,似乎就在楼下,——惊醒了床上人中间的一个。他睁开倦眼,身体微微一动。浓郁的发香,冲入他的鼻孔;他本能的转过头去,看见夫人还没醒,两颊绯红,像要喷出血来。身上的夹被,早已撩在一边,这位少妇现在是侧着身子;只穿了一件羊毛织的长及膝弯的贴身背心,所以臂和腿都裸浴在晨气中了,珠络纱筛碎了的太阳光落在她的白腿上就像是些跳动的水珠。
——太阳光已经到了床里,大概是不早了呵。
君实想,又打了个呵欠。昨晚他睡得很早。夫人回来,他竞完全不知道;然而此时他还觉得很倦,无非因为今晨三点钟醒过来后,忽然不能再睡,直到看见窗上泛出鱼肚白色,才又矇矇的像是睡着了。而且就在这半睡状态中,他做了许多短短的不连续的梦;其中有一个,此时还记得个大概,似乎不是好兆。他重复闭了眼,回想那些梦,同时轻轻地握住了夫人的一只手。(P9-11)
导论
王健
茅盾是我国“五四”以来现代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他以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创作、精深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众多的文学翻译作品,在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茅盾的小说顺应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现实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进行了新的拓展,并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反映人的心灵的深度。由于茅盾的创作,中国的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开始走向了成熟。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的一个大家庭中,1981年在北京逝世。茅盾的一生始终置身于时代运动的浪潮中,并从中汲取营养来指导他的文学创作。茅盾自小就接受了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读过私塾,也读过“新学”。其父沈永锡思想开明,是当时的“维新派”人物。由于父亲早逝,茅盾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的。
中学时代的茅盾就开始积极地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之中,因学潮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茅盾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三年期满后,由于家境窘迫,茅盾于1916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工作。此时,他开始翻译、编辑中外书籍,并开始发表文章。
五四运动期间,茅盾以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拥护者的姿态为之呐喊助威。1920年,他发表《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和《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论文,开始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1921年,他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建“文学研究会”,并接手曾被鸳鸯蝴蝶派占据的《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将之改革成了新文学的坚固阵地之一。茅盾不仅编辑了大量“新潮小说”,而且还从理论上予以大力支持,发表了一系列文学论文,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茅盾还致力于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对俄国文学和前苏联文学,做了大量介绍和翻译工作,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茅盾是最早从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1920年他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1925年直接参加了“五卅运动”,并于同年作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任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1927年“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茅盾撤离武汉,隐居上海。
从1925年至1927年这一阶段,可以说,茅盾一直处在革命运动的中心,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极大丰富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不仅为他今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而且对他创作思想的形成也颇为重要,影响深远。“四一二政变”,给许多思想上没有充分准备的革命知识分子带来了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茅盾正是在这种情状下,带着极为痛苦与矛盾的心境开始从事小说创作。从1927年秋至1928年6月,茅盾很快完成了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的创作。
1928年7月,茅盾东渡日本,这一时期完成了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和《泥泞》、《陀螺》、《色盲》等短篇小说,同时还潜心撰写关于中国神话和欧洲神话的论著,先后出版了《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ABC》、《六个欧洲文学家》、《骑士文学ABC》《近代文学面面观》、《现代文学杂论》等著作,并以《读<倪焕之>》等论文参与国内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
……
三
茅盾小说史诗般的宏阔和厚重,在于它所展现的广阔的历史画卷式的社会生活。茅盾的小说,异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及在立意上的开掘,总是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那些能够充分把握时代脉搏的重大题材。他的小说,无一不与剧烈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茅盾在1920年代末的早期创作,以《蚀》三部曲、《虹》以及收入《野蔷薇》中的短篇小说为代表,集中取材于从“五四”到大革命失败期间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透过他们的心灵历程来反映当时中国由社会革命所引起的剧烈的社会变革。193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创作鼎盛阶段,以《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与长篇巨著《子夜》为代表。这一时期,茅盾着眼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波澜壮阔地表现了整个1930年代中国社会的都市、城镇、农村的阶级矛盾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相交织的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茅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说创作,如《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与《惊蛰》、《春天》等,也无不取材于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茅盾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刻性与广阔性,表现在作者在描摹社会生活、展现社会背景、揭示时代精神的同时,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茅盾的小说中,人物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农民、工人、小市民、知识分子、时代女性、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地主恶霸、地下革命者、市井恶棍等,可谓无所不包。在准确把握人物阶级属性的同时,他还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而他笔下的诸多人物都具有典型意义。如“农村三部曲”中的老一代农民老通宝、新一代农民多多头,《创造》与《蚀》三部曲与《虹》等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娴娴、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子夜》中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茅盾小说所呈现的宏阔的史诗性和创作态度上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而这也恰恰是今天的文学创作所忽视和欠缺的。
《茅盾精品小说集(上下)(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选收了茅盾先生经典短篇小说7篇,中篇小说2篇。
茅盾开创了史诗式长篇小说文体,促成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文体的成熟。他的所有小说创作,始终注重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剖析,以此记录和概括社会的变迁。
茅盾著的《茅盾精品小说集(上下)(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重温现代名家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智慧!汲取现代名家的思想精华。
编选者对原著中生僻的字和词做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文章后附有精炼的解读与评点。
读者朋友翻开本书的同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通畅的阅读快感。更加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
优质纸张印刷,精美装帧,适合广大读者收藏,也是馈赠礼品的绝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