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癌症机制的科学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有成果的论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然而,由于认识方法局限于生物学细节,缺乏整体思维之引领,故依然如同瞎子摸象般的,成果高度碎片化——虽局部细节了解不少,各个亚分科似乎都有比较明确的进展,但总体认识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大致清晰的框架。
这些,制约了对癌症认识的深化,也影响到癌症的防范,包括如何从癌症的磨难和挫折中走出,并提升人类的生活品位。
笔者喜好沉思。一个亲诊案例分析,也许能帮助理解癌症发病的机制。
我有个老患者,姓冯,从事汽车配件的。1998年时他的企业已相当不错,他原来就有胆囊炎、胆结石,我建议他手术切除。但因为没有征兆,他也的确一直非常忙碌,自认为没有时间。该年年底前的一天,他告诉我要到北京去与外商谈个大生意。那天,他踩着时间节点匆匆赶到机场。非常遗憾,天下了点雨,他的车和别的车撞了。他匆忙处理后赶到机场,飞机已飞走。那时航班没有如今这么频繁,当晚在机场宾馆住下,他有点不舒服,因为与人理论时淋了点雨。第二天他赶头班飞机到北京,到谈判地点时,外方代表已走了,不谈了。他很郁闷,驱车回机场路上,感到很不舒服,被重新送回北京城里医院。经检查:高热,胆囊炎发作。只能住医院治疗,一住半个多月。这半个多月他特郁闷,仅仅因为小的擦碰,大订单丢了,生了一场大病,人也瘦了。回到上海,企业也出了点事,等他把企业调整好,慢慢恢复了活力,生龙活虎,好像一切过去了。没想到,春节过后3个多月,他妻子发现他脸黄、尿黄,出现黄疸。经检查,确诊为胆管癌。其实,我很早就提醒他,要控制胆囊炎症,实在不行,早点手术。他一直没当回事。
这个癌症个案,非常典型,其发病就是叠加效应。他一直处在持续压力的慢性应激状态(经营企业),又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综合征(慢性炎症),局部也许早就有异变(癌前病变),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他是工作狂,平时非常累,也不会轻易“吭”一声,充满激情,所有不适都被自我忍了、掩盖了;病症早期的蛛丝马迹被忽略了。如果不淋那场雨,如果能赶上飞机,如果不丢大订单,如果没有重症感染,如果不郁闷几个月,也许,直到今天,他还是癌前病变,不会发展成胆管癌。但祸根总是存在的,或许,有一天会爆发;或许会被一直隐藏着,直至老去。患者本人事后则完全同意我的分析。
这类例子经历多了,我总结出了癌症发生、发展的“同花顺”假说。所谓“同花顺”,就像打牌,抓了一手的顺号牌,最大的了。笔者发现,促成癌症的发生,几乎都有着“同花顺”现象——是一连串因素,如持续压力、基因变异、免疫力偏差、饮食不当、代谢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复加上环境污染、个人嗜好不良(抽烟、酗酒)等;再遭遇某些小概率事件,诱发了“蝴蝶效应”,最后促成癌症的发生、发展。至少,大多数癌症发生机制,不是一两个环节失常所能解释的,每每涉及多个因素或环节。其中,除基因、饮食、环境等因素外,其他一些都与慢性应激相关,可以说慢性应激是这一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
这样,我们可以拼出癌症发病机制的总体图案,尽管多数细节失之粗疏。
基于此,防范癌症就有了粗略的路线图:各个相关环节都需纠治,以改善癌变可能的基础状态;持续的慢性应激不可取,会导致沙漏样效应;小概率事件不可大意,以堵住“蝴蝶效应”的放大……而这些,都涉及生活方式。
P024-025
我发现,一个人从失败与痛苦中学到的,远比成功所给的还要多。
——[美国]凯瑟琳·赫本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黎巴嫩]纪伯伦
医学科技进步如此之大,如此之快,以至人们来不及思考进步中带来的很多问题,常常忘记医疗的根本目的,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
有三件事人人都要经历:出生、生活和死亡。他们出生时无知无觉,死到临头,痛不欲生,活着的时候却又怠慢了人生。
——[法国]拉布吕耶尔
晨曦已白,手机里传来嘟嘟的短信信号声。拿起一看,有人这么早发来了短信贺劳动节快乐。啊!原来,现已是劳动节(2015.5.1)上午六时许。看来,我以独特的方式,庆贺了自己今年的劳动节,在节日清晨,完成了本书稿。
此书原非写作计划内之事,只是因为该出版社同仁的努力催促,也因为癌症患者接触多了,仅仅就一般因素泛泛而谈,似乎已不解渴了。故萌生愿望,想写一本讨论与癌症相关的人生意义之书。癌症,说到底,是种生活方式病,与人的怎么活法大有讲究。生活方式,不只有吃喝拉撒睡,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怎么活。恰恰在这一点上,医学家不敢涉及,营养学家鞭长莫及,心理学家力不从心,社会学家无法讨论,哲学家视其为过分形而下,成了真正的空白点。而它又是这等的重要,也许,很深入的讨论,激发起民众重视,其意义将不亚于当初笔者提出“癌症只是慢性病”之新见解,并日益成为癌症新共识之反响。
我们生活在喧闹的物欲世界里,琐碎的日常生活,踮起脚尖拼命赶路之际,芸芸大众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更难得有时间思考人生之类颇大的话题。可是,当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或疾病,特别像生了癌症之类,往往一下子被打蒙了,打断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也给我们提供一个静心思考的机会,让我们和现实世界拉开点距离,回到了自己内心世界。就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开始对自我人生获得了一种新的感悟:一个历经坎坷(比如生了癌)而热爱人生的人,就会借助对苦难或大病的反思,从中提炼出生命和生活的真谛。
哲人如是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又说,生老病死为人所习见,却只使释迦牟尼产生了顿悟。当然,佛祖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
但新的时代——新媒介、互联网、MP3、动漫,一切都正在被改变着——特别是原先相对悠闲的生活,已不再有。别说“采菊东篱下”是空想,就是回到朝九暮五的上班时代,也已是奢望。芸芸众生想不踮起脚尖拼命赶路都很难。
癌症飙升,慢性病井喷,中国人每年冤而早死300万。所有这些,都非陈旧思维所能破解。都不得不说,与时代的快速变迁,生活节奏的陀螺化旋转密切相关。而停不下来的生活陀螺,还会进一步把芸芸大众甩向其间,令其拼命旋转。可以预料,在几十年内,生癌的、生各种慢性病的、冤而早死的还将更多。
毋庸讳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收人越来越高,有车有房,却越来越不幸福。别说抑郁焦虑一大把,疲劳/亚健康已是常态;累死的罗阳、邵市长(杭州前市长)等几乎天天占据新闻;更有那些自寻短见的,目不暇接,数不胜数。
都说中国人不会活,或者说不懂得怎么生活。的确如此。
笔者阴差阳错,接受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的研究,研究中涉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态度,对人生意义认识等。初步研究的确提示:中国人确实不太会生活。
刚刚从饥寒交迫的农耕社会中走出,拼命奔向小康的国人们,舍去了一切(包括应有的宁谧、应有的平静、应有的坦然和平常心、应有的心身康宁),不顾一切地在商业社会中尔虞我诈地拼搏着,是导致上述悖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常说,只有失去了的才是最重要的。健康领域尤其如此。健康伴随你时,你不会珍惜它。当健康要离开你时,谁都愿意砸锅卖铁地赎回它。这是一位身为老总的癌症患者家属亲口跟我强调的。
中国人40岁以前,以命搏钱;40岁以后,想以钱赎回命。但钱能赎回命吗?不行。近20年来,我朦朦胧胧中总觉得有个问题:中国人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等的思考,太苍白、太乏力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思考过。
中国人追求的是大干快上,快马加鞭,“时间就是金钱”。
中国人追求的是竭尽所能地争取一切,一窝蜂地拼命赶。
国际舆论场上有两个说法:20世纪80年代,记得好像是撒切尔夫人曾说过,日本人是工蜂。她说“工蜂”的意思是:日本人不知疲倦地只知工作赚钱。
所以,那个时代,日本大量涌现出了“过劳死”现象。
中国卫生部前部长陈竺曾呼吁说:目前,中国正面临慢性病“井喷”前期,癌症发病快速飙升,癌症及各种慢性病等还会继续发飙。
面临排山倒海而来的各种疾病,特别是癌症,人们陷入了慌乱之中,束手无策了。北京、上海大医院门口的景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时,难道我们不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不管你是生了病的,还是没生病的(可能生病的),都应该深思一下:生命和生活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生意义何在?我们应该怎么生活?怎么才能让生活改善的同时,幸福感随之上升?
这些,本身不是一个医学家思考的问题,而是个带有宗教韵味的哲学家思考之命题。但做了30多年的肿瘤科医生,与死亡边上的各式各样癌症患者交往多了,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个个活生生的脸孔。在与他们的对话和交流中,思考琢磨着这类人生的难题。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他们带着血的教训,他们以命换来的体会,历历在目,醒世性地召唤着我,迫使我一定要想办法将这些写下来,公之于众。因此,有了这本册子的构思及大量素材。
笔者始终认为,与教学相长一样,医患也是相长的。医生指导着患者进行治疗康复,患者的康复经验、患者的人生经历,也给了医生无穷无尽的智慧和生活哲学。因此,这也是一本集合了医生在场观察和患者自身体验的册子。
人生意义这个话题很重要,也很沉重。对这类话题的思考和求索也许是永远的。
笔者只能借着与数万例患者面对面的接触、熟悉、交流之体验,把点滴所得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对国人当下的生存状态改善,有所帮助。
有哲人曾戏说:西医临床医生发展到极致,常常是个好的科学家。中医临床医生发展到极致,往往会成为好的人生哲学家。我赞同这一看法。
现代医学的所谓保健,无非是远离病因,防止伤害,定期检查,没法关涉生命及生活本身的智慧等深层次内容。它不在乎如何尊重生命,按照生命的规律行事。西方医学雄赳赳、气昂昂一心想征服疾病(包括它的宿主——生命)。其实,正是这种无知并伴有些许狂妄,面对真正问题时,人们往往彻底地灰心丧气。西医生患了癌更容易治疗失败,就是最佳的脚注。
而癌症的真正控制或治愈,在我们看来,除了通常的所谓抗癌措施等外,还更多地依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发挥身体原有的潜能,通过多个环节(包括饮食、心理、情绪、生活方式等),从内而外地消解癌症得以生存的内环境因素,从而使机体的整体状态得到某种改观。有的医生只是药物运用的专家,他们没法接受这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因此,即使他们被迫跟着一般癌症患者调整饮食,也只是想碰运气,这些,导致了他们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大打折扣。
“我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也不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这是我的人生哲学。
“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这是某病友给我的评论。这两句话我都很喜欢,故均录于此,以致劳动节的自我纪念。
何裕民
2015年5月1日
于上海湖庭
捱过寒冬,倍觉春暖(代前言)
我的藏书中,有着几十本特别值得珍视的书,都是关于癌症康复者的书。这些书,一大半是当事人成功抗癌后写下的自我体验,送给我留着纪念的,弥足珍视;有些则是临终前他对生命的感怀及醒悟,就像于娟写的《此生未完成》,令人唏嘘不已,心痛彻背;也有些是他们走后,别人对他们的留念和回忆,如《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折射出对生存智慧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的检视等,有着特别沉甸甸的人生哲理。在我几千册藏书中,这些书充其量只占1%左右。但因为这些书都是当事人面临死神时泣血滴泪写就的,闪烁着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凝聚着对生活本质及人生意义思索的结晶。生活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中的普罗大众,因缺乏对这些关乎生死等严肃重大问题的思索及领悟,全然不知健康之可贵,疾病危险之临近,大多仍犹如温水中的青蛙,故泣血滴泪写就的这些书,就显得十分凝重而有普遍意义与价值。俗话说得好:参悟了死,才能更好地活。我十分看重这些书中所提及的关乎人类共性难题:一些拷问结论及心得,尽管我没有每本书都认真看完,但是书放在那里,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经常提醒我,也促使我——一直在反思生命、生活及人生的一系列最基本问题。
在某大城市癌症俱乐部的会议室里,挂着一幅该城市副市长亲笔写的一个条幅——“向战胜癌症的生命强者致敬!”这句话我赞同一半——的确,癌症康复者是生命的强者,他们经历了苦难的折磨,渡过了癌症难关,赢得了胜利;但不是战胜了癌症——人类最好别奢谈“战胜”癌症(包括各种疾病),曾经有假冒我的名义出版的《癌症完全可以战胜》一书,我第一时间提出抗议,要求立即下架。因为战胜疾病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梦想,体现着新教主义人类至上、无所不能的狂妄。其实,人类应该卑谦点。不用说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也包括风湿、关节炎、感冒等,人类能够“战胜”吗?除非江湖郎中或医学骗子,否则,严肃的医学家都会耸耸肩、摇摇头,说不可能,但这不等于人类无能为力。人类能够推迟或延缓它的发生发展,减少它的危害,控制一些症状,帮助当事人守住健康。
俗语说得好:缺啥别缺钱,有啥别有病。因为谁都知道,生病,特别是生了癌是可怕的、要命的;而且是生不起的——不管在身心上、财力上、社会生活中,都是难以承受的。人们离癌症等疾病最好都能远远的。然而,现实又是残酷的,中国平均每分钟就有8个人被确诊为患了癌,而患了其他疾病的就更多了。你越不希望它黏上你,它却非常看中你,不时地就会盯上你。因此,对癌症等疾病的躲避与防范成了人们的一大愿望。但不幸的是,它还是时不时地发生着、发展着。
俗话说,经历过寒冬,方知春暖。我们这一代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就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磨难,其中不少人才有着坚韧的毅力。与大病博弈也一样——要么大病把人打趴了,一蹶不振;要么坚毅者更强大,并在磨难中得到升华。
在与癌症患者长期接触切磋中,我从他们身上获益良多。我特别看重他们通过痛苦而备受折磨的抗癌历练,不少人对生命及生活的意义深有感悟。有些人则面对人生的基本难题,进行痛苦思索,凝练出了对生命真谛的深刻认知,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些没经历过病痛的芸芸大众所欠缺的。
笔者总结出他们的精神财富,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会“活在本真中”。
“人就是人”(命题看似重复,却是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的哲学遗著,也是他最后写成的代表性册子《人就是“人”》的书名)。人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诸多特性。就理想状态而言,人应该“活在本真中”。
何谓“本真”?咬文嚼字的话,指事物(这里指生命、生活、人生)本来所有的属性,不去追求、获取不属于自身之物,或强行改变自己。
也可以说是本源、真相、天性、原本状态;不加修饰的内心世界及追求等。
或简单地说,本,就是本来、本质;真,就是真实。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换句话说:平平淡淡就是真。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自知”——大病一场,有些智者往往痛定思痛,善于自我反思,冷静下来思索——知晓自己真实需求,明白自身优劣,找准人生定位;然后追随内心,凡事坦然,不为外扰,活在真我中。
而平平淡淡,既指“自知”后的平常心与淡然(其实,人内心真实的需求是不多的,很多都是相互攀比后添加的);又指因为内心平静后遇事坦然,不易为外扰所困。《黄帝内经》之“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此意。而“真气从之”,生命处于本真中,机能协调,内外平和,自然可活得舒畅、康宁、好德而寿。
其实,诸葛孔明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名言中,明志,从人世解,可释为明确志向;从出世解,也可释为洞悉自我需求。致远也一样,从人世解,可释为实现巨大抱负;从出世解,可释为活得更久远、舒畅。前提都是淡泊、宁静。
当然,这些从理论上说,似乎是老生常谈,但结合患癌症等大病之后的思索,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存故事及人生领悟,可就显得沉甸甸且富有醒世意义了。
众所周知,凯瑟琳·赫本是20世纪一代影后,一生获奖无数,被评为美国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位居第一名。晚年,她患有恶性肿瘤,并兼有帕金森症等病。关于恶性肿瘤,由于年事已高,她自己决定不进行医学干预,医生尊重了她的选择。96岁时,她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安详地驾鹤西去。她曾经富有哲理地说:“我发现,一个人从失败与痛苦中学到的,远比成功所给的还要多。”
笔者只是一位临床医生,充其量是个对某些医学哲学问题爱好思考者,何以不知天高地厚地涉及生命、生存、人生等纯哲学命题或宗教范畴?绝非闲来无事,而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在与大难不死的癌症患者长期交往中,历历在目的所见所闻,触动了我的神经,有时,甚至深深地戳痛了我(笔者在电视节目中,谈到一些勇者抗癌经历时,眼睛多次湿润就是例证)。我心静时会反思他们的经历,回味他们的体验,感受他们的领悟。与数万例患者或长或短的接触后,我有种使命感,非要把这些人类痛苦体验的“精华”(或者说财富)形成文字不可,以便有一本当今众人可以享用关乎生命、生存、人生意义的活教材。
当然,平素笔者还对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颇感兴趣,近年来又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中医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研究》。在温习古文献的过程中,我们深刻领会到了中华民族既是个伟大的民族,也是个经历了诸多磨难和坎坷的民族。先秦的哲人们就已睿智地归纳出了人生的要义,这些体现在儒家、道家等典籍中。例如,《尚书》中就归纳了“五福”一说,历代也肯定并延续了这一说法。所谓“五福”非常明确,“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核心则是“康宁”,康宁包含“体康”“心宁”;康宁决定着寿和富;寿、富、康宁又取决于“好德”,取决于品行;而这些又决定着寿命。重要的是:只有平平淡淡,活在本真中,才能体康心宁。
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古文献及古代中国智者们,践行着“五福”等的宗旨。历史的深厚积淀给了后世(包括现代人)莫大的智慧,指引着人们思考该怎么活,该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生命、生活的本真……这些,可以说是指引人生活的一盏明灯。而如今,由于社会急剧变化,旧有的秩序被打乱了,新的秩序尚在建构中。芸芸众生的人生旅程缺乏路标和目的地,光怪陆离、诱惑无穷的现实商业世界,直把人刺激得神魂颠倒,天天踮起脚尖、拼命地赶路,却不知路在何方?目的地在何处?如此赶路究竟为了什么?因此,放眼当今世界,财富倍增,幸福感却暴跌;生活必需品不缺,温饱唾手可得,心里却慌得很;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疾病(怪病,包括癌症)却泛滥成灾;期望寿命有所延伸,心身康宁却成奢望……在如此喧闹而无所适从的时代,静下心,好好重温古贤哲们的教诲,并结合癌症康复者磨难后的领悟(他们毕竟是在生活旅途中有过大坎坷、摔过大跟斗、经历过极地酷寒而倍知生活之春暖者),也许能够平静我们内心的浮躁,抚慰我们枯竭了的心灵,唤起你我重新寻找真实的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人生真谛。至少,我们应该开始思考这类问题。 透过癌症领悟人生,学会好好地“活在本真中”。
因为平平淡淡,身心康宁才是真。
何裕民著的《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透过癌症悟人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生活哲学”,提出了健康生活的一系列要旨,且基于《尚书》“五福”观点,归纳出心身康宁等既饱含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现实性的人生评价尺度,对普罗大众在新时代下的健康生活,具有启示意义。并且此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且践行也会起到积极推进。
《大病之后才明白--何裕民透过癌症悟人生》直面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结合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讨论了一系列人人需要直面的重大话题,深入分析,点拨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作者何裕民原先就是享誉这一领域畅销书作者,相信本书的出版会带动社会的理性思考,并推动人们追求更为合理而健康的日常生活。