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踏着红军的足迹/我行我动实践教学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喻季欣主编的《踏着红军的足迹》中主要作者都是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在“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新闻实践教育的旗帜下,在一个个采访、参观的纪实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此外,本书还独家讲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犹如历史江河中晶莹的浪花,波涛澎湃,历经沧桑,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喻季欣主编的《踏着红军的足迹》以“90后”的视角,体悟长征精神;以新闻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探索红色传播之魂。本书发现红军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记叙新闻学子终身难忘的心路历程。迭印如火的青春,触摸历史的指纹,弘扬不忘初心的永恒……

目录

文字篇:行程纪实

 历史的指纹

 红色传播的价值和力量

 赣州,我们来啦!

 在赣南的三次“红色直播”

 偶遇荷兰记者邓达斯

 您好,《红色中华》

 标语墙,你不能倒

 摇篮里的共和国

 我行我动,动在长江

 宗祠的红色印记

 我们来到腊子口

 达拉河的红色记忆

 南下,挺进若尔盖

 奔向九曲黄河第一弯

 追寻红军足迹,出发

 “长征源”的情思

 红色故都瑞金

 闽西,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燃烧

 三军会师尽开颜

 腊子口勇者胜

 留在俄界的红色情怀

 草地上的“炊烟”

 闪耀的金碑

 “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

 重走红军长征路之悟

 苍茫西北寻“红迹”,“会师精神”耀会宁

 行走在长征路上

 “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随笔

 重走长征路日记

形象篇:微信及图片

 行程微信

 行程直播

 行程图片

影响篇:媒体报道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

 在追寻红军足迹路上感悟“红色传播”

 暨南大学启动“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活动

 广东学子会师地“上课”

 暨大“90后”新闻学子重走长征路

 追寻红军足迹传播红色精神

 “90后”新闻学子重走“长征路”

 “90后”“长征”路上自我塑身

 暨南大学“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活动走进赣州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传承,是我们的血脉所在

两条大河,章水和贡水逶迤前行,在赣州汇合而成赣江。贡水进入赣南于都县境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于都河。历史亦如江河奔涌,曾惊涛拍岸于于都。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晚,中央红军8.7万余人在于都河北岸集结,在8个主要渡口渡河,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河两岸人民义无反顾,家家拆下门板木柜,乃至搬出棺木寿材以搭浮桥,集800多艘船只渡送红军,数千挑夫把红军的印刷机、兵工厂机器和各种后勤物资送过浮桥,这个伟大战略转移的各种辎重都被搬上征途,红军长征由此顺利走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历史的脚步,有着它清晰的脚印与动因。在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赖屋红军标语”旧址,一座房屋的斑驳外墙上,当年的红军标语如今依然清晰可辨:“反对地主剥削贫农、反对军阀压迫士兵”“红军……为数万万工农士兵及其他受压迫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标语及漫画,内容明朗,打动人心。于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前夕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等机关所在地,红色影响深远。于都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小平介绍说:“红军一直注重宣传,把标语刷写在乡村墙壁、山间地头,对老百姓影响很直接、很具体。”说到这,他加重语气:“当然,首先是红军的行动,苏维埃政府所做的一切,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成为信念。”

这信念,在于都县城刘光沛老人的百年祖屋采访时,令人分外震撼。这座名为“刘次垣民居”的老屋也是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刘光沛是刘次垣的玄孙。“当红军打白军”“巩固于都政权,猛烈向外发展”等当年的红军标语和各式漫画都是历史的活标本。面壁而思,年近70的刘老缓缓讲出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寒风灌屋的深夜,年仅22岁的俊俏新娘刘淑芬在油灯下一边纳鞋底,一边等候当红军的新郎肖文董回家。门响了,新郎回来了,刘淑芬喜不自禁地扑向丈夫。新郎一把抱住新娘,却情急地告诉她:“我今晚要走。”“去哪?”新娘诧异。“不知道,部队出发。”“这3个月在一起有几天啊,不能等一等?”当新娘才3个月的淑芬紧紧抱住新郎想撒撒娇。“不行,就要走。我是回来告诉你一声。”说完,新郎推开新娘,转身要出门。“什么时候回来?”淑芬问。“不知道,十天半个月吧,也可能三五年。”肖文董见妻子眼里噙着泪水,回身强笑道:‘‘你呀,怎么像个孩子,别哭!”说到孩子,他不由轻轻摸了摸妻子已怀有身孕的肚子,又指指墙壁上的标语,低声说:“好好带着,将来当红军。”“嗯。”妻子挂着泪痕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从耳朵上摘下一只银耳环,放在丈夫手中:“把它带上,就当我在你身边。”肖文董攥着耳环,深情吻别妻子,然后跨出门,走进了潮流般的队伍。“早点回来啊!”刘淑芬追出门外朝丈夫远远喊道。“我们一定会回来的!”肖文董在队伍里挥起大手高声作答。望着丈夫踏上浮桥渐渐远去的身影,刘淑芬再也忍不住,双手紧抱身旁一棵榕树,使劲痛哭。

肖文董走了,中央红军也走了,这天,是农历九月十一,刘淑芬牢牢记得这个日子。事后她才知道,这便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公历为1934年lO月17日。

次年,刘淑芬上山打柴摔了一跤,不幸流产。她后悔万分,来到榕树下又一次失声痛哭。打那时起,每天、每月、每年,当夜幕降临、当晨曦初露,她便谛听门响,期盼丈夫回来;她便来到榕树下,点燃香烛,祈祷丈夫早点归来。大榕树被她的泪水浸润,也留下了她深深的指纹抓痕。可是,三五天、三五月、三五年,都过去了,丈夫没有回来,她的新郎再也没有回来。整整15年后,当年的红军终于回来了——她盼来的是解放军,同来的民政局同志发给她一块烈士家属光荣牌,还带来了那只银耳环。丈夫的战友告诉她:文董在陕北腊子口战斗中光荣牺牲……

刘淑芬就是刘光沛老人的亲姑婆(姑奶奶)。“我从小由姑婆一手带大,她送丈夫、盼丈夫的真情如一,心中的信念从未改变。”刘光沛老人动情地说:“姑婆一辈子没有离开老屋,所以我们一家都情愿住这里,永伴她的音容笑貌。”刘老退休前是于都县采茶剧团编剧,他的散文《榕树情怀》和小型采茶戏《渡河前夕》,都是表现姑婆送别丈夫、于都人民怀念红军的深情之作。“我写这些,是为了传承。姑婆知道自己的丈夫再也回不来,却一生坚守直到终老。和《十送红军》一样,我的作品也是传颂红军形象,传播长征精神。这传承,是我们的血脉所在,是我们的精神所系。”刘光沛老人说得心潮起伏,像于都河水奔流不息。

序言

一次难忘的实践教学,成就了一部师生作品的出版,心中甚为快慰。而这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实践教学是重走红军长征路、弘扬红色传播,它吻合时代精神,体现新闻院校教学的创新。

2016年5—6月,喻季欣教授和我多次商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活动方案、人员安排及行走路线等。很荣幸,我与喻季欣教授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快慰之情非同寻常,每每对即将到来的“踏着红军的足迹”的新长征充满了向往和幢憬。

2016年6月15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第二文科楼前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出征启动仪式。长征的出发点是我的故乡,我出生于赣南革命根据地石城县(今瑞金市邻县),从小就听村里爷爷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听着《映山红》《十送红军》等当地采茶民歌长大,对长征有着感性的朴素情感。我在大学时学的是历史专业,后来研究生又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所以对红军长征有着较为细致和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希望有一个踏着红军的足迹进行新长征的机会,希望学生们在“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活动中,记住毛主席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一历史话语,并寄语学生们争做新长征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播种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的体验者和见证人。7月11日,在喻季欣教授带领下,学生们前往赣南革命老区,开始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第一程。他们先后前往红军长征出发点于都、瑞金、会昌、石城、宁都等地参观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和新闻稿件,在新华社、人民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赣州广播电台等媒体刊(播)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践结出累累硕果,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2016年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纪念日。我和喻季欣教授带领又一组学生特意选择这一天抵达甘肃会宁。这是继2016年8月行走湘、黔、渝第二程后,赴西北的第三程。我们在会宁当地追寻红军足迹,参观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践活动。在纪念馆,通过聆听讲解员介绍,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红军会师的具体细节和历史背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红色基地让置身其中的新闻学子激情燃烧,深切感悟到传承长征精神的历史使命,坚定传播红色文化的崇高责任。我在现场对学生们说:“我们要更多地开展这样生动的现场实践教学,广泛开辟这样的新课堂,以更好地研究和弘扬红色文化,将爱国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更紧密结合,不忘初心,培育更多更好的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人才。”甘肃会宁采访之后,我因学院有急事便带着学生王蒙遗憾地先行离开了甘肃,喻季欣教授则带着学生李松伟、刘晨光等前往红军长征的重要历史遗址腊子口、俄界等地,继续这一历史行程。

由衷祝贺《踏着红军的足迹》出版。相信世人阅读到“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活动参与者们写下的文字,通过他们“踏着红军的足迹”的过程中撰写的行程纪实、保存下来的行程中的微信与图片以及社会媒体对他们活动的新闻报道,会对“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的长征精神有着新的认识和感悟,会对新闻实践教学有更多的认知和重视。他们无疑是“踏着红军的足迹”的新长征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我行我动”是新闻学生应有的专业素养,也是新闻教学宝贵的方法,是我院闪亮的实践教学品牌。

作为“我行我动”的见证者,应本书主编喻季欣教授之邀为之写序,虽诚惶诚恐,但又义不容辞。欣然领命提笔记录缘由,是之为序,留存纪念。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邓绍根

2017年8月23日

后记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社会实践教学过去近一年了,《踏着红军的足迹》终于付梓出版,心中又是一番感慨。在策划这个活动时就计划出版一本书,不仅是活动本身的意义,也是落实活动效果的检验,对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是很好的鼓励和督促。社会实践教学怕的是“走过场”,如今一册在手,翻阅中思绪亦在涌动。

社会实践教学,尤其在大学专业相对确定了的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是检验和提升专业理论与匠心技能的特殊课堂,是获取真知的宝贵方法。多年来,大学的教学已引起各种评说,尤其教书育人受到质疑,教师是否用心教学深受诟病。实践教学需要花工夫,更要用心,尤其是大型实践教学活动,较长时间野外作业教学,要考虑的因素甚多,不用心、不专心、不操心,难以顺利完成任务,学生会徒劳无功。从走上大学讲台的时候起,我突出的想法是教书育人,用心教学,不负教师荣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在大学,尤其显现。但有教无类,教书育人,则是教师不应遗忘的。现在人们容易遗忘的事多,教师遗忘基本职责亦有所闻,但常常不被一些评估体系当回事儿,甚而愈演愈烈。内因通过外因更起作用,大学教育、教书育人让人忧虑。

忧虑解决不了问题,行动才显得重要。从2008年起,我概括并提出“我行我动”实践教学理念,就是督促自己要有想法、想办法教书育人,用行动、和学生共同行动以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成长成才。新闻实务教学,不仅实践性强,学会立足现场、认知社会、把握真实更为意义深远。所以“我行我动”的具体含义就是:立足现场,以行求解,做最富于行动的新闻人。从我自己的亲历和职业经历中感悟,从我对世界的行走与比较中认识,坚持这个理念与行动,10年来已产生效果,对新闻教学是积极的方法。

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来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优化、升级,广东省积极提出“双转移”战略,这些成为我进行新闻教学,特别是教学产经新闻难得的课堂与案例,我带领学生赴广东第一个“双转移”产业园区肇庆高新区实地考察调研,前后三年,收获了《大地正兴旺》这部长篇调研报告的出版。2008年中国发生众多特重大新闻事件,新闻教学显然不能熟视无睹,也是这种感触推动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现场认知。立足现场的感受与收获,以学生为主进行写作、历时半年出版的《中国传媒:激荡与拐点》,成为这个班的学生和我后来常说常新的记忆。

所谓立足现场,对新闻教学而言,学校所处的特定环境无疑是“现场”之一。这几年,无论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即使课程不同,我都会特别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广州现场行走”,路线是坐公交车从学校经广州大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到珠江边的中山大学北门,沿江边走至孙中山大元帅府、纺织码头,乘轮渡过江到天字码头,再沿北京路走高第街及许地、起义路、中山路人民公园到陈家祠、上下九、沙面,然后坐地铁回学校。这样基本对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中国报业的历史线索有了大体认识,因为每一地都有故事,都有历史,且与现实紧紧相扣。很少有一个城市的码头像广州珠江的众多码头这样相系国家漫长历史、重大事件,花一元钱坐轮渡过一次珠江,真是乐不可支。我曾经写过《广州码头》的电视剧脚本,体会尤深一些,给学生们解说也信手拈来。这样做简单又有趣,学生们后来写的各种日记、游记,让我对实践教学有了就地取材的更多思考。所以站在教室里,指着校门口的黄埔大道、对面珠江新城的跑马场和冼村、猎德村,远处的广州塔、二沙岛,都有“立足现场”的又一番效果。

紧紧围绕现场,2012年的“喀什、林芝深度采访行”在更广泛范围展开,《走进戈壁高原》一书作了很好的总结。为更好地理解“中国梦”“两个一百年”,2013年暑期进行的“海疆万里行”,四组同学分别行走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沿海,内招生同学从广西北海到广东湛江,沿海北上经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至大连、牡丹江,港澳台外招生同学分别行走香港、澳门和台湾沿海,历史与现实交织,梦想与激励相融,《海疆万里行》一书成为同学们根深的记忆。在“一带一路”的深广背景下,2013年“我行我动”立足“广交会”,学生们数十次采访或参与春夏交易会实习,对“广交会”这个至今创立60年、跨越世纪的“一带一路”标本有了很好的了解认识,2014年出版的《逐梦世界——广交会传奇》因此获广东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带领学生深入广州、东莞、深圳采访、写作,出版的10卷本“东江纵队抗日英雄传奇系列”,在当年广东省南国书香节特别推出。有学生告诉我,因为采访写作这本书,毕业找工作时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青睐。同年暑假,我带领学生与广州铁路集团电视台合作拍摄《穿越抗日烽火的广铁人》6集电视专题片后,让参与学生参加该台招聘更具亮点。

我一直希望参加“我行我动”实践教学的学生,学到的不只是一次短期的行动收获,而应是真正深入脑海的观念、态度以及方法、技能的校正与提升,“实践育人”对他们能有坚实而长期的效果。因此,社会实践教学目的是“教书育人”,效果在“实践育人”,它有格局意义,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价值。令人欣慰的是,“我行我动”已经显现这样的品牌效应,且得到学院的支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众人拾柴火焰高。愿树木树人相映,愿心与心交织,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2012年首次带学生进西藏后,几年来未曾停息,5年修得正果,全面纪实广东第七批援藏队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雪域苍穹》在2016年出版,并成为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写作的一个样本。现在欣慰之余回想,我也曾一直担心踏足西藏这样的环境,高原反应等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出现安全事故,但各种准备充足,野外生存训练、买保险等跟上,在有惊无险中实现了平安归队,保持零事故。一次次外出,一次次时间长、距离远、跨度大的行动,怎能没有忧虑与揪心?特别是这期间为采访广东援建的扶贫示范村,三进墨脱,几次被山上滚下的石块砸中车身、挡住去路;从察隅县返回时有女同学突发高反被紧急送到医院输氧,这些提心吊胆与快速应对,也是对我这个有多年军人经历和险难采访经验的人很好的考验。新闻教学培养新闻人,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从不能选定时间与环境。好奇、勇敢、发现、真实,从来就是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些光靠书本如果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就应有所作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唯有用心,还是用心。

这次重走红军长征路,我特别叮嘱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要用心走、用心看、用心记,真正体现“我行我动”的理念,在追寻红军足迹中,结合专业弘扬红色传播。持续4个月的行程,参与活动的同学们都很用心,并写出了现在书中的各种感受的文字。二万五千里征途给了我们最好的课堂,坚忍不拔的红军精神给了我们最好的课本,堪称世界经典的长征红色传播给了我们最好的新闻案例。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前,我刚度过58岁生日,后来一查,我还是这征途上一个“超大龄”战士。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江西会昌县城,冒着中午酷暑从会昌山上下来,想起立于山上的毛泽东写于1934年夏天的词《清平乐·会昌》中的这些词句,我特意脱下上衣,光着膀子,让人拍下一张颗颗豆大汗珠晶莹发亮于肩背的照片。我平时爱流汗,对汗水似乎有亲切感。记得走过若尔盖草原后,为登上甘孜松潘县耸立于高达609级台阶上的红军纪念碑,我和李松伟、刘晨光两个小伙子在烈日下喘着大气,迈开发酸的双腿,一步步走到纪念碑前,三个人一身热汗淋漓留下合影,接着又在山下偌大广场上“红军是播种机”“红军是宣传队”“红军是宣言书”的雕塑前分别合影留念。松伟和晨光告诉我,汲取红军长征精神的内心愉悦,他们这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我相信,二万五千里征途上长记于心的体悟,将伴随我们各自的人生旅途。

记得在福建武夷山下,我顶着正午太阳拖着行李箱在马路边等候搭乘经过的长途汽车。汽车陈旧,没有空调,车门敞开,两侧车窗没有玻璃,车里一片火热,人相拥挤,滚烫如蒸,我心里却不由一个劲想:当年红军可是烈日下一步步走的,我还有车可乘。这样想着,满足中不禁面有笑容,旁边一男士见此厉声问道:“你这人,笑什么?”

是的,笑什么呢?我没有回答,也没有收起笑容,只把行李箱挪了挪给他腾出一点空间,继续着我的思绪。我想,教书育人,教师自己要不要身先士卒、以身垂范?能者为师,身正为范。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闪烁的长征精神,是怎样的师,是什么样的范?重走红军长征路,我们怎样走,走什么?这课堂,这实践教学,也给了我这个带队教师不少的启示和收获。

我笑了笑,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教师。重走红军长征路,给了我这样的内心体验和身心快乐。教书育人,很美好;实践育人,很值得。这姑且作为我可以微笑地走向花甲的教师感言吧。

喻季欣

2017年8月23日,珠江听涛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