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上的猫咪
梅香把一碗香喷喷的鱼汤拌饭端在手里,一只脚刚蹬上斜靠在墙脚下的木梯,眼尖的余妈就掀开晾在天井里的湿漉漉的被单,探出一张酒酿饼一样又扁又圆的面孔,压着嗓门吼起来:“梅香啊!梅香啊!你又在爬墙上树啊!”
梅香笑嘻嘻地回头,手指戳一戳余妈,做一个“噤声”的示意。
梅香不怕余妈,这个打小儿奶大了她又抱大了她的胖妈妈,把她含在嘴里疼着还嫌不够呢,吼她不过是怕她摔着。
余妈咬牙龇嘴地跺着小脚:“还不下来?不下来我叫你太去啦!”
太是梅香的曾祖母,太生起气来,把脸庞皱成一颗核桃,把没了牙的嘴巴瘪成一条细细的缝,用手里的黄杨木拐杖“啪啪”敲桌脚的时候,梅香还是有点儿畏惧的。
可是余妈不会去喊太,她怎么舍得梅香被骂呢?梅香吃准了余妈的虚张声势。
“我不上去,黄黄饿死了你赔不赔?”梅香说着,一只手端饭碗,一只手扶梯子,小猴子般利索地噌噌往上爬。
木梯子长年累月靠在院墙上,风吹日晒,蒙了厚厚一层灰,衣服蹭上去,黑的能蹭出白,白的又会蹭出黑。梅香身上的浅紫色绉纱阔腿裤,扫帚一样“窸窣”地扫着木梯上的灰尘,两条裤脚眨眼间污成了深紫色。余妈心疼地看着,嘴里啧啧不停。
“祖宗啊,你可小心啊!”她叮嘱着,一扭一扭地倒腾着一双粽子大小的脚,匆忙地赶上前,两手抓紧了木梯,头仰着,嘴巴张着,心惊胆战地盯住梅香的后脚跟。
梅香的长辈们——余妈,太,娘,都是小脚,所以她们都没有爬过木梯,她们都把高耸笔直的木梯当作是老虎,会吃人不说,吓都能吓死人。梅吞跟她们不一样,她是天足,肥肥厚厚的一双大脚,蹬墙上树样样都利索。有时候梅香会仗着这点优势肆无忌惮,男孩子一样顽皮,任性。
太常为这事敲着黄杨木拐杖数落梅香的爹和娘:“惯哦,惯哦,惯成个野猫子,看将来嫁到哪家去?”
娘不敢说话。爹也不敢多说,搓搓手,嘿嘿地笑,喉咙里“咕哝”一声:“时代不一样了啊!”
可不是嘛,城里的小学校都开始招收女学生了,她们穿一模一样的青布上衣,黑裙子,白袜黑鞋,齐颈的短发,额前一排雨帘儿似的刘海,背着花布书包,手搀手地往学校里走,可神气呢!爹已经跟娘商量过,过了这个暑假,要把梅香从私塾里转出来,转到会教算术和地理的国立青阳小学去。
梅香灵巧地从梯子上翻身跨到了墙头上。墙的另一边是一小块延伸出去的平台,五尺见方吧,听说太爷当年建这院子的时候打算在平台上砌个角楼,里面挂上一串铜风铃,风一吹过来,铃儿会丁零当啷响,远近人家都能听得见,有意思。太爷也是个喜欢花样翻新的人。结果风水先生来看了,说不妥,角楼挡住了紫气东来,于儿孙不利。如今这平台上就成了冬落雪夏长草的荒废地。前几天黄黄在太屋里磨爪子,一不留神钩坏了太的一只绣着鸳鸯戏水图的缎子椅垫,太拿拐杖打了黄黄两下。也不算太重,太的力气能有多大呢?可是黄黄气性大,这家伙蹿到墙头,把平台认作家,死活都不肯下来了。梅香每天爬到平台上给它送吃的。太不让她送,太很气愤地说:“让它饿!我倒要看看它气性有多大!”梅香却不舍得让黄黄饿。余妈说了,黄黄已经怀上小猫崽子了,要当妈妈了。谁也不能心狠到把妈妈和儿女都饿死。
梅香跨坐在墙头上,捡一块碎瓦片敲着碗:“黄黄!黄黄!饭来啦!”P1-4
隆起的山脉
回眸二十世纪初叶,那年代,中国新文学运动春潮涌动,产生了很多大师级作家。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有不少作家涉猎儿童文学创作,也曾写出传世好作品。比如冰心先生的《寄小读者》《小橘灯》,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等多篇童话,张天翼先生的《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等。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开山名著,价值永存。但认真探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伟大的作家,都是眼看当时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一片荒芜,出于同情、怜悯和责任心,匀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提起笔来为少年儿童写点东西。或者是主业外的一项副业,主业是成人文学,副业是儿童文学,或者是两栖作战,主战场在成人文学,次战场在儿童文学。冰心先生的成人文学作品与她的儿童文学作品相比较,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叶圣陶先生在语言文字研究中的成就和长篇小说《倪焕之》,比起他的《稻草人》和数篇童话来说,分量肯定是重得多;张天翼先生其实更热衷于写官场讽刺小说,如《华威先生》,其成人作品的数量则远远多于他的童话故事。
那个年代,人们习惯把儿童文学看成大文学下的一个小文学,百花园里头的一块小苗圃,万家灯火旁的一盏小橘灯。大河边上的一条小溪流。大作家能匀出一点时间来关照一下儿童文学,俯下身来为少年儿童写点东西,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值得我们向他们致敬。
之后,有些作家在儿童文学领域埋头笔耕,努力填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历史空白,也曾写出了《小布头奇遇记》《神笔马良》《没头脑和不高兴》《我的朋友蓉蓉》《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狐狸打猎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总的来说,专攻儿童文学的作家人数还很少,作品也不多。由于种种欲说还休的历史原因,很长一个时期,用传统名著或红色经典替代儿童文学,就连安徒生童话也不让孩子读了。
几十年了,儿童文学在中国都是一个弱小的存在,被戏称为小儿科,不仅写的人少,读的人也少,更多的是圈子里的人在自娱自乐,少量语文功课好、文学素养高的孩子关注并参与到原创儿童文学中来,但远没形成大规模阅读风潮和社会效应。
而在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家喻户晓,享有崇高地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出版一百年以后仍成为青少年珍爱的读物。
这真是羡煞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难望其项背,怕是赤脚也赶不上了。
但历史给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一个意外的惊喜。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经济高速发展,儿童教育、儿童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青少年已经成为阅读主力军。中国有两亿多青少年,处于如饥似渴的黄金阅读年龄。巨大的需求理所当然拉动巨大的供给。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与中国童书市场同步发育,齐头并进,迅猛发展。少儿类图书销售连续十多年增长,每年出版新书两万余种,每年销售码洋达百亿元,其中儿童文学书籍超过百分之四十。中国原创儿童文学,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本土作品,活色生香;母语写作,没有任何语言障碍,作家们呕心沥血为当代少年儿童量体裁衣、量身制作的儿童文学作品,理所当然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中国青少年阅读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已蔚然成风,亿万读者汇聚成的巨大阅读能量,产生一种虹吸效应,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作家加盟到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中来,也吸引更多出版社和文化公司参与到出版、发行和推广的伟大事业中来。涌现出许多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和千千万万少年儿童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阅读—创作—出版—发行—再阅读—再创作—再出版—再发行,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并产生滚雪球效应,越良性循环越壮丽辉煌,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热点。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孙建江对当今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有一个颇为经典的词——黄金十年。我完全赞同他这个诗意的概括。我还想补充一句,就在2016年,曹文轩先生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第一次折取桂冠获此殊荣。这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发展的一座光辉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不仅拥有自己的大作家和大作品,还产生了曹文轩先生这样的国宝级作家和《草房子》这样的国宝级作品。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已经是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文化骄傲,已经是一座光彩夺目的艺术宝藏,已经是一个不可撼动的历史存在。这是隆起的山脉,是与当代成人文学双雄并立的又一个文学高原。
当年大文学下的一个小文学,已经成了规模巨大、空前繁荣的大文学;当年百花园里头的一块小苗圃,已经成了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当年万家灯火旁的一盏小橘灯,已经成了群星璀璨、灯火辉煌的美丽景象;当年大河边上的一条小溪流,已经成了水量丰沛、激浪澎湃的大江河。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壮大还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中国当代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材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国家教育发展之重器,是民族文化振兴之利器。因此,历来教材的编选,都是慎之又慎,每层筛选都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名篇佳作,却受到教材编委会格外青睐,源源不断地进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
这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荣幸,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骄傲。
这一次,新世纪出版社隆重推出这套书系,挑选了十位当今中国比较活跃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进入这套书系的十位作家,有的以童诗著称,有的以儿童散文见长,有的专攻童话,有的擅长描写当代少年生活,有的喜欢将笔触伸向动物世界……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代表了儿童文学各个创作门类的最高艺术成就。
这十位作家虽然写作的体裁和风格完全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和心血,全部、彻底、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在各自所追求的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
高洪波身材高大,却童心玲珑,文笔纤细而灵动,在童诗、童话和儿童散文上都有建树,他的散文清浅透明,却又意境深远,广受读者喜爱。张之路在少年小说和科幻小说创作都有很高造诣,《霹雳贝贝》和《第三军团》都是中国儿童文学无可争议的传世名作,在我心里,他就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小说圣手。金波老师年高德劭,作品却永葆青春,是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优美的童诗影响了几代读者。葛翠琳老师一生致力于童话创作,她文笔老辣却又童趣盎然,和善慈祥却又见解犀利,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是原汁原味、最具阅读价值的中国童话。黄蓓佳在读者心目中永远是个年轻妈妈的形象,温婉、温情、温柔,用一支带温度的心灵之笔,深情描写当代少年儿童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和情感涟漪。薛涛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众多儿童文学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思想活跃,感情丰沛,为童年吹响悠扬的牧笛。吴然的儿童散文独树一帜,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美丽神奇的边地风情,其一篇篇精致的散文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五彩珍珠,是挂在祖国母亲脖子上耀眼的珍珠项链。冰波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他的童话作品文学品相极佳,既深刻又有趣,既想象奇诡又饱含真情,是永不褪色的艺术品。王一梅为人为文都热情奔放,她是在用心写童话,每一篇童话都是赤子之心自然流淌出来的爱之琼浆。读者就算生活中尝到了苦涩,读读王一梅的童话,就会让苦涩的心回味甘甜。
从这个角度说,新世纪出版社隆重推出这套书系,就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崛起的一个见证,是中国儿童文学“黄金十年”的一个缩影,是当代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优秀作品的一次华丽检阅。
这十位作家,因其作品曾入选新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老师和同学最熟悉、最喜爱的作家。但中小学语文教材毕竞容量有限,讲究短小精悍,入选作品大多做了删减,只能是作家最出彩的某一篇短文或某一个段落。若能延伸阅读该作家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对深入理解课本意义,必然大有帮助。这套书系,其实就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拓展阅读的蓝本,为中小学语文老师提供了一份教学参考资料,也为喜欢阅读的同学提供了一套阅读经典的范本。
我个人感觉,编辑出版这套书系,也是为有志于在儿童文学创作做出一番事业的后来者提供了一块做人和作文的模板。社会没有速成的事业,儿童文学创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呼唤忠诚与执着,只有心无旁骛、全身心地融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发展的洪流中来,只有毫无保留地将一生奉献给中国儿童文学事业,才有可能取得非凡成就。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一项值得我们去深情拥抱的伟大事业,是一个可以尽情挥洒文学才华的广阔舞台,前景不可估量,前途无比辉煌。
是为序。
2016年9月8日
写于上海梅陇书房
《草镯子》是“课本名家精选书系”系列中的一本,也是黄蓓佳老师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这是她专门写给孩子们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江南青阳城中一个八岁小女孩梅香的故事,有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纯真的友情,有赤诚的亲情,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八岁小女孩有血有肉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故事的情节转承起落地那么自然和理所当然,思绪严谨,画面感极强,人物的性格鲜明,情感描写细腻又丰富,让读者在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有一种在看影视作品的直观。整篇书稿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带有鲜明特色,话语也极具江南色彩。
“课本名家精选书系”是名家名作的荟萃,每一位作家都有作品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进入这套书系的十位作家都是当今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如高洪波、张之路、金波、葛翠琳、沈石溪、黄蓓佳、吴然、王一梅、冰波、薛涛等。他们有的以童诗著称,有的以儿童散文见长,有的专攻童话,有的擅长描写当代少年生活,有的喜欢将笔触伸向动物世界……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代表了儿童文学各个创作门类的高超艺术成就。
本书是该系列之《草镯子》,收入了黄蓓佳的作品,适合10-14岁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