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强主编的这本《我的父辈在抗战中》共收录回忆文章30余篇,每篇作者为黄克诚、宋时轮、杨得志、马白山、王耀南、陈先瑞、胡奇才、孟庆山、陈光、左权等人的后代。主要内容依据父辈的个性特点和革命经历,讲述父辈在抗日战争中感人的故事,突出可读性、趣味性,弘扬了抗战精神。
| 书名 | 我的父辈在抗战中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强主编的这本《我的父辈在抗战中》共收录回忆文章30余篇,每篇作者为黄克诚、宋时轮、杨得志、马白山、王耀南、陈先瑞、胡奇才、孟庆山、陈光、左权等人的后代。主要内容依据父辈的个性特点和革命经历,讲述父辈在抗日战争中感人的故事,突出可读性、趣味性,弘扬了抗战精神。 内容推荐 70年前,抗战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70年来,抗战先烈英勇战斗的场面、更多感人的英勇事迹和战斗细节,都口口相传于先烈的后辈中。 由国共将领后代讲述的父辈们感人的抗战故事,昭示着这些抗战将领的价值选择与责任担当。每一个故事都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缩影都是对中华儿女铮铮铁骨的诠释。 翻开沈强主编的《我的父辈在抗战中》一书,聆听将领后人,讲述父辈抗战的历史细节和感人故事…… 目录 朱德总司令在抗战中的二三事 一路征战一路诗——记父亲陈毅的抗战往事 罗荣桓与“翻边”战术的提出和运用 黄克诚与大胡庄战斗、刘老庄战斗 张云逸与新四军的初创及发展 王宏坤“四二六”脱险记 邓华率八路军第四纵队解放兴隆 杨得志血战平型关 宋时轮支队战斗在雁北 陈再道在冀南的抗战 陈奇涵固守黄河保卫延安东北大门 独臂将军贺炳炎指挥雁门关伏击战 彭绍辉指挥的一次漂亮歼灭战 萧新槐与冀中平原壮烈的神堂反击战 陈正湘指挥炮兵击毙『名将之花』 陈先瑞东渡黄河与挺进豫西的战斗 胡奇才与沂水攻坚战 马白山指挥围攻那大之战 王耀南在冀中推广地道战和地雷战 李懋之与沁源围困战 孟庆山指挥河北游击军在冀中抗战 冲出山口就是胜利——记父亲左权在十字岭指挥突围与殉难 陈光指挥陆房突围战 李兆麟奇袭老钱柜 佟麟阁喋血南苑 将军血战不归还——记祖父赵登禹的抗战事迹 血染的忻口——记我的姥爷郑廷珍战斗和牺牲在忻口 “我爱你们,但更爱国家”——缅怀父亲郝梦龄的抗战往事 祖父张自忠的抗战与殉国 戴安澜远征抗战血洒缅北 张治中两次在沪抗击日军 父亲程潜的抗日往事 覃异之亲历长城保卫战与长沙会战 黄维在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 后记 试读章节 9月下旬,日军已兵分两路向太原方向推进,一路由大同进犯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前进,企图突破平型关攻占太原,从而迫使国民党军撤退,达到不战而取华北五省的目的。阎锡山深感日军此举威胁山西的腹心地区,多次要求八路军尽快向灵丘方向开进,阻滞日军的攻势。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第115师急驰华北前线。父亲率先头部队途经介休时,接到通知要他到太原后进城去见师长林彪。林彪询问了部队的情况,交代他要加快北上的速度,把部队开到平型关一线。 9月23日,八路军总部向第115师下达向平型关开进的命令。聂荣臻率部火速赶到上寨同林彪会合。林彪告诉聂荣臻,日军的大队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运动,这里的地形不错可以大打一仗。聂荣臻同意林彪的意见,并说不仅要打,还要考虑怎样打好,这是八路军同日军的第一次交锋,全国人民都看着呢,必须打好,打出八路军的威风,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 林彪同聂荣臻研究决定,在辛庄至小寨村一带设下“八里埋伏”,居高临下伏击日军。并命令独立团和骑兵营绕到平型关东北截断日军的交通线,阻敌增援;第343旅的第685团、第686团、第687团为主攻;第344旅的第688团为师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南侧山地设伏。林彪布置完任务后,提高嗓门说:“八里埋伏之计,就是在小寨村至老爷庙一段长八公里的狭沟,集中兵力伏击敌人。第685团埋伏在老爷庙以南一带,这是袋底。杨得志,不能让鬼子把口袋捅破。”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古长城上,自古以来是晋、冀两省的重要隘口。关内关外,群山峥嵘,层峦叠嶂。关前有一条公路,蜿蜒其间,一直通向灵丘、涞源,地势险要。这也是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侵占平型关的必经之路。从关前至东河南镇之间的十余里公路,路北侧山高坡陡,极难攀登,路南侧山低坡缓,易于出击。 9月24日,第115师在上寨村召开连以上干部动员会,会上林彪宣布了作战部署:独立团、骑兵营绕到平型关东北截断日军交通线,阻止日军增援,以第343旅两个团为主攻,第344旅一个团到平型关北面断敌退路,一个团作师的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准备给日军以猛烈打击。聂荣臻进行了政治动员。 当晚,各部队冒雨向预定阵地开进。当时大雨倾盆,狂风不止,加上天黑路滑,行动十分困难。指战员们个个浑身淌着雨水和泥水,冒着风雨前进。 9月25日拂晓,雨过天晴,曙光初照,部队经过一夜的风雨行军,按预定时间赶到了目的地。在十里长沟埋伏的,是由父亲率领的第685团和由李天佑率领的第686团;第687团奉命隐蔽地穿过沟,占领了东河南以北的高地,以便切断敌军后路;第688团因山洪阻隔停止强渡,作为师预备队暂未进入阵地;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刘云彪的骑兵营已分别向平型关东北和以东开进,配合主力作战。 大战在即,父亲对打好这一仗信心十足,他的三个营个个都很过硬。第一营是朱德从南昌起义带出来的;第二营是跟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的;第三营是黄公略领导的红三军的底子。这三个营的许多战士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三位营长都当过团一级领导,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同日军作战,要非常谨慎。父亲回到团指挥所后,再三提醒三位营长,要认识到这次战斗非同一般,政治意义更加重大,并要求他们告诉所有的同志。他还强调,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八路军身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长在等待着胜利的好消息。这一仗一定要发扬我军敢打敢拼,不怕流血牺牲的传统作风,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打出中国人民的志气来! 三位营长刚走,邓华就冒雨回到团指挥所,他刚分头到各连作了战前动员,邓华对父亲说:“一句话,劲头都集中到刺刀尖上了,就等吹冲锋号了。” 将近7时,山沟里便传来日军汽车的马达声,日军人马已隐约可见。日军坂垣师团第21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队,共4000余人,前面是100余辆汽车,接着是200余辆骡马大车,车上坐满了日本兵,再后面是驮着九二式步兵炮的骡马和骑兵。车马连成一线,马达声、马蹄声充斥在山间里。他们得意洋洋,大摇大摆地走着,犹入无人之地。 P74-75 序言 春雨纷纷,清明已至。在这个追宗溯祖、慎终追远的时节,人们思亲怀故、感恩先烈、寄托哀思……2014年这个时候,王太和同志(王耀南将军之子)跟我提到,想以部分抗战将领后代集体的名义出一本纪念父辈英勇事迹的书籍,为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献礼。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的父辈在抗战中》终于付梓面世。翻开此书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仿佛回到70多年前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抗战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年抗战先辈英勇战斗的场面都永远定格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更多感人的英勇事迹和战斗细节,都口口相传于他们的后辈当中。 七十载时光荏苒。如今抗战先辈的第二代、第三代都已步入古稀、耄耋之年,将他们关于祖辈父辈抗战故事的记忆搜集、整理、结集出版显得尤为重要。由34位抗战将领后代讲述的《我的父辈在抗战中》一书,正是记录了发生在70多年前34位将领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缩影都是对中华儿女铮铮铁骨的诠释。 作为将领的后人,他们怀着对祖辈、父辈抗战的那份感情,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形式编写出版,既是留给他们自己的最好纪念,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学习历史的生动教材。34位抗战将领后人在决定编写此书后,他们不顾年事已高,有的亲自动手,有的动员全家老少齐参与,开展搜集资料、查阅日记、翻拍照片等多方面工作。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34篇稿件,总的来说:文章短小精悍、情节跌宕起伏、内容生动形象。 本书记载了34位抗战将领,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战役战斗,记录了他们的价值选择与责任担当。既有战死沙场的左权,也有血染忻口的郑廷珍;既有独臂将军贺炳炎,也有神勇军魂赵登禹;既有击毙阿部规秀的陈正湘,也有参与两次淞沪抗战的张治中……34位将军34个英勇故事。这些文章虽然体例不一,风格特点不同,但都是抗战将领后人用心撰写的,用情铺就的,没有粉饰,只有真情。这34位抗战将领仅是众多抗战先辈中的一部分。由于组稿过程中受时间、手头资料和联系抗战将领后人难度所限,我们先期完成了这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如果以后有机会修订再版,我们将不断挖掘更多动人故事,不断补充和完善。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出版这样一本抗战主题图书,就是为了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感谢您翻阅这本书,重温苦难辉煌的抗战往事,这是对历史记忆的唤醒,是对思想精神的洗礼,让我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沈强 2015年4月 后记 由34位抗战将领后人共同编写的《我的父辈在抗战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出版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首先要感谢抗战将领的后代们,他们不顾年事已高,不顾体弱多病,亲自用朴实的语言撰写父辈的故事。每次收到他们撰写的文章时,我都非常感动。其次,感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沈强馆长对该书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再次,感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研究部的同志,他们齐心协力安排出版倒排时间表,完成全书统筹、统改、编辑、校对。最后,特别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树林研究员、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周进研究员对全书的审定。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书稿的审读、修改、编校等工作所付出的辛劳。同时,特别感谢著名画家董辰生先生专为本书做画。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书中难免会有疏漏错讹之处,我们真诚地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也衷心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改进和提高。 王太和 2015年4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