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今昔编委会编著的《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今昔》力求采用大视角,从源流、格局、关系、影响等方面全方位揭示万里茶道的今昔发展情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晋商在万里茶道发展中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果,强调可读性、普及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 书名 | 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今昔)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山西经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今昔编委会编著的《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今昔》力求采用大视角,从源流、格局、关系、影响等方面全方位揭示万里茶道的今昔发展情况,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晋商在万里茶道发展中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果,强调可读性、普及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内容推荐 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今昔编委会编著的《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今昔》共九章,分别阐述了万里茶道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运行路线、区域功能、经济结构、中坚力量、人文内涵、深刻影响、现实发展、当代意义。并附有文物考古实证、相关文献资料及出版物、相关机构及场馆、近年来各地举办的相关会议及活动等图片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万里茶道的历史起源 第一节 时代风潮:通商北门开启 第二节 晋商崛起:商帮实力凸显 第三节 南茶北运:跨地域通有无 第四节 茶马互市:旅蒙商之足迹 第二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万里茶道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艰难初创:明代中叶前后 第二节 历经磨合:清代雍乾时期 第三节 走向成熟:清代咸丰时期 第四节 达到鼎盛:嘉庆道光年间 第五节 逐步衰落:晚清宣统之后 第六节 迎来复兴:当代联创阶段 第三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万里茶道的运行路线 第一节 起至南疆:下梅到老河口 第二节 辗转中土:赊店至西东口 第三节 塞外出境:二连浩特口岸 第四节 通达亚欧:库伦接恰克图 第四章 天涯何处无芳草——万里茶道的区域功能 第一节 闽湖茶场:种植加工基地 第二节 中北茶埠:储运集散基地 第三节 蒙俄茶市:市场贸易基地 第四节 晋中茶商:商务总部基地 第五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万里茶道的经营结构 第一节 物资流转:长途运输组织 第二节 金融服务:票号与资金流 第三节 市场开发:商家对接客源 第四节 信息交流:市场动态及反应 第六章 经济才猷期远器一万里茶道的中坚力量 第一节 强势主导:商帮老大首发 第二节 探索前行:在实践中总结 第三节 成果丰硕:让业绩来证明 第七章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里茶道的人文内涵 第一节 艰苦奋斗: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节 开拓进取:鲜明品格特征 第三节 明理诚信:正确道德取向 第四节 和谐创新:卓越价值追求 第八章 万紫千红总是春——万里茶道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商业文明:促进协作共赢 第二节 城市建设:推动沿线繁荣 第三节 文化对话:形成多元一体 第四节 民族融合:异域融洽相处 第五节 国际合作:互信互通互利 第九章 燕辞故垒更图新——万里茶道的当代意义及现实发展 第一节 丝路茶道:二次开放格局 第二节 包容共享:谋求共同发展 第三节 创新驱动:致力新兴产业 第四节 人文交流:搭建广阔平台 第五节 联合“申遗”:加强开发保护 第六节 民间企业:先行者的推动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东口”辉煌 历史上,张家口是中国北方一个农耕文化影响下的小小城堡。但是,这个城堡很另类,因为这里没有土地和农民,也没有矿产资源和产业工人,只有商人和为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以人口为例,宣统三年(1911)张家口总人口13.2万多人,而注册的商人数竟然有3.5万多人,占总人口的四成之多。商人多,商号也就多了。大小商号1450余家,外贸行业700多家,占总商号的近一半。张家口商业行当大多与张库大道有关。跑碎销、走张库大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甚至已经成为当时张家口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张家口完全是一个靠贸易支撑的商业之都。 1942年北京《立言画刊》登载的《四树堂谈戏》一文说:五十年前,“当中东铁路未开通以前,张家口的商号,不在天津以下,或者还过之。仅次于上海而已。”这是当时一篇文章的记录,那么,张家口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家商号曾经在这里经营呢?且看历史文献《张家口商业概况》的记载:张家口市区内民国初年,商家店铺1571家;1928年,商家店铺1700家;1935年,商家店铺达到2823家。《张库通商》又记载:1918年前后,张家口仅“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就增加至1600多家”。民国版《万全县志》记载:“张家口清光绪中叶,商贾辐辏,市面繁荣,殷实商号,麋集市圈。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境门外元宝山开为商场,遂为陆路大商埠之一。……复经边防军筹建张库汽车路,运输方便,商务尤盛,贸易额一万五千万两。计进口八千万两,出口七千万两,是为张垣商务鼎盛时期。”皮都、内陆商埠、旱码头,张家口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中俄恰克图通商后,张家口成为晋商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枢纽。出口贸易要先在张家口完税,然后运往库伦,经办事大臣检验部票,发放护照,方可运到恰克图出口。清代中叶,仅张家口专营茶叶贸易的晋商茶庄就有大升玉、大泉玉等十几家。这些茶庄资本雄厚,都是直接从南方茶场采茶进货。每年运往库伦、科布多和恰克图等地的砖茶多达40万箱(1箱=27块,1块=1.5千克),折合1620万千克茶叶。每年经张家口输往漠北各地销售的绸缎、布匹、茶、烟、糖等生活用品,计银约2083.1万两。由外蒙各盟输入张家口转销中原地区的各种畜产品、野兽裘皮、贵重药材等,约折银1767.5万余两。 张库大道是从张家口至大园圃,后来又向前延伸到俄国恰克图的商道。但人们习惯上还把这条路叫作张库大道,把在这条路上的经营行当叫作园圃行,把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叫作遛草地、跑大园圃、跑后草地,而旅蒙商和口商则是近几年的提法。 值得说明的是,在清代,今天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叫大园圃,这是由蒙语音译过来的一个词,意思是围起来的圈子或场地。园圃这个词在变成汉语文字时,开始有人把它写作“大苦另”,有人把它写作“大库链”,可是更多的书面文字表述却把它写成了“大库伦”。其实,汉语文字中是有“园圃”这两个字的。园圃是两个有趣的文字符号,就是把“四面八方”这个词调整成了“四方八面”,分别装在两个“国”字框内。园圃的象形意思很直白,中国古文字中“国”字框表示的是用墙围起来的城,加上框里边的文字,就是“通向四方八面的城”。当时的书面文字为什么把“园圃”写成“库伦”?是一时笔误,还是另有隐情?一切无从得知。但是,奇怪的是错误一直在延续,而且一错就是数百年。库伦这个词的错误使用,大约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而且官方和民间文书上都在使用。清嘉庆十年(1805)左都御史姚元之在他的《竹叶亭杂记》中就说:“库伦者,圈子之谓也。”姚元之是当时一位有着进士文凭的文化名人,他尚且不知道“园圃”这个词,故其他人也就不再使用了。 由于张库大道的出现,张家口成为连接京津、辐射中原的贸易枢纽,成为对俄贸易的桥头堡。而位于中国北部的张家口大境门和小境门,直接归朝廷理藩院管理,大、小境门就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对俄贸易的“口岸”。由此延伸,经大境门进关的商品就叫作了“口蘑”“口皮”“口碱”“口平银”“口羽翎”,而张家口市区自然也就成为海关贸易区。这口羽翎需要单独说一下。它原本是俄国的羽翎缎,因为从张家口大量流人中国,所以就叫成了口羽翎。 咸丰十年(1860)天津开埠后,张家口成为天津和华北经济区域与西北地区联系的枢纽。正如方行的《中国经济史》说:“张家口是清代最北方的商业城市、金融中心和中俄陆路贸易的重要口岸。它虽兴起较晚,却很快成为与广州遥遥相对,一南一北两大主要外贸口岸之一。”学者许檀在《清代前期北方商城张家口的崛起》一文中认为:“张家口的崛起是以中俄贸易、汉蒙贸易的发展为契机的,它既是清代北疆贸易发展之必然,也是封建政府特殊作用的结果。”张家口与广州就成为一南一北两个主要外贸口岸,成为水陆两码头。所以,张家口民间就有了“南有十三行,北有张家口”的民谣。南方的十三行在广州,又称“广东十三行”,虽称“十三”,其实并没有定数,仅仅是一个泛指。清代,中国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尤其是清代前期,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的十三家商人,也称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贸易特区,后来的十三行,就成为进出口贸易商行的通称。 P59-61 序言 刘建生 万里茶道是由晋商在清代率先开拓并主导、沿线商民共同参与运转的一条重要的商道,它纵贯南北,南起中国武夷山,北达俄国黄金驿站恰克图,直至莫斯科、圣彼得堡,全长1.3万千米,是继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第三条国际大商道,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万里茶道曾在国内国际贸易中占尽商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万里茶道的研究,多年来没有引起各方面应有的关注。山西作为万里茶道开拓者——晋商的故乡,理所当然应注重研究这份重要的商业文化遗产。该书的出版将促进该领域的研究,推动万里茶道文化的普及和其知名度的提升。同时,该书成果对挖掘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促进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都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一,宣传和弘扬晋商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当年晋商依靠自己的艰辛和努力,开辟了万里茶叶之路,开创了满蒙俄市场,写下了中国近代贸易史上辉煌的一页。晋商“家国一体”的价值观、“以义制利”的诚信观和勇于开拓的创业观,不仅是晋商精神的灵魂,更是人们树立合法诚信经营致富、国家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发展观,推动山西经济发展,建设强盛中华的精神动力。借鉴晋商的经营管理经验及其体制机制方面的优点,能够为山西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益启示。山西要通过弘扬晋商精神,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破除封闭的小富即安的意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热情和智慧;进一步倡导戒奢崇俭、勤奋务实的三晋民风;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健全信用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二,宣传万里茶道,扩大山西知名度,改善山西形象。万里茶道留印着先人的足迹,体现了晋商崇高的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雕铸成一座永恒的丰碑,闪烁山西人民的荣耀与光辉。本书将相关史实较为详尽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去重温这段可歌可泣的创业经历和感受晋商不屈不挠、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提高山西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改变山西重资源禀赋、轻知识创新,重能源化工、轻加工制造的经济格局,树立山西开放、文明。诚信的新形象,可以为招商引资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山西发展鼓气造势。 第三,促进万里茶道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与开发利用。如今的万里茶道沿线,两百年前成群结队的驼队身影已被飞驰而过的高速公路汽车、铁路客货机车所遮掩,清脆悠扬的驼铃声更为汽车的鸣笛、飞机的轰鸣代替而远去,唯有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仍然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留印在万里茶道上的晋商足迹以及对历史千丝万缕的记忆,已经化为山西人民拼搏奋斗、崇尚创业的精神。从福建武夷山区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道上,就散落着大量的晋商文化遗迹。这是今人更是晋人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珍贵的史料至今还未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发掘利用,更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在很多地区,晋商的遗迹正因为缺乏发掘和保护而遭到破坏,晋商的珍贵史料正在逐渐遗失。这些破坏和遗失是无法弥补的重大的文化损失。因此,抢救和保护晋商文化资料十分迫切。本书在搜集晋商文化资料、弘扬晋商精神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必将引来人们更多的关注。 第四,晋商兴衰的历史启示颇具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晋商驰骋商界五百年,以敏锐的目光注视国内局势,以开放的视野关注国内外市场,其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思想不断演化。但后期晋商很快衰落下去,除了客观的政治环境影响之外,也和其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分不开。后期思想的保守,经营管理制度的僵化,商业视野的狭隘,把握机会能力的减弱,导致晋商没有能够实现近代化的转型,因而迅速衰落下去。老一代晋商“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具有警醒意义”。如今,新一代晋商正在崛起,要想赶上或超过老一代晋商的辉煌业绩,除了利用现有的资源之外,新晋商必须认识到老晋商的兴衰留给他们的历史启示。因此,新晋商也迫切需要一部能够为其提供指导借鉴意义的“教材”。本书正好满足了新晋商的这种需求,因而具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总之,本书在资料搜集、整理,对万里茶道的系统介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后记 作为重启万里茶道的民间推动者,我有幸参与了本书的组织和策划。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思前想后,感慨良多。 儿时生长于一古镇,总是和玩伴儿在仁义北门玩闹,北门下青石板路被磨得光滑发亮,甚至还有两道很深的车辙印。它是怎么形成的?儿时的疑惑伴随我长大,直到后来才知道仁义古村是秦晋古道的唯一通道,也是重要节点。那一道道车辙印正是晋商车队往来贸易久而久之形成的。这就是我和晋商最早的缘份,从此我着迷于晋商,想把晋商发扬光大,直至与万里茶道结缘。我就想,如何能继续和发扬万里茶道上晋商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在过去的5年中,我曾多次约同师友,踏遍祖辈走过的山山水水,寻找每一个与晋商茶道有关的人,感受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历史没有忘记晋商,人们满怀对他们的崇拜与尊敬;现实没有忽视茶道,沿途省区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怀着极大的热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道义和资料方面的支持。 《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今昔》的出版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公司多年致力于对万里茶道项目的推广,其问,我们团队完成了万里茶道地图的绘制、纪录片的拍摄、万里茶道赋的创作、茶道沿线油画创作及摄影展,组织相关国际性会议及国内活动。完成了万里茶道文化的提升工程,并将这些成果延伸为文创产业的基础,通过联合行动和成果展示,逐步完善万里茶道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直至此时,本书才提上了议程。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与问题。 晋商的万里茶道沿线有很多城市,每个城市都有研究万里茶道的著名学者。要把他们对晋商的研究“挖掘”出来,并诚邀他们帮助充实完善书中的内容,这就是一项很大的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了很多城市,寻找到真正对万里茶道有研究的学者,邀请他们一起对万里茶道进行描绘。有时没法开车前往,我们就徒步前行;没有地方吃饭,我们就忍饥挨饿。每当想到晋商不远万里走出这条茶叶之路,浑身就有无穷的力量,感谢我的团队一直坚持到现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作者都找到了,但问题又来了:专家们提供的书稿文风各异,角度与观点各有不同,这也成为编书过程中的一个大难题。另外,成书时间有限。各章作者拿到全部稿件材料后,根据大纲编写内容的时间很紧,既限定字数篇幅,还要保障书稿质量,实际写作起来,遇到种种困难。 让我们感动的是,尽管困难重重,很多老一辈学者却能以身作则,在我们的编写过程中传递了无限的正能量。张家口的刘振瑛老师身患眼疾,不能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特意召集了弟子们帮忙,自己口述内容,弟子打字整理,及时把文章发了过来;内蒙古的邓九刚老师身体抱恙,却带病完成书稿;湖北的刘晓航老师因腿受伤,住院期间仍在工作…… 这些满满的感动,让我们觉得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困难转化成动力,成为翻越山峰的垫脚石。 300多年茶路的历史,30余万字的归纳概括。在编撰过程中,我总觉得惴惴不安,害怕不能呈献给读者一本翔实、科学、系统、条理的具有纲领性、包容性、可读性的书。终于,在众人协作的共同努力下,本书即将出版面世。也许我们的文字不够优美,但我们的态度是认真的;也许故事的情节还不够感人,但我们的愿望是真诚的;也许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的写作是用心的,希望读者们予以进一步指正并见谅!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晋商作为华夏商业文明的践行者、建设者、奉献者,其经商理念、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经营方式、管理手段以及簿记、珠算、密押、水印等技术方法和器物文化层面,都有一整套独特的治理规则和运行制度。在编写的过程中,以经济学人角度出发开展晋商文化应用研究的范浩里先生,将晋商精神概括为“商儒并重的文化底蕴,义利谐调的经营思想,劳资共创的发展机制,家国兼济的责任担当”。这也是目前此书呈现给读者的晋商精神最精准的诠释。 作为一名新晋商,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传承和弘扬晋商文化的精髓及其思想成果,将晋商精神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应用到企业管理上,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为万里茶道的文化复兴和晋商精神的时代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这是本书也是我最想传达给读者们的心愿,谨以此携手共勉。 郭强 2016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