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被平反之后,曾经就受迫害一事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且不费吹灰之力。可是我没有这样做,对任何伤害过我的人,我都没有打击报复,给对方穿小鞋,耍大棒。我有爱,有恨,会嫉妒,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念,我便立即想到,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正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
季羡林曾经描写过一场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斗会,但他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这次批斗就是如此。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在季羡林那令人哭笑不得的语气和轻描淡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胸怀和宽容。他一直都在原谅他人,宽恕伤害。
李白曾写道:人非尧舜,谁能尽善?还有一句话叫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两句话意思其实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倘若我们始终一味地执着于别人的错误,那么矛盾和恩怨永远不会化解,而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样对我们不会有任何好处!
漏嘴之语,无心之过,都应给予改过的机会。鲁迅有一句名言叫“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我们如果没有宽容之心,又哪来的“相逢一笑”呢?即使对方的过错非常严重,只要我们有一颗宽容之心,这些错误也不一定就是不可原谅的。若是因常常记挂着别人的过错,常常怀着报复之心,以至于心理阴暗,这样的后果要比任何过错的损失都要多。
面对错误,我们应该做的是去思考如何将损失最小化,如何进行弥补。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在给自己一个机会,唯原谅才会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消除彼此的过错误会,也会让自己心情愉悦。
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写道:冉?阿让被不公平地判刑入狱。在二十九年的牢狱生涯之后,他变得对世界充满愤慨与仇恨,他决定报复这个社会。出狱后,他找不到栖身之所,卡福汝主教收留了他,热情地招待他住宿。而冉?阿让却在半夜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后被警察发现,送至主教面前。主教非但没有告发他,反而又送了两个银烛台给他,并对他说:“你要答应我,你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
晋朝南安人朱冲,自幼品行卓绝,非常好学,喜好清静,为人宽厚、仁义。他家中贫困,以耕地种田为业。有一次,邻居家的牛没有了,便认为朱冲的牛就是他家丢的那头,于是就把朱冲的牛牵回了家。后来,邻居在树林中找到了自己家的牛,他感到非常惭愧,便把牛还给朱冲。结果,朱冲不仅不生气,还邀请对方到家里吃饭,欢庆牛的失而复得。
还有一户人家,总是故意让自家的牛去吃朱冲家的庄稼。朱冲每次都带上自己割的草,然后把牛牵着送回去,没有丝毫怨恨和生气。牛主人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再没有那么做了。
朱冲淡泊名利,以农耕为乐,朝廷多次召其为官,都被他拒绝了。朱冲居住的地方靠近少数民族,因为朱冲的过人德行,少数民族的人都对他非常敬仰与尊重,朱冲也以礼乐教化他们。朱冲的德行和教化遍及整个乡里,《晋书》说:“路不拾遗,村无凶人,毒虫猛兽皆不为害。”
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的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对此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后惭愧不已。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复仇就是宽容。确实,冤冤相报何时了,别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我们若去报复,给对方以伤害,仇恨加深,对方再来伤害我们,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而我们若用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结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宽容可以化解恩怨,化敌为友。当我们伸出友善的手,原谅对方,我们就会得到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P7-9
季羡林,一位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国学大师,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200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纵观季羡林的一生,从一个出生于偏远山村的穷苦孩子,到人人敬仰的国宝级人物,可谓步步坎坷,却又步步坚韧。季羡林出生后不到两个月,辛亥革命爆发,他的一生历经了诸多变革:清末黑暗年代、军阀混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至跨入新世纪,他几乎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每一次变迁。
季羡林一生翻译著作丰富,堪称鸿儒,他精通英语、德语、梵文、巴利文,能阅俄语、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此种语言的学者之一。除此之外,他的学术研究还囊括了印度古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八个方面,为中印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弘扬以及翻译近乎失传的文字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季羡林酷爱写作散文,几十年来笔耕不辍。他的散文质朴而又情感深厚,记述了他的祖国、他的母亲、他的人生感悟等方方面面。他的著作被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几百万字的文集融会了他一生的研究成果与心血。
季羡林用他一生的行动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智者,在他身上有知识分子的文气,同样有响当当的骨气。“文化大革命”时期,尽管他多次遭遇打骂、游街的屈辱,他也毫不屈服。而在平反之后,他又毫不犹豫地将那一页屈辱彻底地翻过,只字不提。面对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心中更是没有丝毫怨气,依旧微笑以待。
对于名利,季羡林向来淡泊处之,甚至在名利主动找上门的时候,他还要将其拒之门外。20世纪90年代初,季羡林被冠以“国学大9币”“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桂冠”。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项“桂冠”,声称要“还自己一个自由身”。
季羡林可以说是吃了一辈子苦,从小忍饥挨饿,成长过程中又与母亲分别多年,留学德国因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担惊受怕,晚年又遇“文化大革命”迫害。但季羡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要自强不息,绝不向生活低头,绝不向坎坷低头;要学会乐天知命,对生活报以巨大的热情。
季羡林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宽容,唯独对自己格外严格。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已经穿了几十年,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国学大师该有的样子吗?”
关于读书,季羡林曾说:“天下第一好事就是读书。”他的书房里满满的都是书籍,从地上一直能堆到接近天花板。季羡林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几十年来,他的书与笔从不离手,即便到了晚年,他也依旧坚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读书,仿佛读书已成了像氧气一样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 季羡林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而且在人格上集善、礼、诚、孝等众多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因此,“国学大师”这一称号,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而他的一言一行更是值得每一位有识人士细细品读。
本书通过对季羡林先生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的探究,通过对其遭遇过的困境和得到过的荣誉的解读,以及对其日常生活的再现,向读者诠释何为人生、何为品德、如何处世以及如何学习,致力于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感悟一一呈现出来,让读者细细领悟。
2006年,季羡林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其颁奖词如下:“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就让我们伴着这段简明却又深情的颁奖词,一起走近季羡林。
季羡林说:“我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经历。”世人之所以敬仰季羡林,不仅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张笑恒编著的《季羡林的16堂国学课》以季老先生的一生经历为主线,以其独有的做人原则为指引,从个人的心境修养,到顺应与淡定的人生理想,恕、朴、恭、达、省等,无所不包。生动的阐述了国学思想中蕴含的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智慧,带领读者从深层次感悟中国文化的底蕴,解读自己当下的人生困惑。
张笑恒编著的《季羡林的16堂国学课》通过对季羡林先生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的探究,通过对其遭遇过的困境和得到过的荣誉的解读,以及对其日常生活的再现,向读者诠释何为人生、何为品德、如何处世以及如何学习,致力于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感悟一一呈现出来,让读者细细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