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碎思录/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大辛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碎思录》一书是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丛书之一,收入天津文史专家杨大辛著的杂文、随笔等著述数百篇,反映了作者不同历史时期对国事、民生、社情、文风的思考,明辨是非,忆往鉴今,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为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极大关注。

内容推荐

《碎思录》收入文章112篇,按作者杨大辛执笔时序分列为五个单元。

初萌篇——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大好河山陆续失陷。敌寇施暴,奸宄助虐,扰得社会混乱嘈杂,民不聊生,文坛也乌烟瘴气,故此揭示丑恶,斥责怪论。年少涉足文坛,试笔习作,故曰:“初萌”。其中有关文坛论战文章,载于大阪《华文每日》杂志。

狂潮篇——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独裁的蒋介石蓄意消除异己启衅内战,从而民主运动风起云涌,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革命巨浪汹涌,东方行将破晓,故曰“狂潮”。文章刊于《大公报》、《益世报》与《新生晚报》。

春华篇——1949年革命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惊天动地,革故鼎新,祖国欣欣向荣,故曰“春华”。作者服从组织调动,弃文从政,黾勉奉公,案牍劳顿之余,偶而写点闲文碎语,重点反对帝国主义。文章刊于《天津日报》、《天津晚报》。

奋蹄篇——“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安排作者到市政协主持文史资料编辑工作,后又兼职编修地方志,重操早年初出茅庐时的编辑营生。在认真做好本职岗位工作之余,持续地写些杂文、随笔之类文章,涉及城市风貌、文物保护、社会风气以及意识修养诸多方面,有的放矢,坦陈直言。

夕阳篇——道出老年人既愉悦又困惑的心态。

目录

初萌篇(1942-1944)

 关于祀孔

 割股孝行有感

 而今识尽愁滋味

 阎罗殿一幕

 死有轻于鸿毛者

 人死了以后

 教育的劣品

 题“不”定草

 随感随写

 即景而感

 还得进化

 漫画的性格

 随感

 由捕蝇谈起

 海外随感

 关于民间文学

狂潮篇(1945-1948)

 不念旧恶

 改变世界

 纪念鲁迅先生

 “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

 走过天安门

 如此”爱国

 同命运之感

 这血淋淋的手

 死的话题

 死得寂寞

 有感“再来”

 古怪歌

 女人谈屑

 居礼教授的妇女观

 减少了社会的分子

 屈辱的强奸事件

 息夫人三年不语有感

 感恩哲学

 可怕的事

 殉情者飘然而去

 比诗还要真实

 贪污种种

 还是将就活着吧

 情节第一

 鲁迅先生的杂感

 “战壕”里的“战友”

 客观环境如此

 不要慨叹生活

 漫谈逃避

 比带黑死菌的老鼠更有害

 尊敬诗人

 从夜半鸡鸣想起

春华篇(1950-1963)

 靠自己的脚跟站起来

 我们都有权表决

 要区别开来

 寓言十则

 夫妻之间

 公元与耶稣

 “下帝”和上帝

 《圣经》和土地

 “拯救灵魂”与“贩卖人口”

 宗教对妇女的歧视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魂与梦

 随着帝国主义军舰而来的洋教

 关于王三奶奶的荒诞传说

奋蹄篇(1981-2006)

 戈登与戈登堂

 租界里的神灵

 为后人留住历史风貌

 一个富于历史情趣的设想

 漫话天后宫

 天津——历史文化名城

 漫谈保持名城主体风貌

 历史文化名城的忧思

 从踏青说开来

 水西庄,魂兮归来

 漫话津门

 有感于紫竹林地名的消失

 地名——历史的化石

 张园往事

 情系佛照楼

 老城漫思

 老城谈往

 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

 大宅院的没落与消逝

 读天津文物地图册有感

 名人故居的困惑

 无以为人,何以为文

 文艺的赝品劣货

 杂文姓“杂”

 东风花柳逐时新

 卫派文化小议

 字字由戥子称出

 流行的反思

 精卫与哪吒

 岁暮话门神

 灶王爷的人情味

 庙会·赛会·花会

 钱本无辜

 有钱有闲之后

 “愈老愈知生有涯”

 佛魔不两立

 “欲强国家,先善社会”

 我字三题

 寒酸者言

 官场·商海·文苑

 且说儒商

 漫话财神

 滨海新区的历史文化思考

夕阳篇(1995-2015)

 “从心所欲”析

 活得坦然

 老来话人生

 痛苦也是一种美

 八十初度有感

 寿者劫之余

 九秩感怀

附录 早年短篇小说

 火灶上

 跳会

 大莲

 她们三个人

 罪与罚

 旅店见闻

 乡下的故事

 潮湿的角落

 老爸爸的呼唤——给流浪中的孩子

编后絮语

试读章节

题“不”定草

不是告帮

文艺青年的伎俩已经到了穷途之地,好多人在如何逢迎编者上费心机了。投稿总要附上一封给编者的信,其措辞甚至强过稿子,恨不能一封信便打动编者录用之心。信的措辞自然各有千秋,已为人所称道的是“编者先生,我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女孩子……”,稍俏皮一些的是“以一个十八岁孩子般的热诚向您祝福……”,手法高明的如:“我和您的朋友张三过往很密,和他常谈到您……”,若实在打听不出编者的朋友有谁,就无妨“编者先生,贵刊上期编排很得法,我钦佩您的天才……”等等。

我想起跪在水门汀上乞求慈善者慷慨解囊的乞丐的地状:“仁人君子台鉴:受难人张王氏,山东人……”原来文艺青年取材自“十字街头”。

不是打发

一月里刊出的文章,四月间稿费才交到作者之手,在如今文场并不稀奇,四月里能拿到已是很幸运了。人们只说如今没有职业作家,却不想等了四个月取稿费,肚皮瘪成如何!

出版者对文人多是吝于给稿费的。故此文人索取稿费时,出版权威者就像打发一个穷亲戚因为过不去年来借当的一般。甚至有寄生于文人身上臭虫一流人物之强硬吮血,将稿费抽头或吞没皆非鲜见,所遗憾的是文人之皮包骨相并没有多大油水。

不是恫吓

对于写作,好多文人都像是“票演制”,好似这种活计很轻而易举。其实,成为一个善良纯正的文学家并不比科学家容易到哪里。科学是有法则定律的,潜心研究便有所得,而且可以学理来证事实;文学则是无界限的,奋斗一生也不能断定其作品是否达到最高峰,必得书读得多,生活经验多,思想正确,眼光敏锐,光有天赋还在其次。长于写作的人,在感动读者上要具有音乐天才,在描绘景物上要有绘画天才,仅是艺术家还不够,还得是社会运动家,应该具有政治眼光和科学、哲学、心理学上的一切知识。

写作不是消遣,不是写几个方块字加进几个标点符号而已。

不是作艺

看见一些写作的人各处应酬周旋的情形,就好像一个唱大鼓的艺人怕上不了满堂座一样,所以种种卑鄙相就露了出来。

有的人心机耗费在应酬上,试看我们所熟悉的名作家,仅见其人而不见作品,成为善于活动、能应酬、能胁肩媚笑逢迎贵人的人,写文章的事似乎和他无干了。

年纪老一点的固然无论,已被封为“名士”之流了,年纪轻的就去讨“名士”的欢心,就像唱大鼓的小妞把过房爷摆弄得顺心一样,不时捧捧“名士”如何如何,或和“名士”合拍张小照制版刊登。这风气也传给年纪轻的一代,哪里有个什么会就想办法挤进去,成了“准名士”或“冒牌名士”,造就出一批“文场生意人”。

不是商场

文场可不是商场,但有些文人却要藉“广告”把自己的名声扩张出去,却不觉得难为情。“同行是冤家”指的是买卖人,文人究竟高人一筹,就是大家互相恭维,彼此吹捧,绝对不会批评自己朋友的文章不好。不过也有例外,若是双方不是站在一条线上的,或伤害过自己的自尊心,批评过自己的文章,那就成“冤家”了。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还是算了吧!肯定这不是某些“作家”高兴看的杂文。

(署名马不走,1944年1月)

P12-14

序言

我1925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工人家庭。身世卑微,励志上进,对文学产生兴趣,试笔写作,向报刊投稿,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皆取材于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境遇,一时文名鹊起,因此中学毕业后就业一路顺风,先后受聘报社、杂志社编辑,从此起步毕生的笔耕生涯。

我虽是以写小说步入文坛,但自知涉世不深,缺乏历练,遂停笔小说创作。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不时会写些愤世嫉俗的杂文,讥讽社会不良现象。多年来,虽然时代风云多变,个人职守几易,却始终视写杂文为“文化副业”,笔耕不息,乐此不疲。

晚年重读历年发表的杂文、随笔等旧作,约五六百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个人对国事、民生、社情、文风的思考,明辨是非,针砭时弊,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情。

岁月倥偬,寿登耄耋,回顾笔耕生涯,冷眼看世界,热血著文章。纵然人微言轻,毕竟时代呼声;崇善诛恶,忆往鉴今。故此刻意从中选录若干篇章,辑为一册,题目《碎思录》,以期在苍茫文化原野留下些许屐痕。是为序。

后记

本文集收入文稿112篇,按执笔时序分列为五个单元。兹就编排之脉络,简略说明于下:

初萌篇——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大好河山陆续失陷。敌寇施暴,奸宄助虐,扰得社会混乱嘈杂,民不聊生,文坛也乌烟瘴气,故此揭示丑恶,斥责怪论。年少涉足文坛,试笔习作,故曰:“初萌”。其中有关文坛论战文章,载于大阪《华文每日》杂志。

狂潮篇——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八年抗战胜利结束,独裁的蒋介石蓄意消除异己启衅内战,从而民主运动风起云涌,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革命巨浪汹涌,东方行将破晓,故曰“狂潮”。文章刊于《大公报》《益世报》与《新生晚报》。

春华篇——1949年革命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惊天动地,革故鼎新,祖国欣欣向荣,故曰“春华”。本人服从组织调动,弃文从政,黾勉奉公,案牍劳顿之余,偶而写点闲文碎语,重点反对帝国主义。文章刊于《天津日报》《天津晚报》。

奋蹄篇——“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安排我到市政协主持文史资料编辑工作,后又兼职编修地方志,重操早年初出茅庐时的编辑营生,也是我平生向往的事业,老来如愿,心情舒畅。在认真做好本职岗位工作之余,持续地写些杂文、随笔之类文章,涉及城市风貌、文物保护、社会风气以及意识修养诸多方面,有的放矢,坦陈直言。记得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干校”劳动时曾赋诗曰:“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此际我已是六七十岁的“老牛”,笔耕依旧,故日“奋蹄”。文章刊于《天津日报》《今晚报》与《老年时报》。

夕阳篇——唐代诗人李商隐吟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道出老年人既愉悦又困惑的心态,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现代学者朱自清曾就此诗引申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需惆怅近黄昏”,顿时心里亮堂多了。如果再跨步迈入新的境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是叶剑英元帅晚年所吟,何其自信、坦荡与乐观!

感受夕阳无限好,且盼几载艳阳天!

(2016年9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7: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