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依卜·萨利赫著,张甲民译的《移居北方的时节》包含了两个故事。《移居北方的时节》和《宰因的婚礼》不论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还是就情节发展而言,都可以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作品。但这两部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把它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第三世界绝大多数作家所具有的共同精神——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通读塔依卜·萨利赫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这种感情推动他去深入剖析苏丹人民生活的纷繁景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本国阻碍社会进步的势力是苏丹人民不幸的根源。
| 书名 | 移居北方的时节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苏丹)塔依卜·萨利赫 |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塔依卜·萨利赫著,张甲民译的《移居北方的时节》包含了两个故事。《移居北方的时节》和《宰因的婚礼》不论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还是就情节发展而言,都可以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作品。但这两部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把它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第三世界绝大多数作家所具有的共同精神——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通读塔依卜·萨利赫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这种感情推动他去深入剖析苏丹人民生活的纷繁景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本国阻碍社会进步的势力是苏丹人民不幸的根源。 内容推荐 塔依卜·萨利赫著,张甲民译的《移居北方的时节》讲述了一个苏丹乡村的无名少年,自幼丧父,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在学校,他凭着自己非凡的记忆力,很快就表现得出类拔萃,先后被送到开罗和伦敦深造,二十四岁就获得了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担任经济学讲师的职务。就是这么一个天赋过人的青年,却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变得风流不羁,先后招致了几个女性的死亡,因而被判处七年徒刑。刑满释放后,他浪迹各地,最后回到苏丹,在北部一个边远的村镇里定居下来,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生活过得很安适,同时也为乡亲们做了一些好事。然而因一次酒后失言念了一首英文诗,被迫讲出身世变故之后,便在那年尼罗河发水的季节里,以跳河自尽,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宰因的婚礼》主人公宰因这个发育不良、头脑简单的农村青年展开。这位主人公整天在村里东游西逛,看到谁家姑娘漂亮,就会一见钟情,并且从此到处宣扬他爱上了这位姑娘。在那保守的乡村里,谁家姑娘经他这么一嚷,便会芳名大振,以致远近闻名的乡绅、名流或风流少年闻风而来登门求亲,把她娶走。而这时宰因却毫不动心地去寻找新的目标,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爱情故事。这么年复一年地“传播爱情”,不断地让别人去收取他爱情的果实,但是他最后还是以自己的忠厚,善良赢得了堂妹尼阿玛的爱情。 目录 移居北方的时节 宰因的婚礼 试读章节 诸位先生,我是在久别亲人多年——确切地说是七年——之后才回到亲人身边的。这七年,我在欧洲学习,学到了许多知识,也忘掉了不少东西。不过那是题外事,就不必细说了。要紧的是,我怀着对亲人的一腔思念,回到了那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回到了七年之中我朝思暮想的亲人身边。啊,我总算到家了,我终于真真切切地处在亲人之中了!大家喜笑颜开,热闹异常地把我围在当中,不一会儿就让我感到冰雪在我的内心消融,宛如一个冻僵了的人照到温暖的阳光。这是一种只有生活在家人之中才能感受得到的温存。这是我在那个“连鲸鱼都会冻死”的国度里,在那漫长的岁月中,从未得到过的温存。由于我客居异国时经常思念他们,所以对于他们的音容笑貌我并不感到陌生。在我与他们重逢的刹那,他们与我之间似乎隔着一层雾,但这层雾很快就消散殆尽了。 翌日醒来,发现床还是从前睡的那张床,房间还是从前住的那个房间,它的四壁都是我少年许多鬼事的见证。我侧耳倾听风声,我以生命起誓,这可是我所熟悉的乡音——一种欢快的柔情细语,这是吹过枣椰林的风声,那是掠过麦田的风声,那是斑鸠的咕咕声。透过窗户,我望见院子里的那棵枣椰树,意识到生活依旧美好。我看着它那挺拔的躯干,想着它那扎进地下的根脉,望着它那绿色羽状的枝叶,心里不禁有一种恬静感。我觉得自己已不再是一根随风飘零的羽毛,而像那棵枣椰一样,根深叶茂,挺拔向上。 母亲端着热茶来了,父亲做完礼拜诵毕祷词来了,妹妹与两个兄弟也来了,我们围坐一桌饮茶谈天。我们的生活向来如此,自我来到这个世界,一睁开眼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可不,生活美好,世俗仍一如既往。 蓦然想起昨天迎接我的人群中有一张陌生的面孔。我问起家人,向他们描述着这个人的样子:中等个儿,年纪约莫五十开外,长一头浓密的白发,下巴颏儿刮得溜光,只是嘴上蓄着一撮比本地男子稍小一点儿的胡子,这是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子汉。我问他们这人是谁。 “穆斯塔法。”父亲回答。 “穆斯塔法是什么人呢,难道他也是一位返归乡里的海外游子?” “穆斯塔法不是本地人,”父亲说,“他是一个外乡人,五年前来到这里,置办田产,修建房舍,娶马哈茂德的女儿为妻……关于他的情况:人们知道的还不多。” 我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我记得抵达家乡那天,人人和我叙旧,只有穆斯塔法默然不语。人们向我打听欧洲的情况:那儿的人跟我们一样不一样?物价是昂贵还是低廉?人们在冬天都做些什么?听说那边的女子都不带面纱,甚至敢于公然和男人共舞,是这样吗?…… 一大堆问题,尽我所知都一一做了回答。 “真的吗?那里的人没有婚嫁,男子尽情与女子同居?”瓦德·利斯问我。 我告诉他们,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异以外,欧洲人和我们一模一样。他们沿袭自己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男婚女嫁,生儿育女。总地说,欧洲人有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一些很不错的人。 听了这些,他们感到很诧异。 “他们那里有种地的吗?”迈哈竹卜问。 “有,怎么会没有种地的呢?”我说,“他们那里干什么的都有,做工的,行医的,种地的,教书的,跟我们一样。” 说到这里我止住了话头,不想把心里的这些话讲出口:“他们跟我们一模一样,既有生,也有死。在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历程中,他们有许多美梦,有的实现了,有的破灭了。他们有对未知世界的惶恐,也有对爱情和伴侣温馨的追求。他们当中有的是强者,有的是弱者。生活对他们当中一些人施舍过多,对另一些人又过于苛刻。然而差距正在缩小,大多数弱者已不再是弱者了。”(3-5) 序言 译者于1978年至1981年在苏丹喀土穆大学进修期间,搜集和研究了塔依卜·萨利赫的主要作品,并将其中《移居北方的时节》和《宰因的婚礼》两部小说译为中文。现将这两部作品合成一个集子,用《移居北方的时节》这个书名和读者见面。 一 塔依卜·萨利赫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苏丹北方夏依基亚部族的一个小农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戈登学院(苏丹独立后改名为喀土穆大学),后转入牛津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当过几年中学教员,后入英国BBC广播公司工作,长期任该公司阿拉伯语部主任,后在卡塔尔新闻部任职。 塔依卜·萨利赫的主要作品除《宰因的婚礼》《移居北方的时节》以外,还有中篇小说《家庭之光》、短篇小说集《瓦德·啥米德棕榈树》等。他的作品一般以苏丹北部农村为背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苏丹的社会状况,受到苏丹和阿拉伯读者的推崇,也得到其他许多国家的重视。 二 《移居北方的时节》是用阿拉伯文学语言写成的,是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1966年9月至12月在《希瓦尔》文学杂志上连载,当即轰动了阿拉伯文坛。此后,作者对原作稍事修改后便交给贝鲁特回归出版社出版,后又改由埃及新月出版社出版。本集所收的这个译本系根据1969年贝鲁特回归出版社第二版译出,这部作品出版后,阿拉伯文学舆论界和西方报刊、电台曾一再发表评论,一些评论家甚至把它奉为阿拉伯文坛“当代的奇葩”。塔依卜·萨利赫因此一跃成为一位知名的阿拉伯作家。目前这部小说已被译成英、德、法、俄、意、日、西等多种文字,行销欧美、日本、拉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仅俄罗斯一国便三度发行此书,销售量达一百万册。 三 《移居北方的时节》是一部以苏丹北方农村和世界大都会伦敦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它的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原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苏丹乡村的无名少年,自幼丧父,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进入学校以后,他凭着自己非凡的记忆力,很快就表现得出类拔萃,先后被送到开罗和伦敦深造,二十四岁就获得了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担任经济学讲师的职务。就是这么一个天赋过人的青年,却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中变得风流不羁,先后招致了几个女性的死亡,因而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他浪迹各地,最后回到苏丹,在北部一个边远的村镇里定居下来,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生活过得很安适,同时也为乡亲们做了一些好事。然而因一次酒后失言念了一首英文诗,被迫讲出身世变故之后,他便在那年尼罗河发水的季节里,以跳河自尽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作品在天南地北的穿插中还愤怒批判了父兄做主的包办婚姻,通过穆斯塔法·赛义德的遗孀哈赛娜被逼改嫁给一个比她大四十岁的老人,以致杀“夫”自尽的故事,鲜血淋漓地控诉了这种罪恶的婚姻制度。 四 《宰因的婚礼》这部用文学语言夹杂苏丹北方方言写成的中篇小说是作者的成名作,最早于1964年发表于《希瓦尔》文学杂志五月号与六月号,后由贝鲁特回归出版社出版,并被译成英、德、意等国文字在欧洲发行。译者依据的版本是该出版社1970年发行的第三版。这部作品以苏丹这个伊斯兰国家的乡村生活为背景,以非洲一苏丹的风土人情为色调,生动巧妙地表现了苏丹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描述了苏丹独立后的若干变化,因此出版后也曾得到阿拉伯以至国际文学舆论界的高度评价。苏丹本国的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不仅是研究苏丹小说、苏丹作家,而且是研究苏丹社会关系,精神状况乃至民族概况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布鲁塞尔电台在1980年的一次阿语节目中甚至说它是“研究苏丹的一部百科全书”。小说辛辣地嘲讽了苏丹乡村的陈旧势力,曲折地批判了社会上存在的落后现象,在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因此科威特艺术家曾将这部小说改编并摄制成同名电影,并在1977年阿拉伯电影节上获得一等奖。 五 《宰因的婚礼》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宰因这个发育不良、头脑简单的农村青年展开。这位主人公整天在村里东游西逛,看到谁家姑娘漂亮,就会一见倾心,并且从此到处宣扬他爱上了这位姑娘。在那保守的乡村里,谁家姑娘经他这么一嚷,便会芳名大振,以致远近闻名的乡绅、名流或风流少年闻风而来登门求亲,把她娶走。而这时宰因却毫不伤心地去寻找新的目标,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爱情故事。开始,家长们很讨厌宰因的这种举动,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宰因在这个保守的乡村里对他们已到出阁年龄的女儿具有独到的作用。于是许多做母亲的都一改过去冷漠的态度而百般笼络宰因,好让他有机会结识自己的女儿,然后出去为她们当“喇叭筒”。宰因这么年复一年地“传播爱情”,不断地让别人去收取他爱情的果实,但是他最后还是以自己的忠厚、善良赢得了堂妹妮阿玛的爱情。并且在走向幸福的过程中,击败了乡里各阶层人们的反对,从而体现了“善人终有善报”的理想结局。 六 《移居北方的时节》和《宰因的婚礼》不论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还是就情节发展而言,都可以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作品。但这两部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把它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第三世界绝大多数作家所具有的共同精神——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通读塔依卜·萨利赫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这种感情推动他去深入剖析苏丹人民生活的纷繁景象,从而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本国阻碍社会进步的势力是苏丹人民不幸的根源。作者本人在1972年10月某晚苏丹新闻界组织的塔依卜·萨利赫作品讨论会上回答问题时说,《移居北方的时节》中所提的“北方”并不是指苏丹的北方,而是指世界的北方。作者把世界分成两部分:北方和南方,并描写了由此而生出的种种斗争。这就道出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鞭挞殖民主义制度的真正意图。如果说《移居北方的时节》这个中篇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英殖民体系的瓦解的话,那么第二个中篇小说《宰因的婚礼》则说明了苏丹这块大英帝国的前殖民地独立以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看出塔依卜·萨利赫作品的深刻性。 苏丹是个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员。过去我们很少读到有关苏丹的文艺作品,今天,我们在这里介绍了塔依卜‘萨利赫这两部中篇小说,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的译者介绍苏丹作家及其作品,以不断增强我国读者对苏丹人民的了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