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编著的《伤疤1945--长春背影》是本极细致、耐心、有见证价值的“调查笔记”,关乎中国东北十四年沦陷。
作者耗时十年,寻找跟踪记录整理,揭开了伪满历史的“冰山一角”,尝试还原伪满历史。
历史的裂痕可以弥补,但心灵的重创,永难愈合。1931—1945年的长春,是一座坍塌的城市,一座精神上备受折磨的城市,她的生民的苦闷、彷徨、流泪流血、愤怒、抗争,日本军国主义所带来的创伤,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忘却,必须牢记!
| 书名 | 伤疤1945--长春背影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陈锐 |
| 出版社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锐编著的《伤疤1945--长春背影》是本极细致、耐心、有见证价值的“调查笔记”,关乎中国东北十四年沦陷。 作者耗时十年,寻找跟踪记录整理,揭开了伪满历史的“冰山一角”,尝试还原伪满历史。 历史的裂痕可以弥补,但心灵的重创,永难愈合。1931—1945年的长春,是一座坍塌的城市,一座精神上备受折磨的城市,她的生民的苦闷、彷徨、流泪流血、愤怒、抗争,日本军国主义所带来的创伤,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忘却,必须牢记! 内容推荐 陈锐编著的《伤疤1945--长春背影》以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14年沦陷史为题材,经过大量采访,从口述史的角度,并严谨对照史料,记录生活在这座城市或与这座城市有关系的人物命运的浮沉、内心的挣扎、被占领的煎熬以及他们的抗争。揭示这座中国抗日战争中被长期侵占的城市里平民生活的战争伤痕——“14年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把战争对人们精神和情感的伤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春这座伪满洲国时期的“首都”第一次以人文地理写作方式进入出版业的视线。作者以对历史现场勘察和对诸多历史亲历者的走访贯穿全书主线,历史触感真实,写出了身在战争中的人,无论前方后方、军人百姓,那些撕不开、看不到的内伤,几乎无人能逃。 目录 致时光的幸存者(自序) 大栗子沟,一个边境小镇的陌生来客 “九一九”长春,一场睡梦中的“演习” 伪满新京,十四年不能说自己是中国人 1945,光复前夜 亲历伪满历史的一群人 爱国者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九一九”长春,一场睡梦中的“演习” 一个老人对我讲:“那天早上的枪声,就没断过,像爆豆子一样,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回事,关上门,以为还是日本人在‘演习’。” 那一年是1931年。那一夜的前一夜,即9月18日,奉天城(今沈阳)被日军占领,“九一八”事变爆发,北大营守军八千,不敌日军三百,一个充满悬疑的数字对比。而那一晚的战事,对于东北乃至整个中国而言,还只是个开始。 1931年9月19日,天还没大亮,家住长春老城三义胡同的老郭家,也被城外轰隆隆的枪炮声惊醒。耳听得枪声越来越激烈,打南边传过来,其实忽略了铁北宽城子东北军兵营也有枪响。老郭家7岁的小男孩郭佰海,绕过大人的注意,偷偷搬着梯子上了房顶,向南看,一眼望到天那边的庄稼地上空,一闪一闪的被炮火照得通亮,大人说那是南岭大营(简称“南大营”)的位置。 天亮了,左邻右舍紧张传递着一个坏消息:日本鬼子昨晚占领了长春南大营。而南大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驻守军队的地方”,郭佰海记住了这句话。然后很快,他就看见了日本兵。. 9月19日南大营陷落的当日清晨,距离三义胡同不远处,9岁的中国男孩李凤,一个人在老城大马路的三道街口玩耍,却发现好像有点什么不对头。马路上不像往日有陆续多起来的行人和马车,就连大马路两侧的店铺,也像被一阵风吹到突变了季节,生意人举止间流露紧张,纷纷动手关闭门窗闸板。因为门窗闸板都为木质,再加上店铺伙计的动作快,只听得噼里啪啦的木板拍打声,像除夕夜燃放的鞭炮声浪。一种极度恐慌的气氛笼罩街头,袭人每个人的心底。 隔了一小会儿,由老城南门即南关方向像脱缰一样奔驰过来几匹高大的战马,所到之处甚嚣尘上,大马路的角落里藏着一双双中国人的眼睛,有人说那是南大营的战马。 紧跟着,相反的方向,由大马路北大街向南又跑来几辆马车。车上坐着一些日本女人,身穿和服,花枝招展,有说有笑。如此不合时宜的场景,在中国百姓眼里,是比战刀更冰冷的宣战。后来听说那些是妓女,去南大营慰问日军。 这还不算完,直到下一幕出现:依然是北大街方向,由远而近驶来两辆载重汽车,车上坐满了手持大枪的日本士兵.一个个面目狰狞。 小男孩李凤看到这里,害怕极了,立刻飞一般地跑回东三道街的家里去。妈妈此时正在大门口焦急地四周张望寻找他,李凤气息未定,但还是快速把刚才街上所见一五一十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后说,邻居们也一直在院子里传这事:“日军正在攻打南大营,千万不可出门,有危险。” 当天晚上,李凤爸爸下工回到家中,悲愤地说:“南大营被日军占了,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了。”这一天,没断了枪响的长春城,小道消息传到大街小巷的每一个中国人的耳朵里,连小孩子也停止了玩耍。这一切在李凤4岁小妹妹的眼里,是世界刚打开的样子,这个小女孩名玉琴,是日后伪满洲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长春事变的真相,是日军与南大营内的汉奸走狗暗中勾结,日军在凌晨时偷袭得手……”小油灯忽闪忽闪地跳动着火苗,大人们还在不停地说,直到一家人陷入黑洞一样的茫然。 1931年9月19日凌晨到晚上,长春城究竟发生了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史料还原的方式,已经可以渐渐清晰。但是光凭文字和图片还不够,我决定用心态史学体验历史现场的方法,把自己“真实”地放回到事件发生地去。所以我从1931年9月19日凌晨长春老城的街头巷角里起身,暂时告别不知所措的7岁少年郭佰海、气喘吁吁的9岁少年李凤及其家人,顺着后来史料指引的方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晚的北平、沈阳城,回到长春的战场上。 没有谁愿意失去家园,尤其是军人。但当战争来袭,军队受上峰之命撤离,战还是不战?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大营遭日军突袭当晚,31岁的“东北王”张学良正在北京看戏,台上演的是梅兰芳的《宇宙锋》。台上再现两千一百多年前统一了中国的大秦帝国的家长里短,台下是再度陷入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内忧外患的中华民国之重要人物。“秦二世”站在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以一个人的昏庸堕落葬送了整个帝国的前途;东北军统帅家仇国恨儿女情长山河失色。电话铃声响起,战事传来,沈阳告急,东北告急,然而“不抵抗”命令一板一眼自北平传至千里之外的东北军上下。P15-18 序言 作为20世纪70年代生人,我属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但是我打小就活在“日军来了”的电影记忆里,做过许多“鬼子进村”“花姑娘”“八嘎”的噩梦。爷爷给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村里天天进土匪,他们总在大半夜出现,透着月光能看见村道上土匪骑着高大的马,直奔有钱人家,马蹄声敲在乡道上,震得天上的星星都要掉下来。爷爷还在伪满洲国被抓去当过“国兵”“皇协军”,待了多久不知道,后来能活着回来,算是命大。我看过露天电影《傲雷·一兰》,讲的是沙俄入侵东北,电影里有一段台词说道:“雨水下在我们土地上,也下在你们土地上;我们有两只手,你们也有两只手;我们土地上生长万物,难道你们的土地上就不生长?为什么来抢我们的!”还“追”过电视剧《康德第一保镖传奇》,讲的是武师霍殿阁,保护伪满“皇帝”不被日本人欺负。那时,天天放学回家守着收音机听评书,讲乱世枭雄张作霖的故事,杨宇霆、汤二虎(汤玉麟)、郭松龄都是从那时开始“认识”的。后来,知道了自己其实并不算是真正的东北人,祖上是从“山东省永平府……大陈庄”闯关东过来的,左邻右舍几乎都是这样的经历;知道了爷爷年轻时一直赶大车,胶皮轱辘的那种四挂马车,鞭子一甩响得漂亮,住那时候几乎到处都是的大车店,然后捡到一个拖儿带女的女人,幼年丧母的父亲于是有了一个继母;再后来,记忆非常清楚,民兵训练,父亲是村里的民兵队长,真枪实弹地打靶。长大后,我才知道自己出生的70年代是个全民皆兵的年代,毛主席号召我们“做好和帝修反、大小霸权主义战斗的准备”……战争,一度离我很近,其实又很遥远。 长春市,距离我出生的地方两百多公里,香港回归那年我来这里上大学,毕业后做记者。 我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对长春地理、口述历史进行整理,时至今日整整十一年,采访过的人,积累的录音视频和相关文字资料,无法用数字去衡量。这一路漫长的行走和庞大的时间纪事里,一个贴着“满洲国”标签的窗口,一点点对我打开。像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在历史的进程中孕育、生长和终结,释放了人类所有的善恶与忠奸,最后只剩下希望。 1928年,“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的炮火进入中国东北。家仇国恨在身,张学良却下令撤走东北军,这里十四年间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无力收复的疆土。长春作为伪满的“首都”,差一点就从中国领土上完全消失,从意向上说是坍塌,是一座城市精神上的死亡。 但同时,长春也是一座最早打响抗战枪声的城池。作为伪满洲国“首都”—傀儡政权中心—被殖民统治的中国民众,那些不被大历史所关注到的真实平民生活,那种被占领的煎熬、命运的浮沉、内心的挣扎……是本书表达的重点。 本书基于大量亲历者的口述,特别侧重于小人物、平民生活的战争印痕。其中所涉及的十余位老人,他们不仅是时光的幸存者,而且在渐渐忘记自己是谁之前,努力完成了个人的回忆录—有的比较完整,有的只是片断式遗存;有的作品已公开出版,有的只是手稿。我无比珍惜这些亲历者在自己的晚年,在记忆力相对准确、情感相对成熟时,留下了可严谨对照史料的回忆。“十四年不能说自己是中国人”,身在战争年代,个人执掌命运的能力不比一只蚂蚁大多少,苦难无法用秤砣衡量,每个人都是一部大写的伪满洲国历史。 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即开。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攫取”;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崩塌”。一次唤醒正义和收复失地的战争,能在一个沉睡和分裂了太久的国度里重新建构不可思议的“生还”的力量,这便是我们的希望。 后记 时间会消逝,人世有代谢。阳台下的喧嚣,戛然而止的音乐,以及一段不能往复的爱情,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着,再走远。真实的历史没有那么多巧合,每一步前进或倒退都有其必然的根由。平民是正史之外、数量更庞大的历史亲历者和最接近真实的人群,所以,这些历史亲历者的故事也许更真切感人。 在写作时间上,这是一本速成的、不能称其为“书”的仓促之作。从开始动手整理到定稿,短短几十天内断断续续完成。 但小书中口述历史素材积累,却经历了笔者十一年的时光。虽然篇幅所限,还有很多人没有写进书里,但这也许是我着手写作“伪满洲国”人文地理纪事的一个开端。 因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本书免不了行文粗糙和叙述有误,然而字里行间都倾注了我的热情和真诚,也是我十一年辛苦采访、收集、写作的心血之作。 本书资料图片特别感谢《伪满洲国旧影》《以史为鉴——日本制造伪满洲国图证》《长春近代建筑》的支持。 感谢所有我采访过的老人们,祝愿他们永远在我初见的时光里,记忆着时代,一切安好! 2015年8月1日 陈锐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