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陈士军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士军著的《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紧密联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党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努力,以及在创建党的新的伟大工程中所进行的不懈奋斗,充分展示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

内容推荐

陈士军著的《创建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1989-2002)》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光辉历程,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件为基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从而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本书主题鲜明,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史料丰富,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很值得关心、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读者参阅。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接受国内外新的考验中迈出坚定歩伐

 一、密切联系群众,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二、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在冷静观察中打破制裁

 三、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打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开辟新天地

 一、南方谈话,迎来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

 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三、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四、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及多项配套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领域拓展

 五、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制定跨世纪宏伟纲领

 六、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软着陆”,避免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新飞跃

 一、十五大,迈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部署跨世纪发展战略

 三、国有企业攻坚和突破,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四、十五届五中全会,向新世纪的伟大进军

 五、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

 六、逐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入WTO

 七、开创香港、澳门历史新纪元,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制定新政策

 一、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展现大国风范

 二、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走科技强军、质量建军之路,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

 四、两手都要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七、适应经济全球化,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格局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开拓新境界

 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三、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密切联系群众,反腐倡廉,加强党的作风廉政建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以为,采取所谓“制裁”措施就可以孤立中国,迫使中国政府放弃原则,向强权屈服。但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方的制裁无法限制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国不会孤立;而且,西方对中国的“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困难的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采取政治和经济结合、官方和民间结合的方针,邀请和欢迎日本各界人士来华访问,首先推动日本加速改善对华关系。1990年日本恢复了第三批对华日元贷款,并派文部省大臣出席北京亚运会,冲破了不与中国进行高层接触的禁令。1991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华,成为这一时期第一位访华的西方首相。

中国随后争取同西欧各国恢复正常关系。一些西方国家也认识到同我国恢复关系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利益出发,在1990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放弃对中国的“制裁”。双方关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10月,欧共体外长会议决定取消对华限制措施,恢复同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正常关系。这说明欧共体的制裁已打开了一个缺口。1991年7月,欧共体又决定恢复同中国政府的首脑级互访。双方在其他方面的合作也逐步展开。同年12月,欧共体正式取消对中国元首互访和军事往来的限制。至此,欧共体解除了除军售限制以外的全部制裁措施。1991年,英国首相和意大利总理先后访华,英、意、法等国外长也先后访华,标志着中国同这些国家关系的恢复和发展。1992年,中国总理和副总理先后访问了意大利、瑞士、葡萄牙、西班牙、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使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恢复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出口信贷,对华投资也不断增长。

打破西方的“制裁”,关键是国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始终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方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面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保持社会稳定,加速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一面支持与所有国家包括对中国进行制裁的西方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邓小平指出:“尽管苏联东欧出了问题,尽管西方七国制裁我们,我们坚持一个方针:继续同苏联打交道,搞好关系;同美国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同日本、欧洲国家也继续打交道,搞好关系。这一方针,一天都没动摇过,中国度量是够大的,这点小风波吹不倒我们。”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面前从容不迫,在西方大国的巨大压力下泰然自若,在国际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沉稳刚毅的风采。它不仅使中国避免重蹈苏联的悲剧,而且政局更加稳定,经济更加繁荣,国际地位更加提高。

打破“制裁”,就国外而言,重点则是美国,因为它是掀起这次“制裁”恶浪的主要国家。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大局出发,利用矛盾,多做工作,与西方特别是美国政府进行了一场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与参与所谓“制裁”的西方各国关系的改善,迫使美国政府采取主动,逐步放弃对中国的所谓“制裁”。美国想“制裁”中国,却看到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于是,从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着想,不得不采取主动行动,两国关系开始逐步“解冻”。

19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柬埔寨国际会议和1990年11月召开的讨论“海湾危机”联合国安理会部长级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贝克主动要求与中国外长钱其琛会晤。这是由于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关键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很难解决。所以,美国不得不在国际事务中寻求中国的支持。会后,经过预定安排,钱其琛应邀对美国进行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自1989年6月以来中国外长首次正式访问美国,布什总统在白宫会见了钱其琛,并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这实际上表明,美国中止高层互访的“制裁”已经被打破。1991年11月15日,应中国外长钱其琛邀请,美国国务卿贝克到北京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虽然双方在“人权”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两国外长一致肯定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根据双方达成的谅解,美国政府于1992年2月21日宣布,打算取消对华实施的3项“制裁”。这样,经过两年多的交流与较量,美国对华“制裁”虽然还没有完全解除,但在高层互访以及部分经济领域已有所突破。

P12-13

序言

201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开天辟地到新天新地,从革命到执政,从解放到复兴,整整90年的历史,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五彩斑斓,丰富厚重,书写着英勇,记录着艰辛,放射着光芒。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部最为惊心动魄的奋斗史诗!跨越90年,既有追寻、追思、追问,更是展示、揭示、昭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如果按基本线索展开,首先是一部奋斗史,即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是一部探索史,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还是一部自身建设史,即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三个历史”,就是三条基本线索,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的成长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最辉煌之处,镌刻着“革命”两个大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两次革命,都是为了打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以更快速度实现更大程度的历史性变革和进步;两次革命都工程浩大、气势如虹,都引起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观念等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因此,两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在90年创建伟业中,中国共产党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第二件大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l,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90年成长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和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理论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飞跃,是辩证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对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两次历史性创新,是对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得出规律性认识的两大成果。两次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又是两次革命、三件大事的灵魂。它们在两次革命、三件大事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赋予两次革命、三件大事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开辟了两次革命、三件大事通向胜利的广阔前景。

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显示出其他政治力量所不具备的优秀特质和强大政治优势,即:中国共产党既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个为民主和科学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能够顺应世界发展进步潮流,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坚持党内民主,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是一个能够吸引和凝聚民族精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一个敢于斗争又善于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能够为人民坚持真理,又能够为人民修正错误,是一个真正没有私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重视学习,又善于学习,是一个能够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铸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理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优良工作作风、积极精神风貌的结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蕴含着高远的理想,是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的集中体现;既仰望星空又关注脚下,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依托,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彰显了科学理性;关注入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中国共产党精神,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先进性、战斗性、民族性和包容性,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不仅夯实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精神基础,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主宰和灵魂,推进着党的事业健康发展。这些特质、优点和精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开辟未来。在90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几次总结,如: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做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七大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上对党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用“三个必须始终”总结了80年党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五大总结了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党的十六大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用“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用了“十个结合起来”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经验。即: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打;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所有这些集中到一点,那便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她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研究是一个大题目,内容十分丰富,历史发展纵横交错,且现实性强。为此,我们组织了比较强的研究队伍,由山东轻工业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有关专家联合,实行主编负责与分卷作者撰写的方式,刘德军教授、张荣华教授为总主编,负责全书的总体设计、审核定稿;各卷作者独立负责撰稿,并分署著作者姓名。  本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90年的光辉历程,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立党、固党、强党为主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伟业历史节点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文献、重大事件呈现,阐述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轨迹与基本经验,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真谛,从而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全书设7卷:分段、专题立卷,章目体系论述。纵设6卷,各卷时间段为:1919~1935,1935~1949,1949~1976,1976~1989,1989~2002,2002~2011。各卷章内一级目的设置,体现历史发展概貌,统领纵向发展同质问题;横设“基本经验”1卷,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基本经验,体现经验的与时俱进性、启示的反思性。

撰著《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史研究》一书,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撰著者又均是在教学之余伏案撰文,加上水平所限与时间较紧,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恳切地期望学界同仁、广大读者不吝赐教,给予指正。

谨以此书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

刘德军

2011年6月19日

于济南西部大学城学校宅内

后记

到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整整90个年头10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本书紧密联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党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努力,以及在创建党的新的伟大工程中所进行的不懈奋斗,充分展示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尊敬的刘德军教授一直给予关注和指导,在此谨对他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吸收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在此对原作者也一并致谢。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作者水平的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陈士军

2011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