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快乐?→我们怎么能快乐?→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快乐吗?
从一个惊惶失措的孩子,转变成幽默、笑口常开的快乐大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证明明就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亲笔作序。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藏传禅修大师分享的快乐经验和方法。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上市即荣登《纽约时报》、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等畅销排行榜,同时被翻译成超过 20种不同的语言。
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是当代深具国际影响力的禅修大师,被《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报道:科学证明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影视演员李连杰、梁朝伟、曾志伟等联袂推荐!
心的禅定与修持,不仅是走出苦痛、绝望迷宫的指引,更是面对生活难题、享受快乐人生的锁钥!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当代国际心灵导师、藏传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咏给·明就仁波切著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书中,阐述他自己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首先,明就仁波切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
心的交会
我们必须经历这个过程,那就是真的坐下来检视自心,检视自己的经验,才能看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口传宝集》
认识法兰西斯寇·斐瑞拉时,我还是个小孩子。他是一位智利籍生物学家,后来成为2l世纪最知名的神经科学专家之一。当时我父亲的名声已吸引不少西方学子,因此法兰西斯寇也来到尼泊尔,跟随我父亲学习佛教审察自心的方法。在课后或修持的空当,他常会跟我谈到现代科学,尤其是他专精的脑部结构与功能领域。当然,他在讲解时,会顾虑到一个9岁孩子的理解能力。父亲的其他西方弟子知道我对科学有兴趣后,也纷纷把他们所知道的生物学、心理学、化学和物理等现代理论传授给我。这有点像是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一种是佛法,另一种是现代科学。
我还记得,当时我就觉得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异。语言的表达虽然不同,但意义似乎非常接近。不久之后我也开始体会到,西方科学家与佛教科学家探讨问题的方法非常类似。传统佛教经典通常先提出所要检验的理论基础或哲学基础,也就是“根”。接下来再提出种种修持方法,也是一般所称的“道”。最后以个人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作为结论,这通常称为“果”。西方科学的研究架构也很类似,首先提出理论或假设,接下来解释验证理论的方法,最后提出实验结果,并和原先所提假设之间的异同做比较分析。
同时学习现代科学和佛法修持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佛法教导人们以一种内审或主观的方法,明了自身具足获得快乐的能力;西方科学则以一种较为客观的方式解释这些教法“为什么”有用,以及“如何”运作。佛教与现代科学对人心的作用各有卓越的见解,两者并用,可以更为清晰完整。
往返印度与尼泊尔的时期接近尾声时,我得知智慧林即将举办一期三年传统闭关课程,闭关指导上师是萨杰仁波切(saljay Rinpoche)。萨杰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界公认最有成就的前辈大师之一,也是我在智慧林最主要的老师之一。温和仁慈、声音低沉的他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间说出或做出最对的事情。我相信你们必定也曾遇见过类似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能够让你在无形中学到异常深刻的法教,而他们本身的风范就是让你终生受用不尽的学习。
因为萨杰仁波切年事已高,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指导闭关了,因此我真的很想参加。但那时我才13岁,一般都认为这个年纪还太小,无法承受闭关三年的严苛考验。我恳请父亲出面帮我请求,最后泰锡度仁波切终于允许我去参加这次闭关。
P6-8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文 海涛法师(生命电视台台长)
能为心师,则得安乐。
在《宝云经》里,除盖障菩萨问佛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方法如何,倒是要菩萨先去思考心的状态、作用与功能。
对于心的状态,凡夫的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喜欢着某人,改天也许就不喜欢了;过去肯花时间等候的甜甜圈,没有新鲜感后就不再愿意排队;明明现在感到新奇、有趣的事,没过多久就又觉得了无新意、枯燥乏味。面对随时都可能改变的人心和事物,我们却常在当下坚持要强做主宰。如此的心,使得我们的认识错谬、颠倒。不仅如此,心念的活动就像下雨一样,一滴接着一滴,没有间断。光是观察这些念头就十分累人,何况是在生活上去跟着它跑、跟着它转呢?
不受控制的心,其造作的结果使我们产生负面的心态,进而制造许多不善的业,让我们的来世沦落到恶劣的环境。那样的处境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只会使得修行更加困难。狂放不羁、随时跟着环境而转的心,对我们实在没有任何好处。有些人执著于外在物欲的追求,却失去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实在是非常不值得的事!如果能善加控制自己的心念,这颗听话的“好”心就可以帮我们很多忙,让我们即使生活困顿,仍然能拥有自在的心情,享受人生中的闲情逸致。唯有停止制造心灵垃圾,才能避免一大堆麻烦,带给我们真正的喜悦。要获得安乐,就必须从心出发。
佛陀“不随于心,能为心师”的教导,传承千百年至今,一直是修行者努力修学的准则。在当代能够统御心而有所成就的法师里,咏给·明就仁波切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仁波切不仅是一位心师——心灵导师,在本书里也告诉我们如何训练自己成为“心师”——心的主人。
作者依据传统根、道、果的修行次第来编排此书。第一部分“根”篇,从认识“心”开始,提供了一些欧美心智科学研究的成果,帮助我们从不同于传统佛法的角度来深入认识心的作用。由于仁波切是实修出身,因此在叙述抽象概念和理论之余,也让我们练习观察心是如何自然单纯地呈现其本来面目。这是空性的体验,是大手印教法的特色。
佛法修行的核心的确是心。了解这一点,才算是踏入修行的开始——“道”,即本书的第二部。心是我们修行路上的重要伴侣,如何使心一路上安稳且忠诚地陪伴我们,必须花时间训练、锻炼心。而锻炼心的方法,唯有禅修。禅修有许多种方式,书中也枚举了一些方法,从中不难看出仁波切要学习者多去体会修止的心法,掌握禅修的要诀。
修心之目的,最主要还是在于彻底转化我们的心念、思想,进而以慈、悲来保护自己,善待众生。因此,作者也提到慈心与悲心的培养是禅修的重点。若能以一颗调伏、温驯的心为基础,运用它来生起其他德行就容易多了。慈悲是修行者最大的财富,心存慈悲者比缺少慈悲者的心更柔和、更懂得付出与宽容。
最后的成“果”,则说明一切正确无误的努力,只会导致一个目标——究竟的喜乐。平静是真正的快乐,这是透过见到实相与根除烦恼所获得。不管结果如何,所花费的时间、心力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利益,这是一项非常值得投资的菩萨事业。
咏给·明就仁波切相貌庄严,而且年轻有活力,弘法更是辩才无碍。此书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慈心与悲心正是成就者外在的显露。仁波切实为幽默智慧的转世大成就者,由衷祝福咏给·明就仁波切的弘法事业顺利!也祈愿所有众生,于心得自在,于法得自在!
“咏给·明就仁波切是一位伟大的伏藏发掘者,在学养与成就上,皆是无与伦比的大师。”
——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我随喜这本书,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相当实用的书,融合了藏传佛教与科学观点。”
——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作者
“这是一本实用的禅修指南,也是一本能够让人生更美好的手册。”
——丹尼尔·戈尔曼 《EQ》作者
“本书像一把充满智慧的钥匙,我真诚地推荐朋友们拿起这把钥匙打开你的心。”
——知名影星 李连杰
“衷心感谢令人尊敬的咏给·明就仁波切为我这种追求心灵富足的人,提供一部这么好的书。仁波切通过自己的经历,用轻松幽默的描述,深入浅出的教导我们如何去开发我们的佛性。”
——知名影星 梁朝伟
“书中的阐述,引出不少生命经验的坦诚交流、学佛历程的心路写照,让我受益匪浅。而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这样的交流和实证,来检视自身困惑不安的所在。”
——知名影星 曾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