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由于人心复杂,于是复杂了人事,复杂了生活。
生活本来很简单。金碧辉煌的豪宅,只是睡一张床而已;再昂贵的名车,去哪里的路程都是一样的;跑去打印店打印一份声明,与手写即就的纸笺,传达的意思毫无二致;在家门口的小店就能买到的绳子,
出于习惯和迷信,偏要等到去更远的大超市购物时一并购买。不知何时开始,随着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不喜欢直接,这个社会,有时总在有意无意地使许多事情的程序复杂化,久而久之,我们也养成了复杂处理事务的习惯,并影响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孩提时,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简单,该学习时学习,下课铃声一响,就去疯玩。想干什么马上就做,如儿童的简笔画,寥寥数笔,简朴单纯。晚年的我们是时候回归这种简单的生活态度了!操劳了大半生,不要再将盛年打拼事业时繁复的处理手段带进退休后的生活中,你的年龄已经适应不了那种繁冗。
老柳曾是某国企的厂长秘书,为人细心,处事一丝不苟,深得厂长倚重。退休后,也许是几十年工作中养成的严谨、细致、周到的作风不知不觉移植到了家庭生活中,以至把退休后的家庭生活过得复杂甚至压抑。比如水龙头坏了,为了便宜几块钱,不在家门口购买,偏要跑去好几站公交路远的批发市场。临睡时总要习惯性地检查一遍家里所有的窗门才能安然入睡。茶水不小心溅到地板上,把拖把拿过来后,往往索性把家里的地板全拖上一遍,弄得家里人都不自在。
老柳的身体本来一直硬朗,但退休才三年,就出现头痛、失眠,手脚发胀,去医院检查,还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血栓。经人推荐,他买了一台家庭坐式治疗仪,但老柳嫌这么大件东西摆在客厅沙发旁边不美观,便把它收置在阳台上,每天和老伴要治疗时,才挪到客厅的电插头旁使用。结果身体不见好转,反倒每况愈下,就连老伴的病痛也多了起来。老柳自己除了身体下降外,还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人们把事情弄得复杂,是一种过分的完美情结在心中作祟。总想做得更好,总有着过高的希求,唯恐简单就是粗糙。结果事情看起来是“完美”了,却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还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而心理上的问题常常会影响生理,滋生身体的疾病。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事业心强,工作出色的人,退休后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退休综合症,是因为退休后不懂得及时转变状态,无意识地把紧张、严谨的工作状态带入到生活状态中,忘记了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应该正好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过得舒适,是让你好好松懈下来,舒展每一根紧张的神经,调养身心。如果对待生活像对待工作一样苛刻、严谨,生活就会变得复杂,进而变得压抑。生活是由数不清的点滴细节组成的,一件小事或细节的复杂苛刻可能让人感觉不到什么,但许许多多点滴的复杂组合充斥在生活里,长年累月就会形成身心双重的紧张感,难免引发身心疾病,甚至像老柳这样波及家人的健康,因为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是可以影响到全体家庭成员的。
习惯如果走入歧途,就会成为灾难。因为习惯固化了人们的思考模式,使生活成为机械化的程序,结果是复杂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情。你有了固定的轨道和角度,就可能只对自己的观念认可,无法接受别人的或者新的观念。一个人习惯性情绪越多,个性也就越萎缩,从而逐渐失去创新的想法和动力,使自己成为受习惯支配的机器。
在习惯的支配下,我们对这个嘈杂的世界、混乱的时空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劲,相反还习惯于为生活不断地制造麻烦的程序,也许只有到临终的时候,才会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自觉地成为一个复杂事物的零件,表面上主导着生活,其实一辈子被一种无形的复杂的力量所操控,不知谈何幸福?
切记,生活是为了使我们的身心舒适和放松的,它本身就是对工作的弥补。切勿迷失了生活的最终目标,拘泥于那些无谓的小节,把手段错当成目的,把方法当作成就。
生活的最高原则就是简单,越简单越好。如同水清则无鱼,简单的生活就像一个平平坦坦、一目了然的小花园,任何不速之客都无处藏身。复杂的生活就像到处是假山和路障,充满折叠冗余的空间和死角,自然容易滋生疾病,藏污纳垢。烦恼和疾病总是从那些阴暗的间隙中滋生出来的,这都是生活复杂化的结果。
P2-5
岁月有春、夏、秋、冬,人生有幼、青、壮、老,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春季万物欣荣如幼童成长,夏日骄阳酷暑似青年冲劲十足,秋季如中年得以人生的收获,严冬则像一位进入暮年的老者,厚重深沉。
用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点看,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体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系统。《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的运转机制就是人体的运转机制,宇宙的法则就是人生的指南。人生的每个年龄段好比四季,也应该同宇宙变化一样有不同的运转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幼、青、中、老要有不同的生活准则,这样才合乎天地自然的精神,才能健康、和谐、美满。《易经》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就是说人生的行动要随着“时”的变化而更改。一个时间阶段到尾了,某些行为就要停止;新的时间阶段开始了,就要开始新的行动。一句话,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属于这个阶段的行动内容和行事风格,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生活准则。这就是古老的《易经》哲学反复提示给我们的,人生要与时携行,要因时而易的道理。
遗憾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流行的行为方式与观念的频繁与深度传播,现代文明让人们的生活正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一种“趋同”现象。人们渐渐遗忘了人生要与时携行,因时而易的自然之道,越来越多的人在特定的人生阶段没有给自己做出相应的人生策略,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懂得跟随自然的节奏因时调整生活的准则,于是当今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因物质生产与医学的进步延长了人们的寿命,一方面中老年人罹患身体和心理疾病以及不幸福感的比例却大大超出了过去的年代。
从中国古老的养生哲学来看,这就是因为人脱离了自己在宇宙运转中的“序位”,脱离了序位,就失去了和谐,自然滋生病痛和烦恼,因为违背了天人合一。看看现在的书籍、杂志、网络,各种教你成功,教你生活的观念横行,但多是宣扬一些“共相”的东西,缺乏针对性,少有为不同类型、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量身定做的生活与精神的参考指南;图书市场上关于生活、幸福主题的图书不计其数,也是大而笼统地以“共相”内容为主,专门研究中老年人群体,为中老年人的生活、心理、健康与修养撰写的综合性指南却并不多。
事实上,只要我们愿意去研究,会发现过去年代的老人们,尽管物质生活比不上今天,但身体病痛与心理不幸福的比例却比现在的老人们更低。可以说,今天人们寿命之所以延长,完全是生活条件的提高与医学进步的原因,而许多中老年人的生命状态与这个时代给予的优越环境并不匹配。按理今天的老人们完全应该活得更幸福,更健康,更长寿!这其中的源委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出现了问题,将生活中那些原本自然而然的生活之道给丢失了。 我的外婆一生勤劳节俭,精明能干,不仅认识一些字,刺绣、裁衣、做包点也样样拿手。由于祖父是郎中,外婆还粗通医理和中草药知识。外婆的节俭和能干曾使家庭在特殊的年代里度过了重重困难。起早贪黑地做包点、小吃和凉面,晚上还要绣花,这些事情成了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常态。她是一位身体十分硬朗,几乎没有得过病的老人,仅仅在生命历程的最后两年病卧不起,去世的时候不到七十岁。与此相对的,是比外婆小很多岁的我的小舅外公,他是一位退休老干部,最注重身体保养,但不时有些小病小痛,晚年最关心的就是各种医学上的养生资讯,养生讲座,严格按照那些所谓的保健规则安排日常生活,每天补品不断,被晚辈们评论最舍不得亏待自己的一位老人,而且晚年脾气古怪,常常动不动就和晚辈们生气。这样一位条件优越的老人也只是活到八十一岁便与世长辞,在当今生活优裕的老年人群体里,实在算不得长寿。似乎大限到来,什么都挡不住,任凭你如何专注养生,最后反而还没有活过一些辛苦劳碌的老人。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外婆和小舅外公这两位老人之间的时差改变一下,交换两者的位置,假如勤劳乐观的外婆有了小舅外公的生活条件,她会不会活得更久?如果小舅外公处在外婆的生活环境中,会不会寿命比外婆更短?这是很有可能的。当今社会许多人到了晚年,越来越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把握幸福。这种不正确有的是可见的,直接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是无形的,主要是心理上的状态。那些内心中细微的,难以觉察的负面因素,也许是决定你晚年康泰的关键因素。它们有的会表现到你的生活中,操纵着你的行为,有的会隐而不显地发挥作用,如蛀虫般一点一点从心理深处开始咀嚼破坏,从心理影响到生理机能,使你晚年的生活呈现出斑驳不堪的颜色。
常书远
由于曾经的媒体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大量的老年人,并了解和观察到他们的生活,逐渐发现那些拥有幸福感,身体康健的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具备一些共同特征,而不具备这些特征的老人则大多体弱多病,烦恼也比较多。我发现大部分自我感觉不幸福,身体也多病痛的老人,其实主要原因并不是人生的不如意所致,而往往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心灵状态误入歧途导致的。渐渐的,我便产生了编写此书的想法,将我所调查了解到的那些幸福感强烈的老人们在生活中体现出的共同点归纳为七大特征,用到此书里面,我把它们称之为七种生活智慧,用人生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医药、养生知识诸方面逐一进行科学的证明,将之献给我们的父辈,也给予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并献给我们这个正在老龄化的社会。希望广大老年朋友能够从此书中获得启示,活出幸福健康的晚年!
《我们一起活过100岁--必不可少的七种生活习惯》作者叶舟博士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社会阅历。他通过对众多的中老年人跟踪,总结和摸索出他们一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告诉读者怎么去走出生活的谜障,获得幸福。全书分为七章,分别是简生活、慢生活、乐生活、淡生活、静生活、闲生活、品生活。
作者叶舟博士认为,中老年养生的智慧要旨可以概括为七个字:简、慢、静、闲、乐、淡、品。
《我们一起活过100岁--必不可少的七种生活习惯》将从以上七个宗旨入手,从人生哲学,心理学,并结合养生医药知识向老年人阐述老年生活的幸福之道。希望中老年朋友们能从本书中获得生活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