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兰堂偶记/九三文学创作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文英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将美进行到底

有部电影叫作《将爱情进行到底》,电影我没有看过,不知道男女主人公经历了什么。私心猜想,或许他们的那份爱情坚贞,却波澜不断,所以,才需要咬紧牙关,将爱进行到底。

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几场,十几场,甚至几十场的书法的、美术的展览消息。看得出来,举办展览的人没有不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的,设计着展览主题,企图起个好名字,为的就是标新立异,不与人同,还要有广告的效应,最好让人过目不忘。

我想,如果自己再举办展览,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名字一定要叫“将美进行到底”。名字的独特性,当然是不能忽视的,但我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艺术理念的传达。

美术,顾名思义,就是美的艺术。所以,我的作品,书法也好,绘画也好,我想要传达给欣赏者的是美的享受,还有美好的感觉。或许我对艺术的阐释还很肤浅,或许我的认识还不到位,但自认为对艺术传达美的理念的理解是不会有问题的。

一件艺术品,直接反映的是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就像前人总结的“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是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还有文化修养、价值取向的外化。所以,一个艺术家是不是认真地做人为艺;一件艺术品,创作者用没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私心以为,是个画家,就不会只是想着画给自己,而不去想同时画给看画的人,不期望与看画的人有审美上的共鸣。画家愉悦自己之外,更期望与他人分享这份美好。

因为一件艺术品的创作,是由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完成的,只有通过欣赏者欣赏之后,才能称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这是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接受美学认为,一篇作品写成后,如果没有经过读者的诠释,就没有它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只能算是一个“艺术成品”;只有经过读者的欣赏和诠释之后,才能成为一个“美学的客体”。

中国研究美学的专家宗白华说:人类第一流的文学或艺术,多半是所谓“雅俗共赏”的,像荷马、莎士比亚及歌德的文艺,拉菲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李白、杜甫的诗歌,施耐庵、曹雪芹的小说。雅俗共赏的观点与接受美学的理论,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这说明东西方对于艺术创作的解读没有两样。

应该说雅俗共赏,既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也是衡量艺术家高低的一个标准。但也不是说能让欣赏的人接受的作品,就具有艺术个性,就独特,就有价值;而有个性的作品也不是都能被欣赏的人所接受。因为个性不等于任意的妄为,它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在中国的另一个美学家王朝闻的《美学概论》中就有阐述。王朝闻说,审美主体个人主观方面的特点,只有同时又恰好是客观存在美的一种独特的反映,才能形成艺术家创作的个性。相反地,如果作品不包含客观存在美的内容,不论它如何的独特,都不可能构成与欣赏者的审美需要相适应的艺术家所特有的创作个性。

如果艺术家把创作个性理解为主观随意性的东西,在美学家眼里,这样的创作个性很可能是一种虚假的创作个性。因为,这样的作品很可能没有客观的美学意义。

人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古今中外的人,应该是一样的,美的形象和事物能令人愉悦和感受到美好,丑的事物和形象自然会引起人的不适。现实中的美与丑的鉴别虽说因人而异,因民族、因地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的约定俗成的标准还是有的。

漫长的人类艺术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经典不断地累积。后来的人,站在历史的积淀中,就像一个营养过剩的孩子,越来越难健康、顺利地成长。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当下,信息多到爆炸,时尚花样翻新,快得就像是眨眼睛,令人难以招架,更难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内心,却极容易被时代裹挟。更何况泛娱乐化的情绪漫延,人们喜欢速食、快餐,搞怪、个性张扬,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也难免受到影响。

有那么一些艺术家,就绝不委曲自己的心思,由着性子游走,更看重是个性价值。画个美女,也要画出不一样的感觉,要么躯体、五观大变形,要么五观、面谱乾坤大挪移。谁家的美人会是这样大头小身子,眼睛长在额顶上。就是制作这些极尽夸张的美人图的“父母亲”,我想,他们也不会幻想着如果成个家,家里的另一半“美”成这个样子,更不想自己的下一代长成这个样子。

没有人会喜欢欣赏一幅违背审美习惯和审美经验的作品,更不会有人喜欢将这样的作品悬挂在自己家的厅堂或者居室里,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这些作品就像王朝闻说的是任意的主观随意性的产品,虽然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独特的艺术传达和表现方法,但却没有客观美的基础,所以谈不上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这样不具有客观的美学意义的作品,是不会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共鸣的,充其量也就算是一件“艺术成品”,而不是完整的艺术作品。

现在的艺术不缺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手段,缺的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发掘。作为一个艺术人,最不能忘记的是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这些发现和感受。我想,这样的艺术创作就是在将美进行到底。

当然,世界上任何一条路,走的人多了,都会拥挤。想要换条路,或者开辟一条新路,都是有难度和风险的。但不管怎样,走老路,还是开创新路,都好过悬在空中不接地气的好,尤其是艺术家。

2015年12月于双清山馆

原刊于《中国文化报》2016年7月5日

P16-20

目录

 秋夜读画——龚贤的黑白世界

 我的画笔我做主

 将美进行到底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最是那天真烂漫——我看书法

 书法怎么了

 张旭的狂草世界

 天下第二行书

 说说文学家苏东坡的书法

 有这么三种人

 烟火的尽头

 找回自己

 阅读的快乐

 想到哪读到哪——生活的艺术

 艺术批评的批评

 有个地方叫腾冲

 不一样的香火——河北采风手记之一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河北采风手记之二

 遗落的诗情

 枫桥边

 烟花三月下扬州

 纯净与质朴的诱惑

 写意的宋朝——过把穿越瘾

 有“癖”的生活

 甲午春日杂记

 一心

 退谷

 爱

 遇见

 春天的消息

 送给自己

 乱弹

 生命会开花

 自信的女人,颜值高

 女人的小心思

 宋词里的爱情

 取舍之间

 爱的感觉

 另类人生

 流水账

 酒要五分醉

 那时的我们,很快乐

 任何时候,沟通很重要

 聪明人做的那些事儿

 秦腔里的乡情

 错过今生

 我的梦,还有梦想

 人生的背面

 谁的人生不流泪

 放下许多,才知道自己快不快乐

 眼前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指缝太宽时间太瘦

 心远地自偏

序言

与文字相伴的时光,很温暖

数年前,我在整理出版《北窗夜话》时,就萌生了一个愿望,想在有生之年,再出版一本《兰堂品读》、一本《兰堂偶记》,还有一本《兰堂诗抄》。这样,于文字也就没有什么它想了。

时光过去了5年,《兰堂品读》早已躺在了出版社,只静等着降生了,现在《兰堂偶记》又在整理之中。

《兰堂品读》是我在《青少年书法报》同名专栏的合集,是对中国书法史上经典墨迹的赏析文字,结集时又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在连载的基础上,反复斟酌、推敲,整理、修改,查阅资料,拾遗补阙。

《兰堂偶记》和《兰堂品读》一样,也是同名专栏的合集,不同的是,文集中除了专栏文章,还收录了一部分零散地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的文章,以及一些还尚未发表的随感杂记。“兰堂偶记”开在《中国文化报》上,承蒙编辑的厚爱,专栏至今已快两岁了,发表的文章也近二十篇。文集中的文字在整理时,又花费了几十天的光景,修改、润色,个别的文章还变换了题目。

《兰堂偶记》与《北窗夜话》虽然都是散文、随笔,但确有不同。《北窗夜话》是我一个阶段文章的总汇,而《兰堂偶记》侧重的则是日常生活的随想杂感笔记,涉及书法、绘画、文学、历史,还有读书、行旅、人生感悟等等。

人的一生很长,长到你总是以为还有下一个春天;人生很短,短到你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人生就到了冬天。一直忙忙碌碌奔波在路上,偶尔回头望望,好像只是一个错神儿,我就从青葱少女变成了资深的熟女,再看看来时的路,竟也这么长。这么长的人生路上,除了职场,我把大把的时光交给了书法绘画,而不是从小就喜欢的文字,就像忘记了自己是学习语言文学出身的。

这都源于我是一个贪心的人。于水墨意韵的钟情,让我沉吟在笔墨纸砚之间,不能自拔,虽然难于分身,但依旧没有忘情文字,偶尔还会写首诗填首词。只是留给读书为文作诗的,只有边边角角零星的小时光。而零星的小时光最是温馨,没有任务,没有压力,更没有功利,一任兴趣游走,想到哪,读到哪,写到哪,可以满足我对文字所有的爱,虽然我对它的“照顾”远不如对书法绘画那么尽心尽力,但它带给我的慰藉和快乐却是实实在在的。在文字里穿行,优游自在、怡然自乐。

想到哪,读到哪,写到哪。所以,我的许多文字、读书笔记开始于手机上的记事本。手机这玩意儿让人方便也让人恼,我常恨手机就像一个岁月神偷,但一机在手的方便,可以让我这个忙东忙西的人,有了点滴思绪、随感杂想,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下来。当然,前提是它不能坏也不能丢。

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总是担心使用着的手机坏了,换了新的会用着不顺手。后来,更换新手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许多文字在拷贝、传输中,一不小心误操作删除了。也因此心疼、懊恼了好长一段时间,就像不小心丢失了一部分的记忆,丢失了自己最珍爱的宝贝。新手机的记事本也真的不如老手机的方便、好用,以致有的时候有了灵感,记录速度跟不上,丢了许多灵光一闪的思绪。

当然,这也是对我只留神喜爱的事情,对其他不走心的一次小小的惩戒。

常常有朋友劝我多画画,多写写书法,少码些文字,不要忘了自己是个书法家,是个画家。我知道朋友们的好意,但他们不知道文字对我来说,是我内心的需要,我是有话想说,就像东坡先生说的那样,一生至乐就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的情思,都可以倾吐在文字里,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希望有办法使自己的生活能像“乱弹”,兼唱多种声腔源流的腔调、剧目,而又能和谐统一。我知道,这种方法或许根本就不存在,或许因为这样的贪心,今生我可能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成,但这些兴趣爱好,我还是不会因为哪个更重要而放弃其他。因为它们对我而言,就像一个母亲膝下的几个孩子,个个都好,也个个都重要,并不期望哪个更出众,只希望个个都健康、都能快乐地成长。

与文字相伴的时光,很温暖,也很恬静。因为文字能打开记忆和想象,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宁静,让我能静静地反观自己的内心,就像是在和另一个我谈心、聊天。这些文字可以说是我成长路上不可少的修理厂、加油站,也是我的一种记忆方式,一种与人交流、与人分享的方式。更何况在忙碌中变换一下角色,小憩一下,也能让身心得到修整、平复,然后再满血地去写写画画。我怎么可能走着、走着就丢掉和自己聊天、与人交流、补充给养的机会。

真心地希望这些曾经温暖过我的文字,也能温暖读到它的朋友们。

王文英

乙未腊月初十于双清山馆之北窗

内容推荐

王文英著的《兰堂偶记》是一本散文和随笔文集。文章主要来自作者曾刊登在《中国文化报》上的同名专栏文章,侧重于日常生活的随想杂感笔记,涉及书法、绘画、文学、历史,还有读书、行旅、人生感悟等等。

编辑推荐

《兰堂偶记》为“九三文学创作文库”系列之一,作者王文英是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书画家。本书是一本散文和随笔文集,大部分内容与书法、绘画相关,既有对中国书画作品的品鉴,也有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游历地方的记录,因其书画家的底蕴,文字也相应有一定的意境,得静心品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